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科教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进程中,独立学院已经形成社会投资合办型、校企合作办学型、政校合作办学型、高校筹资独办型等多种模式,成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灵活办学机制的试点先锋以及制定大学章程的探路者。文章通过对独立学院发展模式相关指标的量化对比,分析了多种模式和治理结构模型在逻辑上的可能性,提出了中国独立学院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 发展模式 趋向量化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2013年度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完善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结构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B052,课题主持人:应恩民)
[中图分类号]C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0-0015-05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横向延伸及其评价体系从注重规模效应转向注重质量评价,不仅是独立学院发展的时代背景,也是科教强国战略时代独立学院发展的最大动力。以规模效应为标志的大学评价体系日渐式微,ESI学科质量评价及以院校为基准单位的招生转向以专业为基准单位的招生已经成熟并开始试点,高校发展动力由规模扩张被迫转向专业特色与质量建设。在高等教育纵深发展到腹地之时,分析政府部门、母体高校、社会组织在独立学院法人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博弈关系,进而分析独立学院的发展模式及其模型,并运用共生理论通过量化指标研究独立学院的趋向性,是独立学院建立独具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必要参考经验与必然选择。
一、独立学院的发展模式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目前已经形成公办主导、独立学院补充和民办为辅的三角关系,虽然高等教育改革已到了十字路口,但公办教育的依赖惯性和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前途的排斥以及民办教育边缘化仍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对独立学院发展状况、发展模式以及未来路径选择的量化分析,有助于厘清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高校在独立学院发展进程中的博弈关系。目前,中国独立学院的办学类型多种多样,依据投资主体变化可将其办学类型划分为政校企合作办学型、校企合作办学型、政校合作办学型、高校筹资独办型等。
一是政校企合作办学型。这类独立学院由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企业组织以不同方式协同出资举办。例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由杭州市政府与浙江大学、浙江省电信事业集团联合协作创办。在这类高校中,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原始驱动力且往往主动作为,有管理独立学院的原动力;企业作为长期风险回报投入参与独立学院事务,仅是资产管理多元化的一个表征;高校利用特色专业和热门专业师资获得教学科研管理权,进而形成双主导、双参与的交错关系。
二是校企合作办学型。这类独立学院是高等学校与企业单位共同投资举办,企业有创新与实践基地的实际需要,往往选择专业与行业一致的高校合作,实行理论结合技能的双向特长,实用性与专业性较为突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崭新模式。典型高校如吉林建工学院的建筑装饰学院。
三是政校合作办学型。这类独立学院由地方政府与普通高校共同投资举办,地方政府为适应经济社会特征或未来城市群功能化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异常迫切,选择专业类型突出或综合实力突出的高校开展合作。例如,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由宁波市政府和浙江大学共同举办,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由金华市政府和上海财经大学共同举办,旨在专门培养都市群主功能迫切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四是社会投资合办型。该类独立学院往往能够利用科研院所或特殊行业的优势,在不增加国家教育财政负担的情况下,快速扩张中国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①这种模式一方面促进了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另一方面促进了科研院所或特殊行业的职能延伸,双向的驱动引力引导该类型偏向自立。
