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体性治理的党内民主监督体制的研究

来源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ij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内民主监督作为党风建设中的一个长效机制,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提高。把“整体性治理”作为立意的主题,是通过萃取“整体性治理”之于制度设计与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协同性的精髓,作用于党内民主监督机制建设,为加强党内民主监督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党内民主监督体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6)03-0095-03
  一、整体性治理的基本内涵
  整体性治理理论总体归纳起来有两大渊源,一是以竞争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治理模式;二是以合作为特征的整体理论改革运动。但无论是哪一种理论,都在强调制度化、常态化和有效的“跨界”合作以增加公共价值,提高服务品质是其共性。对整体性治理而言,协调和整合是核心内容和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协调是为了解决组织外部对组织内部的认识问题以及消除组织间的问题和矛盾;整合是要求不同主体以及各部门组织从全局考虑,以结果为导向达成行动上的一致。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组织内部功能、各治理主体彼此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加之组织及成员追求自身效用等客观因素,造成治理体系越来越呈现碎片化。而整体性治理以协调、整合各种关系来提高治理效率的特性,具有提升组织有效运用这一实践意义上的内涵,如此也就决定了整体性治理理论涉及的范围是一个泛社会的管理范围,以其广义性而应用于社会各个组织体系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政党组织体系。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外延
  整体性治理理论是以顺应社会发展多极化趋势的一种社会政治事务的管理理论,关注的重点是整体性背景下的治理。治理作为一个持续性过程,会随着形势条件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作用于不同层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可将不同层次或同一层次机制的治理进行整合。(2)可在组织体系内,也可在组织与非本组织或更为广泛意义的例如民众之间进行整合。(3)以治理功能在组织机构内进行调整。这三个治理手段,具有将需要治理的内容放入层次、功能和组织体系三维结构之中的作用,并且具有了广泛的外延意义。事实证明,整体性治理理论发展到现在,其理论性工具蕴含一种作用于政治体制的力量,可以通过目标设定和整合手段的应用,满足完善自身的需要。
  以党内民主监督来说,按照党内民主监督的规定,每一个党员都是被监督的对象,绝大多数的党员也努力通过各种行为提升自己的觉悟,合力推进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但与此同时,每一个时期党的民主监督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党内民主监督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加强对依据整体性治理理论进行党内民主监督的研究与思索。
  三、研究整体性治理理论对于加强党内民主监督体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伴随着党内民主监督的曲折发展历程,理论界对党内民主监督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对党内民主监督的含义、趋势、探索、重要性和紧迫性、现状、原则等方面的问题,都有学者进行分析研究,并以其作为以整体论、主体论的“民主方法”解读我党作风建设中的“监督”思路。
  (一)诠释方法论是重大命题之一
  完善党内民主监督体制理论生态,拓宽思想空间,提高党内民主监督体制理论工作者的创新能力,是保证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活力、中国共产党掌握充分的话语权尤其是占领思想理论制高点的重要保证。
  解读今年两会政府报告,会发现党和政府将把更大的精力放在调节结构、促进转型和深化改革上,由“稳”转“进”将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新的形势任务,在给中国未来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挑战来自对我们理论研究指导力的要求。过去,许多可以通过执政资源来加以思想认识上一元统一的力量,进入多元化、信息化社会和大数据时代,借助执政资源来保证理论的统一化已经远远不够,特别是在党内民主监督体制的一些理论问题的研究上,更加需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揭示党的执政理念和“权为民谋”的深刻内涵,从而为党内民主监督制度体系的构架提供新的力量之源和坚实的理论支撑。
  党内民主监督体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工作机制建设、监督体系建设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一个方面,或其中一个方面跟不上,党内民主监督就会容易陷入流于形式、立而无力的怪圈。因此,作为党的理论研究,就要站在开展党内民主监督的理论研究是给党内民主监督提供理论和行动支撑的角度,以敏锐的政治观和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观,研究与党内民主监督体制建设相适应的理论思想和方法论。
