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记忆是人们从事音乐活动所应具有的基本能力,也是形成音乐才能的必要条件,是否具备良好的音乐记忆直接影响到学习音乐的进度和质量。本文对影响音乐记忆的非遗传要素进行分析探讨;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以期为音乐学习,爱好者提供一些帮助,使音乐记忆经过后天的培养训练得以在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上有所提高。
【关键词】音乐记忆;音乐教育;注意;意识
音乐记忆是人们从事音乐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形成音乐才能的必要条件,音乐的记忆能力对学习音乐、把握音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音乐记忆作为一种心理活动能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遗传与非遗传的,具有超常音乐记忆力的案例,在中外音乐史和现实生活中,都是有目共睹的,这种音乐智商的个性化特征,给音乐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有意义课题。
音乐记忆除了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还有在后天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的影响。受非遗传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音乐的兴趣
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是学习音乐的原动力,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需求心理。人的情绪和兴趣,对认识活动和记忆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心理的角度上,情绪高涨、精神愉快,可以促使大脑进入高度兴奋的状态,不仅对音乐信息感受的痕迹深,而且储存的时间长。对音乐学习的时间增多了,效率提高了,音乐的记忆也就相应的高效、持久。
2.对音乐的注意
音乐注意是音乐记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意识集中和专注是注意的核心。音乐注意是对某一听觉对象有较之其它事项更为强烈的意识需求,专一、集中的心理过程。有相对持久的音乐注意是学习、欣赏、记忆音乐的最基本的条件。
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当人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比较清晰;但它并不等同于意识,它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提供了一种机制,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进而产生意识。影响音乐记忆的注意种类有:
2.1无注意的音乐记忆
无注意的音乐记忆是外界给人的刺激,主体并没有做出主动的选择,而是被动形成的。例如:当播放背景音乐时,人会对它形成比较模糊的记忆;在人对音乐的感知、记忆过程中,无注意的记忆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音乐作为一种通过听觉感受的艺术美,具有悦耳动听和激发内心情感的艺术魅力,其感染力可以不通过注意的参与,直接驱动和强化储存功能,深化记忆痕迹。它的缺点是音乐记忆不精确,不完整,往往只是以音乐片段的方式存在或只是模糊的停留在感觉层面。
2.2有注意的音乐记忆
有注意的音乐记忆是根据主观愿望,有选择的寻找和分辨既定目标。在学习、欣赏、表演等接触音乐的过程中,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即进入有意识记,有注意的音乐记忆通过感知觉,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其效果大大优于无注意和注意力不稳定的记忆效果。有注意的音乐学习是使音乐记忆更加有效的基础。
2.3有意后注意的音乐记忆
有意后注意的音乐记忆是有意注意在多次反复后,成为习惯而无须主动,因此成为自动的注意,也可以认为是无意识的动作记忆。这在学习器乐的儿童中被经常使用。例如:演奏钢琴时,遇到超过十度的大跳,首先要经过有注意、有意识的练习,这种练习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重复,便不需要有意注意也能很顺畅的弹奏。
笔者观察认为,大多数学习器乐的儿童在没有经过记忆策略的引导和自我运用下,都会用这种方式背谱,他们经过成百上千次的重复,使得“手指记住了键盘”而意识的参与却越来越少。这种记忆方式可以用来解决演奏、演唱中的技术困难,但用在演奏时对乐谱的记忆上,就要与其它记忆策略联合,使之牢固、持久。
3.对音乐记忆的意识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对于音乐记忆教师没有要求,学生对音乐记忆毫无意识,学一首忘一首,“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情况在器乐学习中尤其明显。很多学生在器乐学习时遇到要背谱的情况下,表现的非常苦恼,因为他们对整首乐曲的记忆很少被训练过。音乐记忆是可以被训练的,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并养成习惯,对于正在学习的乐曲要求边学边背,是将音乐内化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拥有良好音乐记忆的开始。良好的音乐记忆要记得快、记得准、记得多、记得久。从最开始的对乐节的记忆逐渐发展到对语句、乐段的记忆,最后完成对整首乐曲的记忆。良好的音乐记忆都是在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养成的。
4.对音乐要素的熟悉程度
音乐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对音乐各要素的熟练掌握是记忆音乐的基础。开展在时间中的音乐其音响符号转瞬即逝,这要求主体对诸如音高、节奏、音色、和声、织体、乐句、结构等进行迅速分辨和把握。例如:在听赏莫扎特的奏鸣曲时,对曲式结构不了解的人,就会有绕东绕西、一头雾水的感觉,而熟悉曲式的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会根据和声、调性、织体的变化,立刻构建出乐曲的结构,形成对乐曲“形式”的把握,将新音响的记忆建立在已有的音乐经验之上,以达到强化记忆痕迹的效果。
