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马脑壳金矿是一种微细侵染型金矿的典型代表,其金矿床主要以构造控矿为主,矿体的主要储存位置是构造破碎岩带,整个金矿矿体的空间分布和产出形态都由构造变形程度进行控制。矿床的特点通常表现出来的是层控性的特点,本文主要就马脑壳金矿床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进行探索。
关键词 马脑壳;金矿床;成矿规律;找矿方向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5)03-0156-02
马脑壳金矿区矿化富集程度也是由构造变形程度进行控制,重要的赋矿部位是多组构造复合部位。矿体的走向呈现北西走向,一般情况下寻找富大矿体的主要部位是北北东向构造或者是南北向甚至北西向复合部位。
1 马脑壳金矿床的主要特点分析
1.1 层控性较强
马脑壳金矿床的首要特征是层控性特征,从矿体的整个阶段进行分析,一般倾向于特定的岩层组中,从中可以看出成矿和地质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关系。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除了与地层中的成矿元素有一定关系之外,还与不同物理化学性质岩层的岩石组合有一定的联系。岩石组合在剖面上呈现板砂岩类的韵律排列,从而使得不渗透障和渗透障有序的排列在
一起。
1.2 构造控矿占主要位置
马脑壳金矿床的核心是构造控矿。在受到马脑壳韧性控制的影响,剪切带出现了不同方向的断裂。矿体的主要赋存位置是构造破碎岩带,其空间分布受到矿体的构造变形程度控制呈现出透镜状破碎岩带。
1.3 具有多因复式成矿特征
与传统的卡林型金矿相比,马脑壳金矿床成矿差异相对显著,在金矿构造过程中,岩浆活动对成矿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从成矿迹象中可以看出,有深部流体参与成矿过程。此外,马脑壳金矿床的形成是由两种成矿流体叠加形成的,其中一种是混合型的变质成矿流体,另一种是岩浆热液成矿流体,所以说其具有多因复式的成矿特征。
1.4 矿化信息显著
马脑壳地区有着对成矿有利的地质背景和良好的成矿条件,所以其矿化信息较为显著。成矿条件相当于超大型微细侵染型矿集区的成矿条件,在深部进行找矿有很大潜力。
2 马脑壳金矿床成矿规律
马脑壳金矿床在成矿的过程中有着多渠道的成矿规律,首先是地层能控矿规律,其次是岩性控矿规律,最后是构造控矿规律。下面是对这三种成矿规律的主要介绍。
2.1 地层控矿规律的主要分析
经过大量资料研究,矿体无论在区域上还是局部地段,一般情况下都是赋存与某一特定的地层当中,显示出一定的层控性。马脑壳金矿床就表现出这样的层控性特征。矿区地层的最大出露厚度为2300米,地层的走向呈现出北西到南东的走向,其构造线与区域构造线一致。岩系主要是碳酸盐及沉积岩的变质研系。岩区的富矿层位主要由多种板岩和砂岩组成,主要由灰色钙质粉砂质板岩和钙质绢云板岩以及变质粉砂岩组成,中间还夹杂了一些砂质灰岩透镜体。这些岩层主要分布于矿区的中部地区,厚度大约在400米到500米左右。整个岩系分布的范围较为广泛,厚度也比较大,构成了丰富的矿源岩系。在构造适宜或者是出现后期流体活动的情况下就有形成矿床的可
能性。
2.2 岩性控矿规律的分析
金矿一般受板岩甚至是板岩与砂岩接触带的控制,一般在砂岩之间还有三层板岩带地层的存在,这三层板岩地层与构造带相对应。砂岩的形状一般为正地形,可以作为含矿构造的标志层对北矿带进行控制。板岩的地形一般为负地形。岩性界面是构造破碎的主要构造面,当构造出现强烈的活动时,上下构造就可以合为一体,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断层泥带。在砂岩之间的板岩地层中有含矿构造带的发育,矿脉主要产于界面上下的板岩之中,受到板岩或者是砂岩界面的控制。砂板岩的地层之间有利于矿脉的发育。金矿床主要赋存于一些浅层的变质岩中,在地层中有渗透性较好的砂砾岩,也有渗透性相对较差的隔挡岩,对金有一定的吸附作用。
2.3 构造控矿规律的分析
构造控矿主要分为两种控矿形式,其中一种是褶皱控矿,另一种是断裂控矿,较多矿区的矿脉主要呈现出NW的集中分布,在扎麻树背斜的北翼有北旷带的分布,围岩为二叠统砂板岩。在背斜的核部区有南矿带矿脉的分布,围岩主要为板岩或者是灰岩。南北矿带的矿层位不相互对应。断裂控矿的总体特点是北部呈现带状,南部呈现脉状。北部的矿脉富集,大约在600米左右的范围内就有6-7条矿脉的存在,每条矿脉的间距一般保持在100米之间。与北部的矿脉不同,南部的矿脉呈现单脉产出形式,间距在300米左右。含矿断裂带继承了原岩的产状,呈现出层间断裂的形式。除上述叙述之外,金矿床还具有多阶段成矿的特点,构造活动与热液侵入的增加进一步加强了金矿的富集,在构造不断叠加的情况下形成了厚大的矿体。
3 马脑壳金矿床找矿方向
随着马脑壳成矿地质背景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成矿条件。近年来随着人们在外围和深部找矿,使得找矿空间进一步得到拓展,增大了找矿的潜力。