五是高校筹资独办型。这类独立学院仅仅由母体高校自筹资金举办,以充分保证母体学校的领导决策权与所有权,在机制运行上简政放权,重大事项由学校决策,日常管理由学院自主。目前,这种模式的独立学院占有较大比例,通过与母体学校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在短期内实现规模扩张和质量稀释。这种类型独立学院的缺点是过于依赖母体高校,在教学模式、学科专业方面难以凝练特色,师资严重依靠母体高校供给,削弱了办学自主权,难以摆脱母体高校的控制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六是校校合办型。这种类型的独立学院往往因相似而结合,提升了另一方实力,弱化了其不足。公立高校与民办高校合作而成的独立学院,如四川师范大学影视学院;公立高校与公立大专合作成立的独立学院,如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这种类型的独立学院往往由强势院校和弱势院校组合,在发展取向上同样存在主导趋势和并立张力。
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实质是立足高等教育专业上四种利益主体的主导权博弈,其引力和张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发展趋向,并形成了一个三角趋向的弧线群。这种弧线群把独立学院发展模式主要分成了六大类型,分别用C1~C6表示,见图1。
以OC1A为弧形的曲线群代表了政校合办型独立学院在发展模式上并立离心与政府主导公办的冲动界限,在偏向OA的直线上,政府有纳入地方管理的需求愿望;在偏向OA的弧线上,高校有独立管理的要求。在实证研究中,往往是城市群或具有特色产业群背景的地方政府对城市群或城市发展规划的预期迫使地方政府引进相关产业特质和专业特色高校。
以OC2AD为弧形的曲线区域为高校独办后并入公办的压力与分离的动力界限,由于仅有母体与独立学院的博弈,在偏向OC2A一侧,母体高校有主导倾向;在偏向OC2D一侧,随着自身功能不断完善,独立学院的自立意识和主导欲望日趋强烈。
以OC3D为弧形的曲线群代表了校校合办型,在实证研究中,往往由强势弱势组合,强势方具有公办主导引力向OC3D弧线方向靠拢,弱势方有并立张力,向OC3D直线方向无限趋近,但双方均无倒向民办高校的意愿。 以OC4D为弧形的曲线群代表了政校社合办型,在实际办学中往往基于科研院所或特殊行业事业单位联合高校开设特色专业并寻求政府的参与支持,因而政府主导力往往弱于校社两方。双方最大的利益结合点在于特色专业直接供给专业岗位,因而并立趋向明显,政府的支持又同时弱化了民办趋向的张力。
以OC5DB为弧形的曲线区域代表了政校企合办型,在办学中多为建筑等特殊行业的国有企业联合特色专业院校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举办,政府的参与有并立的需求引力,高校有自我张力,企业有民办引力,三方力量博弈构成了三个曲线群,最终的发展模式同样由决策力曲线导向决定。
以OC6B为弧形的曲线群代表了校企合办型,该类型往往以企业需求和行业特色为支撑,因而企业引力较为强烈,高校的张力在于顺乎导向或并立趋向,在实际办学中双方决策力变化导致其曲线群的可选择性和导向性较小。
二、独立学院发展模式对比量化
经过独立学院发展的初创期、稳定期,全国独立学院的规模基本固定,阶梯队伍基本显现,其量化指标对于分析研究独立学院的发展模式及其未来路径选择有更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更强的研究价值。②独立学院主要发展模式的量化情况如下:高校独办型学校约占63%,社会投资合办型学校约占30%,校企合办型学校约占3%,政校合作型学校约占3%,政校企合办型学校约占1%。
在稳定期内,独立学院的数量基本维持稳定。随着教育部关于独立学院规范设置及其六种路径选择的方案出台,独立学院数量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其变化趋向不但取决于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和企业组织的引力及其博弈,还由现代大学制度建立背景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导向引力所决定。独立学院数量较多的省份情况大致如下:湖北有31所,江苏有26所,辽宁有23所,浙江有21所,广东有17所,江西有13所,安徽有10所,河南有10所。
(一)对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状况的综合评价
继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决策力博弈外,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也是影响未来独立学院发展趋向的重要因素,分析综合评价指标是研究独立学院发展趋向的重要方法。利用SPSS10统计软件的分层聚类功能(Hierar Chical)将高等教育分为发达类、较发达类、不发达类、落后类等四类教育经济区,并进行综合评价。孙彩虹曾利用该研究方法选用5个主成分作为各地区经济评价指标,以5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数求加权均值,得到综合评价指标函数:F=0.631F1 0.147F2 1.104F3 0.051F4 0.028F5。利用该函数分析主成分特征值和贡献率及其正交化的特征向量,得到7个主成分为权数计算加权平均值,即E=0.391E1 0.276E2 0.131E3 0.057E4 0.032E5 0.030E6 0.023E7。综合计算如表所示③:
