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性崇尚理性化和主体性,强调中心主义和进步主义的原则;新保守主义以列奥·施特劳斯的“自然正当”学说和新教教义的“选民”思想为哲学基础。本文着眼于新保守主义的理论主张对现代性进行解构和批判。
关键词: 现代性 新保守主义 批判
伴随着越来越多“现代性”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本文基于新保守主义的理论主张对现代性进行简要分析。
一、现代性的理论内涵分析
纵观学者们对“现代性”内涵的不同理解,大致可以概括出“现代性”的以下几点理论特征。
(一)“现代性”对理性化和理性主义的崇尚。
在哲学领域,现代性一开始就和人类自身的理性关联在一起。启蒙运动是现代性重要的思想渊源。启蒙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人从神的庇护下解放出来,而人之所以能够摆脱神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人具有“理性”的优点。现代性以对人类理性的无限信任为基础,构建起了自己的理论大厦。冯志宏指出:“现代性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的地域性关联中‘脱域’出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人为的’理性化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1]现代性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工具理性、交往理性、目的理性、制度理性等多种理性。
(二)“现代性”强调中心主义和主体性的原则。
现代性基于近代以来“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哲学,将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民族与国家等统统用“主—客”的理论逻辑加以区分。这种理论逻辑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要以“本我”对“他我”的评价和作用为缘起,凡是不符合“本我”价值标准或者现实秩序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排斥或摒弃。在强调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哲学中,现代性又着重强调人类自身的自我完善,强调对现实社会资源不断“占有”过程上的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强调“我”为了成为世界的“主体”和“中心”,必须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巩固。
二、新保守主义的哲学基础及理论主张
新保守主义的哲学基础及理论主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学术界公认的新保守主义的思想先驱是芝加哥大学已故哲学教授列奥·施特劳斯。
列奥·施特劳斯认为,古希腊政治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是追求符合自然正当的美好生活,而现实的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恰恰破坏了这种目的,因此,政府为了达到这种符合自然正当的美好生活状态而所采取的任何手段都是符合正义的,甚至包括采取军事的强力。这种政治哲学理论成为新保守主义的理论支柱。新保守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比国家利益更重要,总是把意识形态作为“敌友划分线”。它认为,只有在全世界普遍推行以美国为代表的意识形态,抢占意识形态的制高点,才能营造出一种更加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环境,才能进而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新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标准为美国的外交路线的制定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导。
(二)新保守主义的“选民”思想。
新保守主义的另一个理论渊源是美国殖民时期的新教教义的“选民”思想。这种思想以人性恶的现实主义政治哲学观为出发点来推演人自身的政治理论。由于人性是恶的,人与人之间又都是自私的,而每个人又都在追求自我需求的满足,这个过程势必会出现损害他人利益的现象,继而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这就需要上帝推选出“杰出的民族”和“卓越的人种”来维持这种秩序,而美利坚民族就有幸成为这个“杰出的民族”和“卓越的人种”,成为“上帝的选民”,这种所谓的优越性和使命感,为美国外交路线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这种“选民”思想直接催生出了美国“领导世界”的使命观,并刺激了美国向全世界推行其民主观念的欲望。新保守主义认为,美国负有领导世界的责任,有拯救落后世界和落后民族的责任,美国应该运用一切力量和手段,传播推广其价值观念和民主模式。
三、新保守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
(一)新保守主义对合理化和理性主义的批判。
现代性政治伦理以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主张人类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建构各种具体的政治或经济制度。但是,由于现代性自身的局限性,现代性政治伦理非但没有实现自己的这些理想,反而导致政治的技术化,价值的虚无化,以及人自身的平庸化。新保守主义者认为:“现代政治伦理已经陷入危机,人类只有重新回归以伦理共同体和精英统治为基础的古典政治伦理,才能克服这些危机。”[2]更有学者指出:“美国霸权行为的重要特征,正在于美国作为一个民族有一种近乎宗教式的非理性的冲动。”[3]所以现代性虽然崇尚理性主义,但更多是以非理性的方式来处理与他人和其他国家的关系,最终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人类的灾难。
(二)新保守主义对主体性和中心主义的批判。
新保守主义认为,现代性强调主体性和中心主义,强调以第一人称“我”来衡量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和社会公正,这样尽管可以产生出一套条理清晰的标准,但这样的标准的确定有赖于主体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的世界观,当这种主体以某种原教旨主义向外扩张的时候,其他非主体都要为其让道,或是被其同化或者消灭。另外,新保守主义认为,现代性的中心主义倾向是以主体的自律作用为前提的,他们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尽最大努力确保现代性的兴盛,而这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以放大了的自律作用看待客观的世界。新保守主义者认为:“自律完全是以对一种社会秩序的认识为先决条件的。”因此,新保守主义者主张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去关注世界,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社会习俗和政治制度的长期影响。
(三)新保守主义对进步主义原则的批判。
新保守主义是对传统保守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传统保守主义源于欧洲,主要有以柏克为代表的英国的温和的保守主义和以法国的梅斯特为代表的拉丁式的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认为:“社会动乱是民主过渡的产物,要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就必须节制民主,在尊崇个人自由和自由放任的同时,也要尊重权威和秩序的稳定性和连续性。”[4]此外,新保守主义者针对现代性给人类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大加批判,认为现代性加剧了科学与文化之间的冲突,更造成了人自身功能的退化。
参考文献:
[1]冯志宏.现代性视域中当代中国的现代化[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2]张会永.现代还是古典[J].北方论丛,2009.2.
