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慈善事业不断发展,中小学生也积极参与到了各种捐助活动中,校园捐助活动逐渐增多。据统计,我校2007 年组织了针对不同对象的捐助活动4 次,学生人均捐款3.6 元。特别是这次汶川特大地震后,我校3846 名学生的捐款总数达8 万余元。通过参与捐助活动,学生们受到了一定的教育。然而,在各次捐助活动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一些让人深思的现象,如学生们之间相互攀比捐助钱数的多少,有的学生把捐赠当作了任务完成,少数学生捐款未经家长同意,还有个别学生对捐助活动缺乏热情。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捐赠观教育,校园捐赠活动对学生的教育功能还有待加强。
首先,要明确校园捐赠活动目的。有些学校在组织学生捐款时,只是布置一下任务,各班收钱上交了事,甚至连捐款名单也不公布。这样重结果轻过程、“重钱轻人”的原因就是对于捐赠的目的认识不到位,募捐钱物成了捐赠活动的单一目标。其实,相对于社会上的捐赠活动,校园捐赠活动是有其特殊性的。因为学校是教育人的场所,这里的任何活动必然担负着教育的功能,捐赠活动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资源。校园捐助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募捐到一笔钱用以帮助困难对象,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爱心教育,引导学生们从善如流;艰辛教育,告诉学生生活多坎坷;互助教育,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明确了校园捐助活动的目的性,才能正确组织活动,使教育功能在活动的每个环节得以体现,从而使得捐赠活动具备校园特色。
其次,要重视学生“捐助观”教育。目前,对学生的捐助观教育是缺失的,要重视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捐助观。
1.爱心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提到慈善事业、爱心捐助,学生们立即意识到要捐钱了。这样的理解说明学生们没有正确看待这项活动。捐款捐物当然是重要的,然而社会慈善事业的另一目标指向是形成互助互爱、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的良好社会风尚。对于经济没有独立的学生来说,后者才是捐助活动目的的主要方面。所以,对于校园捐助活动而言,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更妥帖的是“有心尽心”。捐出钱物是爱心的表达,对捐助对象的关注与慰问同样也是爱心的体现。引导学生也可以向捐赠对象致信、打电话,可以赠送自制贺卡,条件允许的还可以前去探望。比如这次四川大地震后,不少人加入到为灾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中,我校就有不少学生组织起来上街募捐,这与自己捐款一样也是爱心的表达。这样的观念与氛围形成之后,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捐款活动中就不会感到压力,也会有适当的表达方式。
2.捐款数额不能完全代表爱心的“浓淡”。学生相互攀比捐款的多少,是因为学校往往会把捐款数多的学生作为“表现突出”的典型,张榜公布,大加表扬;那些捐得少的学生只能是“默默陪衬”。对于任何人,所捐钱物的多少说到底是个人心意的表达,要考虑到个人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对任何人进行“道德要挟”:要捐多少,要有个衡量标准。实际上,在慈善事业中,得到人们赞赏的也不全是那些捐出巨额款项的人,花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为公益事业努力工作的人同样也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学校要大力营造这样的氛围:捐出钱物只是爱心表达方式的选项之一,捐出的钱物无论多少都是个人心意表达,都值得赞扬。特别是每次捐助活动结束后的表扬总结,不能只盯着捐款多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的表扬要慎重,更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没有捐或捐得很少但却有着感人事迹的学生,要大力弘扬他们的事迹与精神,这也是对所有学生的教育与激励。
3.个人的捐助是全家人的共同行为。学生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要教育学生捐款捐物时必须要先和家长商量,讨论适合自己的捐助方式、所捐钱物的数额等。征得父母的同意,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实际上,每一次的校园捐助活动背后就是若干个家庭的共同行动。
最后,要精心安排捐助活动形式。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功能,对于捐助活动的形式就要精心设计。根据各次受助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形式。受助对象的情况介绍可以张贴“捐助倡仪”或当事人的“求助信”,也可以是班会或校会上由专人宣讲。捐助前,可以组织一些主题讨论会,讨论受助对象的不幸,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将怎么去帮助他。捐助中的感人事迹要注意收集,准备表彰。对于捐助情况要及时公示,也可以搞个捐助成果展。所募得的钱物用途要让学生知晓,如有受助人的信息反馈要及时告知学生。学校可以组织捐助主题的征文活动,鼓励学生写一些心得文章,把捐助活动中的心灵感受或动人事迹写下来。(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实验小学)◆
