青藏高原岩石圈不均一性及其动力学意义

来源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论述现今高原岩石圈结构的不均一性现象,然后通过事件性质及其序列的讨论,推演印度-亚洲碰撞后造山过程的P-T-t轨迹及其深部过程,由此提出青藏高原岩石圈三阶段演化的构造相模型:(1)早期相:帕米尔型岩石圈冷根;(2)中期相:念青唐古拉型减薄岩石圈;(3)晚期相:羌塘型“热”岩石圈(由软流圈冷却而来)最后,讨论了羌塘地区岩石圈是厚、还是薄?
其他文献
一、生死搏杀要义    本人今年五十有余,从小爱武,主要师承当年黄埔军校的武术教官龚祥先生(龚也是江南第一腿刘百川先生的功夫挚友)。屈指细算,本人已有四十多年的武功修练,对众多门派的实战格斗均有涉及,尤其对拳械的生死格斗术有着特别的专研——临场搏击有一整套独特的快速制胜技术和手段。在此,我毫不保留地透露我平生研习的武学成果——治武道绝功!向广大的武术同行们讲解一些生死格斗时的即简捷又厉害的招法,旨
“大巧若拙”一语出自《老子》。它的原意是说最灵巧的,看来却像十分笨拙一样。武术行家们借用这句话,用来说明真正高明的拳式并不一定繁复华丽,而是看来比较简单朴拙。  美观者未必实用,实用者多不美观,这是中国武术的一个规律。同样地,灵巧者未必胜过质朴,质朴者多能胜过灵巧。武林中人常常瞧不起那些花拳绣腿,就是因为花拳绣腿之类尽管好看,尽管灵巧,但却缺乏实战价值,不过是“满片花草”而已。中国武术的发展,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