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但效果仍不能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读书少而不能积极参与新课改造成的。读书能丰富我们的学养,提高教学水平。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特别强调读书对教师的重要性。学会读书、多读书、善读书对教师的教学影响至深,对如何备课、检查作业、复习知识以及课堂教学都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给教师的建议;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20-03
新课程改革至今已十多个年头,但效果仍不能尽如人意。其原因很多、很复杂,教师读书少,对新课程改革不积极、不热心是重要原因之一。下面以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为例,谈谈读书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是享誉世界的教育家。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提出100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加之朴实的语言,读起来很亲切、很受益。笔者是一个老教师了,苏氏书中所举的实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遇到,所以阅读中更易引起共鸣。苏氏的知识观、和谐教育理论、儿童中心观等,都让人受益匪浅,但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更关注的还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即怎样备好课、怎样上好课?研读这本书无论是对笔者备课、上课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对于备课的启示
苏氏反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如此。他认为教师应多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他还把阅读作为教师教育素养的重要内容,认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笔者对他举的一个例子印象特别深: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当被问及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时,这位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话意味深长,发人深省。是啊!今天的成功,取决于一生经验的积累,而经验正是在长期读书中积存下来的。受其启发,笔者现在每天都要认真读一点书,包括历史专业著作、教育学、心理学等。读专业著作能开阔视野,在能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而读教育学、心理学著作则能增强对教育规律、学习规律的认识,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对于检查作业的启示
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老师检查知识掌握情况,当被抽到的同学回答问题时,其余的学生在各干各的事情,仿佛与自己不相干似的。怎样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以便教师对全班学生都能检查到呢?
苏氏认为使用草稿本是一个挽救的办法。即让同学们把要求回答的问题写在草稿本上,各自独立完成。这种方式的优点,首先在于检查知识时不必把学生都懂得的知识高声地重复一遍,教师也可以用看似简便的方式获得学生知识掌握的信息。同时,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完全独立地完成。教师还可以密切注视学习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以前我也曾很为这样的问题烦恼过。现在每当学习新课前复习上一课内容时,笔者就不再让学生一个一个地站起来回答,而是让每一位学生准备好草稿纸,把要回答的问题独立写下来。我巡回检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在课堂上再强调一遍,还是课后只找一部分同学交流。这样一来,随大流的同学少了,认真思考、认真读书的多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三、对于知识复习的启示
对于教师来说,最难处理的莫过于复习课,有的老师把复习课搞成了习题课,有的老师是把内容再复述一遍。但这样做同学们会有嚼蜡之感,毫无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看书,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则效果甚微。苏氏认为:“要复习份量很大的教材,就必须站得远一点来看它,以便使主要的东西看得更清楚,而次要的东西则不那么显眼。如果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把所有的东西从头至尾地反复地读,那就不仅会出现负担过重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材料的中心思想会被学生忽略过去,从而削弱了它们的教育作用。应当教给儿童从教材中解脱出来——即放过细节,抓住要点”。
受此启发,上复习课,笔者就以单元为单位组织学生复习。比如复习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不再像以前那样一课一课地复述,而是站在单元的高度,围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回忆、归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第5课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拓展(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干知识确定后,借鉴魏书生老师画知识树的方法,再让学生添枝加叶。这样,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忙得不亦乐乎,教师也得以解脱,能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
四、对于课堂教学的启示
笔者最关注的还是课堂教学,苏氏著作对此至少在三个方面给予了启示。
