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TIE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以其特殊的功能走进了各个领域,键盘取代了书写,网络与手机、电视平起平坐,足不出户就可以周游世界,信息技术让我们的视野开阔,耳听八方,视通万里,上天入地,神游海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让我们缩短了空间的距离,世界成了“地球村”,史料的模拟演绎,让我们穿越回到我们梦想生活的朝代,甚至天气预报的云图分析,地质领域的监测预报,影视娱乐的特技处理,网上购物的快捷方便等等,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更是“无孔不入”。尤其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更是大显“神”手,点缀和完善着我们语文的课堂教学,增强知识的密度,美化文本的亮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减轻教师备课的压力。它的好处自不必说,但是它也有弊端和误区:如以多媒体取代板书,放录像替代讲课,声像取代了文字的阅读等等。
   我认为,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我们语文课堂更多的是青睐于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作为教学的工具或手段,用好了,用对了,用巧了,还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是专业平台。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类文体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非常适合互联网 高中语文教学。
   如,诗歌的教学,《走进盛唐》的光碟就让师生一饱眼福:盛唐气象,形神兼具,色彩斑斓,鲜活的盛唐展现在我们眼前:繁华的长安——市井的叫卖;百姓的笑脸——衣履的光鲜;诗人们辈出——佳篇的涌现;自然的美丽——流连往返。还有,文言文的教学,知识点的归纳,有效地运用多信息技术,分类整理要点,真是妙不可言;更不用说戏剧的教学,播放戏剧录像精彩片断,有助于分析人物语言,理解台词、潜台词,观察人物神态,兼顾背景音乐设置,道具服饰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靠阅读文字,还要借助想象才能或多或少实现的理解。而信息技术的展示就大不一样了,既满足了视听的效果,又留下了深刻的形象。
   只要我们依据不同的文体、文本的内容,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适当地选择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而且用之当用,适时适度、恰到好处,应该是事半功倍的。
   其次是技术支撑。如何支撑?要依据教学资源来思考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与学的具体时间比例,技术呈现的具体环节,具体画面(图片)几幅,要关注界面设计的范围,字形的类别、字体的大小、颜色的比例等相关技术细节。
   如,教学《赤壁之战》时,学生很难理解曹操八十万大军,号称百万,究竟是在怎样的火攻下惨败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想,如果这时我们给学生看一段改编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片断,那么学生就可以很快理解“少顷,人马烧溺死者过半”的描叙了。
   教学苏轼的《赤壁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论教师怎样解释“赤壁”,怎样描绘“兰亭”,学生也只是印象中的过客,没有形象的感知,理解文意也是很吃力的。但是如果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书法播放出来,再配乐朗读此文,加上画面“阳春三月”“碧水环绕”“文人雅士”“流觞赋诗”,那就大不相同了。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形象的感观的认识,又有助于理解文意。再如,屏幕展示关于赤壁古战场的文字材料辅助,帮助学生解读当年苏轼在此的感怀,对人生的体察、彻悟,对世间万物生命的解读,我们也不乏积累些人生哲理在里面的。当然,还可以辅助给出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一文,很长,让学生阅读,找出文中关键的语段、词句,帮助学生对苏轼其人其文、其情其理的感悟。《赤壁赋》的主旨也就不难把握了。理解苏轼、走近苏轼也就缩短了许多距离。这些内容的介入,如果没有信息技术,那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
   最后是融合深度。这里的关键词是“融合”,何谓“融合”,是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也可以写成“融和”。既然是“几种”“不同”的事物,那么,“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之间怎样“融合”才是最佳的教学情境呢?融合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说“深度”?带着这样两个疑问,结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我想:专业好是基础,技术好是手段,融合好是关键。
   如果一个专业品质好、技术运用差的初学者,应该知道什么时候用“信息”技术才可能与本学科融合了;如果一个专业能力强、技术使用弱的实践者,肯定会明白什么环节使用“信息”手段才可以与本学科融合了;如果一个研究型的探索者,自然知道在哪个内容、哪个点上用信息技术完成教学内容、落实课标、突破重难点。“信息”是手段(形式),“专业”是根本(内容),“融合”的前提是专业过硬,只有专业过硬。在设计教学时才知道在什么地方需要“融合”。
   至于“深度”融合,我认为,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那需要教师多元发展,不仅专业好,而且技术也好,这样两好换一好,才可能“深度”融合好,当然,这需要老师本身还要不断学习、研究、比较、反思、综合、实践,才有可能实现。