选取灰色系统理论(Grey SystemMod-el)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用TurboC将这一算法编译为应用程序,运算结果为:发达类关联度为0.7379,较发达类关联度为0.6838,不发达类关联度为0.5638,落后类关联度为0.4573。整体而言,经济发达类区域由于人才引进力度扩张对独立学院发展趋向有压迫力,同时教育投入和特色行业专业需求构成双向良性循环态势,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利好;不发达和落后类经济发展对教育的依赖度弱小以及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动力不足,增加了独立学院发展和转型的难度。
(二)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共生度及其影响
与母体的共生关系是影响独立学院发展路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但影响高校在独立学院发展模式趋向图中的引力方向,而且影响政府、社会组织或企业在其中的角色扮演。量化与母体高校的共生度对反映独立学院的趋向基本面有较大的指示作用。
运用质参量兼容原理研究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共生系统,能反映两个质参量之间能量相互影响的程度。假设存在共生单元A和B,它们分别有象参量Xi、Xj和质参量Zi、Zj,则定义A和B的共生度为:
[ij]则表示共生单元A和B以质参量描述的共生度,含义是共生单元B的质参量Zj的变化率所引起对应共生单元A的质参量Zi的变化率。
周金其利用共生理论对浙江省独立学院的共生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了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之间在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科研培养、后勤管理和人事管理等方面有质参量可以相互表达、相互影响。④
在独立学院发展的不同阶段,共生度高低没有优劣,只与是否适应发展模式呈正相关。在独立学院发展初期,共生度高有利于快速构建专业体系、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在独立学院自我特色构建和转型期,适度共生度有利于保持独立学院的自主性,同时保证其发展稳定性;在独立学院独立期,弱化的共生度有利于独立学院的自主管理和发展。
在浙江省独立学院共生度实证调研中,通过母体师资影响可以初步判定均处于初步发展期,而没有过渡到独立期。在稳定发展期内,独立学院自我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其对母体师资的依赖度呈正相关,且应当稳步弱化。
在以浙江省为例的实证研究中,并立趋向、依赖倾向和共生倾向三种现象较为突出,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代表的独立学院由于充分把握发展机遇,轻松度过初创期和稳定期,其自我管理体系已经发挥作用,其依赖性日趋式微。以宁波大学科技学院为代表的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关系紧密,共生关系强烈,其依赖倾向仍然明显。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代表的独立学院既完成了自我管理过程,又与母体保持高度共生。
三、独立学院发展趋向研究
(一)趋向理论的可能性逻辑
教育部26号令为独立学院的发展趋向指明了六种路径:继续独立学院、转设民办、并入公办、合并举办、地方公办或终止办学。学术界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趋向主要集中在独立论、长期存在论、回归母体论、完全民办论、逐渐消亡论和社区学院论。 1.独立论。潘懋元在《独立学院的兴起及前景探析》一文中指出:当独立学院在政策鼓励和母体高校扶持下度过稳定期,就应该允许它在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条件下,从母体高校彻底分离出去,成为完全彻底的真正的独立学院。⑤孵化、培育、初创、稳定、分离是社会组织的培育规律。
2.长期存在论。张兴在《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一书中提出了长期存在论一说。他指出,印度大学有三种类型,即单一大学、附属性大学、联合大学。在这三类大学中,附属性大学占多数,这些附属学院的私立学院由各种私人团体创设和管理。印度的公立大学附属私立学院相当于我国的独立学院。作者在分析国外一些类似独立学院的学校后指出了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长期并存的可能性。⑥
3.回归母体论。原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胡瑞文教授在《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背景与未来走势》《独立学院: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模式》等文章中指出:对于校园不独立、投资主体是公办高校的独立学院,应融入母体高校。⑦李荣生学者在《独立学院大有作为》中认为,独立学院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经过稳定期和发展期,必然从母体高校中彻底分离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完全独立的独立学院。
