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手段,是互相沟通互相影响的桥梁,也是人类思维展示的工具。但由于幼儿的个性差异、语言环境、知识水平等不同,直接影响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导致了很多幼儿不敢表达,不愿表达,不会表达。如何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想说、敢说、能说的良好习惯呢?我们通过收集和学习相关资料,汲取其中的精华,分析一些共性的问题加以借鉴,并在现实中实践。同时,尊重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选择适宜的谈话内容、方式和场合,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引发话题,支持和引发幼儿表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并时刻感受着表达的快乐。
一、选择能激发幼儿“乐于表达”的教学题材
语言教学活动是最能显现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场所,也是最能体现幼儿积极参与表达的环节。我们有选择地确定了一些适合大班幼儿兴趣的故事、谈话等活动,如“小树叶”、“小壁虎找尾巴”、“心情变变变”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教师有效的启发和指导,在鼓励幼儿认真倾听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幼儿思维表达的问题,给予幼儿思索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大家热烈的讨论,在积极和主动的交流后,以鼓励和表扬为手段,让幼儿相信自己,积极地举手发言,敢于和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例如:在语言活动《小壁虎找尾巴》的活动中,教师只播放课件画面,不播放声音,并在观看前提问:“故事里面有哪些小动物,猜一猜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它们在一起会说些什么话?”亮亮说:“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掉了。”芸芸说:“小壁虎可能去向小鱼借尾巴,小鱼不肯。”“小壁虎还会向老黄牛借尾巴,黄牛也不肯。”“小壁虎看见了燕子飞过,向燕子借尾巴,燕子也不肯。”“小壁虎回家向妈妈借尾巴。”“小壁虎又有一条新的尾巴啦!”……断断续续中,孩子们很快就看懂了故事的内容。这时,再请幼儿完整欣赏课件,看看自己说的和故事内容是不是一样。直到故事结尾处,教师突然停止播放,又提出一个问题:“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来的呢?”孩子们立即热闹地讨论起来,意见不一:“壁虎妈妈不舍得自己的宝宝长那么难看,就把自己的尾巴给了小壁虎。”“壁虎妈妈重新去给小壁虎安上一条假的尾巴。”“壁虎妈妈去向别的壁虎借的尾巴。”“壁虎的尾巴断了,是能够自己长出尾巴来的。”……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胆地想象着结果,并积极地举手回答,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最终教师把壁虎“再生”的特殊习性总结出来,完满地完成了该教学活动。如此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让孩子们的兴趣大大增强,大胆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感受到了喜悦。虽然答案显得很幼稚,但是充分地体现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表达愿望,最大限度给予了幼儿讲述的机会。
二、捕捉幼儿“乐于表达”的有效契机
抓住幼儿的爱好和兴趣点,给予一些合适的引导,并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自由地讲述。在无意识的表达中,孩子们会比较轻松,没有顾忌和担忧,慢慢会形成比较好的表达意识。同时,教师应多多聆听孩子的语言,可以要求孩子用比较完整连贯的方式进行表达,从而比较有逻辑性地展开讨论和交流,引发幼儿回答的欲望。
例如:在一天早上的区域活动中,秋秋看见桌上放着很多恐龙玩具,兴奋地叫了起来:“快快跟我回到恐龙时代吧!”他很快召集到了很多对恐龙感兴趣的孩子,特别是那些平时比较顽皮的男孩子,他们聚集在一起,边玩边议论开来。“你们知道世界有多少种的恐龙吗?”“有翼龙,是在天上会飞的恐龙。”“有三角龙,霸王龙。”……听到孩子们能说出这么多恐龙的名字,感觉这是他们所喜欢的话题,于是我立刻问:“那你最喜欢什么恐龙?为什么呢?”孩子们看到我参与更加兴致盎然,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我喜欢三角龙,她头上的三个角很厉害的,可以保护自己,当别的动物欺负它的时候,就可以使劲撞,而且三角龙是吃草的,所以也不会伤害其他动物。”“雷龙是恐龙中最大的一种,有的身长达30米以上,有6层楼那么高。它们也是食草或树叶的动物。”“你们都说的是吃草的,那我喜欢的是吃肉的恐龙,你们猜猜是什么?哈哈,是异特龙,猎物被它咬住就休想逃出来。”这个小朋友边讲边做着吃动物的凶猛的样子。“你们知道吗,恐龙中间也是有小偷的呢!”麒麒高很神秘地说,“那就是偷蛋龙,原来它是一个专门偷吃恐龙蛋的小坏蛋。它的嘴里没有牙齿,只有一根尖刺,那就是它用来刺破并吸取蛋汁用的。”小伙伴们都惊讶地看着他,很佩服的样子。“你们真棒,知道这么多的恐龙知识,好厉害!”在我的表扬声中,幼儿的信心更足了,都渴望着自己的回答能够得到教师、伙伴的认同,从而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乐于表达的意识和行为。
三、多彩的活动为幼儿“乐于表达”提供场所
