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方面学生作为主体,教师采用多元策略进行和其互动与授课,改变传统教育中授课模式单一、内容繁杂而不精练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以诵记和缺乏系统知识支撑的零散化的学习方法为主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与学习成长之路上的“比翼双飞”。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应当用心去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总结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采用多元化的方法突破课堂“壁垒”,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多元互动;教学策略
多元化的理论指出,学生的智力分布是各不相同的,人的非单一性的智力分布决定了人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是多种智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该理论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实现全面而稳定的智力发挥,辅以课堂中的互动性模式,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数学课堂添加动力。
一、多元互动,主体先定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坚定不移的。学生的智力特点表现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投入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重视自己在所擅长方面的短期和长远发展,也符合全面发展智力的培养动机。选定学生作为多元策略教学的主体,意味着教师要放低自己的姿态,不做揠苗助长或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事情,让学生在平等、自由而又宽容的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培养健全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人翁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关于正数和负数的课程时,我引导学生进入正题后,让学生自行举出正数和负数在生活中的例子。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常用的正数和负数的例子呢?”
生1:“我知道,例如在计算温度时会有正的温度和负的温度,这些温度都是以零度作为标准的。”
生2:“我觉得,选定一个基础值之后,所有的值都可以表示为这个标称值的左右偏差。比如在确定某物体的做工精准度时,可将不足或超过标准值的数据记为正数和负数的形式,这样,具体的偏差一下就能看出来了。”
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渴望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的,也渴望自己的观点受到大家的认可,自己能受到大家的认可。故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将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出来,打破课堂中的壁垒。
在教授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后,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此类特征的图形并且通过画图的形式,创造自己心里最美的轴对称图形。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下,制作了许多新颖的图形,比如插上翅膀的猫咪、两个脑袋的毛毛虫,还有用简单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作品,有些令人感叹美,有些却是令人捧腹大笑。
二、多元互动,因材施教
多元互动、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是指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针对学生群体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计划,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提升。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不强行灌输学生无法或较难掌握的知识,通过分解复杂课程为简单的各部分或者对于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过程的方法,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应当学会的知识。这样有利于教师对自我教学工作的反思和提高,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自我的成长,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能够更快地学会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获得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应对不同教学情況的学习能力。
因材施教讲求的是依据整体的客观条件制定符合教学内容、教材以及学生认知规律来进行课堂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在学习九年级上册中“旋转”的部分时,我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总结他们的兴趣思维的习惯,采用课堂动手制作旋转曲线和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将这部分内容展现给同学们,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下用形象化的思维习惯实现对抽象的旋转过程的理解。
课堂动手制作是个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非常好的方法,我在指导同学们进行动手的过程中,发现了学生中有很多不错的动手方案,并让其对方案进行介绍。“我从圆规画圆的过程中受到启发,结合其定义,利用直尺的固定一端的旋转方式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圆的图形”,学生的脑袋中存在着无限的潜能,正是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他们的潜能不断受到开发和应用。
我利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案为学生展示了一些富有规律和美感的几何图形。例如,一个圆固定圆心后圆周上某点进行旋转得到的是一个直径变成半径的圆,正方形的固定中心进行旋转得到的图形是对角线为半径的圆,等边三角形固定中心旋转后发现其顶点正好落在了圆周上。
通过多元结合的因材施教,充分考虑了教学成功的诸多因素,是一种比较综合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各种知识的学习。
三、多元互动,实践应用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等的教育理念在历经历史和时间的大潮后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指导着现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实践应用能力或者是学生在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很大基础上依赖于课堂上学到的经验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多多安排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所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在生活中彰显科学知识的魅力。
作为实践应用的互动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小组讨论或者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展现其独立自主的主人翁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在完成论题的过程中获得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在讲解和学习九年级上册的概率初步的内容时,我在基础教学后通过为学生组织课堂实践让学生体验概率事件的随机性,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我通过为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的形式让各个小组进行投硬币100次的课堂实验,然后统计投硬币的结果出现的次数及概率,并且在黑板上统计每一组的数据结果,然后让大家针对最后统计的结果进行积极讨论和发言。
生1:“我以前经常掷硬币的时候会掷出正面居多的情况,所以一直觉得投硬币的结果会是正面多于反面,没想到大家最后得出了各种不同的结果,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吧。”
生2:“对于每组结果的相似性让我感受到无形中有一种力量在操控着最后的结局,然而这其实是科学事实的指挥棒在发挥作用。”
在实践和应用中,学生真正领悟到了科学知识的力量,也让教学成果更加稳固,学生学习更加深刻,课堂进行更加高效。
多元互动,就是在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的教学策略下,选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实践和应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的结合,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打破数学课堂的“壁垒”。
参考文献:
[1]刘平国.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J].教育艺术,2008(3):32-33.
