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同意捐献
2012年6月,正在学校上课的刘倩接到了一通电话,“你和一位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了,你愿意捐献干细胞吗?”虽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刘倩仍是很意外。15个月前,她参加学校里的献血活动,填写了一张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的报名表。“爸爸有超过10年的献血经历,我一直想在达到献血年龄的时候参加义务献血。看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册,我觉得是件很好的事,就填了表。”刘倩记得,发放宣传册的同学告诉她,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几率很低,进入到血液高分辨配对阶段的成功几率就更低,最终配型成功的几率不到五十万分之一,很多人填表后10年、20年甚至更久也不一定有捐献的机会。当如此低的概率发生在自己身上,刘倩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倒是没有料到她这样爽快。
十一长假,父母从老家贵州来到厦门,陪着刘倩了解捐献的细节。“我是个工科女生,喜欢宅在寝室,平时不怎么运动,其实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刘倩说,父母有些担心她的身体状态。特别是刘爸爸听说捐献骨髓需从股骨头钻孔,他虽然嘴上没说,心里很有顾虑。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解释了捐献干细胞与捐献骨髓不同,是通过注射“动员剂”让造血干细胞充分进入外周血中进行采集。了解清楚后,刘倩和父母都安心了很多。
长假结束,刘倩启程到福州肿瘤医院。到医院的第二天一早,刘倩就需要签署两份“同意书”,列出了捐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我印象最深的是打预防针或抽血时可能出现脾破裂、胃出血之类的状况。我没有觉得害怕,还很好奇地问医生,真的会这样吗?”医生告诉刘倩,这是极其少数的情况,万一发生,医院会免费治疗。
除了向医生询问情况让自己放松,刘倩还和其他来福州捐献的志愿者打成一片,互相交流、打气。打过动员针的人身体较为虚弱,不能接触密集人群。连打了4天动员针后,被圈在医院的刘倩有点想家了。
第五天,另一位志愿者开始捐献造血干细胞。“那位哥哥采集了3个半小时,很轻松,我也放松了。”刘倩说。然而,与刘倩匹配的患者是成年男性,两人体型相差较为悬殊,所以她的采集工作分两天完成。那天晚上,刘倩被要求9点钟上床,想到第二天的采集,她兴奋得睡不着觉,干脆发挥“宅女”本色,上网跟同学们聊天。“群里被‘加油’两个字刷屏了。”刘倩笑着说。
第六天,刘倩正式开始了采集。医护人员从刘倩的左手腕抽血,让血液经过机器循环,经右手腕的血管回到体内。刘倩说,在抽血的过程中,整个上半身要保持静态,手指稍微用点力就有可能触发机器报警。此外,身体缺钙的感受让刘倩难忘。当血液从刘倩体内抽出,经过机器的过滤分离时,会加入抗血凝剂,防止血液凝固。抗血凝剂会和体内的钙发生反应,多次循环后会导致钙流失。“护士姐姐在我进血的血管像打点滴一样补钙,但是由于我右手血管细,补钙速率很慢,身体缺钙就越来越严重。开始我只是感觉腿有点麻,到后来,手没有知觉握压力球了。”刘倩回忆说,“麻木的感觉就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最后一直麻到了胸口。”护士告诉刘倩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但是随着麻木感涌向头顶,刘倩开始害怕了。护士在右边加快补钙,使得刘倩的右手肿胀起来。护士长考虑到刘倩的心理状态和已经完成的抽血量,停止了抽血。第一天5个多小时的采集完成了。
回到病房,大家都来看望刘倩。“好自豪啊!”刘倩笑着说。休息后,身体恢复过来,刘倩将留在手腕上的流质针管晒到了网站,她并不担心第二天的捐献。
“早上6点,我在床上惊醒了,我的生理期提前了!”刘倩说,她非常担心这会影响到捐献。医生们开会讨论她的突发状况,刘倩只能在门外焦急等待。最后,医生告诉刘倩,这种情况下采集可能会对她的身体带来不利影响,他们不能让志愿者冒风险,决定放弃继续采集。刘倩一听就急了:“我都同意了,为什么不能继续捐献?难道不是以我的意见为主吗?”