3.1 向着矿体两侧方向进行找矿
北矿区位于矿区背斜的北翼,矿体主要赋存于板岩之中,在北矿区有200多条线的分布,有11条矿体被圈。找矿过程中工作程度相对较低的都在东西两侧的深部位置,在西部地段第三系的覆盖厚度几乎达到百米,该地段呈现出带状的分布,极化率的面积相对较大,强度也比较高,在考察过程中曾经有23号矿体存在于148线,厚度达到两米左右,平均金品位也相对较大,由此说明该地段的存在的矿比较连续,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3.2 在底层岩性部位找矿
在砂岩之间的板岩地层中有含矿构造带的发育。受到板岩和砂岩界面控制的矿脉主要产生于上部或者是下部位置的板岩中,矿脉的旁侧有时还存在支脉,对于平行矿脉的寻找一般都在19号矿脉的北侧进行寻找。
3.3 在构造交汇部位找矿
马脑壳成矿带东部临近荷叶断裂带,区内主要有三叠系的板岩、砂岩和碳酸盐,线性构造也相对复杂,同时还具有岩浆活动形成的热能环和岩浆,还有与背斜形成的复合环。这种环形的地质体显示出明显的找矿价值。特别是一些地质构造的交汇部位成矿条件和马脑壳成矿带有着相似部位,并且该地段的岩浆活动强于马脑壳部位,存在金矿点和矿化点,所以成矿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4 结束语
马脑壳矿区的构造相对复杂,受到构造控制的影响成矿较多,但是只有清楚的探索构造控制的规律才能更好的了解矿区富大矿体的存在位置,为金矿的寻找提供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冯丽,徐日勇.四川色达-阿坝地区典型金矿床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2(10):8-10.
[2]连永牢,王兴昌.黑龙江省高松山金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J].金属矿山,2010(6):119-122.
[3]赵元艺,王江朋,赵广江,等.黑龙江多宝山矿集区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41(6):1676-1688.
[4]赵忠海,曲晖,郭艳,等.黑龙江多宝山成矿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J].地质与资源,2011,20(2):89-95.
作者简介
方学志(1987-),男,汉族,辽宁沈阳人,助理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资源勘查工程。
关键词 马脑壳;金矿床;成矿规律;找矿方向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5)03-0156-02
马脑壳金矿区矿化富集程度也是由构造变形程度进行控制,重要的赋矿部位是多组构造复合部位。矿体的走向呈现北西走向,一般情况下寻找富大矿体的主要部位是北北东向构造或者是南北向甚至北西向复合部位。
1 马脑壳金矿床的主要特点分析
1.1 层控性较强
马脑壳金矿床的首要特征是层控性特征,从矿体的整个阶段进行分析,一般倾向于特定的岩层组中,从中可以看出成矿和地质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关系。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除了与地层中的成矿元素有一定关系之外,还与不同物理化学性质岩层的岩石组合有一定的联系。岩石组合在剖面上呈现板砂岩类的韵律排列,从而使得不渗透障和渗透障有序的排列在
一起。
1.2 构造控矿占主要位置
马脑壳金矿床的核心是构造控矿。在受到马脑壳韧性控制的影响,剪切带出现了不同方向的断裂。矿体的主要赋存位置是构造破碎岩带,其空间分布受到矿体的构造变形程度控制呈现出透镜状破碎岩带。
1.3 具有多因复式成矿特征
与传统的卡林型金矿相比,马脑壳金矿床成矿差异相对显著,在金矿构造过程中,岩浆活动对成矿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从成矿迹象中可以看出,有深部流体参与成矿过程。此外,马脑壳金矿床的形成是由两种成矿流体叠加形成的,其中一种是混合型的变质成矿流体,另一种是岩浆热液成矿流体,所以说其具有多因复式的成矿特征。
1.4 矿化信息显著
马脑壳地区有着对成矿有利的地质背景和良好的成矿条件,所以其矿化信息较为显著。成矿条件相当于超大型微细侵染型矿集区的成矿条件,在深部进行找矿有很大潜力。
2 马脑壳金矿床成矿规律
马脑壳金矿床在成矿的过程中有着多渠道的成矿规律,首先是地层能控矿规律,其次是岩性控矿规律,最后是构造控矿规律。下面是对这三种成矿规律的主要介绍。
2.1 地层控矿规律的主要分析
