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马克思的论述里,共产主义概念具有现实关怀、终极关怀和历史发展逻辑三个维度。区别于常见的只赋予其终极社会形态意义的理解,共产主义的三个维度意义分别具有批判的实践运动、自由自觉的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及人的历史发展逻辑等辩证运动的内涵。
关键词:共产主义;现实关怀;终极关怀;历史发展逻辑
中图分类号:DO-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7-0020-04
众所周知,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理论中的核心之一,也是马克思毕生进行理论探索的起点和最终归宿。在我国,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概念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自上世纪初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传入我国之后,经过几代学人的研究和传播,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理解模式。但是,深究马克思有关共产主义论述的文本,我们会发现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概念的论述与我们传统已形成定势的理解有诸多出入。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深入考察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论述的相关文本,以纠正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种种流俗误解,从而进一步彰显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一、对共产主义概念的常见传统界定及其困境
(一)常见的传统对共产主义概念的两种理解模式
1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在我们常见的对共产主义的传统理解模式中,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这种说法最为流行。这种传统的理解模式大体认为: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之后,最终必然步入其最高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很明显,这样的理解模式为共产主义设定了以下的两个限定:第一,共产主义是一种固定的社会形态,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是一种固定的社会存在状态。第二,共产主义超越了以往所有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发展阶段,是所有社会发展的顶峰。
2 共产主义是未来必然实现的极乐世界。在人们对共产主义的常见理解中,还有一种是历史乐观主义的界定。这种观点认为,共产主义是这样一个未来世界,其超越于人类社会以往的任何存在状态:消灭分工、消灭阶级、消灭国家,这个时候,剥削和压迫彻底消除,社会成员实现按需分配。这是一个未来终极的社会,它必然能够最终实现,但不是现在。显然,这种理解隐含了历史不断进步的历史乐观主义的信念。与此对应,我们不难想象,这种对未来世界的乐观信念,从某种程度上讲,和基督教的历史乐观主义信念不谋而合:“原始自然状态——劳动异化——阶级革命进入共产主义”这个思维运行的轨迹和“上帝创世——人类堕落——末日审判进人极乐世界”不是有惊人的相似吗?
(二)两种传统理解给人们带来的疑惑和产生的困境
诚然,以上两种最常见的对共产主义概念的传统理解,也没有完全偏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论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实现了社会占有,社会成员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物质之外,人们同过去一切落后的思想观念彻底决裂,成为全新的“新人”。这些常见的理解确实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相关文本中能够找到相应的描述,但是对于共产主义如果仅作以上这些相对简单的理解,会给人带来一些无法解除的疑惑和带来一些明显的理论和现实困境:其一,无论是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社会的最高阶段,还是看成未来必然实现的极乐世界,它们都明显地把共产主义设定为一种相对“固化”的社会状态,并且仅仅将共产主义理解为一种终极的社会形态——个当下世人无法触及的社会发展之终极目标。这样的话生活在当下社会的人何以要牺牲当下的利益来换取一个未实现的“未来”社会(世界)呢?其合法性何在?其二,由第一种困惑推理而来,是不是社会发展到了共产主义就停止发展了呢?共产主义之后的社会会怎样(还有其他社会出现吗)?是不是人类发展也从此停止了前进和追求?
