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青年农民工的文化适应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gu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年农民工返乡带来的不仅是他们自身的生存、生活问题,而且还给乡村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舆情要素的文化适应是起直接影响作用的重要变量。本文试以A村的调查状况为切入点,研究返乡青年农民工的文化适应问题。
  【关键词】返乡 青年农民工 文化适应
  
  返乡青年农民工是年龄在16至40岁之间的青年人,这些人的普遍特点是在城市打拼了多年,有一部分从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后就来到城市打工,从饮食观念、卫生习惯到财产、生育观念、子女教育观念等方面都接受一个从陌生—接触—熟悉—认同的阶段,在这样无形的过程中,他们认同了城市的文化。当认同了城市文化的农民工返乡之后,仿佛回到了一个熟悉的陌生地,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将遇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必将接受一个社会心理调整和转变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讲,研究返乡农民工尤其是青年农民工对乡村文化的再适应或者重新适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意。
  一、返乡青年农民工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由于经济危机的出现和产业经济的调整,原先外出打工的青年农民工陆续返回家乡。返乡青年农民工经过多年打工,无论在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已习惯于城市打工生活,由此造成了返乡农民工回流的难题。他们在大城市打工挣的钱不足以让他们留在大城市当市民,然而他们返回农村后,不仅不习惯于农村重新回到土地上的生活,而且由于无事可做,面临着坐吃山空、重新返贫的威胁。能带着信息、技术、资金、项目等返回家乡创业的农民工毕竟是少数,由此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其一是暂时性失业所带来的经济困境和心理落差。现阶段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动机比较复杂,并且他们在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动机会发生改变。根据经济推拉理论来分析,从事非农产业所获得的较高的经济收入是吸引农民工进城的主要原因,而对于青年农民工来说,在信息高度自由化的今天,较好的教育经历给他们带来的思想的转变,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社会,因为城市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就业机会,他们主动、开放、对未来充满憧憬。农业生产活动对他们没有吸引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己经被他们视为落后的象征,虽然他们在城市的收入不高,但他们认为在城市务工比在家务农更有出息,在访谈中许多青年农民工认为“外出务工是年轻人有出息的标志”、“外出能享受现代生活”等等。大量的农民工返乡给当地的就业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县域经济下的就业承载力有限,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这对他们经济收入的影响很大。对于青年农民工来说返乡基本上意味着失业,失去了经济收入对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了极大的震荡。
  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在现阶段还是较为封闭的传统社会,以血缘、地缘和亲缘关系为社会交往的纽带,在这样的社会中信息体系处于开放的状况,对于村落里发生的事情人们显得敏感而关注。外出务工可以给他们带来稳定、较高的经济收入,也决定了其在村落中的社会地位,返乡之后的失业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许多人表示“感觉周围人都在议论我”、“没有工作感觉很没有面子”等等。在城市失业是件正常的事情,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出现起伏是必然的,人们也不会因为暂时性的失业而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和舆论压力、,而在农村传统的农业生产不存在失业的情况,经济来源稳定而单一,因此在文化上对于返乡之后的失业很难接受。
  其二是返乡所带来的边缘化的危机也一定存在。返乡之后一部分有家庭、技术活一定经济的人可能会选择在家乡创业,而国家也鼓励农民工回到家乡来创业,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给农民工的创业提供一些帮助,如在A村为鼓励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政府给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工提供了低息贷款、修建了农民工创业园区,还开辟了“绿色通道”为农民工创业所需的相关手续的办理提供便利。创业只是返乡农民工的选择之一,对于大多数的青年农民工来说,他们仍然渴望回到城市,他们已经习惯了城市的喧闹和便利,经济危机对于他们的影响是暂时的,在访谈中多数调查者都表示等经济形势稍有好转的时候还要回到城市。这样的心理使得他们在返乡期间不会主动地来适应农村的文化,他们在饮食、卫生习惯、服饰、婚恋观念等方面和当地的习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当地的文化氛围中他们存在弱势的地位,不主动的去采借和吸纳农村文化,就无法达到整合或同化,很可能会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困境。
  不仅如此,返乡青年农民工由于城乡文化的不一致以及其他因素从而会给乡村社会带来某些问题,进而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调查中,通过与老年村民聊天发现,很多村民对于这些曾经常年在外打工而现今返回村子呆着的年轻人非常地不满,认为他们不会耕地种田,不会施肥播种,回来又干不好农活;还说正是他们这些人把村子给搞坏了,导致村子里出现了许多不良生活习气,认为年轻人只会抽烟、酗酒、赌博等,把孩子们都带坏了,搞得村子乌烟瘴气的。甚至还有人说本来村子里治安非常好,没有人偷偷摸摸,而自打他们返回来之后村子就变得不再太平,经常有不三不四的人在村里溜达,还有人偷鸡摸狗,搞得四邻不安。显然,这些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农耕生活并且对村庄己经陌生化的返乡青年农民工面临着非常差的处境,“使得他们在遭受城市排斥(指生活、社会认同层面,而非就业层面)的同时,又受到村庄社会的排斥,从而陷入城市与乡村的双重排斥与区隔之中,成为既无法融入城市社会又难以回归农村的没有根的游弋者。”[1]
  二、政府的应对策略
  青年农民工在返乡后,从物质生活到社会生活、精神生活,都有一个艰难的重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危机,目前这些问题主要由他们自己去面对,政府应该组织起相应的社会力量,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服务。
  其一、物质层面。青年农民工在返乡之后,其家庭的经济收入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相关的部门需要了解此次返乡潮的严峻性和深层次原因,从相应战略高度制定措施解决问题,努力创造有利于农民发展的良好环境。做好农民工再就业、农业生产、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农村金融支持等方面的工作。特别是返乡青年农民工的培训问题。首先是培训资金方面要有相关财政方面的支持;其次是培训内容和课程以及培训教师的选择上,要注意实用性和前瞻性,以及受培训者的接受能力;最后培训工作应该从三方面展开:对于致力于创业的人员,要对其进行创业方面的知识培训、经验介绍以及疑难解答;对 方面,是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和个体差异的必然要求,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助于他们学习方面的发展创新。 笔者认为,利用形成性评价,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1)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选择权利,鼓励学生运用适合自身学习发展的方法进行学习;(2)经常运用赞赏性的话语和眼神来激活学生的学习信心;(3)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到受到尊重和信任的心理体验;(4)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和技能;(5)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不断鞭策自己。所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或解题思路详细地分析给其他人听,不管答案正确与否,我首先赞扬他们的勇气。在他们发表见解时,我始终把鼓励和期待的目光投向他们,让他们感觉到信任的力量。在师生对分析结果做出评判时,其他同学也能各抒己见,肯定或者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在此过程中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
