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导入新课极为重要。教师在一节开始的时候精心设计导入语,吸引学生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的美好气氛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新课导入的有效方法。
一、利用新课蕴含的丰富情感导入
新课
教师上课时一开始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讲《春》时,教师一开始便满怀激情地说:“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贺知章描写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描写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朱熹描写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短诗只从一两个角度选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春天。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中写春的内容很多,我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他是怎样多方面写春的?”这样的开头语,充满激情,意境深邃,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学习情绪很高。非常容易让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新课的氛围中。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准备引入的导入语,充分把语文的语言美、文字美、意境美挖掘出来,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对语文学科充满兴趣。
二、利用破解要学习的新课的标题导入新课
标题,即“文眼”。它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有些标题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教师如果从解题入手来导入新课,那么对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有益处。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标题很有特色,本人就这样设计导语:“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从百草园到味书屋》,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课文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那么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到底怎么样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解题导入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能拓展课文的背景材料,同时这种解题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先来理解,对学生的创造力或者是学生的思维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好处,也能很好地让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利用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联的有趣故事导入新课
在传授新课前,如果讲述一个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就能使学生兴趣大增,注意力集中,快速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如,教《从三到万》一课,我这样设计导人语:“今天,我为同学们讲一个‘妄人学字’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富人,家里很有钱,但几代人都不认识一个字,他就高薪聘请一位先生教儿子认字。先生一开始教这个人描红,写一画,说:这是‘一’字;写两画,说:这是‘二’字;写三画,说:这是‘三’字。富人的儿子非常高兴,就丢下笔跑回家告诉父亲:‘我学会了,学会了!以后可以不再麻烦先生,浪费钱财了,请辞退他吧!’富人也欣喜不已,就打发先生回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富人准备请姓万的朋友来饮酒,让儿子写一个请帖,可是很久还没有写好,富人就催儿子快些。他的儿子抱怨地说:“天下这么多的姓,为什么这个人偏偏姓万?我从早晨写到现在,才写完了五百画呀!”同学们在听完故事笑过之余,想一想,从这个妄人的身上应该吸取哪些教训呢?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从三到万》。学生对故事天生都有一种偏爱,而听完故事对故事的思考往往也有个人的理解,所以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最大的,在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设置与新学习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就能使他们开动脑筋,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例如:教《孔乙己》时先提出问题:“孔乙己真名叫什么?他为什么总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教《范进中举》时先提出问题:“范进考中了举人为什么还会发疯?”讲《最后一课》时先提出问题:“本文的主人公是韩麦尔先生还是小弗郎士?文章为什么以‘最后一课’为题?”讲《死海不死》时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叫‘死海’?既然是‘死海’为何又‘不死’呢?课文最后又说:‘真的要死了’!这三个‘死’的含义相同吗?”这些问题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是课文的核心,对理解全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问题也可以布置成预习作业,让学生围绕此问题进行预习,教学效果也非常理想。
五、利用和要学习的新课文进行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
类比导入法就是以前面所学过的与本课相类似的文章来导入新课。它有三种情况:
1.由文体相同的课文导入
例如:教《藤野先生》时,可以这样导入:“前面大家学过了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回忆录,写的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回忆录《藤野先生》,进一步体会回忆录的特点。”
2.由作者相同的课文导入
例如:教《书湖阴先生壁》时,可以先这样说:“以前大家学过了《伤仲永》一文,它的作者是临川人王安石。他不仅散文写得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诗歌也写得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安石的诗歌《书湖阴先生壁》。”
3.由主题相同的课文导入
例如:讲《范进中举》时,可以这样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孔乙己》,由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可以看出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从精神到肉体都是被封建科举制度吞噬的。孔乙己的悲剧充分揭露了封建科举摧残人才的罪恶。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范进中举》也刻画了一个热衷科举的范进,虽然他的命运和孔乙己有所不同,但从他身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封建社会的黑暗。”
类比导入法本身作为一种方法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可以从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两篇文章作以理解,从而对新知会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对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课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这种方法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有所启迪。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新区实验学校