以上的这些疑惑和困境,只要我们认真对平时的一些共产主义言论稍加思考和斟酌就会自然地产生。谢韬教授指出:“设置终极奋斗目标是基督教的文化传统。相信耶稣基督降生后一千年,基督要复活,要在世界上建立天国。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从这里衍化而来,是基督教天国理念的现代版。黑格尔和马克思、恩格斯都相信,人类社会的进化不是无限连续,永无止境,而是要达成一个终极目标,完成一个社会形态。在这一点上,黑格尔和他的弟子马克思、恩格斯都违背了辩证法。对黑格尔而言,这是自由国家;对马克思、恩格斯而言,则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成了乌托邦的旗帜。”当然,谢教授的理解值得商榷,但无可置疑的是,以上这样的观点是符合“正常”的思维逻辑的,至少针对上面谈到的常见的共产主义概念之理解模式,我们可以从理论上逻辑地推出谢韬教授的以上见解。其实,只要深入研读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论述的文本,前后对照和分析,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概念并非以上所述的那样简单,更不容易被理论质疑而陷入困境。所以有必要返回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对共产主义的概念进行重新梳理和探究。
二、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概念界定的几个层次
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论述,分布在各个时期著述的多个重要文本中,很难用一两句话简单地概括其内涵和特征。下面结合马克思著作的几个重要文本,区别于传统对共产主义作静止性的定性分析——纯最高社会状态的理解套路,笔者试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具体概括描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
(一)现实关照维度——产主义是一场批判性的实践运动
在马克思所处时代和其著述的文本中,共产主义首先是对异化的人的一种深切的现实生存状态关怀,具体地说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处于异化状态的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的关怀,换言之,共产主义面对的对手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异化劳动的根源。区别于一种对未来极乐世界的静止憧憬和描述,共产主义这种现实关怀,是一场批判性的具有辩证性质的实践运动。这种批判性运动否定一切现存的状态,不断指向比现存状态更加优越的人类生存处境,需要指出的是,共产主义这种批判性的实践运动是永远持续进行的,并且没有设定一个运动寿终正寝的历史目标。正如马克思在早年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言:“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但是,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形式。——”这里明显表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所作的理解具有强烈的“运动性”特征,共产主义是不断解放和复原人的一种“肯定”、“环节”,是不断批判当下尚有缺陷现实的运动“形式”和“原则”。如果说早期的马克思思想尚未成熟,那么在被誉为马克思唯物史观正式形成系统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同样能明显地找到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作运动性理解的论述:“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 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对“现有的前提”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不应只局限在资本主义前提里面,而应该说是每一个我们所处的历史当下中,所以说共产主义这种运动永不停止,永远站在已有的人类创造的成果前提和积累上,不断超越历史当下;其二是表明共产主义运动是以辩证法为运行规则的。这种实践性的批判运动永远以现有的前提为现实基础,实现超越现有前提之后又以超越后形成的“现有前提”为起点,一直进行“螺旋式”的辩证批判运动。所以马克思还从从事共产主义运动的共产主义者方面作了进一步明晰的界定:“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共产主义是一种不断改变当下现状,不断为生命进行筹划和改造,不断超越现状的持续性的实践批判运动,这是一种区别于以往哲学的饱含现实行动内涵的新的哲学宣言。显然,对共产主义作这种切近人们实际生活(不断超越、不断改变现状——这是每个人真实生存的实情)的理解,不单有利于人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理解共产主义的微言大义,更有利于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科学能在我们的时代不断开显新的意义从而杜绝教条僵化思想的产生。这种具有开放意识的批判态度,马克思在早年创立共产主义理论之初就有明确意识:“我们不主张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奇迹。……新思潮的有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测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
(二)终极关怀维度——共产主义是一个运动着的自由自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世界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概念除了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维度——指向实践和行动的批判性质外,还具有十分深切的人文终极关怀维度。所谓终极关怀,是源于人的存在的有限性而又企盼无限的超越性本质,它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对生命本源和死亡价值的探索构成人生的终极性思考,这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哲学智慧;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这是人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只有终极关怀才能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紧张对立,才能克服对于生死的困惑与焦虑。终极关怀是人类超越生死的基本途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维就体现了这种对人的终极关怀。
第一,共产主义克服了人的有限性而使人趋向全面自由发展的无限性。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所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哪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共产主义世界里,人的自由发展是自觉的,这种自觉从人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使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矛盾对立,从而导致人现实生存的处处碰壁——精神和肉体均受到极大的伤害)时起就十分明确了,但是在共产主义世界实现之前,人的这种自由自觉无法充分发展起来变为现实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世界里人的各种需要和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人的有限性才能被超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共产主义世界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始终具有“自由”和“发展”的特征,这种自由和发展具有无限的伸展性,永不停息。因为全面超越资本主义的异化阶段之后,“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也就是说,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消灭了具体劳动分工、超越了资产阶级狭隘利益,社会产品的分配根据每个成员自身的需要而自由进行,这样劳动将成为人类发展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自身的限制(只要劳动还是谋生手段,人自身的发展就必然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人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和本性将在集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劳动实践中全面发展,人的有限性在此将会被超越。