刘倩的坚持并非简单的固执己见,而是源于一个残酷的事实:一旦志愿者同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患者为准备接受移植,必须将全身造血干细胞灭活进入无菌仓,若这个时候志愿者临时终止捐献,患者会在20日内死亡。因此,当刘倩了解到与她配型的患者所在的广州某医院同意继续采集时,她做好了直接去广州捐献的准备,但是厦门市红十字会和福州肿瘤医院反对刘倩这样做。不久前有志愿者在捐献时出现类似情况最后成功完成采集,主治医生反复综合考量,加上刘倩的坚持,最后同意了她的请求,前提是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刻终止采集。“我躺在病床上很开心,这是我想做的事情。”刘倩说,“看到另一位志愿者的母亲来医院探望她,就想起了我爸妈。说实话,从小到大我都没动过什么手术,生病的时候也都有父母陪在身边,我心里就有点小辛酸。再想想很快就完成了,心里又很欣喜。”
当天下午两点多,四个多小时的采集顺利结束。当身上的管子陆续拔出,刘倩迫不及待地要起身,护士却按住她还要再抽一管血检验。“我都要崩溃了!”刘倩说,“抽完血红字十会的工作人员正要恭喜我,就看到我在流泪,因为我的右手真的太疼了。我说没事儿,就让我哭一下。”那是刘倩在福州唯一一次流泪。
非常勇敢?NO
成功捐献完干细胞,刘倩很快就活动自如,她觉得除了手臂有些肿胀,和献血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捐献后刘倩的大学生活变得和从前不同。
“刚回到厦门,不少媒体等在火车站要采访我,还举着‘热烈欢迎刘倩同学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归来’,”刘倩说,“一看到那个牌子,我就想说‘我完了’。” 在刘倩心里,这件事就像看书翻篇一样已经过去了,各种采访和评优却接踵而来。习惯了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的刘倩开始很不情愿,直到朋友告诉她,很多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了解,都躲着,她的事例能让大家知道这不是很危险的事,普通人都可以做到。刘倩意识到这是对的,她开始与人畅谈、分享,“传递一些正能量”。
“当我被评为‘芙蓉学子·感动厦大’人物的时候,看到其他优秀的入选者,我真的自惭形愧。”刘倩说,上大学以后,她在学业和工作上的拼劲越来越少,喜欢宅在宿舍当网虫,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说实话,大学这两年,除了上课,我更多是待在网上的世界。”在得到这么多关注与关心后,她开始反省宅女的生活。“经过这件事,我认识到了一个在上大学以前自己想成为却因为懒散而差点忘却的人。”在老师的鼓励下,刘倩参加了厦大的演讲比赛。当宅女走出宿舍站上舞台的时候,刘倩说,她收获的不仅有第一名的荣誉,还有看到不一样的自己的喜悦。
刘倩和患者唯一的联系只是一封感谢信(按照国际惯例,患者与志愿者是不能互相了解、互相联系的)。“他在信里感谢我给了他和他的家人重生的希望。其实我也很想感谢他,让我有机会开启不一样的人生轨迹。不论以后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到我曾经帮助过一个人,就觉得此生无憾了。”刘倩说。
让刘倩快乐的,不仅仅是自身的改变,还有周围人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看法的转变。“记得我填写加入中华骨髓库的表格时,献血的队伍排了十多米,但和我一样填写报名表的人只有两三个,有的人还根本不了解所填写的表格具体的意义。”刘倩说,当她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认识她的人都来慰问、夸奖她,认为她非常勇敢。这让刘倩意识到人们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的匮乏,作为亲历者,她有义务让更多人知道从而参与进来。很明显,刘倩的分享和交流让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是一件恐怖的事,不少学弟学妹在献血时填写了中华骨髓库的报名表。厦门市的另一位志愿者听刘倩讲过经历后,原本犹豫不决甚至想要放弃的他顺利完成了捐献。
刘倩告诉记者,只要是18周岁~45周岁、达到献血要求的人都符合采集造血干细胞的要求。也就是说大多数大学生都可以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刘倩特别强调,一旦答应捐献,就要进行到底,不要临时反悔。“能够在茫茫人海中,在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分之一的几率中配型成功,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临时的反悔,往往会给患者带来致命的打击。”刘倩认真地说,“做这件事情前,一定要下定决心,并且和家人好好沟通。千万不要让好事变成了坏事。”