  马玉杰,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
其他文献
教学《诗经·氓》一诗时,有学生提出质疑——“诗中的女主人公声称‘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可是她本人做到‘女之耽兮’了吗?”笔者听了这一质疑之后,感觉有些学生在诗歌文本的语言品悟上还是浮于表层,于是笔者趁势激发学生思考──“《诗经·氓》一诗以女主人公的口吻提醒人们──‘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那么,女主人公所说的‘女之耽兮’,是她自己的现身说法,还是口头上的‘虚晃
眼下学生写作素材匮乏是不争的事实。学生作文要么缺少素材令人慨叹,要么素材陈旧令人作呕。本该议论说理、切中时要的议论文被机械地切割成“开头提论点,主体堆材料、末尾说结论”的三部分而成了新八股文。而“主体堆材料”部分更是被许多引领高考备考的老师“智慧”地引导学生选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来做支撑,遇着坚强的主题就说这些人如何如何坚强,遇着乐观这题就说这些人如何如何乐观,还被美其名曰“万能素材”,大有“几
语文教师必须“会讲”,才能吸引学生学习,使他感到语文课有学头,有趣味。如果语文教师不“善说”,即使是自己满腹经纶、满腔热情,也教不好学生,得不到学生的欢迎。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达到哪些要求呢?   1.启发性特质——循循善诱   循循善诱是历来教师教学语言的特征,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善于用诱导性的语言,即启发学生的语言,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入里,由已知到未知,
褚树荣,1961年11月出生,浙江省特级教师,正教授级高级教师,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全国首届中学语文学术领军人物。褚树荣老师提倡课堂教学智慧,研究领域涉及中学语文教学各个层面,教材研究类有《中学语文选修课教材·写作技法十二讲》(合编)、《国家课程标准高中实验课本语文必修教材》(合编)等;课程研究类有《人生课堂:语文选修课程探索与实践》《教室的革命·语文主题活动新探索》等;教学研究类有《古诗文阅
素质教育是新课改所要求的一种以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不仅仅局限于成绩的新型教学目标。其背后所提倡的教育模式,强调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发展等多个方面能力出发,来提升学生个人能力。而思维能力是新型教学模式下素质教育的成果展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思维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思维敏捷程度和思维完整程度六大板块来展开。实践表明,阅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
《祝福》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一直是教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在众多的阐释中,祥林嫂被表述成一个深受封建礼教迫害、性格软弱、思想落后的劳动妇女形象。但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祥林嫂最终由生命的‘形而下’走向了生命的‘形而上’……是鲁镇上最后走向‘问道’‘求道’的哲学家。”[1]这类解释为我们解读祥林嫂的形象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但是将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过程视作对形而上的追求,对生
一直以来,人们对《斑羚飞渡》的解读高度一致:颂扬斑羚勇于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启示人们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感情。无疑,斑羚们面对困境时表现出的临危不乱之智慧,面对死亡时表现出的自我牺牲之勇气,面对选择时表现出的自主自愿之无私,这一切都强烈地冲击涤荡着读者的心灵。  然而,结合教学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细细地品读《斑羚飞渡》的字字句句,笔者深刻认识到:《斑羚飞渡》
一直以来,我都想在红尘之外,找一块安静的地方,诗意的栖居。这个愿望终于在我“改非”之后实现了。应该不是偶然,我头一天退位,第二天就有人向我伸出了美丽的橄榄枝。黄龙观,就是这个名字让我心里突然一亮,此后,我便开始与这个小山村零距离的亲密接触了。   黄龙观,带给人最多的印象应该是,一座灵动的山或者峰,山顶上有一座古典的建筑,春有祥云缭绕,秋有霞光笼罩,山峰的四周充满一种毓秀之气。正是,这就是黄龙观。
马尔克斯曾言:“《礼拜二午睡时刻》我认为是我最好的短篇小说。”[1]然而这篇小说很不容易读懂,很多同学的初读感受都是“不知所云”“疑惑重重”。反复咀嚼文本、品读细节是阅读的不二法门,然而小说中密密麻麻的细节又让学生如入迷宫如坠云雾。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引进不同译本异文对读,试图以异文对读为钥匙,带学生开启文本解读之门。   马尔克斯以西班牙语写作,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国小说欣赏》教材中的中文译本选自
【教学设想】  《卖白菜》曾被当作小小说刊登在晚报副刊,被选家选入年度短篇小说集,也被莫言本人选入自己的散文随笔集。苏教版教材是将其作为散文处理的。本文的学习拟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围绕“留白”与“繁笔”,重点研讨三个问题:①在第24段至25段之间,作者好像有意“省去”了一些内容(“留白”)。这样写不是有点不明不白吗?②文章花很多文字刻画买白菜老太太的形象,这方面是否写得太多了?③行文表达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