第二,共产主义克服了现实生存于世的人长期存在的生存和死亡对立的紧张恐惧状态。众所周知,在名篇《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说:“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者批判者。”在这里,笔者看来不仅仅是超越了资本主义的分工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实现了彻底的全面解放。在没有生存压力的压迫状态下,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都高度自觉,精神全面放松,人所具备的一切潜力都能充分发展和发挥,人的精神生态、社会生态、有机身体生态等系统都实现全面的协调和平衡,每一个人的自我价值都能在这个世界里得到充分实现,最本真的人应有的状态得到全面的复归,这样,长期以来人们生活中存在的生存和死亡对决的紧张状态将会彻底地被克服。所以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终极关怀这一维度,有别于宗教的终极关怀,后者是设定一个具有稳定存在状态的彼岸极乐世界让人们去祈祷和期待,这个世界与每个具体的人所处的现实之此岸世界无涉。而共产主义世界则是和此岸世界的人的具体批判性实践分不开的,与宗教式的对现实世界的纯粹内在意向方面的“意识形态”批判和超越截然不同。所以马克思强调说:“要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有共产主义理想就够了,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样一个运动着的自由自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世界,在身处具体历史处境的人的具体生存实践(批判、劳动)活动中便不断向人生成。同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生成后的共产主义世界里,人们的生存实践活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而是更加全面自由地不断向未来伸展,此时对生存的筹划、对生命意义的追索和实现的活动紧紧伴随着每一个高度自觉自由的人,并且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张扬。这种终极关怀具有强烈的“感性实践”特征,而非宗教式的“固着”幻影。
(三)历史发展逻辑维度——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及人类自身发展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概念,除了蕴涵以上的现实和终极度关怀两种事实和价值的维度外,还包含了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之维。和传统人们理解的那样,在这一维度里,共产主义意味着其是历史向前发展必然结果: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向前推进,共产主义世界必然地会在将来降临世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与传统理解有所不同的地方在于,这里的历史发展逻辑应该包含至少两个层次:
第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按照马克思的论述,人类社会的历史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为此马克思曾在《哲学的贫困》中形象地描述:“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所以分工明显的、限制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使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必然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不无法与之相适应,这时适应生产力高度发展、消灭分工和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必然要来临。但是这种必然的社会发展逻辑同样是遵循辩证法的“螺旋”式上升运动的,前一个社会创造的物质力量是后一个社会到来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马克思说:“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显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包涵着摧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力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这里强调,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人类社会均是史前时期,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史前时期的最后一个形态。换言之,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真正开端。这里蕴涵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隐含了一个重要信息,共产主义社会既是终结又是开端。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关节点:既是人类异化史的终结,又是人类解放史的开端。共产主义这个人类崭新社会历史的开端,很明显,这和有些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终结(最高阶段)的僵化观点是有质的区别的。可以说,共产主义社会之后,本真的人类社会才开始发展。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才开始启航。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人类是生产力的核心部分,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创造者是担当物质生产主角的工人阶级,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里,同时又和本文接下来谈到的人类自身历史发展的逻辑密切相关。