责任编辑:张蕾磊
2012年6月,正在学校上课的刘倩接到了一通电话,“你和一位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了,你愿意捐献干细胞吗?”虽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刘倩仍是很意外。15个月前,她参加学校里的献血活动,填写了一张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的报名表。“爸爸有超过10年的献血经历,我一直想在达到献血年龄的时候参加义务献血。看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册,我觉得是件很好的事,就填了表。”刘倩记得,发放宣传册的同学告诉她,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几率很低,进入到血液高分辨配对阶段的成功几率就更低,最终配型成功的几率不到五十万分之一,很多人填表后10年、20年甚至更久也不一定有捐献的机会。当如此低的概率发生在自己身上,刘倩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倒是没有料到她这样爽快。
十一长假,父母从老家贵州来到厦门,陪着刘倩了解捐献的细节。“我是个工科女生,喜欢宅在寝室,平时不怎么运动,其实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刘倩说,父母有些担心她的身体状态。特别是刘爸爸听说捐献骨髓需从股骨头钻孔,他虽然嘴上没说,心里很有顾虑。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解释了捐献干细胞与捐献骨髓不同,是通过注射“动员剂”让造血干细胞充分进入外周血中进行采集。了解清楚后,刘倩和父母都安心了很多。
长假结束,刘倩启程到福州肿瘤医院。到医院的第二天一早,刘倩就需要签署两份“同意书”,列出了捐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我印象最深的是打预防针或抽血时可能出现脾破裂、胃出血之类的状况。我没有觉得害怕,还很好奇地问医生,真的会这样吗?”医生告诉刘倩,这是极其少数的情况,万一发生,医院会免费治疗。
除了向医生询问情况让自己放松,刘倩还和其他来福州捐献的志愿者打成一片,互相交流、打气。打过动员针的人身体较为虚弱,不能接触密集人群。连打了4天动员针后,被圈在医院的刘倩有点想家了。
第五天,另一位志愿者开始捐献造血干细胞。“那位哥哥采集了3个半小时,很轻松,我也放松了。”刘倩说。然而,与刘倩匹配的患者是成年男性,两人体型相差较为悬殊,所以她的采集工作分两天完成。那天晚上,刘倩被要求9点钟上床,想到第二天的采集,她兴奋得睡不着觉,干脆发挥“宅女”本色,上网跟同学们聊天。“群里被‘加油’两个字刷屏了。”刘倩笑着说。
第六天,刘倩正式开始了采集。医护人员从刘倩的左手腕抽血,让血液经过机器循环,经右手腕的血管回到体内。刘倩说,在抽血的过程中,整个上半身要保持静态,手指稍微用点力就有可能触发机器报警。此外,身体缺钙的感受让刘倩难忘。当血液从刘倩体内抽出,经过机器的过滤分离时,会加入抗血凝剂,防止血液凝固。抗血凝剂会和体内的钙发生反应,多次循环后会导致钙流失。“护士姐姐在我进血的血管像打点滴一样补钙,但是由于我右手血管细,补钙速率很慢,身体缺钙就越来越严重。开始我只是感觉腿有点麻,到后来,手没有知觉握压力球了。”刘倩回忆说,“麻木的感觉就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最后一直麻到了胸口。”护士告诉刘倩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但是随着麻木感涌向头顶,刘倩开始害怕了。护士在右边加快补钙,使得刘倩的右手肿胀起来。护士长考虑到刘倩的心理状态和已经完成的抽血量,停止了抽血。第一天5个多小时的采集完成了。
回到病房,大家都来看望刘倩。“好自豪啊!”刘倩笑着说。休息后,身体恢复过来,刘倩将留在手腕上的流质针管晒到了网站,她并不担心第二天的捐献。
“早上6点,我在床上惊醒了,我的生理期提前了!”刘倩说,她非常担心这会影响到捐献。医生们开会讨论她的突发状况,刘倩只能在门外焦急等待。最后,医生告诉刘倩,这种情况下采集可能会对她的身体带来不利影响,他们不能让志愿者冒风险,决定放弃继续采集。刘倩一听就急了:“我都同意了,为什么不能继续捐献?难道不是以我的意见为主吗?”
