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的隐去与自由的构建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258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拟通过介绍赵宋光美育思想的主要观点,结合赵宋光在“美育”领域提出的“立美”、“审美”等概念的阐释,力图对赵宋光“美育”思想做简单的析理。即通过这些概念的析理,对赵宋光“美育”思想的重要性做了简单的评价。
  关键词:赵宋光 美学思想 立美 审美
  赵宋光,浙江湖州人,我国当代著名音乐理论家、美学家,师从著名哲学家贺麟先生,对美学有精深的研究。其美学观点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二次美学大讨论中引起各方关注,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隐义学派”。对于赵宋光美学思想中所闪耀出的智慧火花,刘纲纪先生就曾评价道:“它与一切弥漫于所谓‘后现代主义’中的悲观主义、虚无主义都是绝缘的。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固有的本色。”赵宋光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理论,在总结分析前人对“美育”问题的认识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美育问题的独特见解,首创“立美”这一概念,开时代之先河。但目前学术界对赵宋光美育思想的专题研究尚显薄弱,而对其“立美”思想的概念剖析则更显不足。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赵宋光对“立美”问题的论述,阐发“立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探讨在美育活动中“立美”与“审美”的关系,以及对“立美”思想作出评价。
  一、“立美”概念的创立与补足
  “美育”概念的理论支撑主要来自对审美的活动、价值与理想的美学探讨。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对美学的探讨不绝于耳,新中国成立后就美学问题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集中讨论,各家各派对“美”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赵宋光在1981年的《美学》杂志第三期曾发表过长文阐述自己对美学与美育问题的看法,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刻意义②。尤其是他对“立美”概念的建构,开中外美学之先河。在此基础之上,赵宋光结合“审美”概念构筑了自己的美育思想。
  一般认为,《论美育的功能》一文破译了“真”、“善”、“美”的秘密,并对“美”下了定义,即“‘美’是自由运用客观规律(真)以保证实现社会目的(善)的中介结构形式”。在此基础上,赵宋光的“美育”思想有更广阔的视野。他认为:“美育远远不仅是艺术教育。它有更重要的基础部分,关系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建立美的形式。”柳赵宋光首先摒弃了大多数人对于“美育”就是艺术教育的习惯理解,以更明澈的眼光探讨美育的范围与本质问题。这样的探讨有其合理性。因为“真”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及其运行规律,它包含着两个要素:首先是客观现实因果联系的规律性,其次是对规律的愈益正确深刻的认识。既然客观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人在进行主观目的性活动的时候必然会遇到与客观规律相违背的情况,甚至发生激烈的冲突与对峙,导致一次次行动的失败。这时候,“美”存在的意义就凸显了,它在实践与客观规律不断斗争与磨合的情况下,作为人类超越自身尺度的外延,帮助我们对包括自身世界的改造。“美”不是妥协和退让,而是掌握“真”来超越现实的束缚,用“善”来审判我们的目的性活动。
  赵宋光通过探讨“美育”所涉及的“美”的方方面面内容,知道对“美”的认识将涉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美育”相应地覆盖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对“美”的教育活动之中。由此,赵宋光揭示了把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的狭隘之处,需要对“美”这一概念涵盖的不同维度和各个组成部分有清晰的认知与把握。这种认知与把握是建立在我们对“美”的范围边界及“美”的内容容量的理解纵深之上,否则很难构建完备的美的“形式”,致使美育的功能不能得到应有的开发与利用,因而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造成失误甚至失败。赵宋光主动跳出以艺术教育为“美育”代名词的思想陷阱,进而探讨“美育”的实质内涵的逻辑思想是正确的,为审视“美育”扩大视角,让“美育”在教育领域全面回归。
