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教育经典 提高教学水平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但效果仍不能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读书少而不能积极参与新课改造成的。读书能丰富我们的学养,提高教学水平。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特别强调读书对教师的重要性。学会读书、多读书、善读书对教师的教学影响至深,对如何备课、检查作业、复习知识以及课堂教学都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给教师的建议;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20-03
  新课程改革至今已十多个年头,但效果仍不能尽如人意。其原因很多、很复杂,教师读书少,对新课程改革不积极、不热心是重要原因之一。下面以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为例,谈谈读书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是享誉世界的教育家。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提出100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加之朴实的语言,读起来很亲切、很受益。笔者是一个老教师了,苏氏书中所举的实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遇到,所以阅读中更易引起共鸣。苏氏的知识观、和谐教育理论、儿童中心观等,都让人受益匪浅,但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更关注的还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即怎样备好课、怎样上好课?研读这本书无论是对笔者备课、上课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对于备课的启示
  苏氏反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如此。他认为教师应多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他还把阅读作为教师教育素养的重要内容,认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笔者对他举的一个例子印象特别深: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当被问及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时,这位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话意味深长,发人深省。是啊!今天的成功,取决于一生经验的积累,而经验正是在长期读书中积存下来的。受其启发,笔者现在每天都要认真读一点书,包括历史专业著作、教育学、心理学等。读专业著作能开阔视野,在能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而读教育学、心理学著作则能增强对教育规律、学习规律的认识,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对于检查作业的启示
  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老师检查知识掌握情况,当被抽到的同学回答问题时,其余的学生在各干各的事情,仿佛与自己不相干似的。怎样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以便教师对全班学生都能检查到呢?
  苏氏认为使用草稿本是一个挽救的办法。即让同学们把要求回答的问题写在草稿本上,各自独立完成。这种方式的优点,首先在于检查知识时不必把学生都懂得的知识高声地重复一遍,教师也可以用看似简便的方式获得学生知识掌握的信息。同时,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完全独立地完成。教师还可以密切注视学习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以前我也曾很为这样的问题烦恼过。现在每当学习新课前复习上一课内容时,笔者就不再让学生一个一个地站起来回答,而是让每一位学生准备好草稿纸,把要回答的问题独立写下来。我巡回检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在课堂上再强调一遍,还是课后只找一部分同学交流。这样一来,随大流的同学少了,认真思考、认真读书的多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三、对于知识复习的启示
  对于教师来说,最难处理的莫过于复习课,有的老师把复习课搞成了习题课,有的老师是把内容再复述一遍。但这样做同学们会有嚼蜡之感,毫无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看书,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则效果甚微。苏氏认为:“要复习份量很大的教材,就必须站得远一点来看它,以便使主要的东西看得更清楚,而次要的东西则不那么显眼。如果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把所有的东西从头至尾地反复地读,那就不仅会出现负担过重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材料的中心思想会被学生忽略过去,从而削弱了它们的教育作用。应当教给儿童从教材中解脱出来——即放过细节,抓住要点”。
  受此启发,上复习课,笔者就以单元为单位组织学生复习。比如复习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不再像以前那样一课一课地复述,而是站在单元的高度,围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回忆、归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第5课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拓展(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干知识确定后,借鉴魏书生老师画知识树的方法,再让学生添枝加叶。这样,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忙得不亦乐乎,教师也得以解脱,能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
  四、对于课堂教学的启示
  笔者最关注的还是课堂教学,苏氏著作对此至少在三个方面给予了启示。
  首先,是教学方式上的启示。斯宾塞认为:“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由于是他自己获得的,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他所有。他那个成就所需要的心智准备活动,必要的思维集中,胜利后的兴奋,结合起来就使一些事实深深印入他的记忆中;而单凭从教师那里听到或从课本中读到的任何知识决做不到。尽管他遇到失败,他能力所达到的紧张程度,也担保他能够比从别人那里得到解答时容易记住,比重复五六次还强”。 也就是说要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必须让学生亲历亲为亲身感受。苏氏持同样的观点:“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里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学生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思考。   笔者觉得这位女教师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少教师老是怕学生自己学不好,经常把课讲得很详细,分析得很到位,但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就历史学科来说,学生其实能自主解决大部分问题,不需要我们滔滔不绝地讲。笔者现在已改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以“教”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学”为主。对于一些以叙述事实为主、理论性不强、难度又不大的内容,就把讲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这样,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高,老师也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其次,他对教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批评一针见血,令人大有醍醐灌顶之感。如书中批评指出:“在许多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这么一种惯例: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这种观点迫使教师片面地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则尤其不可容忍。在这些年龄期,死记硬背会造成一种幼稚病——它会使成年人停留在幼稚阶段,使他们智力迟钝,阻碍才能和爱好的形成”。读到这些批评,真的令人感到很惭愧,因为我们平时就是这么做的: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然后花时间背。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是看学生能不能把老师讲的内容、把教材上的内容粗略地背下来。不少师生把历史学科与“死记硬背”划等号,所以才有许多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这实在是历史教育的悲哀。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的启示。在教学方法上,苏氏特别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但又认为“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教室总有人小声讲话和做小动作。教师为了‘压倒’学生的嗡嗡声,就提高嗓门讲课。而这样一来又引起了更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于是,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了”。笔者对此深有切身体会。以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喜欢在课堂上讲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讲一些历史细节、佚闻趣事、最新学术观点,还经常穿插一些诗词对联、名人名言等。而这往往让学生沉溺于有趣的内容中而忽略了需要掌握的东西。现在笔者改以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不再是一味地逞口舌之快。
  现在学生都要求老师不要照本宣科地讲历史教材,而要对历史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展,还要求老师对重大历史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在此背景下,如果教师不读书学习充实自己,不转变教学方式,势必会被学生看轻,进而发展到不喜欢历史课。教师怎样才能给学生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怎样才能对重大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毫无疑问,这就要求我们多读书、多学习,多充实自己。
  同仁们,立即行动起来,多读书吧!让阅读照亮我们的课堂。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有成功的希望,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才是成长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英)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81.
