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孩子有学问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java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人住在僻静的房子里安度晚年,可是一天下午,一群孩子的敲桶、打闹声改变了这里原本安静的环境,一连几天都是这样,老人为此很烦恼。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便告诉孩子们自己很寂寞、无聊,希望每天都能听到他们敲桶、打闹的声音,为此会付给孩子们一些小费,孩子们快乐地答应了。开始几天他们敲得很起劲,也拿到了自己应得的小费;过了几天,老人告诉孩子们,自己生活遇到了些困难,小费要少给一些,尽管这样孩子们还是按时敲桶;又过了几天,老人告诉孩子们小费还要少给一些,于是,孩子们渐渐厌倦了敲桶,所以敲桶的孩子也少了;再后来,老人告诉孩子们自己没有能力付给孩子小费了,最后竟然没有一个孩子来敲桶了。这样,老人的目的就达到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智慧的老人,在控制、引导孩子的行为的智慧。眼下,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所以当孩子考出好成绩时,有的家长便大肆地奖励,从买食品、玩具、衣服到出去旅游,这种物质的奖励在短期内还真灵,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孩子渐渐丧失了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怎么能取得好成绩呢?所以,家长的做法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从发展的角度上讲也害了孩子。
  老人通过奖励削弱了孩子对“敲桶”本身的兴趣,最终达到了目的。同样是奖励,而孩子的家长却失败了。看起来奖励的运用还真有学问。奖励是指用愉快的事件(或刺激)鼓励、激发个体正当行为的发生。奖励在心理学上属于外部激励,它推动学习的作用是可以肯定的,但如果运用不当,就可能导致学生将主要的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过分关注奖励,认为学习就是为了那些外在的诱惑,从而渐渐产生浮躁的心理,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所以家长在运用奖励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淡化奖励的外部控制作用
  
  奖励不是目的,而是辅助性评价,给予奖励意味着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肯定。家长如果过多依靠控制性奖励,会强化学习困难孩子的消极动机。有的家长,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状况,只是过问一下考试分数,看到考试成绩好就奖励,不好就批评,有的甚至惩罚孩子,所以孩子要么考个好分数获得奖励,要么放弃奖励,逃避惩罚,从而渐渐对学习本身失去兴趣。考试成绩是孩子前一阶段学习状况的一个反映,所以家长应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分析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进而查漏补缺,使孩子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
  
  第二,关注孩子的努力,奖励孩子的进步
  
  通过成绩搞奖励,只关注学习结果,往往会使奖励失去客观、公正性,所以家长应该随时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看到问题及时纠正,看到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及时鼓励,这样孩子的学习劲头儿会更足。因为通过努力学习而得到奖励的孩子,更容易关注自己成功的过程,也会更留意如何想方设法解决困难,即使失败了,也能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
  
  第三,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作为家长,应该多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给予孩子健康、有效的奖励。心理学研究表明,物质奖励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会起到激励的作用,随着年级的增高,孩子们会更在乎精神奖励。由此看来,孩子们需要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奖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满足。
  
  第四,多奖励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
  
  求知欲是孩子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孩子的求知欲来源于对知识的好奇,来源于认知过程中发生的认知冲突,也来源于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知识魅力和愉快的情绪体验。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要提出各种问题并努力寻找答案,它是孩子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如果得不到支持与扶植是会衰退的,所以对于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家长应积极关注并尽力给予解答,或者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对孩子积极的探索精神加以奖励,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多亲近大自然,接触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从而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五,奖励要适度。
  