[2]陈杰琦,何敏,李季湄.多元智能理论与儿童学习活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初中数学;多元互动;教学策略
多元化的理论指出,学生的智力分布是各不相同的,人的非单一性的智力分布决定了人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是多种智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该理论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实现全面而稳定的智力发挥,辅以课堂中的互动性模式,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数学课堂添加动力。
一、多元互动,主体先定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坚定不移的。学生的智力特点表现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投入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重视自己在所擅长方面的短期和长远发展,也符合全面发展智力的培养动机。选定学生作为多元策略教学的主体,意味着教师要放低自己的姿态,不做揠苗助长或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事情,让学生在平等、自由而又宽容的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培养健全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人翁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关于正数和负数的课程时,我引导学生进入正题后,让学生自行举出正数和负数在生活中的例子。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常用的正数和负数的例子呢?”
生1:“我知道,例如在计算温度时会有正的温度和负的温度,这些温度都是以零度作为标准的。”
生2:“我觉得,选定一个基础值之后,所有的值都可以表示为这个标称值的左右偏差。比如在确定某物体的做工精准度时,可将不足或超过标准值的数据记为正数和负数的形式,这样,具体的偏差一下就能看出来了。”
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渴望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的,也渴望自己的观点受到大家的认可,自己能受到大家的认可。故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将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出来,打破课堂中的壁垒。
在教授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后,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此类特征的图形并且通过画图的形式,创造自己心里最美的轴对称图形。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下,制作了许多新颖的图形,比如插上翅膀的猫咪、两个脑袋的毛毛虫,还有用简单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作品,有些令人感叹美,有些却是令人捧腹大笑。
二、多元互动,因材施教
多元互动、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是指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针对学生群体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计划,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提升。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不强行灌输学生无法或较难掌握的知识,通过分解复杂课程为简单的各部分或者对于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过程的方法,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应当学会的知识。这样有利于教师对自我教学工作的反思和提高,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自我的成长,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能够更快地学会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获得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应对不同教学情況的学习能力。
因材施教讲求的是依据整体的客观条件制定符合教学内容、教材以及学生认知规律来进行课堂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在学习九年级上册中“旋转”的部分时,我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总结他们的兴趣思维的习惯,采用课堂动手制作旋转曲线和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将这部分内容展现给同学们,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下用形象化的思维习惯实现对抽象的旋转过程的理解。
课堂动手制作是个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非常好的方法,我在指导同学们进行动手的过程中,发现了学生中有很多不错的动手方案,并让其对方案进行介绍。“我从圆规画圆的过程中受到启发,结合其定义,利用直尺的固定一端的旋转方式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圆的图形”,学生的脑袋中存在着无限的潜能,正是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他们的潜能不断受到开发和应用。
我利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案为学生展示了一些富有规律和美感的几何图形。例如,一个圆固定圆心后圆周上某点进行旋转得到的是一个直径变成半径的圆,正方形的固定中心进行旋转得到的图形是对角线为半径的圆,等边三角形固定中心旋转后发现其顶点正好落在了圆周上。
通过多元结合的因材施教,充分考虑了教学成功的诸多因素,是一种比较综合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各种知识的学习。
三、多元互动,实践应用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等的教育理念在历经历史和时间的大潮后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指导着现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实践应用能力或者是学生在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很大基础上依赖于课堂上学到的经验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多多安排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所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在生活中彰显科学知识的魅力。
作为实践应用的互动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小组讨论或者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展现其独立自主的主人翁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在完成论题的过程中获得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在讲解和学习九年级上册的概率初步的内容时,我在基础教学后通过为学生组织课堂实践让学生体验概率事件的随机性,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我通过为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的形式让各个小组进行投硬币100次的课堂实验,然后统计投硬币的结果出现的次数及概率,并且在黑板上统计每一组的数据结果,然后让大家针对最后统计的结果进行积极讨论和发言。
生1:“我以前经常掷硬币的时候会掷出正面居多的情况,所以一直觉得投硬币的结果会是正面多于反面,没想到大家最后得出了各种不同的结果,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吧。”
生2:“对于每组结果的相似性让我感受到无形中有一种力量在操控着最后的结局,然而这其实是科学事实的指挥棒在发挥作用。”
在实践和应用中,学生真正领悟到了科学知识的力量,也让教学成果更加稳固,学生学习更加深刻,课堂进行更加高效。
多元互动,就是在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的教学策略下,选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实践和应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的结合,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打破数学课堂的“壁垒”。
参考文献:
[1]刘平国.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J].教育艺术,2008(3):32-33.
[2]陈杰琦,何敏,李季湄.多元智能理论与儿童学习活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