4.完全民办论。部分学者认为,发展独立学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扶持的一种手段。民间资本在涌入独立学院的初期,掌握了独立学院的决策权,在未来独立学院发展趋向中占有主动权。基于趋利避害的本性,多数独立学院将在国家支持下和利益权衡下走向完全民办。
5.逐渐消亡论。部分学者认为,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过渡产物,未来高等教育虽然多元,但最终走向公办与民办并存。独立学院作为教育产业化特殊时期的产物,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完成而逐渐消亡。
6.社区学院论。部分学者认为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将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的三个支柱,独立学院在专业教育中无法与公立高校相提并论,也无法承担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正好弥补了社区教育的短板,成为社区学院的最佳选择。
根据学术界的分析研究,作者对独立学院发展趋向的主要理论、独立学院在不同发展时期对并入母体高校、并立为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三种选择的冲动以及对应高潮期进行了区分,认为随着独立学院发展阶段的变化,各种趋向理论的理论可能区域在交错延伸,并构成了四边区域。图2描述了独立学院发展趋向对应高潮期的情况。
黄色区域表示回归母体论对应高潮期;蓝色区域表示社区学院论对应高潮期;黑色区域表示完全民办论对应高潮期;绿色区域表示逐渐消亡论,对应高潮期;灰色区域表示长期存在论,对应高潮期;红色区域表示独立论,对应高潮期。
(二)治理结构模型的可能性逻辑
在独立学院治理结构模型中,五大主体与五大机制之间的协同博弈对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趋向同样具有逻辑可能性,经过数学组合,形成了A至K种可能性逻辑选择(见图3)。如果政府组织通过限定激励机制的准入门槛,在学科设置方向上具有主导话语权,积极参与或委托代理参与独立学院管理机制,最终实现在决策机制中表达领导层意愿,则独立学院最终走向A模式。如果社会组织通过激励机制,影响教学过程,参与独立学院公共事务,最终形成独立的领导层意愿,则最终形成B模式。如果企业组织通过激励手段影响学科与教学,参与独立学院管理的决策部署,在决策机制中形成主导权,则走向C模式。在独立学院的发展过程中,母体高校一直参与、主导激励机制、教学机制等,这样一方面会导致同质化发展,另一方面会诱发回归母体论的因素,最终走向D模式。在发展过程中,独立学院如果前期能够借助母体高校而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通过政府、企业或社会组织形成独立的管理机制、运行体系,在转型期内拥有自我定位与发展的自主权,则形成E模式。此外,独立学院还可能存在其他办学模式。
在独立学院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共同协作,通过激励机制影响学科设置进而参与独立学院管理,在决策机制中共同享有领导层意愿,这种可能性偏向特色行业公利模式即F模式。如果社会组织和企业组织在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持续扮演重要角色,影响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以及领导层的意愿,则偏向特色行业私立模式即G模式。如果独立学院由母体高校和企业组织联合举办,并且持续由双方协同主导教学管理和决策,则形成校企互益模式即H模式,契合长期存在论的独立学院举办模式在逻辑上成为可能。政府组织与企业组织协同,常以政府委托扶植,具有特定服务地方经济的需求,而企业组织一般为国有企业,进而形成政企扶植模式即I模式。社会组织与母体高校在独立学院发展中协同决策,一般是事业单位或研究机构或特殊行业代表为了实现行业与高校的优势结合而形成研究型互益模式即J模式。政府与高校直接合作并协同决策,一般朝着明确的目的迈进,最终走向政校公办模式即K模式,如杭州市政府与浙江大学共建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就是代表。
上图中,A表示地方公办模式,B表示社会组织民办模式,C表示私立民办模式,D表示回归母体模式,E表示继续独立学院模式,F表示特色行业公利模式(社区学院论),G表示特色行业私立模式,H表示校企互益模式,I表示政企扶植模式,J表示研究型互益模式,K表示政校公办模式。
在独立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其发展模式、治理结构和发展阶段均对未来的发展道路产生了逻辑上的可能性,而这种逻辑上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则是策略博弈的结果。
[注释]
①袁学军,李磊.SWOT分析模式视野下独立学院的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3.
②周白华.独立学院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08(5):48.