一、利用新课蕴含的丰富情感导入
新课
教师上课时一开始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讲《春》时,教师一开始便满怀激情地说:“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贺知章描写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描写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朱熹描写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短诗只从一两个角度选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春天。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中写春的内容很多,我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他是怎样多方面写春的?”这样的开头语,充满激情,意境深邃,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学习情绪很高。非常容易让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新课的氛围中。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准备引入的导入语,充分把语文的语言美、文字美、意境美挖掘出来,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对语文学科充满兴趣。
二、利用破解要学习的新课的标题导入新课
标题,即“文眼”。它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有些标题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教师如果从解题入手来导入新课,那么对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有益处。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标题很有特色,本人就这样设计导语:“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从百草园到味书屋》,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课文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那么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到底怎么样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解题导入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能拓展课文的背景材料,同时这种解题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先来理解,对学生的创造力或者是学生的思维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好处,也能很好地让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利用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联的有趣故事导入新课
在传授新课前,如果讲述一个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就能使学生兴趣大增,注意力集中,快速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如,教《从三到万》一课,我这样设计导人语:“今天,我为同学们讲一个‘妄人学字’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富人,家里很有钱,但几代人都不认识一个字,他就高薪聘请一位先生教儿子认字。先生一开始教这个人描红,写一画,说:这是‘一’字;写两画,说:这是‘二’字;写三画,说:这是‘三’字。富人的儿子非常高兴,就丢下笔跑回家告诉父亲:‘我学会了,学会了!以后可以不再麻烦先生,浪费钱财了,请辞退他吧!’富人也欣喜不已,就打发先生回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富人准备请姓万的朋友来饮酒,让儿子写一个请帖,可是很久还没有写好,富人就催儿子快些。他的儿子抱怨地说:“天下这么多的姓,为什么这个人偏偏姓万?我从早晨写到现在,才写完了五百画呀!”同学们在听完故事笑过之余,想一想,从这个妄人的身上应该吸取哪些教训呢?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从三到万》。学生对故事天生都有一种偏爱,而听完故事对故事的思考往往也有个人的理解,所以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最大的,在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设置与新学习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就能使他们开动脑筋,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例如:教《孔乙己》时先提出问题:“孔乙己真名叫什么?他为什么总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教《范进中举》时先提出问题:“范进考中了举人为什么还会发疯?”讲《最后一课》时先提出问题:“本文的主人公是韩麦尔先生还是小弗郎士?文章为什么以‘最后一课’为题?”讲《死海不死》时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叫‘死海’?既然是‘死海’为何又‘不死’呢?课文最后又说:‘真的要死了’!这三个‘死’的含义相同吗?”这些问题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是课文的核心,对理解全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问题也可以布置成预习作业,让学生围绕此问题进行预习,教学效果也非常理想。
五、利用和要学习的新课文进行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
类比导入法就是以前面所学过的与本课相类似的文章来导入新课。它有三种情况:
1.由文体相同的课文导入
例如:教《藤野先生》时,可以这样导入:“前面大家学过了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回忆录,写的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回忆录《藤野先生》,进一步体会回忆录的特点。”
2.由作者相同的课文导入
例如:教《书湖阴先生壁》时,可以先这样说:“以前大家学过了《伤仲永》一文,它的作者是临川人王安石。他不仅散文写得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诗歌也写得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安石的诗歌《书湖阴先生壁》。”
3.由主题相同的课文导入
例如:讲《范进中举》时,可以这样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孔乙己》,由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可以看出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从精神到肉体都是被封建科举制度吞噬的。孔乙己的悲剧充分揭露了封建科举摧残人才的罪恶。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范进中举》也刻画了一个热衷科举的范进,虽然他的命运和孔乙己有所不同,但从他身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封建社会的黑暗。”
类比导入法本身作为一种方法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可以从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两篇文章作以理解,从而对新知会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对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课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这种方法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有所启迪。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新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