其他文献
夏夜,星星洒下轻柔的光。萤火点点,一盏盏绿幽幽的“小灯笼”飞舞在田间、地头,安静了一天的池塘也热闹起来了。“呱呱,呱呱,呱呱呱……”那是雄蛙在高唱,希望能以此获得雌蛙的芳心。“吱吱吱……嘘嘘嘘……”那是蛐蛐、蝈蝈等草间的精灵在弹奏美妙的乐曲。  一只蟋蟀躲在草丛中,无意中听到两只青蛙在交谈:“蛐蛐这种昆虫身材那么娇小,没想到也能发出这么大的声音,简直可以和我们青蛙媲美。”  “呱呱,小身材,大能量
这是一组来自法国摄影师的微距摄影作品。照片里,清晨时分的昆虫个个都披着一身“珍珠”,就像自然界中的奇珍异宝,在初升的阳光之下闪闪发光,极度迷人。你看,停在树枝上的蜻蜓,趴在叶片上的甲虫,站在花蕊上的蝴蝶,它们身上好像都镶满了钻石,但仍有轻盈之态呢。谢谢摄影师的精彩抓拍,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更多的美!
摘 要:农村初中学生英语低学业成就问题,随着年级上升和所处地域行政级别降低而逐渐凸显,文化资本缺失是其重要原因。通过培育文化资本的增长,如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完善学校教育职能,关注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构建个人补偿机制等,实现学生学业成就的突破。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低学业成就;文化资本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
摘 要:历史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找准它独特的“学科价值”,思考它在现代公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需要在每节历史课的教学设计中多思考,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多加考虑,考虑如何确立正确的学科价值,引导学生选择和生成科学的学科价值。  关键词:历史;学科价值;确立;达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64-02  历史学科价值的最终体现应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学生学好汉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一线语文教师可以从重视古诗文教学、重视汉字书写、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和关注传统节日、寻访家乡习俗这几方面入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得到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初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实践研究  
1.为什么狗要吐着舌头喘气?  狗身体上分布的汗腺很少,所以当体温升高后,狗就会吐出舌头来让水分蒸发,以降低体温。不仅如此,狗在吐舌头时还要哈哈地喘气。它们这样做是为了加速将热量排出体外,同时把外面的新鲜空气吸进体内,以帮助身体更快地降温。  2.為什么可乐和汽水有气泡?  人们把可乐以及其他会冒气泡的饮料统称为“碳酸饮料”。打开碳酸饮料的瓶盖,一些小气泡就会很快冒出来,它们就是二氧化碳。原来,人
摘 要:生活即教育,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必须关注并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将课堂生活化,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赋予思品课堂教学以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  关键词: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思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
关键词:物理习题;梯度设计;动能定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32-0055-02  一、我国物理习题教学现状  在中学习题教学中,最普遍的特点就是习题设计的典型性,即针对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设计紧密贴合教学重点的练习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及时地复习知识,并且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及时讲解,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但
摘要:鉴赏诗歌,必须以解读诗歌意象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诗的写作背景、诗人的心境入手,正确解读其中意象,学会解读诗歌意象。  关键词:解读;诗歌;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8-0071-02  意象就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鉴赏诗歌,必须以解读诗歌意象为突破口。以鉴赏《锦瑟》为例,诗中各种意象的巧妙组合,非常和谐地组成浑然一体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7-0057-03  2016年高考北京卷文综第17题是这样设计的:  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9和图10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