③孙彩虹.区域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5):43.
④周金其.基于共生理论的高校独立学院演变研究[D/OL].杭州:浙江大学,2007:50-54[2015-09-20].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
[关键词]独立学院 发展模式 趋向量化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2013年度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完善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结构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B052,课题主持人:应恩民)
[中图分类号]C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0-0015-05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横向延伸及其评价体系从注重规模效应转向注重质量评价,不仅是独立学院发展的时代背景,也是科教强国战略时代独立学院发展的最大动力。以规模效应为标志的大学评价体系日渐式微,ESI学科质量评价及以院校为基准单位的招生转向以专业为基准单位的招生已经成熟并开始试点,高校发展动力由规模扩张被迫转向专业特色与质量建设。在高等教育纵深发展到腹地之时,分析政府部门、母体高校、社会组织在独立学院法人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博弈关系,进而分析独立学院的发展模式及其模型,并运用共生理论通过量化指标研究独立学院的趋向性,是独立学院建立独具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必要参考经验与必然选择。
一、独立学院的发展模式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目前已经形成公办主导、独立学院补充和民办为辅的三角关系,虽然高等教育改革已到了十字路口,但公办教育的依赖惯性和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前途的排斥以及民办教育边缘化仍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对独立学院发展状况、发展模式以及未来路径选择的量化分析,有助于厘清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高校在独立学院发展进程中的博弈关系。目前,中国独立学院的办学类型多种多样,依据投资主体变化可将其办学类型划分为政校企合作办学型、校企合作办学型、政校合作办学型、高校筹资独办型等。
一是政校企合作办学型。这类独立学院由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企业组织以不同方式协同出资举办。例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由杭州市政府与浙江大学、浙江省电信事业集团联合协作创办。在这类高校中,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原始驱动力且往往主动作为,有管理独立学院的原动力;企业作为长期风险回报投入参与独立学院事务,仅是资产管理多元化的一个表征;高校利用特色专业和热门专业师资获得教学科研管理权,进而形成双主导、双参与的交错关系。
二是校企合作办学型。这类独立学院是高等学校与企业单位共同投资举办,企业有创新与实践基地的实际需要,往往选择专业与行业一致的高校合作,实行理论结合技能的双向特长,实用性与专业性较为突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崭新模式。典型高校如吉林建工学院的建筑装饰学院。
三是政校合作办学型。这类独立学院由地方政府与普通高校共同投资举办,地方政府为适应经济社会特征或未来城市群功能化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异常迫切,选择专业类型突出或综合实力突出的高校开展合作。例如,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由宁波市政府和浙江大学共同举办,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由金华市政府和上海财经大学共同举办,旨在专门培养都市群主功能迫切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四是社会投资合办型。该类独立学院往往能够利用科研院所或特殊行业的优势,在不增加国家教育财政负担的情况下,快速扩张中国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①这种模式一方面促进了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另一方面促进了科研院所或特殊行业的职能延伸,双向的驱动引力引导该类型偏向自立。
