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感官写细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yxy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背景
  新课标中对写作教学的要求有“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
  但不少学生的作文存在叙述语多、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语言的亮点等问题。究其原因是:
  1、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对生活的敏感度不高。2、不知道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掌握调动感官写细节的常用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并运用调动感官写细节的常用方法。
  教法:
  点拨法——用学生习作和课文范例,明确细节描写的内涵及方法。
  学法:
  1、竞赛法——以“擂台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法——学生分小组参与答题,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共同完成对病文的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课时安排 一节课
  教学过程
  整节课的学习以“擂台赛”的形式展开,全班学生分为两个阵营,比赛环节如下:
  题目一:请判断下列句子哪一句是平铺直叙的语句,哪一句是描写细节的语句。
  我从学生习作中分别挑选了一段“叙述”性的文字和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让学生们判断并比较“叙述”和“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差别。
  习作一:他的嗓门不是一般的大。上早读课时,他总是拼命的拉着嗓子喊,生怕别人听不见似的。尽管有些五音不全,但他还是照读不误,震耳欲聋的“超声波”在教室里回荡,那叫一个山崩地裂啊!(描写)
  习作二:第二天,我去学校参加毕业考试。妈妈在校门外等我。考试完后,我和妈妈一起回了家。(叙述)
  注:从以上两篇习作,我们可以看出叙述是直叙其事,是说“什么是什么”的一种表达方式;描写是细致描摹,是说“什么怎么样”的一种表达方式。
  题目二:从例文中,你能说说什么是“细节描写”吗?
  在这一环节中,我从学生的习作中又选出了两段分别描写人和物的段落,让学生们从自己的习作中总结到底什么是细节描写。
  习作一:她的爱好是绘画和看书,她是一个动漫迷,每次画动漫人物时,就只画一只眼睛,我说:“你每次只画一只眼睛,偶尔画画还可以,但每次都这样,那个动漫人物又不是‘独眼龙’,有点像《加勒比海盗》里面的人物呢。”
  习作二:那无边的绿叶上,闪烁着无数颗晶莹的露珠。一、二、三、四……啊!像夜空璀璨的繁星,像水面上跳动的波光,又像千万双闪烁的眼睛。
  注:从这两篇习作中,我们总结出细节描写是对人、事、物的某一局部或某一细微事实(如:一些细小的动作、眼神、表情等)的具体描绘。
  题目三:人们的感官有哪几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说明:我们在生活中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受,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写作时,才会有米下锅。
  题目四:按原文填空,并说说这些课文中的句子是怎样调动感官写细节的。
  在第四环节中,我将课文设置成填空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对原文遣词造句的关注。学习在调动感官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词汇,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将我们感受到的细节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选文一: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注:这段当中,作者充分调动了视觉、听觉,准确运用形容词和动词,描写时抓住事物在颜色、形状、味道、声音等方面的特征。
  选文二: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注:这段作者调动了视觉、味觉,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准确运用了形容词,将覆盆子的形状和味道都写了出来。