刘倩的坚持并非简单的固执己见,而是源于一个残酷的事实:一旦志愿者同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患者为准备接受移植,必须将全身造血干细胞灭活进入无菌仓,若这个时候志愿者临时终止捐献,患者会在20日内死亡。因此,当刘倩了解到与她配型的患者所在的广州某医院同意继续采集时,她做好了直接去广州捐献的准备,但是厦门市红十字会和福州肿瘤医院反对刘倩这样做。不久前有志愿者在捐献时出现类似情况最后成功完成采集,主治医生反复综合考量,加上刘倩的坚持,最后同意了她的请求,前提是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刻终止采集。“我躺在病床上很开心,这是我想做的事情。”刘倩说,“看到另一位志愿者的母亲来医院探望她,就想起了我爸妈。说实话,从小到大我都没动过什么手术,生病的时候也都有父母陪在身边,我心里就有点小辛酸。再想想很快就完成了,心里又很欣喜。”
当天下午两点多,四个多小时的采集顺利结束。当身上的管子陆续拔出,刘倩迫不及待地要起身,护士却按住她还要再抽一管血检验。“我都要崩溃了!”刘倩说,“抽完血红字十会的工作人员正要恭喜我,就看到我在流泪,因为我的右手真的太疼了。我说没事儿,就让我哭一下。”那是刘倩在福州唯一一次流泪。
非常勇敢?NO
成功捐献完干细胞,刘倩很快就活动自如,她觉得除了手臂有些肿胀,和献血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捐献后刘倩的大学生活变得和从前不同。
“刚回到厦门,不少媒体等在火车站要采访我,还举着‘热烈欢迎刘倩同学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归来’,”刘倩说,“一看到那个牌子,我就想说‘我完了’。” 在刘倩心里,这件事就像看书翻篇一样已经过去了,各种采访和评优却接踵而来。习惯了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的刘倩开始很不情愿,直到朋友告诉她,很多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了解,都躲着,她的事例能让大家知道这不是很危险的事,普通人都可以做到。刘倩意识到这是对的,她开始与人畅谈、分享,“传递一些正能量”。
“当我被评为‘芙蓉学子·感动厦大’人物的时候,看到其他优秀的入选者,我真的自惭形愧。”刘倩说,上大学以后,她在学业和工作上的拼劲越来越少,喜欢宅在宿舍当网虫,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说实话,大学这两年,除了上课,我更多是待在网上的世界。”在得到这么多关注与关心后,她开始反省宅女的生活。“经过这件事,我认识到了一个在上大学以前自己想成为却因为懒散而差点忘却的人。”在老师的鼓励下,刘倩参加了厦大的演讲比赛。当宅女走出宿舍站上舞台的时候,刘倩说,她收获的不仅有第一名的荣誉,还有看到不一样的自己的喜悦。
刘倩和患者唯一的联系只是一封感谢信(按照国际惯例,患者与志愿者是不能互相了解、互相联系的)。“他在信里感谢我给了他和他的家人重生的希望。其实我也很想感谢他,让我有机会开启不一样的人生轨迹。不论以后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到我曾经帮助过一个人,就觉得此生无憾了。”刘倩说。
让刘倩快乐的,不仅仅是自身的改变,还有周围人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看法的转变。“记得我填写加入中华骨髓库的表格时,献血的队伍排了十多米,但和我一样填写报名表的人只有两三个,有的人还根本不了解所填写的表格具体的意义。”刘倩说,当她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认识她的人都来慰问、夸奖她,认为她非常勇敢。这让刘倩意识到人们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的匮乏,作为亲历者,她有义务让更多人知道从而参与进来。很明显,刘倩的分享和交流让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是一件恐怖的事,不少学弟学妹在献血时填写了中华骨髓库的报名表。厦门市的另一位志愿者听刘倩讲过经历后,原本犹豫不决甚至想要放弃的他顺利完成了捐献。
刘倩告诉记者,只要是18周岁~45周岁、达到献血要求的人都符合采集造血干细胞的要求。也就是说大多数大学生都可以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刘倩特别强调,一旦答应捐献,就要进行到底,不要临时反悔。“能够在茫茫人海中,在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分之一的几率中配型成功,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临时的反悔,往往会给患者带来致命的打击。”刘倩认真地说,“做这件事情前,一定要下定决心,并且和家人好好沟通。千万不要让好事变成了坏事。”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