第二,人类自身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众所周知,按照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对人的本质界定的著名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以社会性作为本质的人其自身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历史环境方方面面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无法超出自己所处的时代,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涵之一。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社会历史发展推动者的人类主体其自身的发展又有区别于社会发展相对的独立性,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性能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本文说的人类自身历史的发展主要包括人类的各种能力(精神和身体等)和本性发展,当然这里的人类自身的发展同样要以每个具体时代的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类身上具有的各种能力和本性的发展日趋全面、自由和完善。对此,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可见,人自身历史的发展遵循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人的全面独立自由发展这样的必然逻辑。毫无疑问,这种逻辑就是人自身各方面能力和本性逐渐解放的历程,这样的人性发展和解放过程类似于每一个人从小到大、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到成熟成长的必然过程,这同样是一个“螺旋式”的辩证发展历程。
所以,无论是按照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历史发展逻辑,还是以人身上的各种潜能和本性发展为特征的人类自身历史的发展逻辑来看,共产主义都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走向和结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概念,必须跳出传统思维定势造成的“固定化”模式的窠臼。对比共产主义概念理解的第一层次维度具有明显动态特征,第二第三维度都涉及到了与传统理解相关的“共产主义社会”之论述。但是务必要说明的是:第一,本文所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概念始终是动态、辩证的一个过程,其不设置任何具体的、似乎又是遥不可及的终极目标让人类去企望,而是始终站在人类生存实践的现实地基上,依靠人类不断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来实现并延续共产主义,这是一个不断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没有最极限的目标和“定性”描写。为此,恩格斯在晚年曾明确总结道:“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目标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第二,本文提及的第一维度之共产主义“运动”和第二、第三维度提及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呢?笔者认为,它们之间是不存在矛盾的。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是终极关怀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根本法则,始终贯穿于共产主义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历史、人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而共产主义“社会”始终也无法脱离共产主义“运动”,如果没有共产主义运动所谓共产主义社会状态只能是封闭的、没有发展的,这样无论是从现实还是从逻辑来看都是自相矛盾的。
总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概念是一个立体、多维的动态概念,其区别于流俗常理解的终极“社会”固定状态的模式,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概念始终以现实中人的具体生存实践为关切点,是使深陷异化的人类进入本真生存状态并以此开显未来的一种切实通道。为此,海德格尔曾高度称赞道:“人们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共产主义的学说及其论据,但从存在的历史的意义来看,确定不移的是,一种对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东西的基本经验在共产主义中自行道出来了。谁若把‘共产主义’认为只是‘党’或只是‘世界观’。他就是像那些把‘美国制度’只认为而且还加以贬谪地认为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人一样以同样的方式想得太短浅了。”且不说海氏的后半句话有多大的可信度,但是对于共产主义蕴涵的生存论维度之提示的前半句,足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如何重新挖掘马克思共产主义概念的当代新义,改变现代人陷入的种种现实和精神困境这种现实?这也许是当今研究马克思共产主义概念的真正价值所在。
关键词:共产主义;现实关怀;终极关怀;历史发展逻辑
中图分类号:DO-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7-0020-04
众所周知,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理论中的核心之一,也是马克思毕生进行理论探索的起点和最终归宿。在我国,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概念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自上世纪初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传入我国之后,经过几代学人的研究和传播,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理解模式。但是,深究马克思有关共产主义论述的文本,我们会发现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概念的论述与我们传统已形成定势的理解有诸多出入。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深入考察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论述的相关文本,以纠正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种种流俗误解,从而进一步彰显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一、对共产主义概念的常见传统界定及其困境
(一)常见的传统对共产主义概念的两种理解模式
1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在我们常见的对共产主义的传统理解模式中,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这种说法最为流行。这种传统的理解模式大体认为: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之后,最终必然步入其最高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很明显,这样的理解模式为共产主义设定了以下的两个限定:第一,共产主义是一种固定的社会形态,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是一种固定的社会存在状态。第二,共产主义超越了以往所有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发展阶段,是所有社会发展的顶峰。
2 共产主义是未来必然实现的极乐世界。在人们对共产主义的常见理解中,还有一种是历史乐观主义的界定。这种观点认为,共产主义是这样一个未来世界,其超越于人类社会以往的任何存在状态:消灭分工、消灭阶级、消灭国家,这个时候,剥削和压迫彻底消除,社会成员实现按需分配。这是一个未来终极的社会,它必然能够最终实现,但不是现在。显然,这种理解隐含了历史不断进步的历史乐观主义的信念。与此对应,我们不难想象,这种对未来世界的乐观信念,从某种程度上讲,和基督教的历史乐观主义信念不谋而合:“原始自然状态——劳动异化——阶级革命进入共产主义”这个思维运行的轨迹和“上帝创世——人类堕落——末日审判进人极乐世界”不是有惊人的相似吗?
