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域尺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调查

来源 :江苏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lzm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江西省安义县西路村为例,以农户调查与小型访谈形式开展实地调查,从微观村域尺度探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西路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率达到69.37%,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发展势头良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成为职业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等方式实现较好转移,总体上改善了农业资源丰富、耕地产能低效、农民生活贫困的村域现状;根据村域资源禀赋、经济现状、政策支撑、人文习俗、种植结构等条件,合理选择土地流转模式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关键环节;西路村农户生计存在潜在风险,普通农户实际参与规模经营较少,长远土地权益保障不足,须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户长远利益。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村域;适度规模经营
  中图分类号: F301.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4-0523-04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经成为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其核心是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设备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协同效应,使其发挥各自最大的生产潜力[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下简称土地流转)不仅优化了农村资源配置,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2],促进了现代农业建设,而且提升了农业产业水平,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离不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回顾近30年来我国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变迁历程,政府对土地流转问题方针明确、原则一致,为各地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实际的土地流转模式提供了政策性支持和方向性指导。
  目前国内学者就土地流转问题已经开展了很多研究。顾钰民从产权关系上,论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深化改革[3]。蔡志荣总结了法律规定和实践中广泛存在的12种土地流转方式的特点和适用状况[4]。诸培新等论证了区域间农地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5]。李中利用跟踪调研数据实证了土地流转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6]。张士云等认为,农地流转能使我国在更短时间内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7]。已有研究表明,农村土地流转是在相关条件共同作用下产生相应绩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因素、资源禀赋等条件存在差异[8],在不同条件下,各地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和做法应有所不同,产生效益也存有差异[9],但总体上都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从理论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对土地流转问题已有大量研究,但大多从宏观视角进行探析,从微观尺度针对某一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域展开探讨的文献较少。本研究从微观视角,选取农业经济发展活跃、农地流转市场初步形成的江西省安义县西路村作为典型村域,通过分析西路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点、效果等,总结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创新实践,旨在为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安义县地处江西省西北部,行政区划上属于江西省南昌市。该县交通便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周边地区相比总体偏低,是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县,该县人口29.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89万人,占比74.6%,是劳务输出大县。该县水资源充沛,地形四周高、中间低。西路村地处安义县最西部(图1),现有人口2 786人,土地面积410.4 hm2,其中水田 334.4 hm2,旱地76 hm2。该村共614户,4个自然村,26个村小组。人均年收入8 650元,当地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利用率较低,甚至出现抛荒现象。针对该村农业发展现状,2005年以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村集体依法对农户承包的土地经营权进行流转,依据自愿协商和耕作条件,流转价格为每年6 000~9 000元/hm2不等,并且按照政策发放相应补贴。
  1.2 研究方法
