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不仅是学习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知识,它还将影响到人类社会现实和未来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张志公先生这番话不仅点明了阅读的重要作用,而且提醒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评议能力,应该“读”占鳌头。那么如何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悟读能力?
一.整体感知,感悟其意
整体感知是阅读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让学生懂得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应将课文中字词句看作课文一部分,从整体中去理解部分,养成整体感知的习惯,才能为下一层次的悟读、美读作好准备。
就单篇文章来说,整体感悟就是在了解作品背景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情感倾向、作品的风格特征、文章结构线索等,这样,便能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理效应,而不至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重点诵读,感悟其情
诵读,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自己选择课文中最动情的文段朗读。朗读要讲究字字到位、句句落实;朗读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激发生活经历的再体验,产生情感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只有投入感情,才能悟出文中之情。郁达夫的散文名作《故都的秋》,在“冷”“静”“悲凉”的情感主题之下,有许多经典情节值得朗读。“清晨静观”的幽静与眷恋,“落蕊轻扫”的清闲与忧思,“秋蝉残声”的冷落与孤独,不通过倾情朗读,是难以感悟和体会的。
三.深层品析,感悟其美
文学作品,以其崇高的主题、丰富的情感、精巧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感染人。阅读者要获得审美体验和愉悦,应在阅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深层品析,感悟它的词藻美、结构美、理趣美。
对语言的品味,可从深浅两个层面上把握。浅层面上,分析语言结构,悟其含义;分析修辞手法,悟其情感;揣摩其用词,悟其精妙。而深层次的品读,则是要感悟语言隐含意义的表达艺术以及表达风格的独到之处。《林黛玉进贾府》中贾宝玉的肖像是从林黛玉的角度来描写的,通过“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这一组结构相同的四字短语写出贾宝玉清秀脱俗之气。这与黛玉母亲之前的介绍及王夫人的评价大相径庭。读者细加品味不难悟出:林、贾追求自由的情感,使二人“心有灵犀一点通”。而文中两首《西江月》将宝玉描绘成腹中空虚、浪荡飘浮的废物,又该如何理解?这里读者不仅要细读课文,还要与全书的表达艺术联系起来方能彻悟其中奥妙:这是从封建正统观念的角度对宝玉进行评价,恰是这似贬实褒的手法,体现了作者对贾宝玉叛逆精神的赞扬之情。这样深入品读课文语言,领悟其“言外之意”,文学作品的美学意蕴才能展现在眼前。
四.想象创新,感悟其韵
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文心雕龙》中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描写,说明阅读时,读者不仅要珍视个性感悟与独特体验,还应借助想象把文章与当前现实生活成功对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悟读升华至崇高境界的艺术效果。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全部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为作品中人物、情节“悟”出一个或一串“像”来,让这些情节“动”起来,呈立体状显现在你面前。比如读《守财奴》,读者便要在头脑中“悟”出“死抱金匣子的葛朗台”、“花言巧语诱骗继承权的葛朗台”和“紧抓金十字架垂死的葛朗台”等形象,把这些情节摆在面前,再进行反复的审视、玩味,多多追问几个“为什么”,就能理清前因后果了。然后,你才会在心中喟然长叹:“原来如此。”此时你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文学作品蕴含深刻的社会意义,读者若能抓住重点,驰骋想象,便能让作品主题的多解性、人物形象的层次性、情节的拓展与再造都产生无穷而美妙的感悟空间。《项链》是中学生都熟悉的一篇外国文学作品。受语文界权威观点影响,人们一直认为该文主题是尖锐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享乐思想。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演进,人们不仅理解了玛蒂尔德追求美丽、向往美好生活的合理性,更发现了她身上的许多亮点,也对课文的主题产生了诸多新的理解。无疑,这种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新的阅读感悟,会让《项链》的结尾有新的故事,续写本文,将会有更精彩的情节。
悟读的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而悟读的前提是语感培养,这便需要一定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积累。因此,更应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王静,教师,现居湖北宜城。
一.整体感知,感悟其意
整体感知是阅读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让学生懂得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应将课文中字词句看作课文一部分,从整体中去理解部分,养成整体感知的习惯,才能为下一层次的悟读、美读作好准备。
就单篇文章来说,整体感悟就是在了解作品背景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情感倾向、作品的风格特征、文章结构线索等,这样,便能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理效应,而不至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重点诵读,感悟其情
诵读,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自己选择课文中最动情的文段朗读。朗读要讲究字字到位、句句落实;朗读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激发生活经历的再体验,产生情感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只有投入感情,才能悟出文中之情。郁达夫的散文名作《故都的秋》,在“冷”“静”“悲凉”的情感主题之下,有许多经典情节值得朗读。“清晨静观”的幽静与眷恋,“落蕊轻扫”的清闲与忧思,“秋蝉残声”的冷落与孤独,不通过倾情朗读,是难以感悟和体会的。
三.深层品析,感悟其美
文学作品,以其崇高的主题、丰富的情感、精巧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感染人。阅读者要获得审美体验和愉悦,应在阅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深层品析,感悟它的词藻美、结构美、理趣美。
对语言的品味,可从深浅两个层面上把握。浅层面上,分析语言结构,悟其含义;分析修辞手法,悟其情感;揣摩其用词,悟其精妙。而深层次的品读,则是要感悟语言隐含意义的表达艺术以及表达风格的独到之处。《林黛玉进贾府》中贾宝玉的肖像是从林黛玉的角度来描写的,通过“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这一组结构相同的四字短语写出贾宝玉清秀脱俗之气。这与黛玉母亲之前的介绍及王夫人的评价大相径庭。读者细加品味不难悟出:林、贾追求自由的情感,使二人“心有灵犀一点通”。而文中两首《西江月》将宝玉描绘成腹中空虚、浪荡飘浮的废物,又该如何理解?这里读者不仅要细读课文,还要与全书的表达艺术联系起来方能彻悟其中奥妙:这是从封建正统观念的角度对宝玉进行评价,恰是这似贬实褒的手法,体现了作者对贾宝玉叛逆精神的赞扬之情。这样深入品读课文语言,领悟其“言外之意”,文学作品的美学意蕴才能展现在眼前。
四.想象创新,感悟其韵
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文心雕龙》中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描写,说明阅读时,读者不仅要珍视个性感悟与独特体验,还应借助想象把文章与当前现实生活成功对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悟读升华至崇高境界的艺术效果。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全部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为作品中人物、情节“悟”出一个或一串“像”来,让这些情节“动”起来,呈立体状显现在你面前。比如读《守财奴》,读者便要在头脑中“悟”出“死抱金匣子的葛朗台”、“花言巧语诱骗继承权的葛朗台”和“紧抓金十字架垂死的葛朗台”等形象,把这些情节摆在面前,再进行反复的审视、玩味,多多追问几个“为什么”,就能理清前因后果了。然后,你才会在心中喟然长叹:“原来如此。”此时你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文学作品蕴含深刻的社会意义,读者若能抓住重点,驰骋想象,便能让作品主题的多解性、人物形象的层次性、情节的拓展与再造都产生无穷而美妙的感悟空间。《项链》是中学生都熟悉的一篇外国文学作品。受语文界权威观点影响,人们一直认为该文主题是尖锐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享乐思想。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演进,人们不仅理解了玛蒂尔德追求美丽、向往美好生活的合理性,更发现了她身上的许多亮点,也对课文的主题产生了诸多新的理解。无疑,这种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新的阅读感悟,会让《项链》的结尾有新的故事,续写本文,将会有更精彩的情节。
悟读的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而悟读的前提是语感培养,这便需要一定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积累。因此,更应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王静,教师,现居湖北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