首先,是教学方式上的启示。斯宾塞认为:“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由于是他自己获得的,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他所有。他那个成就所需要的心智准备活动,必要的思维集中,胜利后的兴奋,结合起来就使一些事实深深印入他的记忆中;而单凭从教师那里听到或从课本中读到的任何知识决做不到。尽管他遇到失败,他能力所达到的紧张程度,也担保他能够比从别人那里得到解答时容易记住,比重复五六次还强”。 也就是说要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必须让学生亲历亲为亲身感受。苏氏持同样的观点:“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里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学生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思考。 笔者觉得这位女教师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少教师老是怕学生自己学不好,经常把课讲得很详细,分析得很到位,但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就历史学科来说,学生其实能自主解决大部分问题,不需要我们滔滔不绝地讲。笔者现在已改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以“教”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学”为主。对于一些以叙述事实为主、理论性不强、难度又不大的内容,就把讲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这样,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高,老师也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其次,他对教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批评一针见血,令人大有醍醐灌顶之感。如书中批评指出:“在许多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这么一种惯例: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这种观点迫使教师片面地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则尤其不可容忍。在这些年龄期,死记硬背会造成一种幼稚病——它会使成年人停留在幼稚阶段,使他们智力迟钝,阻碍才能和爱好的形成”。读到这些批评,真的令人感到很惭愧,因为我们平时就是这么做的: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然后花时间背。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是看学生能不能把老师讲的内容、把教材上的内容粗略地背下来。不少师生把历史学科与“死记硬背”划等号,所以才有许多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这实在是历史教育的悲哀。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的启示。在教学方法上,苏氏特别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但又认为“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教室总有人小声讲话和做小动作。教师为了‘压倒’学生的嗡嗡声,就提高嗓门讲课。而这样一来又引起了更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于是,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了”。笔者对此深有切身体会。以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喜欢在课堂上讲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讲一些历史细节、佚闻趣事、最新学术观点,还经常穿插一些诗词对联、名人名言等。而这往往让学生沉溺于有趣的内容中而忽略了需要掌握的东西。现在笔者改以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不再是一味地逞口舌之快。
现在学生都要求老师不要照本宣科地讲历史教材,而要对历史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展,还要求老师对重大历史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在此背景下,如果教师不读书学习充实自己,不转变教学方式,势必会被学生看轻,进而发展到不喜欢历史课。教师怎样才能给学生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怎样才能对重大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毫无疑问,这就要求我们多读书、多学习,多充实自己。
同仁们,立即行动起来,多读书吧!让阅读照亮我们的课堂。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有成功的希望,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才是成长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英)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8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给教师的建议;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20-03
新课程改革至今已十多个年头,但效果仍不能尽如人意。其原因很多、很复杂,教师读书少,对新课程改革不积极、不热心是重要原因之一。下面以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为例,谈谈读书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是享誉世界的教育家。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提出100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加之朴实的语言,读起来很亲切、很受益。笔者是一个老教师了,苏氏书中所举的实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遇到,所以阅读中更易引起共鸣。苏氏的知识观、和谐教育理论、儿童中心观等,都让人受益匪浅,但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更关注的还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即怎样备好课、怎样上好课?研读这本书无论是对笔者备课、上课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对于备课的启示
苏氏反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如此。他认为教师应多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他还把阅读作为教师教育素养的重要内容,认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笔者对他举的一个例子印象特别深: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当被问及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时,这位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话意味深长,发人深省。是啊!今天的成功,取决于一生经验的积累,而经验正是在长期读书中积存下来的。受其启发,笔者现在每天都要认真读一点书,包括历史专业著作、教育学、心理学等。读专业著作能开阔视野,在能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而读教育学、心理学著作则能增强对教育规律、学习规律的认识,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对于检查作业的启示
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老师检查知识掌握情况,当被抽到的同学回答问题时,其余的学生在各干各的事情,仿佛与自己不相干似的。怎样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以便教师对全班学生都能检查到呢?
