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交往的学生道德教育探索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g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信息传播环境的日趋开放,网络交往已成为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结交网友更是一种时尚。面对网络交往对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工作者应当采取相应的策略。
  
  一、网络交往对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负作用
  
  1 虚拟性造成道德规范弱化
  在虚拟情境中,主体是否参加某一社团,是否与他人交谈都依自己兴趣而定,是自愿的,其角色有着无限的可能。如果不想再交谈下去,只需鼠标一点关闭窗口即可,无需承担情感和道义上的羁绊。
  道德规范发挥作用的途径之一是舆论,现实中的人们都能感到道德舆论的存在,从而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网络中也有道德规范,也能形成道德舆论,但是由于人们在网络中是隐身的,所以道德规范和道德舆论无从施压,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对道德责任的漠视以及责任感的消退。
  
  2 全球化造成价值参照多元
  交往中信息的全球化传播必然带来价值参照的多元化,而这与网络交往的虚拟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因为虚拟的交往环境弱化了道德规范,从而为各种价值观的存在提供了平等条件。
  学生道德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他们对“泛化的他人”的态度进行认同的过程,而“泛化的他人”总是存在于社会交往中的,网络交往为学生提供了极为多元的“泛化的他人”,其中的各种价值观彼此作用、互相抗衡。多元的价值选择固然能给个人的发展提供机会,同时也带来大量的精神涣散和疲劳,增加了人选择的困难。
  在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学生交往的范围有限,这意味着影响他们道德自我认知的社会参照范围也有限。但是,进入网络时代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网络强大的技术特性使学生道德自我认知的社会参照范围极大拓展,也就是说,参与网络交往的学生,他们的道德自我认知在价值多元的环境中变化发展。对学生而言,网络环境包含多元价值取向,这就需要发挥主体性进行选择。
  
  3 “一次博弈”造成道德人格分裂的可能性
  网络交往具有“一次博弈”的特性,这与现实交往的“重复博弈”大不相同。重复博弈反映了当事双方的长期关系,一次博弈反映了双方的短期关系。“长期行为和长期关系比之短期行为和偶尔合作要更稳定、更有效率,也更符合总体或个体的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往类似于“重复博弈”。一般来讲,人们采取的策略是合作的,在当前的交往中会恪守人际交往的道德准则。人们的网络交往是“一次博弈”,即使遇到上当受骗的情况也不会太在意,因为自己对交往对方的道德期待本来就很低。一次博弈让个体想和谁聊就和谁聊,想什么时候结束就什么时候结束,一切尽在掌握。个体对他人道德期待的降低,意味着改变了对人我道德关系的认识,与此同时,个体对自己的道德期待也随之降低,既然别人都能说谎,为什么我就不能呢?学生对网络中的人我道德关系认识与现实有了落差,产生不连续感,这意味着道德人格分裂的可能性。具有健康道德人格的个体,其行为具有统合性与持久性,能正确感知世界和自我。反之,不健康的道德人格表现为个体道德观念与情感的混乱。网络区别于现实环境,存在道德自我分裂和道德人格危机的危险性。
  
  二、思想道德工作本体价值的确认
  
  思政道德工作的目的在于培养人。问题在于,是把人作为工具来培养,还是作为主体来培养?思想道德工作的本体价值所指向的是社会还是个人?培养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这一本体价值可以分解为知、情、意三个方面,我称之为“三明”:耳聪目明、爱憎分明、身正志明。
  
  1 耳聪目明:学生道德认知的清晰
  思想道德工作中进行网络交往指导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耳聪目明的阅听人。虽然网络常常被妖魔化,但是不能否认,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与感动,所以没有必要回避网络;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会产生消极影响,误导人的精神追求。
  随着我国信息传播环境的开放,大众传媒已逐渐成为学生接受社会教育的普遍方式,新兴的以网络为典型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是流行文化。其特点是即时、媚俗和感性化,与学生精英文化所追求的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大相径庭。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网络传播的多元内容,让他们在视听音像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欣赏和判断素养,成为一个耳聪目明的阅听人,让他们在了解消费产品信息真实运作过程的基础上,反思这些信息对自己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判断准则和健康的信息批判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完善自我。
  
  2 爱憎分明:学生道德情感的坚定
  学生道德情感的发生与确立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群体。按照库利的理论,人的情感自我是在“首属群体”中确立的。“首属群体是指成员间有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的群体,其特征是亲密、面对面的互动、温情与合作。在首属群体中,人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一同发展,随之产生类似的‘I--Me’(主我—宾我)感与‘Us--We’(宾格我们一主格我们)感。这种‘我们的感觉’促进了自我对群体生活,如儿童游戏群体、家庭等的强烈认同”。学生充满热情,富有朝气,他们的情感丰富而强烈,正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期,正是此时,他们情感发展的需要最为强烈。他们最渴望能与同伴交流,宣泄内心世界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在首属群体中,学生与交往对方有着亲密接触,以这个温馨的群体为背景,情感自我在互动中建立起来。如果学生长期沉湎于虚拟团体中,远离真实情感交流的“首属群体”,就缺少了与他人形成合作、伙伴和友谊关系的土壤,对道德自我体验是一个巨大损失。
  