  选文三:“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注:这一段作者调动了触觉、嗅觉、听觉,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准确运用形容词、动词,写出了春风的柔和、气息和风中夹杂的声音,写出了一个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春天。
  题目五:下面这篇文章太平淡了,请用“调动感官写细节”的方式,把它变得“秀色可餐”。
  题目换为“精彩的一天”
  在这一环节中,我从学生的随笔中选取了一篇叙述语多、写得相当平淡的一篇文章,让两个阵营的学生,再分别分成三个小组,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调动感官写细节的方法,对这篇文章进行当堂修改。
  附学生习作:
  我的一天
  我的一天过得比较急促,一切转眼间就过去了。
  早上去到学校便开始收作业,我边整理边聊天。上午的课很快,好像完全不给人休息。短短的课间成了我们唯一的活动时间,短得让人觉得手表出了问题。
  中午回家休息。下午又开始认真学习了。下午的课容易犯困,上完第一二节课就会又精力充沛。
  回到家后就开始写作业,我尽量集中精神写。然后复习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简单看一下书本,就带着疲倦进入梦中。
  我的一天就这么在我不经意间,没感觉似的溜过去了。
  以下是原文第二、三段与两个阵营的学生改后作品的对比。
  原文一:早上去到学校便开始收作业,我边整理边聊天。上午的课很快,好像完全不给人休息。短短的课间成了我们唯一的活动时间,短得让人觉得手表出了问题。
  改文一:“叮铃——”闹钟发出刺耳的金属敲击声,夹杂着妈妈絮絮叨叨的说话声,打断了我均匀欢畅的鼾声。张开沉重的眼睑,在连打了几个哈欠之后,我赶紧穿上衣服下地,飞快地拿起书包,窜出房门,趁妈妈不注意,顺手“拐”走了门后的篮球。
  改文二:早上,推着单车,打算跟新一天的阳光和空气问早时,一只小狗出现在我眼前。翻卷的金棕色毛,像电了发一般,两只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可爱极了,就像泰迪熊。我忍不住放下单车,走向小狗,它竟走近我,小舌头还在我手心翻动,好痒!啊!要迟到了,我又飞身上车,像哈利波特骑着飞扫一般,一溜烟奔向学校。
  注:两篇改文分别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的感官,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来写,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原文二:中午回家休息。下午又开始认真学习了。下午的课容易犯困,上完第一二节课就会又精力充沛。
  改文一:下午第三节课是自习课。有的同学孜孜不倦的写着作业,甚至还挥汗如雨。然而对我们这些酷爱自由的人来说,“自习课”无异于“自由课”。我的同桌在睡觉,后面有人在唠叨。只有当“班主任来了”这句激动人心的话语响起的时候,这些“自由爱好者”才正襟危坐,装模作样地端起书本。
  改文二:中午回家,快速的吃完可口的饭菜,往床上一倒,瞌睡虫就拉着我和周公碰面去了。
  下午第一节课是音乐课。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小美女——音乐老师,性格活泼,跟我们打成一片,像个大孩子似的。这节课是学京剧——“唱脸谱”,高成咿咿呀呀的一通乱叫,唱得比唐老鸭还难听,可怜我们这些人的耳朵饱受摧残,真希望变成贝多芬呀!
  注:两篇改文分别调动视觉、听觉的感官,着重写了自习课和音乐课上的表现,显得活泼生动。
  作业布置:以“一顿丰盛的晚餐”为题,调动多种感官,自己写一个习作片段。
  附:学生优秀习作
  一顿丰盛的晚餐
  晚餐,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没进家门,楼梯上就弥漫着菜香。“是甜酸排骨?还是客家酿豆腐呢?”一道道美味佳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引得我“口水直下三千尺”。
  进了家门,我就大叫“我回来了!”书包也不放,就直奔厨房。“妈妈,今天吃什么?好香呀!”妈妈边笑边说:“真是小馋猫。”我眼前一亮,呀!盘子里那油亮亮的小白菜在向我招手,还朝我挤眉弄眼的,好像在说:“吃吧,来吃我呀。”我一个箭步冲上去,抓起一颗小白菜就往嘴里送。好甘甜呀,清脆的小白菜在舌尖快活地跳动。
  红色的排骨和黄色的菠萝,还真是绝配呀!那大闸蟹没下锅前还是一个个英勇的战士,现在都成了一个个羞答答的小姑娘,可爱极了!淡淡的肉味和甜甜的鲜味,让我刚擦干的口水不禁又“一泻千里”……
  看到这样丰盛的晚餐,心动不如行动。今天不把它们吃个尸骨无存,我就不姓谢。我像一头饿狼,张开血盆大口,风卷残云般狂吃!
  妈妈在一旁喊:“给你弟弟和我,还有你老爸剩点儿呀!”