苏氏认为使用草稿本是一个挽救的办法。即让同学们把要求回答的问题写在草稿本上,各自独立完成。这种方式的优点,首先在于检查知识时不必把学生都懂得的知识高声地重复一遍,教师也可以用看似简便的方式获得学生知识掌握的信息。同时,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完全独立地完成。教师还可以密切注视学习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以前我也曾很为这样的问题烦恼过。现在每当学习新课前复习上一课内容时,笔者就不再让学生一个一个地站起来回答,而是让每一位学生准备好草稿纸,把要回答的问题独立写下来。我巡回检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在课堂上再强调一遍,还是课后只找一部分同学交流。这样一来,随大流的同学少了,认真思考、认真读书的多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三、对于知识复习的启示
对于教师来说,最难处理的莫过于复习课,有的老师把复习课搞成了习题课,有的老师是把内容再复述一遍。但这样做同学们会有嚼蜡之感,毫无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看书,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则效果甚微。苏氏认为:“要复习份量很大的教材,就必须站得远一点来看它,以便使主要的东西看得更清楚,而次要的东西则不那么显眼。如果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把所有的东西从头至尾地反复地读,那就不仅会出现负担过重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材料的中心思想会被学生忽略过去,从而削弱了它们的教育作用。应当教给儿童从教材中解脱出来——即放过细节,抓住要点”。
受此启发,上复习课,笔者就以单元为单位组织学生复习。比如复习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不再像以前那样一课一课地复述,而是站在单元的高度,围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回忆、归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第5课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拓展(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干知识确定后,借鉴魏书生老师画知识树的方法,再让学生添枝加叶。这样,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忙得不亦乐乎,教师也得以解脱,能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
四、对于课堂教学的启示
笔者最关注的还是课堂教学,苏氏著作对此至少在三个方面给予了启示。
首先,是教学方式上的启示。斯宾塞认为:“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由于是他自己获得的,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他所有。他那个成就所需要的心智准备活动,必要的思维集中,胜利后的兴奋,结合起来就使一些事实深深印入他的记忆中;而单凭从教师那里听到或从课本中读到的任何知识决做不到。尽管他遇到失败,他能力所达到的紧张程度,也担保他能够比从别人那里得到解答时容易记住,比重复五六次还强”。 也就是说要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必须让学生亲历亲为亲身感受。苏氏持同样的观点:“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里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学生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思考。 笔者觉得这位女教师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少教师老是怕学生自己学不好,经常把课讲得很详细,分析得很到位,但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就历史学科来说,学生其实能自主解决大部分问题,不需要我们滔滔不绝地讲。笔者现在已改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以“教”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学”为主。对于一些以叙述事实为主、理论性不强、难度又不大的内容,就把讲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这样,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高,老师也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其次,他对教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批评一针见血,令人大有醍醐灌顶之感。如书中批评指出:“在许多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这么一种惯例: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这种观点迫使教师片面地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则尤其不可容忍。在这些年龄期,死记硬背会造成一种幼稚病——它会使成年人停留在幼稚阶段,使他们智力迟钝,阻碍才能和爱好的形成”。读到这些批评,真的令人感到很惭愧,因为我们平时就是这么做的: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然后花时间背。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是看学生能不能把老师讲的内容、把教材上的内容粗略地背下来。不少师生把历史学科与“死记硬背”划等号,所以才有许多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这实在是历史教育的悲哀。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的启示。在教学方法上,苏氏特别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但又认为“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教室总有人小声讲话和做小动作。教师为了‘压倒’学生的嗡嗡声,就提高嗓门讲课。而这样一来又引起了更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于是,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了”。笔者对此深有切身体会。以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喜欢在课堂上讲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讲一些历史细节、佚闻趣事、最新学术观点,还经常穿插一些诗词对联、名人名言等。而这往往让学生沉溺于有趣的内容中而忽略了需要掌握的东西。现在笔者改以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不再是一味地逞口舌之快。
现在学生都要求老师不要照本宣科地讲历史教材,而要对历史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展,还要求老师对重大历史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在此背景下,如果教师不读书学习充实自己,不转变教学方式,势必会被学生看轻,进而发展到不喜欢历史课。教师怎样才能给学生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怎样才能对重大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毫无疑问,这就要求我们多读书、多学习,多充实自己。
同仁们,立即行动起来,多读书吧!让阅读照亮我们的课堂。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有成功的希望,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才是成长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英)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