  在澄明“美育”的基本立意之后,赵宋光提出“立美”概念,并将它引入教育领域中,称之为“立美教育”。他认为:“建立美的形式的教育活动,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宏伟历史在教育领域中的缩影,我称之为立美教育。”所谓“立美”是指建立“美”这一形式的实践活动,把它放在教育的实践中就是“立美教育”。赵宋光用“形式”、“规律”、“真”、“善”、“美”这些有丰富内质的概念及由它们所衍生出的外延效应阐发他关于美育的释义。“无论智育、德育、体育中的哪个方面,教育过程中所建立的形式,都会碰到一个美不美的问题,这问题也就是。这形式能不能把认识规律(真)与造福社会(善)统一起来,和谐地结为一体”。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我们对自身所处的客观物质世界已有所了解。形成了“美”的最初印象。并且用于目的性的活动。“人类若不通过立美的活动来调解真与善的对峙冲突,使双方交融统一,就不但不能成功地进行生产,而且自己也不可能有所成长”。我们能够认识到什么是“美”,运用“美”的规律等诸多牵连到“美”的具体问题,但前提条件是“美”这一事物的客观存在。而在从“立美”的实践过程到“美”产生这一历史进程结束以后,我们又该如何审视与利用这一成果为日后更好的实践——审美活动——打下基础呢?换言之,我们应该怎样审视“立美”带来的各种认知呢?
  二、“立美”与“审美”关系的对应
  人与感觉建立某种联系需要“审美”对象的出现,正如马克思所说:“为了创造与人的本质和自然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来说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基于此,赵宋光认为人类自身生理性的生成与构建要深入与客观事物的平行维度,对象化事物的出现是前提。这不仅需要“立美”来帮助建立以符号化的对象性存在,还需要“审美”来完成人类自身认识的反馈与自省。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其中包含人精神感觉、实践感觉等诸多感觉体验的集体参与,折射出与塑造它们的相应对象的产生与变化。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审美”的作用将最初的实践与生活体验进行吸收、整合,然后纳入自身的认识领域。换言之,人类要将“立美”建立的美的感觉在头脑中形成意识,继而符号化,进而有目的地抽取使用。在此过程中,“审美”担负着继承“立美”成果的中介使命,将人类自身某种特殊本质融贯到“美”所包含的各个部分。这个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立美”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立美”、“美”不断进行着信息的交互,完成人的本质与自然本质的沟通,过程中人的五官感觉、精神感觉、时间感觉等全部被调动起来,一起完成“美”的创造及发挥“美”的作用。   审美活动具体是怎样参与到“美”的活动的呢?赵宋光对审美活动的两个主要方式——“复现”与“观照”的揭示。正是试图对此追问所给予的答复。其中“复现”是指审美活动总要在一定程度上复现立美活动所建立的形式。“往日实践的复现也是来日实践的预演,社会各个体的实践经验在这中间得到传递、交流、保存、积累;以复现中介结构形式的外化方面为主的审美活动则对实践所需运用的形式加以复制和熟习,以利于来日或他人更熟练地运用”。这里同时含有对审美活动功用的解释。每个个体的立美活动不仅为自身所用,作为构成人类族群的每一个个人创造出的经验,在得到总结之后,可以放诸全人类,为人类所储备与迁移应用。
  至于“观照”,赵宋光认为审美活动需要将“立美”所建立的形式聚焦到所关心的中心,让其他所包含的内容暂时隐退为背景衬托。“审美活动区别于立美活动的主要点在于,以想象的因果效应代替了实际的因果联系,这也正是建立物态化意识的活动作为精神生产区别于物质生产之点”。这种在我们头脑里的意识其实就像将经验对象化。然后在头脑中以符号化的形象出现与传播,审美状态至此就具备雏形。赵宋光对“观照”具有的两个特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这是其美育思想的精髓所在。首先,他认为在外化方面,物质性中介结构形式必须具有“善”的内容,即合乎目的性的内容。在这一前提下,主体就要先忽略掉形式,但是在复现这一活动的过程中,“善”的存在是目的成功的假设,我们转而关心的是“真”的形式具体建立过程。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对“善”的期望而产生的。它实际上隐含着“善”的实现具有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因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真”的开发过程已经向“善”的实现许下过承诺。这样人就能够从“真”到“善”在大脑中形成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建立实践成功的模型。这种在外化方面获得潜意识的成功预感,让人的大脑不断回味与思索“美”的成功经验,从而反思先前“立美”的活动,指导更完备的“立美”活动,这是赵宋光通过分析“审美”经验的特点,所做出的合理性分析,进而将“审美”更细化。其次在能动方面。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作用于物质的目的性活动要符合真的内容。也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中必须时刻用智力抽象思考。并及时反馈所认识到的客观规律。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实践要获得成功要求我们对客观规律的关注要超过对目的性的关注。