(二)两种传统理解给人们带来的疑惑和产生的困境
诚然,以上两种最常见的对共产主义概念的传统理解,也没有完全偏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论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实现了社会占有,社会成员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物质之外,人们同过去一切落后的思想观念彻底决裂,成为全新的“新人”。这些常见的理解确实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相关文本中能够找到相应的描述,但是对于共产主义如果仅作以上这些相对简单的理解,会给人带来一些无法解除的疑惑和带来一些明显的理论和现实困境:其一,无论是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社会的最高阶段,还是看成未来必然实现的极乐世界,它们都明显地把共产主义设定为一种相对“固化”的社会状态,并且仅仅将共产主义理解为一种终极的社会形态——个当下世人无法触及的社会发展之终极目标。这样的话生活在当下社会的人何以要牺牲当下的利益来换取一个未实现的“未来”社会(世界)呢?其合法性何在?其二,由第一种困惑推理而来,是不是社会发展到了共产主义就停止发展了呢?共产主义之后的社会会怎样(还有其他社会出现吗)?是不是人类发展也从此停止了前进和追求?
以上的这些疑惑和困境,只要我们认真对平时的一些共产主义言论稍加思考和斟酌就会自然地产生。谢韬教授指出:“设置终极奋斗目标是基督教的文化传统。相信耶稣基督降生后一千年,基督要复活,要在世界上建立天国。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从这里衍化而来,是基督教天国理念的现代版。黑格尔和马克思、恩格斯都相信,人类社会的进化不是无限连续,永无止境,而是要达成一个终极目标,完成一个社会形态。在这一点上,黑格尔和他的弟子马克思、恩格斯都违背了辩证法。对黑格尔而言,这是自由国家;对马克思、恩格斯而言,则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成了乌托邦的旗帜。”当然,谢教授的理解值得商榷,但无可置疑的是,以上这样的观点是符合“正常”的思维逻辑的,至少针对上面谈到的常见的共产主义概念之理解模式,我们可以从理论上逻辑地推出谢韬教授的以上见解。其实,只要深入研读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论述的文本,前后对照和分析,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概念并非以上所述的那样简单,更不容易被理论质疑而陷入困境。所以有必要返回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对共产主义的概念进行重新梳理和探究。
二、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概念界定的几个层次
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论述,分布在各个时期著述的多个重要文本中,很难用一两句话简单地概括其内涵和特征。下面结合马克思著作的几个重要文本,区别于传统对共产主义作静止性的定性分析——纯最高社会状态的理解套路,笔者试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具体概括描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
(一)现实关照维度——产主义是一场批判性的实践运动
在马克思所处时代和其著述的文本中,共产主义首先是对异化的人的一种深切的现实生存状态关怀,具体地说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处于异化状态的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的关怀,换言之,共产主义面对的对手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异化劳动的根源。区别于一种对未来极乐世界的静止憧憬和描述,共产主义这种现实关怀,是一场批判性的具有辩证性质的实践运动。这种批判性运动否定一切现存的状态,不断指向比现存状态更加优越的人类生存处境,需要指出的是,共产主义这种批判性的实践运动是永远持续进行的,并且没有设定一个运动寿终正寝的历史目标。正如马克思在早年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言:“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但是,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形式。——”这里明显表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所作的理解具有强烈的“运动性”特征,共产主义是不断解放和复原人的一种“肯定”、“环节”,是不断批判当下尚有缺陷现实的运动“形式”和“原则”。如果说早期的马克思思想尚未成熟,那么在被誉为马克思唯物史观正式形成系统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同样能明显地找到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作运动性理解的论述:“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 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对“现有的前提”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不应只局限在资本主义前提里面,而应该说是每一个我们所处的历史当下中,所以说共产主义这种运动永不停止,永远站在已有的人类创造的成果前提和积累上,不断超越历史当下;其二是表明共产主义运动是以辩证法为运行规则的。这种实践性的批判运动永远以现有的前提为现实基础,实现超越现有前提之后又以超越后形成的“现有前提”为起点,一直进行“螺旋式”的辩证批判运动。所以马克思还从从事共产主义运动的共产主义者方面作了进一步明晰的界定:“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共产主义是一种不断改变当下现状,不断为生命进行筹划和改造,不断超越现状的持续性的实践批判运动,这是一种区别于以往哲学的饱含现实行动内涵的新的哲学宣言。显然,对共产主义作这种切近人们实际生活(不断超越、不断改变现状——这是每个人真实生存的实情)的理解,不单有利于人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理解共产主义的微言大义,更有利于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科学能在我们的时代不断开显新的意义从而杜绝教条僵化思想的产生。这种具有开放意识的批判态度,马克思在早年创立共产主义理论之初就有明确意识:“我们不主张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奇迹。……新思潮的有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测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