[3]王缉思.美国霸权的逻辑[J].美国研究,2003,(3).
[4]朱陆民.美国新保守主义:复兴、政策主张及影响[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7.
关键词: 现代性 新保守主义 批判
伴随着越来越多“现代性”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本文基于新保守主义的理论主张对现代性进行简要分析。
一、现代性的理论内涵分析
纵观学者们对“现代性”内涵的不同理解,大致可以概括出“现代性”的以下几点理论特征。
(一)“现代性”对理性化和理性主义的崇尚。
在哲学领域,现代性一开始就和人类自身的理性关联在一起。启蒙运动是现代性重要的思想渊源。启蒙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人从神的庇护下解放出来,而人之所以能够摆脱神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人具有“理性”的优点。现代性以对人类理性的无限信任为基础,构建起了自己的理论大厦。冯志宏指出:“现代性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的地域性关联中‘脱域’出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人为的’理性化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1]现代性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工具理性、交往理性、目的理性、制度理性等多种理性。
(二)“现代性”强调中心主义和主体性的原则。
现代性基于近代以来“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哲学,将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民族与国家等统统用“主—客”的理论逻辑加以区分。这种理论逻辑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要以“本我”对“他我”的评价和作用为缘起,凡是不符合“本我”价值标准或者现实秩序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排斥或摒弃。在强调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哲学中,现代性又着重强调人类自身的自我完善,强调对现实社会资源不断“占有”过程上的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强调“我”为了成为世界的“主体”和“中心”,必须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巩固。
二、新保守主义的哲学基础及理论主张
新保守主义的哲学基础及理论主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学术界公认的新保守主义的思想先驱是芝加哥大学已故哲学教授列奥·施特劳斯。
列奥·施特劳斯认为,古希腊政治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是追求符合自然正当的美好生活,而现实的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恰恰破坏了这种目的,因此,政府为了达到这种符合自然正当的美好生活状态而所采取的任何手段都是符合正义的,甚至包括采取军事的强力。这种政治哲学理论成为新保守主义的理论支柱。新保守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比国家利益更重要,总是把意识形态作为“敌友划分线”。它认为,只有在全世界普遍推行以美国为代表的意识形态,抢占意识形态的制高点,才能营造出一种更加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环境,才能进而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新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标准为美国的外交路线的制定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导。
(二)新保守主义的“选民”思想。
新保守主义的另一个理论渊源是美国殖民时期的新教教义的“选民”思想。这种思想以人性恶的现实主义政治哲学观为出发点来推演人自身的政治理论。由于人性是恶的,人与人之间又都是自私的,而每个人又都在追求自我需求的满足,这个过程势必会出现损害他人利益的现象,继而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这就需要上帝推选出“杰出的民族”和“卓越的人种”来维持这种秩序,而美利坚民族就有幸成为这个“杰出的民族”和“卓越的人种”,成为“上帝的选民”,这种所谓的优越性和使命感,为美国外交路线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这种“选民”思想直接催生出了美国“领导世界”的使命观,并刺激了美国向全世界推行其民主观念的欲望。新保守主义认为,美国负有领导世界的责任,有拯救落后世界和落后民族的责任,美国应该运用一切力量和手段,传播推广其价值观念和民主模式。
三、新保守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
(一)新保守主义对合理化和理性主义的批判。
现代性政治伦理以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主张人类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建构各种具体的政治或经济制度。但是,由于现代性自身的局限性,现代性政治伦理非但没有实现自己的这些理想,反而导致政治的技术化,价值的虚无化,以及人自身的平庸化。新保守主义者认为:“现代政治伦理已经陷入危机,人类只有重新回归以伦理共同体和精英统治为基础的古典政治伦理,才能克服这些危机。”[2]更有学者指出:“美国霸权行为的重要特征,正在于美国作为一个民族有一种近乎宗教式的非理性的冲动。”[3]所以现代性虽然崇尚理性主义,但更多是以非理性的方式来处理与他人和其他国家的关系,最终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人类的灾难。
(二)新保守主义对主体性和中心主义的批判。
新保守主义认为,现代性强调主体性和中心主义,强调以第一人称“我”来衡量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和社会公正,这样尽管可以产生出一套条理清晰的标准,但这样的标准的确定有赖于主体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的世界观,当这种主体以某种原教旨主义向外扩张的时候,其他非主体都要为其让道,或是被其同化或者消灭。另外,新保守主义认为,现代性的中心主义倾向是以主体的自律作用为前提的,他们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尽最大努力确保现代性的兴盛,而这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以放大了的自律作用看待客观的世界。新保守主义者认为:“自律完全是以对一种社会秩序的认识为先决条件的。”因此,新保守主义者主张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去关注世界,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社会习俗和政治制度的长期影响。
(三)新保守主义对进步主义原则的批判。
新保守主义是对传统保守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传统保守主义源于欧洲,主要有以柏克为代表的英国的温和的保守主义和以法国的梅斯特为代表的拉丁式的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认为:“社会动乱是民主过渡的产物,要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就必须节制民主,在尊崇个人自由和自由放任的同时,也要尊重权威和秩序的稳定性和连续性。”[4]此外,新保守主义者针对现代性给人类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大加批判,认为现代性加剧了科学与文化之间的冲突,更造成了人自身功能的退化。
参考文献:
[1]冯志宏.现代性视域中当代中国的现代化[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2]张会永.现代还是古典[J].北方论丛,2009.2.
[3]王缉思.美国霸权的逻辑[J].美国研究,2003,(3).
[4]朱陆民.美国新保守主义:复兴、政策主张及影响[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