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2年发布的国民素质监测报告显示,大学生的整体身体健康指数連续25年来在下降,尤其是在学生的中长跑成绩上下降幅度较大,而且由于部分学生普遍缺乏锻炼,使得近视、肥胖等现象日益凸显。作为高职体育教师,笔者发现在大学校园不乏有很多学生热爱体育,经常性的、有良好习惯性的参加体育活动;但是也有一大部分学生身体健康素质不高、体育成绩较差,这部分学生往往缺乏体育锻炼,没有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在体育课上往往表现出自卑自弃的心理,使得在体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困难。本文就如何做好高职院校体育差生的心理健康教学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高职;体育差生;心理健康教育;素质;习惯“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质不强的少年,何强之有?每年9月,大一新生开始步入大学校园,新入学的孩子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近几年,新生入校的军训期间,出现大量的新闻报道,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关于学生的皮肤被晒伤、中暑、胃肠道疾病、晕倒等现象的报道;而在大学举办的一些运动会上,更有出现学生猝死的现象发生。十八九岁,正是青春健硕、朝气蓬勃的年龄段,为何当前学生的身体变得如此不堪一击?为何把大学生成为病夫的代名词?为何会出现那么多的“胖墩”和“玻璃男”?意识决定行动,心理决定结果,作为高职体育教师,如何在自己的的本职工作中,充分把握这些体育差生的心理、做好心理教育,增强他们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其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成为当前广大高职体育教师值得关注的话题。
一、高职院校体育差生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表现
体育差生的界限就是指:智力正常、发育正常、无感官障碍,但由于自身心理、习惯或者环境的影响,造成体育学习能力下降,在体育成绩测试环节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需要教师有区别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这些学生的行为表现主要有:厌恶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上展现一些消极的情绪,经常性的以身体不适请假,在教师进行讲解体育课或者演示体育技能的时候,往往不能集中精力,并喜欢站在围观学生的最后面,进行分组演练或者展示的时候没有表现欲,在进行体育考试的时候少言少动、测试动作敷衍、不关注自己的成绩、应付考试、让学生替考,课外活动几乎不参与什么体育活动;而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但在课堂上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很强的学习兴趣,积极完成各种技能要点训练,并经常性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这些体育差生在心理和性格上的主要表现有:对待事情消极、情绪低落、无兴趣、无热情,在体育课上脸部表情凝重、疑虑、烦乱、紧张,存在怕脏、怕累、怕苦的心理,没有积极的群体参与性,缺乏体育意识中最起码的毅力和顽强的品质。
二、高职院校体育差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高职体育课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其自身的“示范”效应和“亲和”的教学方法对体育差生的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本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点:
1、加强情感教学,形成师生互动、情感交融,消除体育差生的紧张和消极心理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的演示和讲解为主,存在较为普遍的“一言堂”、“霸语权”,在一定的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素质教育指出课堂是教学和学生、教育和学习的双边活动场所,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和个性思维空间,让学生多参与和发挥自我,建立对等、平等的能够“打成一片的”的“师生朋友关系”;多与学生交往,培养感情,在体育活动上教师要站到学生队伍中去,和学生一起参加热身和练习活动,一起做互动游戏,共同参与分组练习和对抗等。对于那些孤言寡语的学生,教师要和他们建立朋友关系,主动与其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正确看待体育、正确评价自己;给与他们适当低的标准,给与他们更多的展现和表现机会,比如让体育差生轮流做体育委员或者体育班长,让他们轮流带领学生做热身活动,让他们为全班学生分组、制定练习任务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自己视为学生和教学的服务者,要把自己作为和学生一样的体育活动参与者,把学生当做伙伴、当做朋友,这样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消除体育差生的心理障碍。
2、充分关心和尊重体育差生,重视其心理需求和兴趣爱好培养
体育差生因其内心的自卑感,不会主动和老师及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去交流和提问,久而久之,体育差生就会形成一定的消极抵御心理,慢慢远离体育教师和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就会显得愈加“孤零”、“另类”;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不能有歧视心理,要有一颗爱心,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们,主动的接近他们,多与他们打招呼,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心理需求。比如,在讲解过程中,要用动作、语言、眼神、表情向体育差生传递关注、关怀、信任的情感信息,尽可能多的展示机会给予他们,可能一个眼神、一次的展示机会就会让他们意识到老师的重视和关注;当这些体育差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如动作不协调、动作不规范等,不要进行批评和挖苦,教师要循序渐进、耐心启发,多征求他们的意见,进行共同讨论,找出问题根源;在一些枯燥的练习环节,教师要多制定一些“寓教于乐”、游戏性强的训练方法,培养体育差生的心理适应性,以此好吃良好的体育心态。
3、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准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除了教会学生体育技能,最重要的是要把体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知道,体育的本质不是成绩,而是终身的健康锻炼理念,只有良好的体魄,才能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才能更好的为自己的家庭、亲人以及社会负责;在对终身意识熏熏渐进的渗透过程中,他们就会对体育课的意义有一个新的认识,他们会主动的开始参与体育活动,特爱体育活动。对于体育差生来说,体育教材相对乏味、枯燥,如果教师没有新颖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细心了解每个学生的爱和特长,有些的可能喜欢羽毛球,有的喜欢网球,有的喜欢踢毽子,有的喜欢武术,等等,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其这方面的爱好和特长,不见得非得要学生必须学好什么、必须爱好什么。同时,大家都知道,很多篮球爱好者是受NBA的影响才开始参与篮球活动,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教育手段,为学生展示一些精彩的比赛,让学生真实的看到体育活动本身的乐趣和体现出来的社会价值,以此发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源动力。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对体育差生的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之上,多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给予他们更多的展示机会,在一点一滴中渗透终身体育意识,是他们从根本上转变体育观念,以此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琦. 北京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的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2009