(二)终极关怀维度——共产主义是一个运动着的自由自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世界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概念除了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维度——指向实践和行动的批判性质外,还具有十分深切的人文终极关怀维度。所谓终极关怀,是源于人的存在的有限性而又企盼无限的超越性本质,它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对生命本源和死亡价值的探索构成人生的终极性思考,这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哲学智慧;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这是人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只有终极关怀才能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紧张对立,才能克服对于生死的困惑与焦虑。终极关怀是人类超越生死的基本途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维就体现了这种对人的终极关怀。
第一,共产主义克服了人的有限性而使人趋向全面自由发展的无限性。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所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哪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共产主义世界里,人的自由发展是自觉的,这种自觉从人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使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矛盾对立,从而导致人现实生存的处处碰壁——精神和肉体均受到极大的伤害)时起就十分明确了,但是在共产主义世界实现之前,人的这种自由自觉无法充分发展起来变为现实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世界里人的各种需要和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人的有限性才能被超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共产主义世界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始终具有“自由”和“发展”的特征,这种自由和发展具有无限的伸展性,永不停息。因为全面超越资本主义的异化阶段之后,“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也就是说,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消灭了具体劳动分工、超越了资产阶级狭隘利益,社会产品的分配根据每个成员自身的需要而自由进行,这样劳动将成为人类发展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自身的限制(只要劳动还是谋生手段,人自身的发展就必然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人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和本性将在集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劳动实践中全面发展,人的有限性在此将会被超越。
第二,共产主义克服了现实生存于世的人长期存在的生存和死亡对立的紧张恐惧状态。众所周知,在名篇《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说:“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者批判者。”在这里,笔者看来不仅仅是超越了资本主义的分工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实现了彻底的全面解放。在没有生存压力的压迫状态下,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都高度自觉,精神全面放松,人所具备的一切潜力都能充分发展和发挥,人的精神生态、社会生态、有机身体生态等系统都实现全面的协调和平衡,每一个人的自我价值都能在这个世界里得到充分实现,最本真的人应有的状态得到全面的复归,这样,长期以来人们生活中存在的生存和死亡对决的紧张状态将会彻底地被克服。所以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终极关怀这一维度,有别于宗教的终极关怀,后者是设定一个具有稳定存在状态的彼岸极乐世界让人们去祈祷和期待,这个世界与每个具体的人所处的现实之此岸世界无涉。而共产主义世界则是和此岸世界的人的具体批判性实践分不开的,与宗教式的对现实世界的纯粹内在意向方面的“意识形态”批判和超越截然不同。所以马克思强调说:“要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有共产主义理想就够了,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样一个运动着的自由自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世界,在身处具体历史处境的人的具体生存实践(批判、劳动)活动中便不断向人生成。同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生成后的共产主义世界里,人们的生存实践活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而是更加全面自由地不断向未来伸展,此时对生存的筹划、对生命意义的追索和实现的活动紧紧伴随着每一个高度自觉自由的人,并且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张扬。这种终极关怀具有强烈的“感性实践”特征,而非宗教式的“固着”幻影。
(三)历史发展逻辑维度——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及人类自身发展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概念,除了蕴涵以上的现实和终极度关怀两种事实和价值的维度外,还包含了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之维。和传统人们理解的那样,在这一维度里,共产主义意味着其是历史向前发展必然结果: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向前推进,共产主义世界必然地会在将来降临世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与传统理解有所不同的地方在于,这里的历史发展逻辑应该包含至少两个层次:
第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按照马克思的论述,人类社会的历史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为此马克思曾在《哲学的贫困》中形象地描述:“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所以分工明显的、限制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使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必然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不无法与之相适应,这时适应生产力高度发展、消灭分工和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必然要来临。