  地理条件、城市发展、道路交通建设等因素决定了村庄区位,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生计活动和土地利用行为,使其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一定的区域差异性[10]。在选取调研村庄时, 考虑了村庄区位条件、农业发展情况、规模经营示范带动效应等情况的区域差异性后,针对地处县城近郊、交通便捷、农业发展资源条件较好、有外来土地经营者进驻以及在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等情况,确定西路村为典型村域。研究数据主要来自实地调研和当地农业部门提供资料。2014年6月,课题组成员按不同的自然村,随机调查了152户农户和相关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入户调查以半结构式访谈进行,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农户家庭基本情况:户主年龄、学历、人口数、劳动力组成与去向、主要收入来源等;农户土地利用情况:流转土地情况、种植作物类型、土地收益、流转意愿和行为。对相关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的调研以小型访谈形式进行,主要是邀请村集体负责人、土地流转村级服务站代表、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种田大户、散户代表等,调研内容主要是土地流转方式、规模、效益、面临困难等。通过入户调查和小型訪谈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基本获取了该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现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地流转特点
  通过表1,归纳出西路村土地流转特点如下。
  (1)土地流转从农户间口头协议、分散流转向农户委托村集体统一、成片集中流转转变。在政府引导下,土地流转实行先确权再流转政策,安义县率先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站,82.58%的农户自愿与村级服务站签订土地流转委托协议,农户间自发流转的只占17.42%,流转方式更加规范化,初步形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这种方式既方便农户流转土地,也为农户承包权提供了保障,使其获得土地流转收益。例如,江西绿能农业公司在西路村流转的土地面积占该村农地总面积的65.29%,土地流转实现成片集中流转。   (2)土地流转后种植结构多样化趋势明显。土地从普通农户流转到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体后,新型农业经营体开始种植水稻、蔬菜、油菜、蓝莓、葡萄等作物,种植结构向多样化发展。
  (3)土地流转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务农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显著。土地流转后,原本束缚在农地上的劳动力被解放,开始从事第二、三产业,其中该村青壮劳动力中48.25%外出务工、17.86%外出经商;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只占33.89%,这其中还包括兼业劳动力16.03%。从年龄上来看,务农劳动力大部分为45岁以上,且文化程度较低。
  2.2 土地流转效果
  从表2和邀请村集体负责人、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种田大户、散户代表进行访谈的情况来看,西路村从2005年逐步进行的农地流转已显成效,原本贫困落后、耕地资源利用粗放、土地产出低效的情况已经扭转,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见表2。
  整合生产要素,初步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西路村人多地少,耕地地块分散、细碎,制约了农机具的使用,农业投入高,耕地资源利用率低,受比较效益影响,农户种地积极性受到打击。通过农地流转,全村统一规划,实行土地整治,规模经营实现面积333 hm2,农机具使用率显著提高,耕地种植结构优化,由流转前种植一季稻或两季稻、蔬菜发展为流转后的三季稻、再生稻、蔬菜、油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结合的种植结构,耕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两季水稻平均产量达 6 000 kg/hm2,较流转前增长13.04%。耕地资源产出率增加的同时,也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解放。
  不同类型农户收益实现多元化,收入持续增加。评价土地流转绩效时,最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农户经济收入增长。根据流转方式和土地流入、流出差异,本研究将该村农户划分为不同类型:转出户、转入户、未流转农户、土地入股户。从表3可见,86.85%农户按照不同的生计策略,户均年收入达到了5万元以上;土地转出户占63.16%,其中47.37%的农户依靠外出务工或自营工商业,户均年收入达到了6万~8万元,西路村农民人均年收入由2 238元增长到8 650元。土地入股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转出土地,不仅获得了土地租金,年终还参与土地分红,年收入可达7万~8万元。
  新型农业经营体发展势头良好,普通农户存在边缘化风险。据调查,西路村新型农业经营体主要包括以水稻种植与深加工为主导的农业龙头企业江西绿能农业公司、1家由20户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户组成的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6.7 hm2以上的种粮大户6户、种植经济作物发展观光农业和采摘农业的家庭农场3户。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体通过流转农户土地,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整合,发展规模经营,使耕地“物尽其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收益。但是由于农民自身基础、资金、技术等因素限制,普通农户实际参与规模经营较少,存在被涉农企业排挤、逐渐边缘化风险。
  2.3 农户土地流转动因与意愿分析
  2.3.1 农户土地流转动因分析 实地调查发现,影响农地流转的因素主要从转入与转出2个角度分析。家庭主要劳动力欲非农就业、种地比较收益低、不愿种地等因素是影响西路村农户转出土地的主要因素,其中家庭主要劳动力欲非农就业是最主要因素;影响西路村农户转入土地的主要因素有农技专长、受教育程度、懂经营管理及其他,其中懂经营管理、受教育程度是最主要影响因素(表4)。
  2.3.2 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判断 通过对西路村农户农地流转意愿调查可知,样本农户中高达94.08%农户愿意流转土地,愿意转出土地的农户比例是75.66%,愿意转入土地的农户比例是18.42%;只有5.92%的农户不愿意流转土地。分析其原因,受教育程度较高、懂经营管理、家庭劳动力多而现有承包耕地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农户普遍愿意转入土地,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经营体;家庭劳动力年富力强或有一技之长的农户普遍愿意转出土地从事非农产业;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普遍是家庭劳动力短缺、生活缺乏保障、须要依靠经营耕地以保障基本生活。
