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礼赞

来源 :共产党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花落
  鲍照
  中庭多杂树,
  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作者简介】
  鲍照(416—466),南朝宋文学家,在游山、赠别、咏史、联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
  《梅花落》属汉乐府“横吹曲”。诗人沿用乐府旧题,创作了这首独辟蹊径、别具一格的杂言诗。
  全诗采用托物言志、以树喻人的象征手法,说的是梅与杂树,实际上指的是两类不同的人——梅,喻志行高洁、孤直不屈的贤士,杂树则象征着与时俯仰、随波逐流的普通人群,指世间的“悠悠者流”。
  诗的形式新奇,结构独特。开头两句引领全局,点出“偏为梅咨嗟”(赞叹)的主旨。后面六句,应用对比与对话形式,以杂树口吻设问,以诗人身份作答。问的是:庭院中有那么多的杂树,你为什么偏偏独赞梅花?答曰:因为梅花(“念其”)不畏严寒,能在霜雪之中开花,冷露之中结实;而你们杂树(“念尔”)只是在春风中摇曳多姿,春日里开花吐绿,有的虽然也能在霜中开花,但当寒风乍起,便零落无余,终究缺乏耐寒的品质,所谓“寒暑在一时,繁华及春媚”。
  本詩的绝妙之处,是通过这种鲜明的表态,自然而然、不露痕迹地将诗人自己与寒梅糅合、融汇在一起。作为家世卑微的寒门子弟,鲍照虽有奇才却不获重用,处处受到膏粱子弟、豪门贵胄的挤压,其内心苦闷至极,于是,不平则鸣,通过诗文发出庶族寒士的抗争呼声,表达其对门阀社会的强烈不满。史载,年轻时,他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但没有得到重视,便要献诗言志。有人劝阻说:“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他怒吼道:“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经过一番抗争,之后终得赏识。
  本诗虽为咏物,但诗人之身世境遇、性格理想、志趣情怀全都熔铸其中。他所说的“英才沉没”“兰艾不辨”“与燕雀相随”,正可拿过来作本诗的确解。
  全诗寓说理于具象之中,象征色彩浓郁,以托讽之辞,用事实说话,收取高下分明、褒贬立见之效。而言辞率直,直抒胸臆,感情浓烈,气势充沛,更予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其他文献
劳动教育的“离身之态”带来劳动教育符号化,脱离了中小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学生身体在劳动教育中的缺位、劳动情境在劳动教育中的错位。劳动教育应是一种具身认知,以生活实践活动为核心引领,在具身化的劳动实践中培养劳动习惯。劳动教育者应按照身心同一、心智统一、知行合一的原则采取行动策略,具身化劳动教育的实施原则,回归具身劳动教育的行动策略,即重在“以劳育人”,实现中小学生内在与外在的通感获得与自我超越。
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农村幼儿教师队伍质量是影响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本研究运用问卷法及访谈法,随机选取江苏省不同区域的55所幼儿园、1225名农村幼儿教师开展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整体较年轻,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占比、教师资格证拥有率、两教一保配班模式实现率良好,幼儿教师职业素养较好。农村幼儿教师队伍质量省内不同区域存在明显差异,苏南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在配班模式、职称、学历、资格证获取、培训、薪资待遇和职业素养等方面成绩颇佳,其次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明显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