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sxf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异常是导致IBD发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这一特征使其被视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方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MSC的免疫调节功能对IBD的治疗至关重要,当组织受到损伤后,MSC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改善炎症微环境,在组织修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MSC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治疗IBD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其他文献
目的 构建符合人类慢加急(亚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病理特征的大鼠模型.方法 在牛血清白蛋白诱导建立免疫型肝纤维化大鼠基础上,一次性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联合诱导建立大鼠模型,从肝、肠粘膜组织病理学,肠粘膜组织超微结构方面评判,是否成功构建符合人类慢加急(亚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病理特征的大鼠模型.结果 大鼠34 d内间断经皮下多点注射牛血清白蛋白乳化液后,88%产生牛血清抗体,予以尾静脉进一步注射6周后,肝组织病理学证实形成明显肝纤维化表现,再予以一次性腹腔注射LPS100μg/kg+
目的 目前的出血动物模型常表现为血压波动范围大,脑组织损伤有限,因此本研究试图用大鼠建立一个无明显血压波动的长期严重失血性休克模型.方法 将10 mL注射器空筒固定在外科手术板上方47.58 cm的位置作为储血库.大鼠麻醉后经右侧股动脉插管,利用压力差使血液自动放出到储血库,以此诱导休克.休克过程中上下轻微移动注射器空筒调节注射器内的血液水平来控制平均动脉血压(MAP).28只雄性SD大鼠按不同复苏方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休克持续3 h,实验过程中实时监测各组大鼠的生理情况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在休克前后采血
近年来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其病因复杂,治疗棘手,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研究POF的发生发展机制,探讨更好的治疗方案,构建可靠的POF动物模型至关重要.本文将回顾分析近五年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构建POF小鼠模型的方法,进行综述.比较各种建模方法的优势、不足及与临床的相关性,旨在为POF的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