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成功发射陆地勘查卫星一号
2017年12月3日12时11分,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顺利升空,成功将陆地勘查卫星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本次发射的陆地勘查卫星一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所属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总研制,主要用于开展陆地资源遥感勘查。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第34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57次飞行。
“风云三号”D星成功传回地球“彩照”
蓝色的海洋、白色的云朵、黄色的土地?? 2017年12月8日14时07分,“风云三号”D星首幅可见光图像成功传回地面。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介绍,此次成功接收的图像来自于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这是世界上首台能够获取全球250米分辨率红外分裂窗区资料的成像仪器,可以每日无缝隙获取全球250米分辨率真彩色图像,并具备对云、气溶胶、水汽、陆地表面特性、海洋水色等大气、陆地、海洋参量的高精度定量反演能力。
我国成功发射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
2017年12月11日零时4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是中阿两国航天领域的首个合作项目,也是阿尔及利亚第一颗通信卫星,将主要用于阿尔及利亚的广播电视、应急通信、远程教育、电子政务、企业通信、宽带接入和星基导航增强服务等领域。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58次飞行。
我国研发出世界首根大长度500千伏海缆
2017年11月29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根大长度交流500千伏交联聚乙烯绝缘海底电缆,已正式通过江苏。此次研发出的世界首根大长度500千伏海底电缆,在电缆纵向进水、绝缘偏心、绝缘内应力消除、防侵蚀、大长度生产、储缆上船等方面,从生产工艺和制造设备上进行了创新,解决了设计和制造中的难题,主要性能指标达到标准要求,可替代进口产品,为我国节约了大量资金,将促进我国海底复合缆的发展进程。
科学家发现深海“捕碳冠军”
2017年12月10日,美国研究员发现,亚硝酸氧化菌是深海中当之无愧的“捕碳冠军”。这种细菌不仅“胃口大”,个头也足有普通细菌的50倍。尽管这种细菌在深海微生物家族中占比不到5%,但它们每年捕获的二氧化碳估计可超过11亿吨。通过氮化合物的氧化,亚硝酸氧化菌等将有机碳“据为己有”,进一步转化为蛋白质等,并通过食物链供给其他海洋生物。
美国首个在移植子宫内孕育的宝宝诞生
2017年12月4日,美国贝勒大学医学中心宣布,美国一名接受子宫移植手术的女性上月在该中心成功产子,这名新生儿是美国第一个在移植子宫内孕育出生的宝宝。全世界每500名女性中就有约1人患有子宫性不孕,即先天没有子宫或因子宫发育不良、病变而无法正常怀孕。子宫移植被认为是让子宫性不孕女性受孕的唯一途径。世界首例子宫移植手术于2014年在瑞典完成。
加点“维生素” 让钢更“坚强”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结果显示,往钢中加入一定量稀土,即可显著提高钢的韧塑性及耐磨、耐热、耐蚀性,这种稀土钢纯净化制备技术不仅显著提升钢铁品质,还将推动我国钢铁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高端。研究团队通过大量实验室研究和工程化试验,进一步发现了稀土合金和钢水“双纯净化”的关键作用,开发了商用稀土合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和稀土在钢中的特殊加入技术,从而突破了稀土在钢中进行工业化应用的技术瓶颈。
我国率先完成菊花全基因组测序
2017年12月7日,中國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和安利植物研发中心对外发布消息称,由他们共同发起的科研团队,在菊花全基因组计划获重大进展的同时,还完成了重要的药用菊花品种——杭白菊的全长转录组遗传信息发掘。据了解,菊属植物染色体结构复杂,包含从2n=18到8n=72之间的各种染色体组结构。此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次完成菊属植物菊花全基因组测序的国家。
2017年12月3日12时11分,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顺利升空,成功将陆地勘查卫星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本次发射的陆地勘查卫星一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所属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总研制,主要用于开展陆地资源遥感勘查。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第34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57次飞行。

“风云三号”D星成功传回地球“彩照”
蓝色的海洋、白色的云朵、黄色的土地?? 2017年12月8日14时07分,“风云三号”D星首幅可见光图像成功传回地面。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介绍,此次成功接收的图像来自于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这是世界上首台能够获取全球250米分辨率红外分裂窗区资料的成像仪器,可以每日无缝隙获取全球250米分辨率真彩色图像,并具备对云、气溶胶、水汽、陆地表面特性、海洋水色等大气、陆地、海洋参量的高精度定量反演能力。

我国成功发射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
2017年12月11日零时4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是中阿两国航天领域的首个合作项目,也是阿尔及利亚第一颗通信卫星,将主要用于阿尔及利亚的广播电视、应急通信、远程教育、电子政务、企业通信、宽带接入和星基导航增强服务等领域。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58次飞行。

我国研发出世界首根大长度500千伏海缆
2017年11月29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根大长度交流500千伏交联聚乙烯绝缘海底电缆,已正式通过江苏。此次研发出的世界首根大长度500千伏海底电缆,在电缆纵向进水、绝缘偏心、绝缘内应力消除、防侵蚀、大长度生产、储缆上船等方面,从生产工艺和制造设备上进行了创新,解决了设计和制造中的难题,主要性能指标达到标准要求,可替代进口产品,为我国节约了大量资金,将促进我国海底复合缆的发展进程。

科学家发现深海“捕碳冠军”
2017年12月10日,美国研究员发现,亚硝酸氧化菌是深海中当之无愧的“捕碳冠军”。这种细菌不仅“胃口大”,个头也足有普通细菌的50倍。尽管这种细菌在深海微生物家族中占比不到5%,但它们每年捕获的二氧化碳估计可超过11亿吨。通过氮化合物的氧化,亚硝酸氧化菌等将有机碳“据为己有”,进一步转化为蛋白质等,并通过食物链供给其他海洋生物。

美国首个在移植子宫内孕育的宝宝诞生
2017年12月4日,美国贝勒大学医学中心宣布,美国一名接受子宫移植手术的女性上月在该中心成功产子,这名新生儿是美国第一个在移植子宫内孕育出生的宝宝。全世界每500名女性中就有约1人患有子宫性不孕,即先天没有子宫或因子宫发育不良、病变而无法正常怀孕。子宫移植被认为是让子宫性不孕女性受孕的唯一途径。世界首例子宫移植手术于2014年在瑞典完成。

加点“维生素” 让钢更“坚强”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结果显示,往钢中加入一定量稀土,即可显著提高钢的韧塑性及耐磨、耐热、耐蚀性,这种稀土钢纯净化制备技术不仅显著提升钢铁品质,还将推动我国钢铁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高端。研究团队通过大量实验室研究和工程化试验,进一步发现了稀土合金和钢水“双纯净化”的关键作用,开发了商用稀土合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和稀土在钢中的特殊加入技术,从而突破了稀土在钢中进行工业化应用的技术瓶颈。

我国率先完成菊花全基因组测序
2017年12月7日,中國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和安利植物研发中心对外发布消息称,由他们共同发起的科研团队,在菊花全基因组计划获重大进展的同时,还完成了重要的药用菊花品种——杭白菊的全长转录组遗传信息发掘。据了解,菊属植物染色体结构复杂,包含从2n=18到8n=72之间的各种染色体组结构。此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次完成菊属植物菊花全基因组测序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