经过大量资料研究,矿体无论在区域上还是局部地段,一般情况下都是赋存与某一特定的地层当中,显示出一定的层控性。马脑壳金矿床就表现出这样的层控性特征。矿区地层的最大出露厚度为2300米,地层的走向呈现出北西到南东的走向,其构造线与区域构造线一致。岩系主要是碳酸盐及沉积岩的变质研系。岩区的富矿层位主要由多种板岩和砂岩组成,主要由灰色钙质粉砂质板岩和钙质绢云板岩以及变质粉砂岩组成,中间还夹杂了一些砂质灰岩透镜体。这些岩层主要分布于矿区的中部地区,厚度大约在400米到500米左右。整个岩系分布的范围较为广泛,厚度也比较大,构成了丰富的矿源岩系。在构造适宜或者是出现后期流体活动的情况下就有形成矿床的可
能性。
2.2 岩性控矿规律的分析
金矿一般受板岩甚至是板岩与砂岩接触带的控制,一般在砂岩之间还有三层板岩带地层的存在,这三层板岩地层与构造带相对应。砂岩的形状一般为正地形,可以作为含矿构造的标志层对北矿带进行控制。板岩的地形一般为负地形。岩性界面是构造破碎的主要构造面,当构造出现强烈的活动时,上下构造就可以合为一体,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断层泥带。在砂岩之间的板岩地层中有含矿构造带的发育,矿脉主要产于界面上下的板岩之中,受到板岩或者是砂岩界面的控制。砂板岩的地层之间有利于矿脉的发育。金矿床主要赋存于一些浅层的变质岩中,在地层中有渗透性较好的砂砾岩,也有渗透性相对较差的隔挡岩,对金有一定的吸附作用。
2.3 构造控矿规律的分析
构造控矿主要分为两种控矿形式,其中一种是褶皱控矿,另一种是断裂控矿,较多矿区的矿脉主要呈现出NW的集中分布,在扎麻树背斜的北翼有北旷带的分布,围岩为二叠统砂板岩。在背斜的核部区有南矿带矿脉的分布,围岩主要为板岩或者是灰岩。南北矿带的矿层位不相互对应。断裂控矿的总体特点是北部呈现带状,南部呈现脉状。北部的矿脉富集,大约在600米左右的范围内就有6-7条矿脉的存在,每条矿脉的间距一般保持在100米之间。与北部的矿脉不同,南部的矿脉呈现单脉产出形式,间距在300米左右。含矿断裂带继承了原岩的产状,呈现出层间断裂的形式。除上述叙述之外,金矿床还具有多阶段成矿的特点,构造活动与热液侵入的增加进一步加强了金矿的富集,在构造不断叠加的情况下形成了厚大的矿体。
3 马脑壳金矿床找矿方向
随着马脑壳成矿地质背景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成矿条件。近年来随着人们在外围和深部找矿,使得找矿空间进一步得到拓展,增大了找矿的潜力。
3.1 向着矿体两侧方向进行找矿
北矿区位于矿区背斜的北翼,矿体主要赋存于板岩之中,在北矿区有200多条线的分布,有11条矿体被圈。找矿过程中工作程度相对较低的都在东西两侧的深部位置,在西部地段第三系的覆盖厚度几乎达到百米,该地段呈现出带状的分布,极化率的面积相对较大,强度也比较高,在考察过程中曾经有23号矿体存在于148线,厚度达到两米左右,平均金品位也相对较大,由此说明该地段的存在的矿比较连续,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3.2 在底层岩性部位找矿
在砂岩之间的板岩地层中有含矿构造带的发育。受到板岩和砂岩界面控制的矿脉主要产生于上部或者是下部位置的板岩中,矿脉的旁侧有时还存在支脉,对于平行矿脉的寻找一般都在19号矿脉的北侧进行寻找。
3.3 在构造交汇部位找矿
马脑壳成矿带东部临近荷叶断裂带,区内主要有三叠系的板岩、砂岩和碳酸盐,线性构造也相对复杂,同时还具有岩浆活动形成的热能环和岩浆,还有与背斜形成的复合环。这种环形的地质体显示出明显的找矿价值。特别是一些地质构造的交汇部位成矿条件和马脑壳成矿带有着相似部位,并且该地段的岩浆活动强于马脑壳部位,存在金矿点和矿化点,所以成矿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4 结束语
马脑壳矿区的构造相对复杂,受到构造控制的影响成矿较多,但是只有清楚的探索构造控制的规律才能更好的了解矿区富大矿体的存在位置,为金矿的寻找提供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冯丽,徐日勇.四川色达-阿坝地区典型金矿床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2(10):8-10.
[2]连永牢,王兴昌.黑龙江省高松山金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J].金属矿山,2010(6):119-122.
[3]赵元艺,王江朋,赵广江,等.黑龙江多宝山矿集区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41(6):1676-1688.
[4]赵忠海,曲晖,郭艳,等.黑龙江多宝山成矿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J].地质与资源,2011,20(2):89-95.
作者简介
方学志(1987-),男,汉族,辽宁沈阳人,助理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资源勘查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