[2] 程水养,刘宇星. 浅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 科技信息. 2011(06)
[3] 伊巍,杨广友.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6)
关键词:高职;体育差生;心理健康教育;素质;习惯“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质不强的少年,何强之有?每年9月,大一新生开始步入大学校园,新入学的孩子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近几年,新生入校的军训期间,出现大量的新闻报道,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关于学生的皮肤被晒伤、中暑、胃肠道疾病、晕倒等现象的报道;而在大学举办的一些运动会上,更有出现学生猝死的现象发生。十八九岁,正是青春健硕、朝气蓬勃的年龄段,为何当前学生的身体变得如此不堪一击?为何把大学生成为病夫的代名词?为何会出现那么多的“胖墩”和“玻璃男”?意识决定行动,心理决定结果,作为高职体育教师,如何在自己的的本职工作中,充分把握这些体育差生的心理、做好心理教育,增强他们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其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成为当前广大高职体育教师值得关注的话题。
一、高职院校体育差生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表现
体育差生的界限就是指:智力正常、发育正常、无感官障碍,但由于自身心理、习惯或者环境的影响,造成体育学习能力下降,在体育成绩测试环节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需要教师有区别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这些学生的行为表现主要有:厌恶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上展现一些消极的情绪,经常性的以身体不适请假,在教师进行讲解体育课或者演示体育技能的时候,往往不能集中精力,并喜欢站在围观学生的最后面,进行分组演练或者展示的时候没有表现欲,在进行体育考试的时候少言少动、测试动作敷衍、不关注自己的成绩、应付考试、让学生替考,课外活动几乎不参与什么体育活动;而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但在课堂上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很强的学习兴趣,积极完成各种技能要点训练,并经常性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这些体育差生在心理和性格上的主要表现有:对待事情消极、情绪低落、无兴趣、无热情,在体育课上脸部表情凝重、疑虑、烦乱、紧张,存在怕脏、怕累、怕苦的心理,没有积极的群体参与性,缺乏体育意识中最起码的毅力和顽强的品质。
二、高职院校体育差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高职体育课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其自身的“示范”效应和“亲和”的教学方法对体育差生的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本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点:
1、加强情感教学,形成师生互动、情感交融,消除体育差生的紧张和消极心理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的演示和讲解为主,存在较为普遍的“一言堂”、“霸语权”,在一定的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素质教育指出课堂是教学和学生、教育和学习的双边活动场所,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和个性思维空间,让学生多参与和发挥自我,建立对等、平等的能够“打成一片的”的“师生朋友关系”;多与学生交往,培养感情,在体育活动上教师要站到学生队伍中去,和学生一起参加热身和练习活动,一起做互动游戏,共同参与分组练习和对抗等。对于那些孤言寡语的学生,教师要和他们建立朋友关系,主动与其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正确看待体育、正确评价自己;给与他们适当低的标准,给与他们更多的展现和表现机会,比如让体育差生轮流做体育委员或者体育班长,让他们轮流带领学生做热身活动,让他们为全班学生分组、制定练习任务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自己视为学生和教学的服务者,要把自己作为和学生一样的体育活动参与者,把学生当做伙伴、当做朋友,这样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消除体育差生的心理障碍。
2、充分关心和尊重体育差生,重视其心理需求和兴趣爱好培养
体育差生因其内心的自卑感,不会主动和老师及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去交流和提问,久而久之,体育差生就会形成一定的消极抵御心理,慢慢远离体育教师和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就会显得愈加“孤零”、“另类”;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不能有歧视心理,要有一颗爱心,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们,主动的接近他们,多与他们打招呼,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心理需求。比如,在讲解过程中,要用动作、语言、眼神、表情向体育差生传递关注、关怀、信任的情感信息,尽可能多的展示机会给予他们,可能一个眼神、一次的展示机会就会让他们意识到老师的重视和关注;当这些体育差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如动作不协调、动作不规范等,不要进行批评和挖苦,教师要循序渐进、耐心启发,多征求他们的意见,进行共同讨论,找出问题根源;在一些枯燥的练习环节,教师要多制定一些“寓教于乐”、游戏性强的训练方法,培养体育差生的心理适应性,以此好吃良好的体育心态。
3、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准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除了教会学生体育技能,最重要的是要把体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知道,体育的本质不是成绩,而是终身的健康锻炼理念,只有良好的体魄,才能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才能更好的为自己的家庭、亲人以及社会负责;在对终身意识熏熏渐进的渗透过程中,他们就会对体育课的意义有一个新的认识,他们会主动的开始参与体育活动,特爱体育活动。对于体育差生来说,体育教材相对乏味、枯燥,如果教师没有新颖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细心了解每个学生的爱和特长,有些的可能喜欢羽毛球,有的喜欢网球,有的喜欢踢毽子,有的喜欢武术,等等,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其这方面的爱好和特长,不见得非得要学生必须学好什么、必须爱好什么。同时,大家都知道,很多篮球爱好者是受NBA的影响才开始参与篮球活动,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教育手段,为学生展示一些精彩的比赛,让学生真实的看到体育活动本身的乐趣和体现出来的社会价值,以此发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源动力。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对体育差生的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之上,多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给予他们更多的展示机会,在一点一滴中渗透终身体育意识,是他们从根本上转变体育观念,以此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琦. 北京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的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2009
[2] 程水养,刘宇星. 浅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 科技信息. 2011(06)
[3] 伊巍,杨广友.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