  3 身正志明:学生道德意志的慎独
  慎独是指一个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按照道德准则行动的品质。慎独的要求与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本体价值是一致的,即回归到“人本位”的境地,提升个体的自我价值是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起点与归宿,使人成为人,肯定自我、超越现实,树立理想,发掘本质。
  网络的文化特质使得道德主体——人,有可能从他人的监督与控制中解放出来,接受自我控制的考验。
  网络不是伊甸园,也不是地狱,它是人间,所以更多的属于灰色地带,有善有恶,有美玉也有顽石,正如人的本性一样,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这对学生道德自我的意志力是一种考验。道德自我意志修养的最高境界,乃是“以无招胜有招”,无论外在环境给予的奖赏和处罚是什么,主体都能完全根据自己内心的道德律,即道德良知来行事,此时他们的行为真正达到自主自由的境界。
  
  三、走向“自律”的学生思想道德工作创新
  
   长期以来,学生思想道德工作中的师生关系一直维系在“教育者——受教育者”、“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层面上,“师者”即“施者”。在此前提下。面对多元的校外文化的冲突时,学生就成了易受迷惑的羔羊,教师则成了政治和道德上的布道者,负责向学生们展示真理,揭示事实真相。这样过于简单化的做法显然不能适应现实社会。尤其是当学生将某些文化视为“自己的文化”时,他们就不能容忍教师对这些文化的批评,而倾向于反诘教师所倡导的制度化的教育文化。
  网络文化的诞生昭示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期,文化传承方式明显地呈现出“后喻文化”的特征,年长的一代向年轻的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网络文化体现了校外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霸权的直接挑战。在此背景下,上述师者的强势地位必然发生位移,内涵也随之转变:从资讯的传播者,转变为智慧的点燃者;从道德观念的灌输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伦理问题的合作者;从空泛的说教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道德成长的实践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体验学生道德意志的紧张感,体验到部分伦理规范的滞后,体验到德育改革的必要性。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学校思想道德工作创新得以进行的根本保证。
  在网络时代,学生思想道德工作者是不能无视网络对学生的巨大影响这一事实的,如果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出发,主流价值观很可能在网络上出现断层,整个学生思想道德工作都将为之付出代价。所以我们要利用网络技术快捷、开放、交互性强的优势,开辟学生思政的新空间,研发信息资源系统,唱响网上主旋律。例如,在互联网上创办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特色主页,及时报导新闻时事和理论动态。如网上党校、网上学生社团等;开辟专门的BBS论坛,让学生有话直说,以网会友,思政教师以一般网民的身份参与讨论,以正面的观点积极引导网上舆论:E-mail是网络交往的主要工具,通过它可以为学生提供电子杂志,实现专题投递,还能开展调查研究,发放、回收问卷;OICQ和MSN功能更是能大大拓展思想交流的时空,寓教于乐,师生互动。 (责任编辑 孙晓雯)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改革总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没有问题的改革是盲目的改革。改革是一种充满变数的复杂探究过程,是有风险的活动。因此.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前提。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对象是学校教育系统或其中的某些要素,比如制度、目的、方法、内容和环境等,一切改变最终都会影响受教育者的成长。改革受到社会历史条件、教育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我国是农业大国,尤其玉米作为主要的经济作物。在黑龙江省集贤县玉米种植过程中,为了提高玉米的生产产量,推广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改变了种植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其提出了
在节能理念下,人们的环保意识有了显著提升,在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设计中,也要以节能为主要的设计理念,减少能源的消耗,实现绿色建筑.因此,本文主要概括节能理念下的民用建筑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发表后,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意义重大。    一、农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占总人口到28%。农村中小学未成年人占了总量的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未成年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墨子创立的墨家私学独树一帜,尤其重视教育,墨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颇具特色,在我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一、有道相教的平民教育    墨子认为,每个人在接受教育的权利上应该是平等的,主张“有道相教”、“有道者劝以相教”。即凡有道德学问者,应不拘形式,不论智愚、贵贱、贫富,随时随地教诲他人或彼此相教。这与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相似的,但在具体的教育观念上,墨子略胜一筹。孔子虽以“有教
笔者在思南县许家坝镇许家坝村张宗权农户承包的责任田内开展了油研50品种大田整地撒播、传统条播同育苗移栽种植方式的经济效益比较试验,为探索油莱简易化栽培,提高油菜经济效
上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发达国家开始致力于教育改革,国际社会开始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Knowledge-Based Society)转变。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国家将怎样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和活动。芬兰在2003-2006年实施的国际学生的学习达到程度调查中将芬兰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了首位,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在关于国际学习能力调查方面,加拿大的存在不可否定,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