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阅读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学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文章从改变师生观念、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合作学习以及开展课外拓展性阅读等四方面进行了初步论述,以期为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抛砖引玉。
  [关键词]英语 阅读教学 文学能力 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赵云丽(1974- ),女,广西武宣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学习策略、英语教学法。(广西 崇左 5322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5-0144-02
  
  文学能力是文学评论家卡勒·乔纳森于1975年提出的。他认为,文学能力就是读者几方面能力的综合:识别文学种类的分类标准或分类原则的能力;识别情节,根据文本提供的细节把人物勾勒出来的能力;从文学作品中探讨主题,深入探讨象征性的解释的能力。
  这一概念后来引申到对二语课堂文学教学的相关研究。在二语文学课堂中,所谓的文学能力实际上是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的感知能力,对文学作品中文学性的辨识以及对文学话语的解读、推理和鉴赏的能力。文学能力融语言、社会文化、历史及符号为一体,读者通过与文学作品的互动推断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同时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视角作出判断。因此,文学能力与个人的语言修养及文学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
  
  一、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能力的必要性
  
  在外语学习中,阅读是极为重要的环节,阅读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备受重视。阅读教材涉及的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蕴涵着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学习这些文学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情感熏陶的过程,是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得到提升的过程。然而,现实情况是,教师在对这一类文学作品的讲授中,在鉴赏能力方面不是很重视,而是依然沿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过分拘泥于词和句,过分注重对语言点的释义、讲解,认为讲解了语言难点似乎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没有凸显出文学作品的特色,影响了学生文学能力的提高,培养高素质人才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很有必要。
  
  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能力的意义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经典的文学作品,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学习西方语言的过程中,接触这类作品,不仅能够体会到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领略到地道的西方文化,加深对西方国家社会、政治以及历史的认识,更能影响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从而改变人生。而且,通过阅读教材中丰富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自然也有利于学生其他语言技能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口语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导向等原因,相较于“听”“读”“写”这三项语言基本技能,“说”这一基本语言技能的运用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以及练习地道口语的素材。而阅读教材中文学作品的人物对白正好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语的好机会和好素材。作者常常为对白提供了场景和语境,使对白的内容容易记,真实感强。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某些情节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换意见,口语能力也会随之提高。例如,在课文The Merchant of Venice(威尼斯商人)中,第四幕第一场是关于鲍西娅与夏洛克之间斗智斗勇的对白,诙谐风趣,鲍西娅的聪明才智与夏洛克的贪婪残忍跃然纸上。就此场景,笔者首先安排学生分别站在鲍西娅和夏洛克的立场进行了讨论,接着让学生对这一幕剧进行了表演。无论是进行讨论还是演话剧,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口语的机会。
  (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认识
  语言和文学密不可分。文学以语言为载体,作者将自己和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观察通过语言汇入其中,对语言再提炼加工。学生在欣赏作品人文之美和自然之美的同时,还可以接触到最丰富的语言载体,如书面体、口语体、庄重体、谐谑体等各种类型的文章,作品中的各种典故、格言、暗示、比喻、象征、双关等修辞手段。不同的作者传递其思想和情感的风格迥异并通过其特有的对语言的选择和使用表现出来,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感受其中各式各样的语言特点和变体,就可以逐渐养成对语言的敏感性,提高对语言的认识。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被视为测试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评估项目,它离不开对词汇、句法甚至谈话内容的推测。已有不少学者认为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对含义进行推断的最好材料。因为文学作品的含义丰富,经常可以让读者产生不同的理解。例如,诗歌或者散文中就有很多词汇除了具有词典中的基本意义外,另外还有很丰富的引申含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学作品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的这个优势,让学生发表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作品中的多层含义,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笔者在教授阅读课文Robert Burns(罗伯特·彭斯)一课时,发现彭斯的诗句中有大量的隐喻现象,其中“dringking a cup of kindness”“red,red rose”等就有着丰富的引申含义。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就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测出它们的真实含义。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诗歌的印象,更重要的是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能力的途径
  