  2.4 农地流转过程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4.1 农地流转农户存在潜在生计风险 调查表明,西路村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该村一半以上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建筑、制衣等体力劳动、重复性劳动,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难以立足,生活缺乏保障。对转出户而言,从长远考虑,土地依然是生活保障,年纪稍大的户主宁愿粗放经营也不愿流转土地;对转入户而言,农产品市场受季节、天气、自然灾害等影响,政府设置的风险保障资金有限,一旦经营失败将面临生活困难等风险。
  2.4.2 农地规模经营的“度”须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结合 土地规模经营不单纯是土地的集中,其本质在于人。西路村耕地面积为410.4 hm2,土地流转面积284.7 hm2,流转率为69.37%,涉及人口1 986人,占全村人口的71.28%;而外出务工人口比例为89.45%,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否得到合理转移,直接关系到土地规模经营的“度”是否合理。
  2.4.3 短期流转无法从长远保障农户土地权益 据调查,西路村农地流转期限80%以上是3~5年,短期行为严重,不仅不利于耕地资源持续耕种,而且按现有法规政策,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除去部分以土地入股形式流转土地的农户,农户仅仅获取土地租金收益,很难以其他形式获取更多的土地收益。新型农业经营体虽然对适度规模农业的发展具备较强的示范带动效應,但家庭农户经营依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培育新生代农民科学种田,创新形式,从农地流转中获得长远的土地权益是保障农户土地权益的关键。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村域资源禀赋、社会背景、农业生产基础、种植结构等因素,因地制宜推动村域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可行、必要的。本研究从微观视角,选取典型村域西路村为研究区域,通过农户调查和小型访谈调查,总结了西路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点和效果,分析了农户土地流转的动因与意愿,提出了农地流转中须注意的防范农户生计风险,合理控制农业规模经营的“度”,从长远考虑保障农户土地权益的若干问题。通过土地流转发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推动作用,须同时满足国家政策基础支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制度建设保障,农户流转意愿强烈,农业发展资金与农业科技支持等条件。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显化了经营权价值,一方面使流转土地的农户获得土地租金收入,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将土地要素市场化,实现了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搞活了村域经济,从而推动了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产出效能增加和农民收入增长。然而,从长远考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本质不在于土地,而在于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须要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相结合,短期流转并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农户土地权益,防范农户潜在生计风险是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在今后研究、政策制定中值得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蒋和平,蒋 辉.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路径研究[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14(1):5-11.
  [2]李宪宝. 沿海地区适度规模现代农业实现路径研究——基于农户分化的视角[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3]顾钰民. 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86-92.
  [4]蔡志荣. 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综述[J]. 湖北农业科学,2010,49(5):1209-1212.
  [5]诸培新,金焱纯,代 伟. 区域间农地流转影响因素比较分析——基于江苏省农户调研的实证[J]. 中国土地科学,2011(11):21-26.
  [6]李 中.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基于湖南邵阳市跟踪调研数据的研究[J]. 经济地理,2013,33(5):144-149.
  [7]张士云,江激宇,栾敬东,等. 美国和日本农业规模化经营进程分析及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14,35(1):101-109.
  [8]蔡海生,陳美球,郭 旭,等.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及相关问题探讨[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5-9.
  [9]蔡海生,赵小敏.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发展与创新[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38-42.
  [10]Kokoye S E H,Tovignan S D,Yabi J A,et al. Econometric modeling of farm household land allocation inthe municipality of banikoara in Northern Benin[J]. Land Use Policy,2013,49(3):72-74.