  赵宋光认为在“观照”的层面这一维度中。当我们运用符号活动把这种能动活动复现时。真的内容则隐藏在意识的后台,当做潜在的规律加以默认。我们关注的是“善”的自由驰骋。“善”的自由驰骋能够得到无限想象,其前提是我们对“真”的科学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由想象合理运用“善”时,人类所获得的顺畅之感。“善”(自由实现的经验)与“真”(对历史认知与实践的把握)因而形成紧密联系。关照中的能动方面的“真”源自于人类的意识活动,作为我们设想的目的性活动达到理想状态的一个意识中的“手杖”,这个过渡的连接在一次次地被我们实验后,就具有先天的预测性。以至于可以无限接近“立美”的场景,这种无限接近的状态可为下次实践活动的演习。这样赵宋光借对“立美”、“审美”的释义巧妙地将“真”、“善”、“美”统一起来。
  三、赵宋光美育理论贡献与评价
  中外关于“美育”的探讨曾长期集中在艺术教育领域,但有关“美育”的认识却长期得不到正确的理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对“美育”的错误认识,也同样给我国艺术教育带来导向上的偏差。随着对其他学科的吸收借鉴与对“美育”的本质的挖掘。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将“美育”放诸更广阔的视野,不再片面地以“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阵地解析“美育”。“美育的现状却反映出美育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把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以艺术教育取代美育的倾向”。学界对于美育问题的研讨不曾止歇。美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异同关系也引发广泛关注。愈发得到重视。正是在这一问题上,赵宋光的观点颇有启发意味。他从生产与实践的角度解读“美育”体现出其美育思想的科学合理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赵宋光就敏锐地意识到对“美育”问题正确认识的必要性。冷静而细致地阐述自己的看法。赵宋光“立美”思想的提出体现了其用实践与发展的动态眼光审视“美育”。从原则角度强调人在“美育”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指出“美育”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追求的过程。而对“审美”问题的阐述,则可以看出赵宋光将“美育”具体化、对象化,进而肯定人类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理论观点。如果“审美”是人的意识层面对“立美”成果的再创造。那么“立美”活动所建立的对象化存在就成为“审美”活动的源头活水。对于“美育”的重要性,赵宋光给予详细阐述。他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不再拘泥于先前大多学者从字义或概念产生的角度等为出发点来肯定“美育”。从根本上绕开为“美育”而“美育”,由此可以看出赵宋光的学术研究除了具有深入的哲学思辨外,还带有实证科学的色彩。此外,赵宋光还认识到“真”与“善”是对立的,人掌握了“美”调解它们的对立,这个调解的过程显然就是赵宋光所说的“立美”:而“审美”则是对“立美”的复现与关照,在某种层面说。赵宋光隐含着认为“审美”是“立美”的同质物。在此基础之上,赵宋光提出“育人始于立美”,以前所未有的大视角将“美育”的价值交代清楚。通过对这些概念的透析,可以望见人类实践的伟大远景,以历史的、动态的眼光审视生产实践活动,挣脱以往被狭隘的“美育”思想的束缚,实现“美育”的真正回归。
其他文献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备受癫痫病之苦,将这种病症转移到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并赋予这种疾病特定的R_~t5涵义。本文通过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女性“圣愚”形象,指出作者对传统女性的矛盾修辞恰如俄国传统文化中的“圣愚”概念,即“圣愚”在受到推崇的同时被放逐到社会权力的边缘,将女性圣愚化无形中缓释整个男性知识阶层的去势焦虑。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 圣愚 女性  一、疾病的隐喻  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是一种
摘 要: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教育引导作用,为学生树立“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以“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曹阳飞宇同学”为例,从理论的视野和实践的视角进行分析。通过宣传和学习先进典型,能够激发大学生上进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 先进典型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摘 要: 分层教学思想是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提倡对不同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积极意义一度受到众多学校和教师的认同并实践推广。然而,教学改革在带来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剧变的同时,也使一些问题和矛盾逐步彰显出来。基于“唯分数论”影响下的分层教学不仅没有给学生带来福音,反而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剧了两极分化。本文结合英语学科特点,对英语分层教学中常见的操作误区进行剖析,并结合教
