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材料丰富教学 用智慧创造情景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ShiJia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学智慧,比较,认知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16—32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天津市这三位老师创作的《(改革开放)的教学设计》,深感这个教学设计符合一线教师的需求,易于操作和模仿,同时也感叹教师这个职业应该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刚刚上完初中八年级《改革开放》一课,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和理解,谈一谈阅读感想。
  “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难上!”这是笔者听到初中教师说得最多的困惑。初中8年级(下)主要讲授中国现代史。这段历史相对于其他内容而言,有“两强”“两多”和“两弱”的特点:政治性强,灌输性强;会议多,结论多;可读性弱,趣味性弱。这样的教学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无疑是枯燥的、难学的,对于教师来说更多是苦恼与无奈。
  天津的三位老师采用“以图片、材料和问题的思路”,设计《改革开放》一课并付诸实践,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兴趣盎然,又动脑筋在思考。因为该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一、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而生动
  
  教材正文简略,用700字介绍了农村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兴起、内容及成效,简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与格局。此外还有7段阅读文字,主要是介绍和描述改革开放后农村、深圳和国企发生的变化。课文还配有邓小平题词、浦东、国企重组三张纪实照片,地图一张。虽然编排得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篇课文仍然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常常看到的是一张张漠然的脸。
  天津的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开始,用图片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这些年,每所学校的变化都很大,但学生并不知道原来学校是什么样子的。这些年城市和农村变化也很大,其实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生活的环境在30年前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或许对过去衣食短缺的情况有所耳闻,但对短缺并没有任何切身体验。尤其是城市的孩子,大多数不知道贫困是什么滋味。这个教学设计独具匠心,使学习内容一开始就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这样的思路各地老师都可以借鉴。后面展示的文字材料通俗易懂,设计的问题紧扣图片和材料,整篇设计逻辑性很强,环环相扣,使学生徜徉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之中,不断地思考问题,学习兴趣与激情被激活了。
  
  二、采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的认知不断升华
  
  设计者将比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充分让事实说话。学生开始连续看过几组对比性照片后,自然得出—个结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的比较结合了学生的经验,引出的问题是:10亿人口时吃饭成为大问题,13亿人口吃饭反而不成问题。然后再比较农村改革前后、国企改革前后,用“政社合一”“政企不分”连接起来,问题的实质是一样的,表现的形式也雷同,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改革了。同时,对社会主义也在进行前后的比较。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是社会主义,通过比较得出不同,这就使学生基本形成了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初中学生太小,他们如果能够基本认识什么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教学的成功。这样的认知已经超出了知识识记的水平,延伸到了学生情感的深处。可以预计,采用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会从内心认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认识改革开放的正确与伟大,民族自豪之情也一定会荡漾在每一名学生的心田。
  
