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m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在分析经营环境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我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绩效的三维评价标准和改进策略。文章提出的多目标绩效评价标准和改进措施,解决了不同分支机构的全面评价和改进问题,银行应用该法既可以实现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下的综合评价,又可以单独使用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绩效;评价体系;数据包络模型
  
  一、引言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是经营的基本单位,如何有效评价其绩效已成为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分支机构绩效具有现实意义。从理论研究方面看,国外银行效率的研究较多,从早期主要集中于分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到技术效率、成本效率和X效率等方面,研究内容也从银行传统业务逐步到新兴业务如网上银行等效率的研究,并逐渐把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和所处的环境因素考虑进来,Berger和Humphrey(1997)对21个国家金融机构效率研究进行了综述。我国学者也对银行效率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采用不同方法测度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并分析影响因素,探讨风险对效率的影响等方面,如魏煜和王丽(2000)、张健华(2003)等利用DEA方法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刘琛和宋蔚兰(2004)等采用SFA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X-效率进行了研究。张磊、邱兆祥等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大小对成本和利润效率影响。从研究内容看,目前国内的研究则多侧重于总行层面上银行效率的横向比较,缺乏对分支机构效率的分析,而效率的提高是自下而上的。银行资源配置和机构合理布局等都需要对分支机构效率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我国银行效率研究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在三方面加以改进:第一,现有研究在衡量银行效率的指标选择上大都没有区分效率和效益指标,但在实际中,有效率的银行不一定效益高,效益好的银行也不一定是最有效率。因此对银行效率和效益指标要加以分别考察。第二,鉴于一些学者的研究忽略或简化不良贷款等风险因素对银行效率的影响,而风险因素不仅影响银行实际产出能力,更重要的是影响银行效益,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构建以经济利润为产出的利润效益指标,将以不良贷款为主的风险因素对银行效益的影响纳入到效率评价体系。最后,由于新兴的电子银行业务具有不同于传统业务的特点,是现代银行发展的方向,且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以及银行自助服务等业务已经相当普及。电子银行服务效率也成为衡量银行效率高低的重要环节。
  本文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内外部环境和经营目标出发,提出衡量我国分支机构绩效的三维评价方法,并探讨了在不同情况下银行采取的基本策略和改进措施。通过分析,选择了评价银行绩效的产出最大化的数据包络模型和合理投入产出指标,构建出以经济利润为产出的衡量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盈利效益以及营运效率和交易效率评价体系。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二、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与改进策略
  
  1、银行绩效考核的两点启示。从国内外学者的分析可知,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水平、外部环境和宏观经济因素均会对商业银行效率产生影响。王聪,谭政勋(2007)研究表明,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对X—利润效率水平产生正影响;CPI和企业整体效益状况对X—利润效率水平产生负影响。但从银行分支机构绩效考核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启示——启示一:外部经济环境因素通过内部经营得以体现。作为企业,银行只有努力适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外部环境因素,通过自身资源优化配置才能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启示二:银行经营是多目标的,单一指标排序并不能反映实际经营状况。银行是一类特殊的企业,利润最大化并不是经营的唯一目的。而目前不少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方法主要是财务指标法,即将各项存款、利润等等各项业务增量、计划完成率排名来评价分支机构经营业绩,这种方法易导致资源充足的行很容易完成任务指标,而资源匮乏的行却难完成任务,缺乏对银行整体经营效率的科学判断,影响评价结果。
  2、评价体系构建和改进策略分析。由以上两点启示,笔者将分支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划为盈利效益、营运效率和交易效率三维评价体系。盈利效益反映机构的盈利能力,营运效率反映机构以人、财、物等资源投入获得相应的产出,为客户提供存款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的功能,主要反映传统业务的效率;交易效率为电子银行服务效率,反映机构网上银行交易和自助交易效率。由此笔者将分支机构划分为四种类型:
  (1)鼓励发展型,为盈利效益、交易效率和运营效率都高的支行。这类支行是银行中最理想的,对此类支行,可以加大投入,鼓励发展。
  (2)略微改进型,为盈利效益和交易效率高,而运营效率低的支行以及盈利效益和运营效率高,而交易效率低的支行;或者盈利效益高,而运营效率和交易效率低的支行,此类支行,银行可按照低效的类型,考虑减少投入,如对前者,银行可采取减少人员费用或自助设备等措施来达到增加效率的目的,对后者,银行须要分析其盈利的来源,通过改进效率进一步提高其利润。
  (3)改进型,为盈利效益和交易效率低,而运营效率高的支行以及盈利效益和运营效率低,而交易效率高的支行,或者为盈利效益低,而交易效率和运营效率高的支行。此类支行,银行可主要考虑更改网点服务模式。如对第一种类型,银行可先行考虑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前提下,效益是否提高,若提高,则银行可以通过提高交易效率来加以改进,若不能,则考虑减少或撤销自助交易以节省成本。对第二种也一样,若在提高运营效率前提下不能增加效益,则考虑可以将此网点更改为自助交易区。交易效率、运营效率高而盈利效益低的支行,可考虑减少费用支出或改为自助交易等措施来提高效益。
  (4)撤并型,为盈利效益、交易效率和运营效率都低的银行,可考虑撤销此类网点。
  在效率分类基础上,评价机构绩效的基本思路为:首先,我们可以按照功能和业务情况将机构细分为不同的类型。其次,在同类型中选择相同的投入产出指标。此处,指标的选择即可以结合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也可以按照机构的功能定位来选择。第三,通过计算出相同类型机构的相对营运效率、盈利效率和交易效率,我们可以对机构进行排序,采用增加或减少某项投入测算出对绩效的影响,并对机构加以改进。通过以上办法我们可以对机构进行全面对比评价,外部环境因素也得以体现,如我们可以将营运效率和交易效率都很高,而盈利效益却很差的机构归结为外部环境因素较差,来考虑对该机构的改造。
  