  综上所述,培养文学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意义重大,如果学生没有具备应有的文学能力,整体素质就会大打折扣。正如卡勒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完全不懂文学,不知文学传统的人在面对一首诗歌时会一筹莫展。他的语言知识能使他读懂短语和句子,然而他却不知道究竟该从这些奇怪的词句组合里得到什么。他不能将它作为文学来阅读,因为他缺乏文学能力。”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各项阅读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关注一个更为纵深的问题: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下四点对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很有帮助:
  (一)改变师生观念
  从教育者层面来看,从事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师长期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忽视了教学中对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带头改变观念,从自身做起,广泛涉猎和探究文学作品,不断补充和拓展自身的文学资源,提高文学素养。所谓“仰知天文,俯晓地理”,说的就是知识储备。教师只有持续性地自主发展,才能达到经师和人师的境界。从学生层面来说,当下有些学生很现实,认为文学都是虚构的,读文学作品不如记点单词、做点考题来得实在,能通过考试才是硬道理。因此,教师要多花时间和精力从思想上帮助学生改变观念,并能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主动克服语言上的障碍,自愿地去读作品,感受作品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去掉“实用性”和“功利性”的不良思想。如果学生能消除对文学作品的偏见,那么他们文学能力的提高是不可估量的。
  (二)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阅读教材中不乏处处闪烁着人类智慧火花的文学作品。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淋漓尽致地发挥阅读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体现作品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呢?
  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增加作品分析维度,克服重内容轻形式的片面性。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也要分析作品的主题表现、人物塑造、细节描写、语言风格等。如笔者在讲解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这一课文时,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接着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作者为何把文章的题目命名为Pride and Prejudice,谁“Pride”,谁“Prejudice ”,以及“Why”。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展开讨论,学生充分领略了作者的写作风格,了解到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情感状态、人生态度以及当时社会的人际关系等,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
  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课文,进行小组讨论。同时,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的提出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问题的探究过程教师要全程监控,起到导向作用,以免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或陷入误区;问题的解决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观点独到,但也要批判性吸收,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学生的文学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此外,我们知道,阅读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有限的,但是在教材中各种非文学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深入挖掘和延伸教材中各种非文学作品中蕴涵的丰富的文学因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提高知识的含金量,促进学生文学能力的提高。
  (三)进行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的文学能力需要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合作成员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加深对作品和作者思想的理解,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语言问题,激发和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笔者在实践中发现,A同学不能理解的词,B同学能理解;B同学不能理解的词,C同学可能熟悉。而且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都是通过讨论相互得到解决的。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开展互助式、合作式学习,多设计Paiwork,Group-work等课堂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结合个人经历,充分发表个人见解等。
  (四)开展课外拓展式阅读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辅助形式。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学生还可利用网络资源来自主学习,比如查找课文背景材料以及作者的有关信息,列举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章节或与此相关的警句、俗语、座右铭等。教师应抓住学生阅读的冲动及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式阅读。教师要有意识地引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如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经典作品、举办一些专题讲座、讲解和欣赏一些由名著改编的电影、介绍名家名篇或某些文学流派等。如笔者在讲授Shelley(雪莱)一课后,推荐学生课外去欣赏雪莱的抒情诗Ode to the west《西风颂》及背诵他的名言:“When winter comes,will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之后,笔者还就英国浪漫主义流派诗人专门举办了一个讲座。学生经过这种量的沉淀就能凌空而生出一种审美品质,文学能力就在审美解读中得到提升。
  经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意义重大,将对学生今后的专业深造和学术研究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地探索和不懈地努力,才能找到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办法。而且,课堂的具体操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学能力,将有待于教学实践和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李志岭.文学、语言的文学性与外语教学——关于外语教学如何与文学相处的问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3).
  [2]钱晓霞.试论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中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7(7).
  [3]詹琍敏.文学能力与文学能力的培养——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理论与实践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7(3).
  [4]Sandra Silberstein.Techniques and Resoueces in Teaching Read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其他文献
研究了TNM(Ti-Al-Nb-Mo)合金中热处理条件与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的关联.将合金样品先在1 270℃下退火后,再分别于800℃保温500、1 000和2 000 h.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
通过对等级主义、个人主义、平等主义等三种公共管理方式的优劣进行分析,阐明笔者更倾向于个人主义的管理方式,以此为基础对我国的公共管理改革提出启示和借鉴。
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工作是医院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近几年来,医院纪委把学习贯彻中纪委、中航工业和省市卫生厅局纪检工作及行风建设会议及有关文件精神,探索建立党风廉政建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骨折平卧位在手术中发生定位复位困难以及尺桡骨神经损伤的情况分析及对策。方法:对平卧位进行改良抬高患侧髋部以及将患侧手臂包裹自然屈曲放于胸前,用绷带固
知名国际连锁酒店万豪酒店落户张家港万达广场,由于酒店对电视方面的需求比较特殊,除了要支持传输十套左右的境外频道,还要求房间里不能安装机顶盒,江苏有线张家港分公司因地
研究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下绝缘材料表面电荷积聚与消散规律时,只能根据绝缘材料表面静电电位反演计算得到电荷密度,但当材料表面为曲面时,很难准确计算出材料表面电荷密度.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