其他文献
摘要:农产品供应链电子商务处于微妙的市场格局中,而信任是交易的根本,研究供应链成员间信任度对农产品电商发展有重要价值。首先通过调研问卷模式获得大量数据,进而在云模型算法基础上搭建电子商务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博弈仿真体系,虚拟电子商务中的各成员节点贸易状态,可知成员间信任度高能带来较高和持久的效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信任和农产品供应链电子商务发展间的具体影响因子,设计假定,利用结构方程完成路径
心灵解码:成长不是一板一眼,或者有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就像一株植物,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幼苗,再一点点粗壮,慢慢到了季节,有的开花,有的结果子,有的凋零,还有的继续长粗壮,直到十几年后还矗立在那里。每一个生命都不同,每一个生命的生长周期都不一样。耐心一点儿啊!  我一直以為这些其实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发现回忆起来的时候却连细枝末节都记得一清二楚。  小学五年级,学校的作文比赛,老师想要挑
摘要:“综合国土整治”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其本质就是可以有效提高耕地质量。从自然质量、经济质量和生态质量3个方面构建了综合国土整治项目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将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多因素综合指数评价的方法和评价模型,以重庆市璧山县大路镇综合国土整治项目为例进行了耕地质量的评价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整治后各村镇耕地自然质量分
摘要:现代运输技术是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重要支撑,针对传统农产品运输能耗较大、成本较高、易受天气影响等缺点,提出了1种低碳环保的筒装农产品管道水力输送技术。结合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利用大量试验数据,通过标准回归系数法对筒装农产品水力管道输送能耗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对筒装农产品水力输送过程中的能耗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流量影响最大,荷重影响最小。研究成果对筒装农产品水力输送技术
摘要:农村居民点空心化、利用低效与无序扩张等问题是城乡转型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过程,对其进行空间重构是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选取重庆市统筹城乡示范村江津区燕坝村为典型案例,在定量评价农村居民点斑块综合条件的基础上,从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与功能整合2个方面实现整村居民点的空间重构。结果表明,燕坝村综合影响力处于高、中、低3个等级的农村居民点
摘要:利用四川省苍溪县141名果农的调查数据和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对果农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果农从事的水果生产年限对果农选择合作社带动型组织模式具有负向影响;果农对经营组织的了解程度对果农选择合作社带动型组织模式具有正向影响,而政府的宣传力度对果农选择公司带动型组织模式有正向影响;果农的年龄、水果认证情况、技术掌握程度、参与经营组织
摘要:以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和重庆市的50个玉米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根尖染色体压片技术,分析玉米地方品种的主要核型参数及B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在50个玉米地方品种中,有16个有B染色体,占供试材料的32%。在50×30×5个分裂相(指50个品种,每个品种取30张装片,每张装片设5个镜像)细胞中,发现185个细胞含有B染色体,占观察细胞总数的2.47%。玉米地方品种的B染色体较常染色体
摘要:为探讨视黄醇对大肠杆菌诱发的大鼠乳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原代培养大鼠乳腺上皮细胞,试验组预先经视黄醇处理24 h后,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经大肠杆菌处理30 min和60 min,收集细胞和上清液。结果显示,大肠杆菌诱发能显著提高TLR4和NF-κB表达,进而促进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的释放以及炎性介质iNOS(诱导型-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视黄醇处理能抑制NF-κB表达,进而降
摘要:为了解川牛膝多糖联合维生素C抑制肿瘤细胞活性作用,采用超声波提取法从川牛膝根中提取川牛膝多糖(RCP),经Sevage法除去蛋白,并采用30%双氧水脱色、浓缩、冻干,得到川牛膝粉针剂,通过苯酚硫酸法制作葡萄糖标准曲线,进而测得多糖含量。体外联合维生素C作用于肝癌HepG-2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法研究对 HepG-2 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川牛膝多糖与维生素C均可抑制肝癌HepG-2
摘要:分析38份割手密叶表蜡质含量及其农藝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割手密叶表蜡质含量的变化范围为7.5~19.3 mg/g,平均值为12.0 mg/g,变异系数为16.4%,多样性指数为1.9,说明割手密叶表蜡质有一定的变异潜力。9个调查性状的变异系数为8.2%~66.4%,多样性指数为0.4~2.1,说明割手密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割手密叶表蜡质含量与叶长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