  综上所言,在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怀着好奇探究的学习激情参与课堂教学,不断地拓宽和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让学生永远充满自信。地理课堂教学正是在教与学的互相交流中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更令学生留恋,教学效益也从中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2] 严侠华.基于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转变学习方式[J].
  [3] 方习明,王玲.进行探究式地理教学的尝试和探索[J].
  [4] 朱燕娟.新课程视野下的研究性学习[J].
其他文献
本人工作13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通过不断的努力,在每年的班级建设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下面谈一下我的一些心得和做法,和大家交流。    一、建立一支有力的班干部队伍是搞好一个班级的前提    班级是学生的班级,而不是班主任的班级。再好的班主任去管理班级,都不如学生去管理自己。学生管理的核心就是班干部队伍。我从接班的一开始,就注意培养班干部,在这个方面,我主要做了下面几个工作,是帮他们建立威信,比如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以,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而人物形象是文学艺术形象的中心,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而,小说教学中也常以分析人物形象为重点。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呢?那就是紧扣故事情节来分析。因为情节是由人物产生的,人物形象是在情节中体现并完成的,如高尔基所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糸、矛盾、同情、
【知识能力目标】  1、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2、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3、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  【过程方法目标】  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  1、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人人都有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用积极、热切的期望寻找和发现、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来说,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它的激励性。因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句激励性语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迈步。同时,它还能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偏差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师生间的交往对话主要是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在教学中展开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教学方式,其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对学生回答的反馈是否得当,正是提高教学效率,达成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手段。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反馈学生的回答呢?  一、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反馈  心理学研究表明:反馈要及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反馈的积极功能。在语文课堂中常会有意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2章《组长细胞的分子》中的第五节。生物科学很多问题,都要从细胞层次来解答。而理解细胞生命活动规律,必须了解生物中的各种物质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学习本节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结构、物质输入和输出,能量供应和利用,以及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衰亡。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有相应的化学知识,所以对内容
【摘要】根据中职学校美术欣赏课的特点与学生的素质状况,在中职美术欣赏课中运用模糊教学法,指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去欣赏美术作品,使美术欣赏所呈现的不可穷尽性、不可言传性、审美主观差异性能较好的得到体现,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心灵、崇高的品德,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模糊思维 模糊性教学法 美术欣赏 有效教学    美术欣赏课作为中职学校美术专业学生的
轰轰烈烈的新课改在我校推行实践已三个年头有余,在此次教学改革的大潮下,我想每一个教师对新课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和感受。我简单谈谈我个人对新课改的认识、困惑,具体讲就是以下三点。  一、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新课改理念的困惑  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强调或说更重注教师在教学中作用,不敢说教师承当全部教学的工作,但至少担当了一部分本应学生完成的教学任务,如具体的教学中越俎代庖的代替学生完成了教学中“过程与方
质点在以某点为圆心半径为r的圆周上运动时,即其轨迹是圆周的运动叫“圆周运动”。它是一种最常见的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分为: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如:竖直平面内绳/杆转动小球、竖直平面内的圆锥摆运动)。其中最常见和最简单的是匀速圆周运动。  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
一个人,书读得多了,谈吐也会充满智慧,那种自内而外的高雅、自信确实是令人仰慕的。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吧。古语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大量的阅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许多写作方面的大家在谈起成功“秘籍”,都说得益于幼时多看了几本书。话语朴素却蕴含哲理:仅靠课本上的那几篇课文,怎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怎能培养出知识面宽广、想象力丰富、创造力的人才?因此,语文教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