  三、尊重了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看到张元教授的《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和周明老师的《(商鞅变法)教学设计》,我始终在思考:初中教学如何尝试这种方法?因为初中生不同于高中生,他们处于历史学习的入门阶段,认知水平处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过渡时期,所以不能大量引用材料,那会使他们望而生畏;也不能提出太深刻的问题,那将出现曲高和寡的局面。
  天津老师的设计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不是在模仿高中的教学设计,而是充分考虑了初中教学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采撷的图片一目了然,文字材料通俗易懂,提出的问题深浅适当,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分析,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
  在为这份设计叫好的同时,笔者建议,还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以增加本课的思辨性和厚重感,即通常所言的历史课的味道。
  1 对部分图片和资料的调整
  从严谨和完美的角度来看,图片和文字资料可稍作调整。
  第一处:海河一带的对比图,由于两张图片拍摄的视角和地点不同,削弱了对比效果,如果换成同一地点的照片进行比较,会提高对比的可信度。
  第二处:皮尔·卡丹首次访问中国的图片选得很好,建议在此处再增加一段皮尔·卡丹回忆首次访问北京的文字资料,这样从中外两方面互相印证,提高了史料的信度和效度。
  2 删减少数资料和环节,增加两个有一定深度和思辨性的问题
  这个教学设计很好地解决了改革开放是什么以及成效问题,然而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要开放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民公社时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却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倾向增加这个问题,因其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改革本质的认识——改革体制,就是明确责任,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解决好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为学习下一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好了认识准备。
  在展示了“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的材料后,老师提出问题:农民为什么没有生产积极性呢?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师生找到了答案——体制问题,由此过渡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是,非常遗憾,设计者在这里没有继续追问:为什么这种体制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许这个问题对初中生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很难理解体制的概念,所以很多时候老师选择了让学生对着课本寻找答案,识记了解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建议删减关于三大改造的串讲和材料5。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党和国家一定要坚持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的教学设计部分,建议增加该问题。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皮尔·卡丹首次访问北京的图片,适当补充皮尔·卡丹先生和公司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明白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基于中国国情的一种明智选择,帮助学生进一步认同对外开放决策的必要性。在这部分的教学设计中,还可以增加为什么要建特区的讨论。探索和稳步推进是改革很重要的步骤,这样学生才能正确理解改革开放格局形成的原因,同时,建议删减关于宽领域开放的问题。
  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就在于教学的成功。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既有创造之美,更贵在有个性之魅力。
其他文献
【关键词】演常态课,创新精神,回归课堂,教学效益,新文化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5-0012-06  本人有幸应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之邀,于2014年10月25日上午,在山东泰安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仁上了一节示范课。这里,我想就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谈一些粗浅想法,或许能对大家有所启迪。  泰安上课结束后,曾有不少同
关键词 关键能力,史料呈现,全国高考,历史卷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9-0049-0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将“学科核心素养”提炼为历史课程目标,进一步凸显了“关键能力”在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而所謂“关键能力”,如唯物史观的理论涵化、时空观念的构建、史料实证的路径、历史解释的技能,等等,无不与“可信史料”及其呈现
罗马法的复兴不是简单的发现与采用,而是适应西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重新发掘和改造。与其说复兴,不如说再造——在相当大程度上改造并吸收罗马法(还有教会法)的基本元素为其所用。在地中海世界,特别是在欧洲的中西部,商品经济的复苏与发展需要更灵活、更都市化的法律,也需要作出明确的界定。系统而又缜密的罗马法恰逢其时,不仅具有详细的人法、物权法、继承法、债权法和诉讼法,而且对社会各种组织的地位亦有较为明确的法
关键词 高考历史,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德智体美劳,高考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13-0016-07   2019年,历史学科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要求的基础上,探索持续推進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体现在高考命题中,即强调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明确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命制了文科综合测试Ⅰ、Ⅱ、Ⅲ卷中的历史试
关键词 创新,思维定势,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23-0024-06  在新课改的创新活动中,教师们往往把打破思维定势当做创新的重要前提。参与公开课的教师为了出彩,往往走非常规路线,课堂知识结构大幅度调整,教学手段变化多样。但“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屡屡出现,究其原因,是教师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没有真正领会新课程的创新精神。  “如何打破
[关键词]“自由主义”,立宪民主党,共同点  [中图分类号]K10 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1-0005-05    以往俄国革命史的描写大都是围绕“布尔什维克”一党展开的,至于俄国的自由主义派别,似乎从一开始它们就是革命的对立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敌人,其特点是“软弱、保守”,以及对“沙皇专制政权很强的依附性”。一般的教科书对它的定性是“地主资产阶
[关键词]全球史视野,康乾盛世,封建社会末期,批判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1-0069-04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每个时代都要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以“康乾盛世”研究及评价为例,我们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对此的研究就必须放在全球史的
关键词 时间尺度,解释价值,内在思维,辛亥革命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3-0024-07  时空是一体的,时间是空间的本质,也是一切思想的基础。基于时间的历史解释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间具有不定性,“历史”是在时间中“变化着”“发展的”,因此,时间本身就是一种被直观到的“变易”。所以,解释历史应摆脱把时间对象化、外在化、形式化的弊端;
关键词 唐代藩镇,藩镇割据,不同类型,功能,学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7-0052-06  考查2018年的全国Ⅰ卷历史试题,第25题无疑可圈可点。试题材料新颖,形式活泼,题目难易适中,学生反映较好。所考考点也常被忽视,近十几年各省份的高考试题对此几乎未曾涉及。更重要的是,该题的答案和教材中的表述似有不同。因此,很有必要对该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时代,时期,内涵  [中图分类]K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01—0038—03    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没有时间概念,历史无从谈起。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专题体例,打乱了历史的时序性,但是,时序性是学习历史的基础,专题教学虽然以专题为轴心,但任何一个专题都不能忽略时序概念。专题是从通史中提炼出来的。在学习专题中帮助学生建立起时间概念,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