五是高校筹资独办型。这类独立学院仅仅由母体高校自筹资金举办,以充分保证母体学校的领导决策权与所有权,在机制运行上简政放权,重大事项由学校决策,日常管理由学院自主。目前,这种模式的独立学院占有较大比例,通过与母体学校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在短期内实现规模扩张和质量稀释。这种类型独立学院的缺点是过于依赖母体高校,在教学模式、学科专业方面难以凝练特色,师资严重依靠母体高校供给,削弱了办学自主权,难以摆脱母体高校的控制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六是校校合办型。这种类型的独立学院往往因相似而结合,提升了另一方实力,弱化了其不足。公立高校与民办高校合作而成的独立学院,如四川师范大学影视学院;公立高校与公立大专合作成立的独立学院,如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这种类型的独立学院往往由强势院校和弱势院校组合,在发展取向上同样存在主导趋势和并立张力。
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实质是立足高等教育专业上四种利益主体的主导权博弈,其引力和张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发展趋向,并形成了一个三角趋向的弧线群。这种弧线群把独立学院发展模式主要分成了六大类型,分别用C1~C6表示,见图1。
以OC1A为弧形的曲线群代表了政校合办型独立学院在发展模式上并立离心与政府主导公办的冲动界限,在偏向OA的直线上,政府有纳入地方管理的需求愿望;在偏向OA的弧线上,高校有独立管理的要求。在实证研究中,往往是城市群或具有特色产业群背景的地方政府对城市群或城市发展规划的预期迫使地方政府引进相关产业特质和专业特色高校。
以OC2AD为弧形的曲线区域为高校独办后并入公办的压力与分离的动力界限,由于仅有母体与独立学院的博弈,在偏向OC2A一侧,母体高校有主导倾向;在偏向OC2D一侧,随着自身功能不断完善,独立学院的自立意识和主导欲望日趋强烈。
以OC3D为弧形的曲线群代表了校校合办型,在实证研究中,往往由强势弱势组合,强势方具有公办主导引力向OC3D弧线方向靠拢,弱势方有并立张力,向OC3D直线方向无限趋近,但双方均无倒向民办高校的意愿。 以OC4D为弧形的曲线群代表了政校社合办型,在实际办学中往往基于科研院所或特殊行业事业单位联合高校开设特色专业并寻求政府的参与支持,因而政府主导力往往弱于校社两方。双方最大的利益结合点在于特色专业直接供给专业岗位,因而并立趋向明显,政府的支持又同时弱化了民办趋向的张力。
以OC5DB为弧形的曲线区域代表了政校企合办型,在办学中多为建筑等特殊行业的国有企业联合特色专业院校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举办,政府的参与有并立的需求引力,高校有自我张力,企业有民办引力,三方力量博弈构成了三个曲线群,最终的发展模式同样由决策力曲线导向决定。
以OC6B为弧形的曲线群代表了校企合办型,该类型往往以企业需求和行业特色为支撑,因而企业引力较为强烈,高校的张力在于顺乎导向或并立趋向,在实际办学中双方决策力变化导致其曲线群的可选择性和导向性较小。
二、独立学院发展模式对比量化
经过独立学院发展的初创期、稳定期,全国独立学院的规模基本固定,阶梯队伍基本显现,其量化指标对于分析研究独立学院的发展模式及其未来路径选择有更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更强的研究价值。②独立学院主要发展模式的量化情况如下:高校独办型学校约占63%,社会投资合办型学校约占30%,校企合办型学校约占3%,政校合作型学校约占3%,政校企合办型学校约占1%。
在稳定期内,独立学院的数量基本维持稳定。随着教育部关于独立学院规范设置及其六种路径选择的方案出台,独立学院数量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其变化趋向不但取决于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和企业组织的引力及其博弈,还由现代大学制度建立背景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导向引力所决定。独立学院数量较多的省份情况大致如下:湖北有31所,江苏有26所,辽宁有23所,浙江有21所,广东有17所,江西有13所,安徽有10所,河南有10所。
(一)对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状况的综合评价
继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决策力博弈外,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也是影响未来独立学院发展趋向的重要因素,分析综合评价指标是研究独立学院发展趋向的重要方法。利用SPSS10统计软件的分层聚类功能(Hierar Chical)将高等教育分为发达类、较发达类、不发达类、落后类等四类教育经济区,并进行综合评价。孙彩虹曾利用该研究方法选用5个主成分作为各地区经济评价指标,以5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数求加权均值,得到综合评价指标函数:F=0.631F1 0.147F2 1.104F3 0.051F4 0.028F5。利用该函数分析主成分特征值和贡献率及其正交化的特征向量,得到7个主成分为权数计算加权平均值,即E=0.391E1 0.276E2 0.131E3 0.057E4 0.032E5 0.030E6 0.023E7。综合计算如表所示③:
选取灰色系统理论(Grey SystemMod-el)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用TurboC将这一算法编译为应用程序,运算结果为:发达类关联度为0.7379,较发达类关联度为0.6838,不发达类关联度为0.5638,落后类关联度为0.4573。整体而言,经济发达类区域由于人才引进力度扩张对独立学院发展趋向有压迫力,同时教育投入和特色行业专业需求构成双向良性循环态势,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利好;不发达和落后类经济发展对教育的依赖度弱小以及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动力不足,增加了独立学院发展和转型的难度。
(二)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共生度及其影响
与母体的共生关系是影响独立学院发展路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但影响高校在独立学院发展模式趋向图中的引力方向,而且影响政府、社会组织或企业在其中的角色扮演。量化与母体高校的共生度对反映独立学院的趋向基本面有较大的指示作用。
运用质参量兼容原理研究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共生系统,能反映两个质参量之间能量相互影响的程度。假设存在共生单元A和B,它们分别有象参量Xi、Xj和质参量Zi、Zj,则定义A和B的共生度为:
[ij]则表示共生单元A和B以质参量描述的共生度,含义是共生单元B的质参量Zj的变化率所引起对应共生单元A的质参量Zi的变化率。
周金其利用共生理论对浙江省独立学院的共生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了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之间在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科研培养、后勤管理和人事管理等方面有质参量可以相互表达、相互影响。④
在独立学院发展的不同阶段,共生度高低没有优劣,只与是否适应发展模式呈正相关。在独立学院发展初期,共生度高有利于快速构建专业体系、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在独立学院自我特色构建和转型期,适度共生度有利于保持独立学院的自主性,同时保证其发展稳定性;在独立学院独立期,弱化的共生度有利于独立学院的自主管理和发展。
在浙江省独立学院共生度实证调研中,通过母体师资影响可以初步判定均处于初步发展期,而没有过渡到独立期。在稳定发展期内,独立学院自我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其对母体师资的依赖度呈正相关,且应当稳步弱化。
在以浙江省为例的实证研究中,并立趋向、依赖倾向和共生倾向三种现象较为突出,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代表的独立学院由于充分把握发展机遇,轻松度过初创期和稳定期,其自我管理体系已经发挥作用,其依赖性日趋式微。以宁波大学科技学院为代表的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关系紧密,共生关系强烈,其依赖倾向仍然明显。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代表的独立学院既完成了自我管理过程,又与母体保持高度共生。
三、独立学院发展趋向研究
(一)趋向理论的可能性逻辑
教育部26号令为独立学院的发展趋向指明了六种路径:继续独立学院、转设民办、并入公办、合并举办、地方公办或终止办学。学术界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趋向主要集中在独立论、长期存在论、回归母体论、完全民办论、逐渐消亡论和社区学院论。 1.独立论。潘懋元在《独立学院的兴起及前景探析》一文中指出:当独立学院在政策鼓励和母体高校扶持下度过稳定期,就应该允许它在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条件下,从母体高校彻底分离出去,成为完全彻底的真正的独立学院。⑤孵化、培育、初创、稳定、分离是社会组织的培育规律。
2.长期存在论。张兴在《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一书中提出了长期存在论一说。他指出,印度大学有三种类型,即单一大学、附属性大学、联合大学。在这三类大学中,附属性大学占多数,这些附属学院的私立学院由各种私人团体创设和管理。印度的公立大学附属私立学院相当于我国的独立学院。作者在分析国外一些类似独立学院的学校后指出了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长期并存的可能性。⑥
3.回归母体论。原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胡瑞文教授在《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背景与未来走势》《独立学院: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模式》等文章中指出:对于校园不独立、投资主体是公办高校的独立学院,应融入母体高校。⑦李荣生学者在《独立学院大有作为》中认为,独立学院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经过稳定期和发展期,必然从母体高校中彻底分离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完全独立的独立学院。