首先,要明确校园捐赠活动目的。有些学校在组织学生捐款时,只是布置一下任务,各班收钱上交了事,甚至连捐款名单也不公布。这样重结果轻过程、“重钱轻人”的原因就是对于捐赠的目的认识不到位,募捐钱物成了捐赠活动的单一目标。其实,相对于社会上的捐赠活动,校园捐赠活动是有其特殊性的。因为学校是教育人的场所,这里的任何活动必然担负着教育的功能,捐赠活动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资源。校园捐助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募捐到一笔钱用以帮助困难对象,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爱心教育,引导学生们从善如流;艰辛教育,告诉学生生活多坎坷;互助教育,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明确了校园捐助活动的目的性,才能正确组织活动,使教育功能在活动的每个环节得以体现,从而使得捐赠活动具备校园特色。
其次,要重视学生“捐助观”教育。目前,对学生的捐助观教育是缺失的,要重视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捐助观。
1.爱心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提到慈善事业、爱心捐助,学生们立即意识到要捐钱了。这样的理解说明学生们没有正确看待这项活动。捐款捐物当然是重要的,然而社会慈善事业的另一目标指向是形成互助互爱、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的良好社会风尚。对于经济没有独立的学生来说,后者才是捐助活动目的的主要方面。所以,对于校园捐助活动而言,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更妥帖的是“有心尽心”。捐出钱物是爱心的表达,对捐助对象的关注与慰问同样也是爱心的体现。引导学生也可以向捐赠对象致信、打电话,可以赠送自制贺卡,条件允许的还可以前去探望。比如这次四川大地震后,不少人加入到为灾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中,我校就有不少学生组织起来上街募捐,这与自己捐款一样也是爱心的表达。这样的观念与氛围形成之后,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捐款活动中就不会感到压力,也会有适当的表达方式。
2.捐款数额不能完全代表爱心的“浓淡”。学生相互攀比捐款的多少,是因为学校往往会把捐款数多的学生作为“表现突出”的典型,张榜公布,大加表扬;那些捐得少的学生只能是“默默陪衬”。对于任何人,所捐钱物的多少说到底是个人心意的表达,要考虑到个人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对任何人进行“道德要挟”:要捐多少,要有个衡量标准。实际上,在慈善事业中,得到人们赞赏的也不全是那些捐出巨额款项的人,花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为公益事业努力工作的人同样也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学校要大力营造这样的氛围:捐出钱物只是爱心表达方式的选项之一,捐出的钱物无论多少都是个人心意表达,都值得赞扬。特别是每次捐助活动结束后的表扬总结,不能只盯着捐款多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的表扬要慎重,更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没有捐或捐得很少但却有着感人事迹的学生,要大力弘扬他们的事迹与精神,这也是对所有学生的教育与激励。
3.个人的捐助是全家人的共同行为。学生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要教育学生捐款捐物时必须要先和家长商量,讨论适合自己的捐助方式、所捐钱物的数额等。征得父母的同意,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实际上,每一次的校园捐助活动背后就是若干个家庭的共同行动。
最后,要精心安排捐助活动形式。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功能,对于捐助活动的形式就要精心设计。根据各次受助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形式。受助对象的情况介绍可以张贴“捐助倡仪”或当事人的“求助信”,也可以是班会或校会上由专人宣讲。捐助前,可以组织一些主题讨论会,讨论受助对象的不幸,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将怎么去帮助他。捐助中的感人事迹要注意收集,准备表彰。对于捐助情况要及时公示,也可以搞个捐助成果展。所募得的钱物用途要让学生知晓,如有受助人的信息反馈要及时告知学生。学校可以组织捐助主题的征文活动,鼓励学生写一些心得文章,把捐助活动中的心灵感受或动人事迹写下来。(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