5.音乐记忆素材的相对难易度
对于选用的音乐素材,既要符合學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又要与他们已有的音乐经验有相关的联系,在课堂上选取的用来记忆的音乐素材如果太简单,记忆它就会比较容易,但缺乏挑战的兴趣并使得轻易就记住的学生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方面;如果过难,就会造成记忆的失败,容易引起对音乐学习的挫败感而失去兴趣。音乐记忆素材的选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音乐经验之上,不宜太过超出学生的理解去记忆大的作品,无论是音乐作品的长度、难度都应该依不同的对象而定,因材施教。
6.音乐学习和记忆的系统化
对音乐的学习和记忆没计划、不系统,无法做到循序渐进的结果是学西忘东,应该要有计划、有安排,即有对旧的音乐元素的复习、巩固;又有对新元素的了解、掌握,在系统化的学习中循序渐进,使得音乐各要素在螺旋上升中得到层层强化,加深记忆痕迹。例如: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中,要求教师给予学生的音乐材料可以使学生了解声音各种属性之间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随着教师所提供越来越复杂的音乐材料而不断深化。(参照综合音乐感的图表)
1:音色 2:力度 3:织体 4:节奏 5:音高
在上图1-4的循环中,每一层都包括了上述5种音乐要素,它们出现在不同的音乐材料里,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加深了学生对各个音乐要素的了解和认识。在音乐记忆的素材里也应该系统化,选择层层递进、不断加深难度的教材。 7.审美记忆
德国哲学、美学家黑格尔认为:“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只有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的领域。”对于情感的表达,表现在音乐的各个领域。由于音乐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价值,能激活情感,激发兴趣,其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动态规律,因此它具有形象感知的特点,在编码、储存和提取等过程中都可以强化储存、深化记忆痕迹,使音乐记忆具有高效率的优势。
音乐记忆是学习、欣赏音乐所因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深入的分析影响音乐记忆的各种因素,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的办法,加以强化训练,最终提高音乐学习的速度和效果。 [科]
【参考文献】
[1]M·W·艾森克,M·T·基恩.认知心理学(第四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1.
[2]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2005,72.
[3]图片来源:Ronale B Thomas. A Structure For Music Education.1970.NY.Media Mat
erials.INC.39.
[4]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7.
【关键词】音乐记忆;音乐教育;注意;意识
音乐记忆是人们从事音乐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形成音乐才能的必要条件,音乐的记忆能力对学习音乐、把握音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音乐记忆作为一种心理活动能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遗传与非遗传的,具有超常音乐记忆力的案例,在中外音乐史和现实生活中,都是有目共睹的,这种音乐智商的个性化特征,给音乐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有意义课题。
音乐记忆除了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还有在后天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的影响。受非遗传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音乐的兴趣
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是学习音乐的原动力,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需求心理。人的情绪和兴趣,对认识活动和记忆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心理的角度上,情绪高涨、精神愉快,可以促使大脑进入高度兴奋的状态,不仅对音乐信息感受的痕迹深,而且储存的时间长。对音乐学习的时间增多了,效率提高了,音乐的记忆也就相应的高效、持久。
2.对音乐的注意
音乐注意是音乐记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意识集中和专注是注意的核心。音乐注意是对某一听觉对象有较之其它事项更为强烈的意识需求,专一、集中的心理过程。有相对持久的音乐注意是学习、欣赏、记忆音乐的最基本的条件。
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当人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比较清晰;但它并不等同于意识,它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提供了一种机制,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进而产生意识。影响音乐记忆的注意种类有:
2.1无注意的音乐记忆
无注意的音乐记忆是外界给人的刺激,主体并没有做出主动的选择,而是被动形成的。例如:当播放背景音乐时,人会对它形成比较模糊的记忆;在人对音乐的感知、记忆过程中,无注意的记忆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音乐作为一种通过听觉感受的艺术美,具有悦耳动听和激发内心情感的艺术魅力,其感染力可以不通过注意的参与,直接驱动和强化储存功能,深化记忆痕迹。它的缺点是音乐记忆不精确,不完整,往往只是以音乐片段的方式存在或只是模糊的停留在感觉层面。
