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设问式教学方法是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智力水平而提出的。若能在授课时步步设疑,引起学生迫切需要寻求答案的愿望,就可以明确学习目的,引起并维持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逻辑思维活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设疑 引导 自学能力 思维活动
为了探求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笔者近十多年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试验了设问式教学法。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对于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和发展智力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什么是设问式教学方法
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经过自学阶段(包括阅读教材、观察实验、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反复思考等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再由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和辅导讲解,然后由教师布置演绎设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实践,最后由教师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四阶段教学方法。
二、“设问式”教学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策略
1.通常在小单元教学中采用
每一小单元的课堂教学要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进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并根据归纳设问题进行自学。另一次是课堂提问(检查自学效果)和辅导讲解,并且布置演绎设问题。每一次的教学时间视需要而定(但每一单元的总授课时数应基本符合教学大纲的规定)。
俗话说,先规矩而后巧。归纳设问题不能要求太高、太活,要注意紧扣教材,狠抓基础,突出重点,照顾难点,波及一般,反映出知识的系统性。归纳设问题的目的,对理论教材来说是指导学生从教材中理出一个合乎逻辑推理过程的思路;对元素及化合物的教材来说是指导学生看书,使之在自学时能从教科书上找到课文的要点,看完了教材,头脑中有一个教材的经络;对于复习课來说,归纳设问题可以指导学生去总结已学过的知识,从纵的和横的两个方面揭露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事物变化的规律,获得系统的知识。在拟定归纳设问题时还要注意联系从前面章节中学到的理论或知识。例如学习共价键时便要联系离子键,学习原子晶体时就要联系分子晶体和离子晶体,学习碱金属性质时要联系非金属元素的通性。这样不但可以起到层层巩固的作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学生按照归纳设问题的指导进行自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遇到教材中的难点,可带着问题到课堂上听讲,明确听课的目的,减少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辅导,展示有关的图表、模型,有关的实验事先要演示或让学生自己动手边看书边做实验。
2.注重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对教材中的难点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系要用讨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在初中教授盐和金属反应规律时,就要联系已学过的酸与金属反应的规律,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在这两方面的应用。
课堂检查提问和讲解后,可以留下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再通过讨论或讲解进行答疑,使教材上的难点得到较满意的突破。
课外演绎设问题是用来训练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分析思维能力的。题目的综合性、灵活性都要高于归纳设问题。内容上既要注意不超出教学大纲,又要注意补充教材叙述不周到的地方或章节习题难度和覆盖面感到不满意的地方,把教材的伏笔明朗化。例如教材上讲了一元弱酸PH值求法,就要讲明一元弱碱溶液PH值的求法;教材上讲了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就要在讲其他烃及烃的衍生物时相应补充它们的同分异构现象方面的练习题。
3.分解问题,环环相扣。
就是要把要建立的理论(或概念)分成由浅入深的几个问题进行教学,前一问题是后一问题的基础,全部问题逐级解决以后便得出了总的理论(或概念)。比如在“元素及化合物”教学中,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获得感性材料,再把一单元的内容分成几个问题提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获得理性认识;在学生见习或实习作业时,必须事先以问题的形式布置学生了解见习或实习项目、步骤、原理以及预料可能出现的现象,以明确作业的目的,提高作业的自觉性;在大单元复习课中,就要以问题的形式事先布置归纳所学知识的任务,使复习工作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
设问式教学方法的程序完全符合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它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由教师指导学生亲自进行再实践、再认识活动,达到丰富知识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三、“设问式”教学方法的作用
实践证明,运用设问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真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观察实验、阅读教材、分析综合,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大脑思考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用科学语言准确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速度进行自学,可以收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与日俱增,从而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设疑 引导 自学能力 思维活动
为了探求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笔者近十多年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试验了设问式教学法。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对于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和发展智力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什么是设问式教学方法
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经过自学阶段(包括阅读教材、观察实验、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反复思考等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再由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和辅导讲解,然后由教师布置演绎设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实践,最后由教师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四阶段教学方法。
二、“设问式”教学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策略
1.通常在小单元教学中采用
每一小单元的课堂教学要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进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并根据归纳设问题进行自学。另一次是课堂提问(检查自学效果)和辅导讲解,并且布置演绎设问题。每一次的教学时间视需要而定(但每一单元的总授课时数应基本符合教学大纲的规定)。
俗话说,先规矩而后巧。归纳设问题不能要求太高、太活,要注意紧扣教材,狠抓基础,突出重点,照顾难点,波及一般,反映出知识的系统性。归纳设问题的目的,对理论教材来说是指导学生从教材中理出一个合乎逻辑推理过程的思路;对元素及化合物的教材来说是指导学生看书,使之在自学时能从教科书上找到课文的要点,看完了教材,头脑中有一个教材的经络;对于复习课來说,归纳设问题可以指导学生去总结已学过的知识,从纵的和横的两个方面揭露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事物变化的规律,获得系统的知识。在拟定归纳设问题时还要注意联系从前面章节中学到的理论或知识。例如学习共价键时便要联系离子键,学习原子晶体时就要联系分子晶体和离子晶体,学习碱金属性质时要联系非金属元素的通性。这样不但可以起到层层巩固的作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学生按照归纳设问题的指导进行自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遇到教材中的难点,可带着问题到课堂上听讲,明确听课的目的,减少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辅导,展示有关的图表、模型,有关的实验事先要演示或让学生自己动手边看书边做实验。
2.注重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对教材中的难点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系要用讨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在初中教授盐和金属反应规律时,就要联系已学过的酸与金属反应的规律,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在这两方面的应用。
课堂检查提问和讲解后,可以留下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再通过讨论或讲解进行答疑,使教材上的难点得到较满意的突破。
课外演绎设问题是用来训练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分析思维能力的。题目的综合性、灵活性都要高于归纳设问题。内容上既要注意不超出教学大纲,又要注意补充教材叙述不周到的地方或章节习题难度和覆盖面感到不满意的地方,把教材的伏笔明朗化。例如教材上讲了一元弱酸PH值求法,就要讲明一元弱碱溶液PH值的求法;教材上讲了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就要在讲其他烃及烃的衍生物时相应补充它们的同分异构现象方面的练习题。
3.分解问题,环环相扣。
就是要把要建立的理论(或概念)分成由浅入深的几个问题进行教学,前一问题是后一问题的基础,全部问题逐级解决以后便得出了总的理论(或概念)。比如在“元素及化合物”教学中,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获得感性材料,再把一单元的内容分成几个问题提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获得理性认识;在学生见习或实习作业时,必须事先以问题的形式布置学生了解见习或实习项目、步骤、原理以及预料可能出现的现象,以明确作业的目的,提高作业的自觉性;在大单元复习课中,就要以问题的形式事先布置归纳所学知识的任务,使复习工作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
设问式教学方法的程序完全符合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它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由教师指导学生亲自进行再实践、再认识活动,达到丰富知识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三、“设问式”教学方法的作用
实践证明,运用设问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真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观察实验、阅读教材、分析综合,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大脑思考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用科学语言准确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速度进行自学,可以收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与日俱增,从而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