  (二)整体性治理是推进党内民主监督更加规范的现实需要
  发展党内民主的形式和路径是多种多样,多层次的,加强党内监督的方式和方法也是多种多种、多层次的。从制度层面来看,党内民主监督尽管有多种形式,但归根结底民主监督体系包括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体制层面的内容,即支撑民主制度体系构架的权力配置,通常表现为权力间的相互制约。二是具体制度层面的内容,这方面既有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内容,如监督的某些规定,也有以权利制约权利的要求。从党内民主的特定意义上来说,以权利制约权利,就是对党权权利的最好保障。
  党内民主监督制度的内涵决定了党内民主监督具有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的监督、同级党组织彼此之间的监督、下级党组织对上级党组织的监督以及党内领导干部对党员群众的监督和普通党员群众对党内领导干部的监督。在我党的民主监督体系中,既有横向平行的监督,又有纵向层极的监督;还有与由纪律检查委员会、其它民主党派、群众团体以及广大非党群众所组成的组织体系外的群体监督。应该说,党内民主监督体制,对于净化党组织肌体、铲除可能滋生贪官的制度和土壤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但是,在充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遗憾的看到: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相比,党内民主监督机制的建设相当缓慢,并且推进艰难,“老虎”、“苍蝇”仍大行其道,权力依然在“笼子”外嚣张,这些问题和现象应该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既得利益者的阻碍,也并非党中央缺少决心与勇气,更不是监督机制的缺乏,而是监督手段缺位的问题。   (三)整体性治理是推进党内民主监督制约机制建设的一个思路
  我党的党内民主监督机制的推行已经有许多年了,早在1956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就指出,“党除了应该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从各方面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并且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可见,从那时起,党对监督的理解和重视,已从对党员个体的监督上升到了对党组织的监督。但多年过去了,党内民主监督方面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个别领导干部权力失控的问题、贪污腐败的问题,特别是一个地方的领导班子整体垮台的问题,其所反映出来的都是党内民主监督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尽管在顶层设计中,对于党内民主监督体制进行了整体性规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民主活动多元性及监督机制碎片化的问题。例如,按照党内监督条例,党员有权利对党的领导干部的行为进行监督,党员个体有向组织汇报思想,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但是在实际中,有的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把自己置于组织之上,置于纪律监督之外,我行我素。而整体性治理,却可以通过整合的方式规范这种行为。例如,巡视组制度就是整体治理理论的一个有效佐证。
  十八大之后,为正党纪、树正气,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党内监督的措施,其中巡视组制度就是解决“同体监督”弊端的有效方法之一。当同级纪委对同级党委不能进行监督的时候,就要通过没有领导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异体”来进行监督,巡视组就是这样一个“异体”,而这样的一种监督,与整体治理理论中整合组织体系外部机构的内容是相一致,这种“主体”监督与“异体”监督齐抓共管的方式,对提高监督质量、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监督作为监看和督察,具有制衡和约束关系。围绕权力活动制定科学而又规范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是保证权力运行于正确轨道的必要条件。而整体治理理论的运行机制,整体性治理理论所具有的着力于组织机构之间的功能性整合作用,可以将党内民主监督机制的横向平行互动、纵向严密启动、外部有机联动联结起来,在理念上构造出一个三维立体的整体性实施体系,从而解决党内民主监督多向化、交叉化、形式化和碎片化的问题,保证权力和使用权力者不因无约束而出现权力的膨胀或滥用的现象,给权力运行于健康的轨道提供了更加完善的保证措施。
  责任编辑:郭丽娟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社会总财富增长的同时,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了如何分配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方面,也就是如何分配社会财富、权利和义务、利益等.因此,社会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渐深入人心,内化为人们的思想和素质,并且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指导地位。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紧密结
近日.郑州市孟先生经常在自家门上发现一些兜售土鸡的宣传广告:“想吃土鸡吗?可提前打电话预定。如果您不信.可到现场看,绝对保证纯正土鸡……”孟先生说.看着宣传页上满山乱跑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