2.2有注意的音乐记忆
有注意的音乐记忆是根据主观愿望,有选择的寻找和分辨既定目标。在学习、欣赏、表演等接触音乐的过程中,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即进入有意识记,有注意的音乐记忆通过感知觉,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其效果大大优于无注意和注意力不稳定的记忆效果。有注意的音乐学习是使音乐记忆更加有效的基础。
2.3有意后注意的音乐记忆
有意后注意的音乐记忆是有意注意在多次反复后,成为习惯而无须主动,因此成为自动的注意,也可以认为是无意识的动作记忆。这在学习器乐的儿童中被经常使用。例如:演奏钢琴时,遇到超过十度的大跳,首先要经过有注意、有意识的练习,这种练习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重复,便不需要有意注意也能很顺畅的弹奏。
笔者观察认为,大多数学习器乐的儿童在没有经过记忆策略的引导和自我运用下,都会用这种方式背谱,他们经过成百上千次的重复,使得“手指记住了键盘”而意识的参与却越来越少。这种记忆方式可以用来解决演奏、演唱中的技术困难,但用在演奏时对乐谱的记忆上,就要与其它记忆策略联合,使之牢固、持久。
3.对音乐记忆的意识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对于音乐记忆教师没有要求,学生对音乐记忆毫无意识,学一首忘一首,“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情况在器乐学习中尤其明显。很多学生在器乐学习时遇到要背谱的情况下,表现的非常苦恼,因为他们对整首乐曲的记忆很少被训练过。音乐记忆是可以被训练的,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并养成习惯,对于正在学习的乐曲要求边学边背,是将音乐内化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拥有良好音乐记忆的开始。良好的音乐记忆要记得快、记得准、记得多、记得久。从最开始的对乐节的记忆逐渐发展到对语句、乐段的记忆,最后完成对整首乐曲的记忆。良好的音乐记忆都是在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养成的。
4.对音乐要素的熟悉程度
音乐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对音乐各要素的熟练掌握是记忆音乐的基础。开展在时间中的音乐其音响符号转瞬即逝,这要求主体对诸如音高、节奏、音色、和声、织体、乐句、结构等进行迅速分辨和把握。例如:在听赏莫扎特的奏鸣曲时,对曲式结构不了解的人,就会有绕东绕西、一头雾水的感觉,而熟悉曲式的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会根据和声、调性、织体的变化,立刻构建出乐曲的结构,形成对乐曲“形式”的把握,将新音响的记忆建立在已有的音乐经验之上,以达到强化记忆痕迹的效果。
5.音乐记忆素材的相对难易度
对于选用的音乐素材,既要符合學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又要与他们已有的音乐经验有相关的联系,在课堂上选取的用来记忆的音乐素材如果太简单,记忆它就会比较容易,但缺乏挑战的兴趣并使得轻易就记住的学生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方面;如果过难,就会造成记忆的失败,容易引起对音乐学习的挫败感而失去兴趣。音乐记忆素材的选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音乐经验之上,不宜太过超出学生的理解去记忆大的作品,无论是音乐作品的长度、难度都应该依不同的对象而定,因材施教。
6.音乐学习和记忆的系统化
对音乐的学习和记忆没计划、不系统,无法做到循序渐进的结果是学西忘东,应该要有计划、有安排,即有对旧的音乐元素的复习、巩固;又有对新元素的了解、掌握,在系统化的学习中循序渐进,使得音乐各要素在螺旋上升中得到层层强化,加深记忆痕迹。例如: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中,要求教师给予学生的音乐材料可以使学生了解声音各种属性之间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随着教师所提供越来越复杂的音乐材料而不断深化。(参照综合音乐感的图表)
1:音色 2:力度 3:织体 4:节奏 5:音高
在上图1-4的循环中,每一层都包括了上述5种音乐要素,它们出现在不同的音乐材料里,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加深了学生对各个音乐要素的了解和认识。在音乐记忆的素材里也应该系统化,选择层层递进、不断加深难度的教材。 7.审美记忆
德国哲学、美学家黑格尔认为:“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只有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的领域。”对于情感的表达,表现在音乐的各个领域。由于音乐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价值,能激活情感,激发兴趣,其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动态规律,因此它具有形象感知的特点,在编码、储存和提取等过程中都可以强化储存、深化记忆痕迹,使音乐记忆具有高效率的优势。
音乐记忆是学习、欣赏音乐所因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深入的分析影响音乐记忆的各种因素,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的办法,加以强化训练,最终提高音乐学习的速度和效果。 [科]
【参考文献】
[1]M·W·艾森克,M·T·基恩.认知心理学(第四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1.
[2]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2005,72.
[3]图片来源:Ronale B Thomas. A Structure For Music Education.1970.NY.Media Mat
erials.INC.39.
[4]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