  三、衡量模型的选择
  
  银行效率的评价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目标规划问题。主要有两种解决的方法,参数法和非参数法。常见的非参数法有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和无界分析方法(FD-H):参数法有随机前沿方法(SFA)、自由分布方法(DFA)和厚前沿方法(TFA)。参数法和非参数法各有优缺点,参数法设定了具体的函数形式,考虑了随机误差对效率计算过 程的干扰,同时效率计算结果离散程度小且取值连续,便于区分效率差异,不会出现象非参数法那样多个银行效率为最优的局面。而非参数方法具有无需知道前沿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可自如地进行多投入和多产出情况下的规模收益分析,便于确定无效率单位需要改进的最佳途径等优点。从绩效评价角度分析,笔者认为非参数法中的规模不变的产出最大化数据包络(CCR-DEA)模型较为适合银行绩效的全面评价。(1)银行绩效比较的是一种相对效率,我们不用测算机构的生产函数,也不需要考虑不同投入产出指标的量纲问题。通过该法,我们可以将同类型中最有效率机构赋值为1,从而计算出其它机构的相对效率值,并通过增加或减少投入产出数量来达到改进效率的目的。(2)由于研究同一银行内部各分支机构,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及内部政策基本相同,因此选择规模不变模型评价相对准确。(3)非参数方法计算的效率离散程度较大,所以对数据的需求精度更高,但在银行内部数据系统的支撑下,完全可以满足要求。(4)采用投入产出最大化模型,是因为银行只会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追求产出最大化,而不是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追求投入最小化。
  银行投入与产出指标选择多采用生产法、中介法和资产法。在投入指标上,此三种方法差别不大,而在产出指标上则区别明显,投入产出指标的研究虽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如有些学者在衡量银行效益时将利润或收入与各项贷款作为产出指标,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中利息收入占比高达90%以上,各项贷款和利润或收入有很高的相关性,两者同时作为产出指标将会低估其他产出指标。笔者提出的三维绩效评价办法中,效益指标中可以采用生产法和中介法选择可贷资金和营业投入作为投入指标,经济利润产出指标。随着新巴塞尔协议的颁布和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经济利润逐渐成为衡量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真实经营的核心指标,经济利润可以实现银行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不仅考察银行创造长期价值的能力,更全面衡量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经济利润是建立在经济资本基础之上。目前,新《巴塞尔协议》经济资本的模型主要为标准法,标准法在区分银行对国际及央行债权、对银行及证券公司债权和对企业的债权的基础上,建立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与风险权重的映射。交易效率和运营效率都是衡量的技术效率,商业银行在完善管理会计系统基础上,选取兼具合理性和可获取性的指标来加以评价。
  
  四、政策建议
  
  本文提出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绩效评价标准和改进方法。解决了提多项资源投入和多项产出下对不同分支机构全面评价的问题。在评价标准和方法的框架下,商业银行可以采用灵活的绩效考核指标,既可以按照每年考核指标体系,通过测算以往机构绩效基本状况来细分考核指标体系,从而加以改进。又可以单独使用任一评价标准,通过减少或增加资源投入,达到提高效率和效益的目的。当前,在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基本相同的政策环境,产品和服务趋同情况下,本文提出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商业银行应该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努力提高银行效率。
  1、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实现银行资产多元化,不仅可以分散风险,还可以缓解因信贷紧缩和扩张给银行带来的冲击。提高有价证券在全部资产的比重,减少非盈利资产的占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创新人手,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努力调整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2、建立高效的组织,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有效率的银行是把银行的组织文化、组织结构、业务经营结合在一起。商业银行要转变经营理念,在业务流程、业务重点、经验策略和管理水平方面进行创新,全面提高银行的组织运行效率、经营管理效率和业务服务质量,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银行高效、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加快银行电子信息化步伐。提高技术效率。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改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和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商业银行要加强电子化工程建设,加大银行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技术先进、容易维护管理和安全性能高的金融计算机网络,促使业务与信息技术的渗透融合,从而开发出全新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提高银行经营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
  4、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合理配置人力资本。确立智能型与深化型相统一的人才观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和经营效率的根本保证。人力资源是银行效率提高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商业银行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配置和用人机制。优化结构,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机制,创造良好的工作竞争环境,实施激励性的分配制度,构建有效的银行激励系统。
其他文献
踝关节扭伤是平时人们最易发生的关节软组织损伤,多因道路高低不平,平时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脚踝关节力量弱,柔韧性差,身体肥胖,中老年人,穿高跟鞋运动,行走不慎,或从高处跳
摘要:人力资本投资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目前企业外部招聘中存在层出不穷的“二手车”现象,给企业选择合适的员工带来困难。文章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方法对外部招聘两种情况下“二手车”现象的产生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应聘者伪装成本、降低低素质应聘者预期收益、提高招聘人员鉴别素质将有利于防范“二手车”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外部招聘;博弈;“二手车”现象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在知识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7(IL-17)基因多态性水平与慢性HBV感染患者转归的关系。方法纳入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5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另5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