  注:这篇习作中,小作者充分调动嗅觉、视觉、味觉等感官,灵活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带给自己的超级享受。
  板书设计:以“细节”为核心,以“视听嗅味触”为外延的一个心形的板书设计,巧妙的给学生指出:做生活的有心人,调动各种感官感受生活,文章就会充满着细节之美!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习作中发现“叙述多,描写少”的问题,并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从学生的两组习作对比“叙述”和“描写”的差异。又从学生的优秀习作中,指出“什么是细节描写”。再从课文的范例中总结“调动感官写细节的常用方法”。最后修改学生的一篇病文,让学生们运用当堂所学的知识,并收到了良好的指导效果。
  同时,采用“擂台赛”的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本节课为龙头,本学期还要开展“细节描写”方法的系列指导,恳请同行们不吝赐教。
  
  陈芳,语文教师,现居广东深圳。本文编校:老猛
其他文献
文学阅读如何立足本土文化传统,在传统与现代、西方性与本土性之间重新作出自我定位,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此已作出深度审视并试图重构学术体系。在错综复杂的文化元素与不一而足的艺术手法争奇斗妍的特定时期,如何复归文学阅读的民族本位、在世界性文论视角中发展本土阅读,进而使文学阅读解开传统视角的束缚,走出人云亦云的失语之现状,这业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以来阅读教学的首要问题。  “复归”,别于重回传统原点,而是于传统与
2008年11月9日,星期日。  下午四点钟,接到张小龙爸爸的电话,说张小龙今晚不来上学了,他要转学到老城镇朱家埠中学去读初二。因为张小龙这次期中考试很差,继续下去连最差的高中都考不上。留个级,可以把基础打好一些。  我,只能默许。这是家长深思熟虑的决定。我连忙说,张小龙本学期表现良好。虽然成绩不理想,但学习态度还是很端正的。他没有违反过班规校纪。还有,他每次的卫生任务都很主动  四点半,我走进教
高效而灵动的课堂,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语文课本中可生成的地方。比比皆是。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灵动,不以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进行“无中生有”的生成,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是夸夸其谈,哗众取宠,与课文风马牛不相及。对文本中枝枝叶叶的生成,势必影响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那么,如何在不脱离文本中心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生成,常见的途径又有哪些呢?    一,生成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认识上的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有效性教学理念的提出,关于作文教学的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变得格外重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关注社会环境和精神生态对学生写作的影响,是有效落实语文新课程理念、促进素质教育深入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  那么,怎样改变学生写作中出现的生态失调、灵性缺失的现状呢?怎样才能做到作文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个统一。    一.自由博览与入格写作的统一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现在的中学生不畏惧并且热爱作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强烈的写作冲动,这就涉及到作文教学中的一个话题——因材施教。  中学生虽然处在发展的同一个阶段,心理活动具有某些共同性或普遍性,但是,不同年级、不同班级或者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在心理发展的水平,心理活动的方式、特征诸方面并不是整齐划一的。由于学生的写
近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文本进入”、强调“课堂生成”、强调“气氛活跃”,使离家出走的语文终于走到了回家的路上。但这三个方面都有相应的另一面,就像踩跷跷板,要想站上最高点,必须站到支点上方并保持左右平衡。否则,我们的语文有可能一直沉在跷跷板的最低端,永远爬不起来。  第一块跷跷板:进入与跳出  进入和跳出是针对文本解读而言的,让学生在文本的精妙处反复涵咏,流连驻足,鉴赏品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
语文课堂必须艺术地求异创新,创造性地处理材料,合理创设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绘画比语言文字更能准确地将自然万物表现给我们的知觉。因此,如果将简笔画引入初中语文的教学,则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将简笔画引入初中语文教学,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用简笔画的形式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出来,以便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语言和简笔画之间建起桥
长江岸边栽种了一排排柳树,固土护堤,防汛挡浪。如今,这些柳树生长大约有些年头了,枝繁叶茂,万条垂下绿丝绦,装点着江岸,好一道优美的风景。细看那满树隆起的节巴,树皮皲裂,如烟熏火燎,黑魆斑驳,似刀凿斧砍,沟沟坎坎,无不诉说着曾经的沧桑。  清晨,一抹霞光倾泻大地,那一蓬蓬柳树,最先接受这灿烂的光环。不只是近水高岸先得光,而是它们的付出,理应得到这天然的赏赐。现在薄明的秋风中,它们伸了伸头,挺了挺胸,
文言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有人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形容其二难处境。在这两个极点上,我们的确有过太多的失败案例。要么机械串讲,把古汉语知识体系整个搬将出来,上成纯粹的古汉语课;要么脱离文本,架空分析,成就虚假空洞的“人文教育”。总的来看,前者在传统课堂上更为普遍,是主流形态。钱梦龙老师用有“言”而无“文”来概括其流弊。  但新课改形势下,情况有了变化。老师们开始积极拓展文言教学的新天地,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新课改下的初中作文教学仍表现为:考什么就教什么,近几年话题作文成为作文主导,从高考流向中考,从初三涌向初一,学生被迫放弃了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感悟,失去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创新力;受“文以载道”的思想影响,教师要求学生作文思想不仅正确,而且深刻,学生只好编故事、套情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