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展开各种多样的话题,鼓励幼儿自由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无规则的活动中,轻松坦然地进行语言的交流和表达,促使幼儿逐步形成乐于表达的习惯。教师应始终相信孩子能行,留给孩子较大的发挥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耐心倾听他们不太连贯的解释,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指导。
首先,了解个别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从幼儿的个性特点考虑,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引导,让这些内向、平日话不多的幼儿乐于开口,使其勇于表达的态度慢慢形成。
其次,开展班会活动“我会讲故事”。请家长教幼儿一个故事或是儿歌,利用午餐过后的时间进行集体讲述,提高幼儿表达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心。结果幼儿还会评价他人故事讲述的语言和表情,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
再次,开展“小小主持人”活动。在幼儿努力争当主持人的活动中,提高他们表达的能力和兴趣。
最后,抓住日常生活的各种契机,和孩子进行个别交流,给孩子在众人面前表现的机会,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积极地运用榜样的效应,鼓励他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积极成为“能说”、“敢说”的“聪明宝宝”。
四、家园共育是幼儿“乐于表达”的坚强后盾
通过家长园地和家校路路通的方式,把幼儿园的故事、儿歌以及发生的事情告诉家长,并鼓励家长进行适当的询问,在幼儿和家长的交流中,看出孩子们能否很好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闻。在和家长的沟通中了解到,大多数家长能在小朋友回家后,找时间跟小朋友交流幼儿园里的情况。例如:“告诉妈妈,今天和小朋友玩得怎样?”“为什么今天没有玩自己喜欢的玩具?”“你有什么话要对妈妈、爸爸说吗?”家长都表示自己是一位很好的倾诉者,在孩子说话时使用“噢”、“是吗”、“后来呢”等词语,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有时还进一步询问有关细节,并表示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喜欢和自己沟通,表达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孩子们更加有信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着其中的快乐。
应培养幼儿乐于表达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尊重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谈话内容、方式和场合,捕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引发话题,支持和引发他们表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使他们在多听、多说、多练的过程中,时刻感受着表达的愉悦。而我们正是通过这样的努力,在欣喜地看到孩子们进步的同时,也让自己收获更多的快乐。
一、选择能激发幼儿“乐于表达”的教学题材
语言教学活动是最能显现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场所,也是最能体现幼儿积极参与表达的环节。我们有选择地确定了一些适合大班幼儿兴趣的故事、谈话等活动,如“小树叶”、“小壁虎找尾巴”、“心情变变变”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教师有效的启发和指导,在鼓励幼儿认真倾听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幼儿思维表达的问题,给予幼儿思索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大家热烈的讨论,在积极和主动的交流后,以鼓励和表扬为手段,让幼儿相信自己,积极地举手发言,敢于和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例如:在语言活动《小壁虎找尾巴》的活动中,教师只播放课件画面,不播放声音,并在观看前提问:“故事里面有哪些小动物,猜一猜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它们在一起会说些什么话?”亮亮说:“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掉了。”芸芸说:“小壁虎可能去向小鱼借尾巴,小鱼不肯。”“小壁虎还会向老黄牛借尾巴,黄牛也不肯。”“小壁虎看见了燕子飞过,向燕子借尾巴,燕子也不肯。”“小壁虎回家向妈妈借尾巴。”“小壁虎又有一条新的尾巴啦!”……断断续续中,孩子们很快就看懂了故事的内容。这时,再请幼儿完整欣赏课件,看看自己说的和故事内容是不是一样。直到故事结尾处,教师突然停止播放,又提出一个问题:“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来的呢?”孩子们立即热闹地讨论起来,意见不一:“壁虎妈妈不舍得自己的宝宝长那么难看,就把自己的尾巴给了小壁虎。”“壁虎妈妈重新去给小壁虎安上一条假的尾巴。”“壁虎妈妈去向别的壁虎借的尾巴。”“壁虎的尾巴断了,是能够自己长出尾巴来的。”……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胆地想象着结果,并积极地举手回答,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最终教师把壁虎“再生”的特殊习性总结出来,完满地完成了该教学活动。如此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让孩子们的兴趣大大增强,大胆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感受到了喜悦。虽然答案显得很幼稚,但是充分地体现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表达愿望,最大限度给予了幼儿讲述的机会。