4.完全民办论。部分学者认为,发展独立学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扶持的一种手段。民间资本在涌入独立学院的初期,掌握了独立学院的决策权,在未来独立学院发展趋向中占有主动权。基于趋利避害的本性,多数独立学院将在国家支持下和利益权衡下走向完全民办。
5.逐渐消亡论。部分学者认为,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过渡产物,未来高等教育虽然多元,但最终走向公办与民办并存。独立学院作为教育产业化特殊时期的产物,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完成而逐渐消亡。
6.社区学院论。部分学者认为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将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的三个支柱,独立学院在专业教育中无法与公立高校相提并论,也无法承担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正好弥补了社区教育的短板,成为社区学院的最佳选择。
根据学术界的分析研究,作者对独立学院发展趋向的主要理论、独立学院在不同发展时期对并入母体高校、并立为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三种选择的冲动以及对应高潮期进行了区分,认为随着独立学院发展阶段的变化,各种趋向理论的理论可能区域在交错延伸,并构成了四边区域。图2描述了独立学院发展趋向对应高潮期的情况。
黄色区域表示回归母体论对应高潮期;蓝色区域表示社区学院论对应高潮期;黑色区域表示完全民办论对应高潮期;绿色区域表示逐渐消亡论,对应高潮期;灰色区域表示长期存在论,对应高潮期;红色区域表示独立论,对应高潮期。
(二)治理结构模型的可能性逻辑
在独立学院治理结构模型中,五大主体与五大机制之间的协同博弈对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趋向同样具有逻辑可能性,经过数学组合,形成了A至K种可能性逻辑选择(见图3)。如果政府组织通过限定激励机制的准入门槛,在学科设置方向上具有主导话语权,积极参与或委托代理参与独立学院管理机制,最终实现在决策机制中表达领导层意愿,则独立学院最终走向A模式。如果社会组织通过激励机制,影响教学过程,参与独立学院公共事务,最终形成独立的领导层意愿,则最终形成B模式。如果企业组织通过激励手段影响学科与教学,参与独立学院管理的决策部署,在决策机制中形成主导权,则走向C模式。在独立学院的发展过程中,母体高校一直参与、主导激励机制、教学机制等,这样一方面会导致同质化发展,另一方面会诱发回归母体论的因素,最终走向D模式。在发展过程中,独立学院如果前期能够借助母体高校而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通过政府、企业或社会组织形成独立的管理机制、运行体系,在转型期内拥有自我定位与发展的自主权,则形成E模式。此外,独立学院还可能存在其他办学模式。
在独立学院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共同协作,通过激励机制影响学科设置进而参与独立学院管理,在决策机制中共同享有领导层意愿,这种可能性偏向特色行业公利模式即F模式。如果社会组织和企业组织在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持续扮演重要角色,影响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以及领导层的意愿,则偏向特色行业私立模式即G模式。如果独立学院由母体高校和企业组织联合举办,并且持续由双方协同主导教学管理和决策,则形成校企互益模式即H模式,契合长期存在论的独立学院举办模式在逻辑上成为可能。政府组织与企业组织协同,常以政府委托扶植,具有特定服务地方经济的需求,而企业组织一般为国有企业,进而形成政企扶植模式即I模式。社会组织与母体高校在独立学院发展中协同决策,一般是事业单位或研究机构或特殊行业代表为了实现行业与高校的优势结合而形成研究型互益模式即J模式。政府与高校直接合作并协同决策,一般朝着明确的目的迈进,最终走向政校公办模式即K模式,如杭州市政府与浙江大学共建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就是代表。
上图中,A表示地方公办模式,B表示社会组织民办模式,C表示私立民办模式,D表示回归母体模式,E表示继续独立学院模式,F表示特色行业公利模式(社区学院论),G表示特色行业私立模式,H表示校企互益模式,I表示政企扶植模式,J表示研究型互益模式,K表示政校公办模式。
在独立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其发展模式、治理结构和发展阶段均对未来的发展道路产生了逻辑上的可能性,而这种逻辑上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则是策略博弈的结果。
[注释]
①袁学军,李磊.SWOT分析模式视野下独立学院的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3.
②周白华.独立学院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08(5):48.
③孙彩虹.区域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5):43.
④周金其.基于共生理论的高校独立学院演变研究[D/OL].杭州:浙江大学,2007:50-54[2015-09-20].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