但是这种必然的社会发展逻辑同样是遵循辩证法的“螺旋”式上升运动的,前一个社会创造的物质力量是后一个社会到来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马克思说:“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显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包涵着摧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力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这里强调,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人类社会均是史前时期,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史前时期的最后一个形态。换言之,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真正开端。这里蕴涵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隐含了一个重要信息,共产主义社会既是终结又是开端。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关节点:既是人类异化史的终结,又是人类解放史的开端。共产主义这个人类崭新社会历史的开端,很明显,这和有些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终结(最高阶段)的僵化观点是有质的区别的。可以说,共产主义社会之后,本真的人类社会才开始发展。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才开始启航。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人类是生产力的核心部分,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创造者是担当物质生产主角的工人阶级,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里,同时又和本文接下来谈到的人类自身历史发展的逻辑密切相关。
第二,人类自身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众所周知,按照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对人的本质界定的著名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以社会性作为本质的人其自身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历史环境方方面面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无法超出自己所处的时代,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涵之一。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社会历史发展推动者的人类主体其自身的发展又有区别于社会发展相对的独立性,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性能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本文说的人类自身历史的发展主要包括人类的各种能力(精神和身体等)和本性发展,当然这里的人类自身的发展同样要以每个具体时代的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类身上具有的各种能力和本性的发展日趋全面、自由和完善。对此,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可见,人自身历史的发展遵循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人的全面独立自由发展这样的必然逻辑。毫无疑问,这种逻辑就是人自身各方面能力和本性逐渐解放的历程,这样的人性发展和解放过程类似于每一个人从小到大、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到成熟成长的必然过程,这同样是一个“螺旋式”的辩证发展历程。
所以,无论是按照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历史发展逻辑,还是以人身上的各种潜能和本性发展为特征的人类自身历史的发展逻辑来看,共产主义都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走向和结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概念,必须跳出传统思维定势造成的“固定化”模式的窠臼。对比共产主义概念理解的第一层次维度具有明显动态特征,第二第三维度都涉及到了与传统理解相关的“共产主义社会”之论述。但是务必要说明的是:第一,本文所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概念始终是动态、辩证的一个过程,其不设置任何具体的、似乎又是遥不可及的终极目标让人类去企望,而是始终站在人类生存实践的现实地基上,依靠人类不断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来实现并延续共产主义,这是一个不断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没有最极限的目标和“定性”描写。为此,恩格斯在晚年曾明确总结道:“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目标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第二,本文提及的第一维度之共产主义“运动”和第二、第三维度提及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呢?笔者认为,它们之间是不存在矛盾的。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是终极关怀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根本法则,始终贯穿于共产主义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历史、人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而共产主义“社会”始终也无法脱离共产主义“运动”,如果没有共产主义运动所谓共产主义社会状态只能是封闭的、没有发展的,这样无论是从现实还是从逻辑来看都是自相矛盾的。
总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概念是一个立体、多维的动态概念,其区别于流俗常理解的终极“社会”固定状态的模式,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概念始终以现实中人的具体生存实践为关切点,是使深陷异化的人类进入本真生存状态并以此开显未来的一种切实通道。为此,海德格尔曾高度称赞道:“人们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共产主义的学说及其论据,但从存在的历史的意义来看,确定不移的是,一种对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东西的基本经验在共产主义中自行道出来了。谁若把‘共产主义’认为只是‘党’或只是‘世界观’。他就是像那些把‘美国制度’只认为而且还加以贬谪地认为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人一样以同样的方式想得太短浅了。”且不说海氏的后半句话有多大的可信度,但是对于共产主义蕴涵的生存论维度之提示的前半句,足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如何重新挖掘马克思共产主义概念的当代新义,改变现代人陷入的种种现实和精神困境这种现实?这也许是当今研究马克思共产主义概念的真正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