二、捕捉幼儿“乐于表达”的有效契机
抓住幼儿的爱好和兴趣点,给予一些合适的引导,并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自由地讲述。在无意识的表达中,孩子们会比较轻松,没有顾忌和担忧,慢慢会形成比较好的表达意识。同时,教师应多多聆听孩子的语言,可以要求孩子用比较完整连贯的方式进行表达,从而比较有逻辑性地展开讨论和交流,引发幼儿回答的欲望。
例如:在一天早上的区域活动中,秋秋看见桌上放着很多恐龙玩具,兴奋地叫了起来:“快快跟我回到恐龙时代吧!”他很快召集到了很多对恐龙感兴趣的孩子,特别是那些平时比较顽皮的男孩子,他们聚集在一起,边玩边议论开来。“你们知道世界有多少种的恐龙吗?”“有翼龙,是在天上会飞的恐龙。”“有三角龙,霸王龙。”……听到孩子们能说出这么多恐龙的名字,感觉这是他们所喜欢的话题,于是我立刻问:“那你最喜欢什么恐龙?为什么呢?”孩子们看到我参与更加兴致盎然,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我喜欢三角龙,她头上的三个角很厉害的,可以保护自己,当别的动物欺负它的时候,就可以使劲撞,而且三角龙是吃草的,所以也不会伤害其他动物。”“雷龙是恐龙中最大的一种,有的身长达30米以上,有6层楼那么高。它们也是食草或树叶的动物。”“你们都说的是吃草的,那我喜欢的是吃肉的恐龙,你们猜猜是什么?哈哈,是异特龙,猎物被它咬住就休想逃出来。”这个小朋友边讲边做着吃动物的凶猛的样子。“你们知道吗,恐龙中间也是有小偷的呢!”麒麒高很神秘地说,“那就是偷蛋龙,原来它是一个专门偷吃恐龙蛋的小坏蛋。它的嘴里没有牙齿,只有一根尖刺,那就是它用来刺破并吸取蛋汁用的。”小伙伴们都惊讶地看着他,很佩服的样子。“你们真棒,知道这么多的恐龙知识,好厉害!”在我的表扬声中,幼儿的信心更足了,都渴望着自己的回答能够得到教师、伙伴的认同,从而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乐于表达的意识和行为。
三、多彩的活动为幼儿“乐于表达”提供场所
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展开各种多样的话题,鼓励幼儿自由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无规则的活动中,轻松坦然地进行语言的交流和表达,促使幼儿逐步形成乐于表达的习惯。教师应始终相信孩子能行,留给孩子较大的发挥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耐心倾听他们不太连贯的解释,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指导。
首先,了解个别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从幼儿的个性特点考虑,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引导,让这些内向、平日话不多的幼儿乐于开口,使其勇于表达的态度慢慢形成。
其次,开展班会活动“我会讲故事”。请家长教幼儿一个故事或是儿歌,利用午餐过后的时间进行集体讲述,提高幼儿表达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心。结果幼儿还会评价他人故事讲述的语言和表情,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
再次,开展“小小主持人”活动。在幼儿努力争当主持人的活动中,提高他们表达的能力和兴趣。
最后,抓住日常生活的各种契机,和孩子进行个别交流,给孩子在众人面前表现的机会,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积极地运用榜样的效应,鼓励他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积极成为“能说”、“敢说”的“聪明宝宝”。
四、家园共育是幼儿“乐于表达”的坚强后盾
通过家长园地和家校路路通的方式,把幼儿园的故事、儿歌以及发生的事情告诉家长,并鼓励家长进行适当的询问,在幼儿和家长的交流中,看出孩子们能否很好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闻。在和家长的沟通中了解到,大多数家长能在小朋友回家后,找时间跟小朋友交流幼儿园里的情况。例如:“告诉妈妈,今天和小朋友玩得怎样?”“为什么今天没有玩自己喜欢的玩具?”“你有什么话要对妈妈、爸爸说吗?”家长都表示自己是一位很好的倾诉者,在孩子说话时使用“噢”、“是吗”、“后来呢”等词语,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有时还进一步询问有关细节,并表示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喜欢和自己沟通,表达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孩子们更加有信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着其中的快乐。
应培养幼儿乐于表达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尊重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谈话内容、方式和场合,捕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引发话题,支持和引发他们表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使他们在多听、多说、多练的过程中,时刻感受着表达的愉悦。而我们正是通过这样的努力,在欣喜地看到孩子们进步的同时,也让自己收获更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