  过多的奖励会使孩子造成奖励依赖。经常得到奖励的孩子容易自我陶醉,而且也容易因为一点小小的失败就放弃努力,他们担心失败,害怕冒险。所以奖励应有度,奖励的同时指出孩子努力的方向,使孩子建立自信心。另外,奖励还要与孩子实际努力相一致,如果对孩子解决较容易的问题大加奖赏的话,反而会导致他们自卑,因为受到这种奖赏,会使他们认为是无能的标志。
其他文献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日益重视的问题,各级各类学校通过专题辅导、讲座、团体活动等,着手维护师生的心理健康,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师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如果教师心情焦虑、苦恼,学生情绪混乱,教育教学效果必然不会令人满意。  优秀教师的教育工作之所以取得成功,首先是他们都重视接受学生的现状,鼓励他们自我表达;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让孩子在悲苦的情感体验中得到锻炼、磨练,才能为他们将来适应复杂的人生,经受各种考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之初,性本善。在幼小孩子的眼里到处是和煦的春风和明媚的阳光,在众多师长的关心与呵护下,他们好像生活在美丽的童话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以往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时,快乐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它的另一个侧面——悲伤,往往容易被人所忽略。目前幼儿园所采用的幼儿用书,无论是儿歌、故事还是看图说话等
〔关键词〕生涯规划;学业规划;教学案例;高中  一、案例实施背景  依据目前对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界定,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以及人生规划。其中学业规划主要是指学生发掘自身学习潜能,发展学科特长,寻找适合高中阶段和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寻找适合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学业路径并培养出相应的学习能力。目前各省正在试行或已经公布的新高考改革方案中,不再进行文
作为拓荒之作,近期问世的新著《青年学》,是引人注目的。  二十世纪可以说是“青年的世纪”。青年的创造力正是在这个时代得到了日益普遍的承认以至赞赏,与此同时,青年问题也引起举世的侧目。事情大约总有两个方面的。所以,随着青年力量在这急剧膨胀的工业社会中的空前凸现,这凸现所触发的文化冲突也就启人忧思了。冲突的一方是日新不已的“青年文化”,如“怀疑的一代”、“反抗的一代”、“逃避的一代”所代表的那些生活方
国内一些政治学教科书上对分权论、分权制的介绍,过于简单,亦带有不同程度的说教味。所以我们对分权论和分权制的了解,也就不免失之简单、片面。《以权力制约权力》一书的出版,或可补此一缺了。  首先,该书追溯了分权论的理论源头,描述了现代意义上的分权论创立、完善和到达理论顶峰的过程,从而在理论上对分权论作了一个概述。古希腊城邦高度繁荣的民主政治生活哺育了“百科全书似的”智者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
〔摘要〕求助者进入重点高中后,因学业挫折产生严重焦虑情绪和学习障碍。咨询师综合运用放松训练和认知重构方法,使求助者获得对自己学业的合理观念,通过团体活动,配合亲子会谈,调整家庭气氛使其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帮助求助者学会合理面对学业与考试,增强了其心理弹性和社会适应性。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焦虑;个案辅导;放松训练;认知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
〔摘要〕高中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面对多元世界和繁重的学习任务时,常体验到更为广泛的内心冲突和压力。但是,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或者不擅长表达,这无疑给咨询师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在学校心理咨询实践探索中,KSS家棋在这方面呈现出独到的优势:当传统咨询师还在依靠自己多年的经验来感觉和评估哪个地方出了问题的时候,棋局上的棋子已经清楚地指明了问题的方向。本文通过四个利用KSS家棋成功进行干预的真实
〔摘要〕紧扣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要点,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中职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从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这两个方面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最大特点是“活动与体验”,再以此为突破口,从“内隐目的、贯穿趣味、主题突出、难易适度、细化实际”这几方面精心设计心理活动,强化心理体验效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活动;中职学校  〔中图分类号〕 G44 〔
在粤语中,“打的”确有如尘元先生所解释的——“搭乘的士”、“乘出租汽车”之意。不过,“打”、“搭”虽然读音相近,但“打”恐怕不是从“搭”而来。“打”在口语中,有时用来代替其它动词,所构成的词显得更生动。而且,它代表的行为通常是主动的。如“打钟”(敲钟),“打草”(割草),“打坑”(挖坑),“打蔗荚”(剥除甘蔗的枯叶),等等。  出租汽车通常是扬手即停的,因而“打的”的“打”字就用得很妙:除了有搭乘
〔关键词〕家教;童年;以人为本  时下,教育孩子成了许多家长头痛的事情,各种各样育子之书,各式各样的家教讲座,令人眼花缭乱。本人为人师二十载,为人母十五载,感觉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童年”教育孩子。每位家长如能静静地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如能细细品味童年时的感觉,相信家长们就能很好地理解孩子,教育孩子也就不是件难事。  一、别把高兴变成扫兴  记得有一次儿子晚上要出去和小朋友们玩,临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