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在得到全社会的广泛热议,其中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这就是校长队伍的建设问题。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这话虽显偏颇,但不为过。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可见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身体力行者,校长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效。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必须从改革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做起。这里先从一个故事说起:某县一中的Z校长,教学水平高,治校有方,深得师生的爱戴和好评,在社会上声望很高,因此被提拔为该县教育局长。后来县一中被确定为正县级学校,需要按照正县级级别配备领导班子,身为正科级干部的Z局长又一次得到了提拔,根据干部任用中 “不能越级提拔”的规定,Z局长被第二次提拔到县一中当了副校长(副县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能说该县的党委、政府不重视教育,把县一中升格为正县级学校,就是重视教育的举措;也不能说该县的党委、政府不重视人才,Z校长一再得到提拔,就是重视人才的体现;更不能说坚持干部任用规定有错。问题就出在了校长选拔任用的机制上。校长是领导干部,这一点无须置疑。但是学校工作有着自身的特性和规律,校长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结合了教育家、管理者、经营者、教师等多种角色特征,校长的成长规律不同于政府官员,校长职务不同于一般的行政职务。而校长职务的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在校长的选拔任用上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新机制。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校长任职条件、选拔程序、考核办法、评价机制、管理体系等等进行全方位改革。
改革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应以建立校长资格制度为基础。当教师要有教师资格,同样,当校长也必须具备校长资格。笔者认为,作为新时期的校长,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思想素质。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其思维方式、办学理念、创新精神,都对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二是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校长在人们心目中是道德的典范、做人的楷模。校长的权威绝不是凭一纸任命就能建立,而是要以崇高的敬业精神、良好的道德情操、公正廉明的形象去激励师生,得到师生的认同、敬佩,进而凝聚成校长的威信。三是渊博的知识和超人的智慧。校长在人们心目中也是知识、智慧的象征。校长必须是学科带头人,必须在教学上有建树。四是较强的管理能力和高超的领导艺术。校长对学校的管理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主要体现在为全体教师搭建和谐向上的教学科研平台,为学生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能够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引导大家团结一心、目标一致、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使全校凝聚成一种合力,把学校办好。五是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教育是一项培养人、塑造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依靠正确的决策,周密的部署,精心的组织,稳妥的实施,这就要求校长有科学的态度,培养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方法,遵循科学规律;同时,教育又是一项十分具体、细致的工作,这就要求校长有务实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改革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应以建立民主推荐、民主监督制度为突破口。有人把现行的校长选拔任用方式概括为四种:第一种是调动任命法:上级直接行文,将某某调到某校任校长;第二种是直接提拔法:领导提名,上会研究,行文任命;第三种是履行程序法:到被拟任人所在单位,通过部分民主推荐、考核、资格审查、公示等程序,然后行文任命;第四种是公推公选法:通过竞聘演说、民主投票选举、组织程序考核、资格审查等程序,然后行文任命。笔者认为,公推公选法比较合理,但还不够完善,在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方面还有待改进。无论选任哪级校长,都应将选任职位、选任条件、选任程序等有关情况向广大教职工及社会各界公布,吸纳各方意见。还可设立校长选拔任用专业评议组织,对候选人提出评议意见。在此基础上进入竞聘演讲、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张榜公示等程序。
在改革校长选拔任用机制的同时,还应建立科学的校长考核评价体系和培训制度。不断完善校长任期目标考察、在任经济责任审计、定期考察、责任追究、离任审计等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一套纪律严明、制度完备、群众参与的监督制度。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校长队伍。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这话虽显偏颇,但不为过。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可见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身体力行者,校长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效。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必须从改革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做起。这里先从一个故事说起:某县一中的Z校长,教学水平高,治校有方,深得师生的爱戴和好评,在社会上声望很高,因此被提拔为该县教育局长。后来县一中被确定为正县级学校,需要按照正县级级别配备领导班子,身为正科级干部的Z局长又一次得到了提拔,根据干部任用中 “不能越级提拔”的规定,Z局长被第二次提拔到县一中当了副校长(副县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能说该县的党委、政府不重视教育,把县一中升格为正县级学校,就是重视教育的举措;也不能说该县的党委、政府不重视人才,Z校长一再得到提拔,就是重视人才的体现;更不能说坚持干部任用规定有错。问题就出在了校长选拔任用的机制上。校长是领导干部,这一点无须置疑。但是学校工作有着自身的特性和规律,校长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结合了教育家、管理者、经营者、教师等多种角色特征,校长的成长规律不同于政府官员,校长职务不同于一般的行政职务。而校长职务的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在校长的选拔任用上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新机制。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校长任职条件、选拔程序、考核办法、评价机制、管理体系等等进行全方位改革。
改革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应以建立校长资格制度为基础。当教师要有教师资格,同样,当校长也必须具备校长资格。笔者认为,作为新时期的校长,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思想素质。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其思维方式、办学理念、创新精神,都对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二是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校长在人们心目中是道德的典范、做人的楷模。校长的权威绝不是凭一纸任命就能建立,而是要以崇高的敬业精神、良好的道德情操、公正廉明的形象去激励师生,得到师生的认同、敬佩,进而凝聚成校长的威信。三是渊博的知识和超人的智慧。校长在人们心目中也是知识、智慧的象征。校长必须是学科带头人,必须在教学上有建树。四是较强的管理能力和高超的领导艺术。校长对学校的管理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主要体现在为全体教师搭建和谐向上的教学科研平台,为学生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能够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引导大家团结一心、目标一致、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使全校凝聚成一种合力,把学校办好。五是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教育是一项培养人、塑造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依靠正确的决策,周密的部署,精心的组织,稳妥的实施,这就要求校长有科学的态度,培养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方法,遵循科学规律;同时,教育又是一项十分具体、细致的工作,这就要求校长有务实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改革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应以建立民主推荐、民主监督制度为突破口。有人把现行的校长选拔任用方式概括为四种:第一种是调动任命法:上级直接行文,将某某调到某校任校长;第二种是直接提拔法:领导提名,上会研究,行文任命;第三种是履行程序法:到被拟任人所在单位,通过部分民主推荐、考核、资格审查、公示等程序,然后行文任命;第四种是公推公选法:通过竞聘演说、民主投票选举、组织程序考核、资格审查等程序,然后行文任命。笔者认为,公推公选法比较合理,但还不够完善,在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方面还有待改进。无论选任哪级校长,都应将选任职位、选任条件、选任程序等有关情况向广大教职工及社会各界公布,吸纳各方意见。还可设立校长选拔任用专业评议组织,对候选人提出评议意见。在此基础上进入竞聘演讲、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张榜公示等程序。
在改革校长选拔任用机制的同时,还应建立科学的校长考核评价体系和培训制度。不断完善校长任期目标考察、在任经济责任审计、定期考察、责任追究、离任审计等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一套纪律严明、制度完备、群众参与的监督制度。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校长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