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做资源调度的总指挥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ai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取材于广州版小学英语第三册Module5 Unit14 《Is This a Car?》给定的情景是外星人Billy造访地球,与几个孩子围绕交通工具展开问答。这样的情境若按照传统教学,可能会由句型操练,到播放课件,到跟读课文,再制作一个外星人头饰,分角色表演。学生对此没有太多兴趣,教师也常常苦于情境创设的艰难,这就给白板提供了用武之地。
  由于this和that的差别用PPT区别不清楚,实物指认又受到环境和学生词汇量的限制。学生掌握的词汇只有身体部位、文具和颜色三类,文具等小物品虽可用于比较,但在大班教学环境中视觉效果不理想,学生们往往理解不透。否定句型的训练通常是替换交通工具词汇反复操练,学生看着PPT往往是明知故问,缺乏情境意义,测试中总是有许多学生听辨不出isn’t和is。当前加强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共识,本节课尝试了分层阅读活动。作为小学生的阅读活动,强调图文并茂,尤其在展示交流环节,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切换起来非常麻烦,造成时间上的浪费。笔者在这一课中借助电子白板尝试解决这三个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会单词:alien, motorbike;能正确使用下面的句子询问及回答:(1)What is that? It’s a……(2)Is this/that/it a car? Yes, it is./No, it isn’t.It isn’t a bike;能熟练运用英语询问及描述事物;能熟练朗读及表演课文;能阅读和理解与课文水平相当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阅读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交通工具词汇;this与that的区别与应用;运用所学,创编对话。
  教学过程
  Review
其他文献
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瑕,用信息化手段辅助音乐欣赏教学也不会例外。音乐欣赏课是小学音乐课的一项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了让整合课在正确的轨道上良性发展,我们要探究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最佳整合点,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文本链接,追求多媒体条件下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打造和谐、灵动的课堂。  资源贫乏时“扶一把”  音乐欣赏
编者按: 许多教师借这次调查细说了他们心底最真实的感受、最诚挚的期盼,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们的困惑、无奈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没有办法将其一一呈现,只能选取其中的一部分,希望尽可能地将他们的呼唤传递出来,更希望这声音在激荡过后能够响起“回声”!    “脱困”——路在何方?    ● 我校对信息技术投入力度较大,但由于师资力量不够,我们没法成为真正的专业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深入研究信息技术这门学科,
家校协同教育的实践由来已久。家长会、家访、书面交流、电话交流等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形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这些传统的家校交流形式得以深化和拓展。例如,利用“家校通”平台给家长提供孩子的信息,使家长对孩子在校的各项状况了解得更为及时。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信息的单向传播、家长的被动接收上,那么,家校互动也仅仅是停留在家长知情的层面上,难以发挥家长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同时,为家长长期提供学生信息,无疑会增加教师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中学教育的各个领域。能否在数字化环境下生存、发展、创新,不仅是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未来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数字化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大量新型的结合方式促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超越课堂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要促成课堂教学的超越,学校管理也必须创新。如何操作好数字技术这台强有
不断完善的学校信息化建设为数字校园奠定了物质基础,历史积淀的学校文化铸就了数字校园的灵魂,科研的方式方法铺就了数字校园的路径。北京西城区以“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形式推进,避免了以盲目投入设备为主的建设思路,为学校开展数字校园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操作范例。  ——北京西城区实验学校书记、“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组长 梁 波    北京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我个人体会这个前提是得有“读书瘾”。我们作为领导干部,整天忙于“俗务”,如果没有“瘾”,老实说没有多少读书的时间;但只要有了兴趣上了瘾,就不愁“时间”。我从小学到现在,五十多年没有停止过读书。由于家庭的关系,我的父亲是中学的哲学、史地老师,我幼儿园的时候家里就有两张地图,一张中国地图、一张世界地图,学龄前我看地图就上了瘾,所以我后来没上过一堂地理课,但197
信息技术课要教给学生的内容很多,笔者认为,教师在教给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同时,不能忽略教给学生以自信、兴趣和能力。  教以“自信”,让学生敢做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些学生制作作品的速度非常慢,与其他学生相比差距较大。对这样的学生,以往我都会采用伙伴教学法,一段时间下来,收效甚微。一次,我站在一个学生后面仔细观察他的操作,发现他每做一步都非常小心谨慎,很怕出错。课后,我了解到,学生感觉
本案例所用教材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案例内容是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部分,即借助表格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揭示客观事物随时间、地点及其他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表格信息处理的简单知识,需要把这些知识系统化。因此,选择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数据处理对象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教材选择的数据处理对象是杀毒软件的原始调查数
《雾凇》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增强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认不写,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有感
一、教材内容分析以及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圆等平面图形。本课以《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及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遵循学生认识几何图形——从立体→平面→立体的规律,尝试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工具、探究工具和评价工具,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参与、体验概念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