摘要: 酒神与日神所代表的醉与梦等形象在尼采感性的视野中,以颠覆的姿态组合悲剧美与喜剧美。尼采以醉为立足点融合了梦的形式,在谙熟古希腊神话与诗歌的基础上,用太一与轮回形塑积极虚无主义。与之相对应的东方文化在神话的发展过程中也具备美的元素,并在跨时空的文本碰撞中产生诸多可能。  关键词: 酒神日神尼采神话  美的阐释在中西学界存在多种可能,因为文化特别是其中神话发展的不同,浸染于民族特性中的经验人生
摘 要: 为了进一步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步伐,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我院通过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尝试实施开放式教学,探索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体现我院办学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开放式教学 实施应用  一、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性  根据教学内容与形式同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的联系程度的不同及学生在知识、
摘 要: 为培养大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及科技论文写作等综合能力,由图书馆与机械优集学院协同合作,开展了嵌入式学期论文课程教学改革。课程包括学期论文1至3篇,分布在2、4、6学期进行。本文阐述了嵌入式学期论文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及具体的实施途径、流程及特色,提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能力为本、任务驱动、分集有度、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并通过教学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专业信息素养
摘要:在《西游记》众多的补续之作中,明代董说所作的《西游补》体现了极强的创新性和独立性。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创造了孙悟空荒诞奇谲的梦境,用跳跃的视角空间、流动的叙事方式和讽刺的语言艺术讲述了行者入境、历境、出境最后悟得情根之虚的历程。本文主要对《西游补》中行者梦境的内涵及其反映的作者思想意图进行解读。  关键词:《西游补》 梦境 情  一、《西游补》与《西游记》的关系  《西游补》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
摘 要:文章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图书馆为例,分析与探讨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状况,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今后民办高校图书馆发展中要优化馆藏结构,实行现代化管理;稳定职工队伍,提高服务层次等改进措施,促进民办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 图书馆发展 发展状况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一、引言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前身为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始建于2000年5月,历经十三年砥砺前行与跨
摘 要: 课本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部分历史知识与现象做必要的补充和说明,适度延伸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的认识理解出现偏差。  关键词: 课堂延伸 历史感 历史眼光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是一件严谨、要求又非常高的工作,历史教科书内容的确定更是如此。为了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依据大纲或者三维
摘 要: 作为中国传统隐逸方式之一的渔隐,剖析其内涵,既有逍遥容与的一面,又有志在功业及精神慰藉的一面。考察其发展,唐宋时期诗化于诗词等文学作品中,而明清时期则物化于园林营造与书画创作中。源于先秦,兴于六朝,承传于唐宋,延续至明清,无疑是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系统中鲜明的意象符号之一。  关键词: 隐逸文化 渔隐 诗化 物化  五代词人李珣《渔父》词云:“莫道渔人只为鱼。”作为传统隐逸方式之一的渔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