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话题
2011年1月7日,合肥晚报报道:合肥一中的一名高三学生成为合肥市第一名开车上学的高中生。记者见他熟练地起步,挂挡,踩油门,动作熟练得一点不逊于电影《头文字D》里的男主角藤原拓海。这名学生名叫郭尧。去年的10月8日是郭尧的18周岁生日,他送给自己的成年礼就是一本驾照。两个月后,他开始开着一辆二手的白色捷达上学。高中生开车上学,社会对此褒贬不一。为了防止挨砖,记者问这位合肥市史上第一位开车的高中生:“要不要隐去真实姓名?”而90后郭尧的回答则是尽管放马过来,“男子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要么就不采访,采访就一定要署真名。对于高中生驾车上学,你认为合适吗?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互动平台
高中生怎么能开车?
★Melisa
高中生应该不适合开车,因为他们还没有出社会,心理素质不是很好。遇到问题难免紧张,容易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而且还会有些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不应该提倡。
——————————————
★深宏
中国的情况,不是有钱就可以买车的。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太大,我觉得不安全。实在要买,你可以没啥事情的时候开出去兜风,但最好不要开车上学——容易膨胀虚荣心啊,慎重。
——————————————
★小强
大学生开车上学都是少数,高中生就不要出来添乱啦。而且,开车多不环保啊,还有堵车问题。你看北京都开始限购汽车了。
——————————————
★Genius
我觉得学生开车上学容易让他和同学们拉开距离,对他的人际交往不利。
——————————————
★悠悠
驾车上学既有一定的危险性,又会带来学校管理的混乱。更重要的是,会让贫寒学子和一般家庭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恕我妄言,这位同学要么是“官二代”,要么是“富二代”,有普通百姓给高中生买车的吗?如果学校放任这种现象,肯定会导致同学之间的攀比之风盛行。那就不需要通过学习来改变人生轨迹了,我们直接“拼爹”算了。
——————————————
★Anger
高中生驾车上学,的确合法,但我们请问这位驾车的同学,车是你自己挣的吗?拿着父母的钱来招摇过市,恐怕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吧。有本事自己挣钱买车,那样,我心服口服。
——————————————
★虎口拔牙
不错,在国外,高中生开车并不稀奇,更何况时代在发展,驾驶已经越来越成为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但这是在中国,中国自有中国的国情,中国并不是很富裕,有钱的人家毕竟是少数,对成年人而言,有车族还是一个梦想,不要动不动就把什么事与外国挂上钩。
高中生开车怎么了?
★迷途其未返
我觉得吧,开车去上学顶多只是“不低调”,只是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已,没什么可批评的。人家有能力开我们应该是管不着的吧。我见过有人开车上学,可是我只是投以“羡慕”加“忌妒”的眼神以及敬佩的心态,并不觉得人家在显摆或者太奢侈啊什么的。
——————————————
★Miranda
美国人满15岁时就可以在自己学校里报名学习开车,16岁就可以有驾照,好多学生开车上学。16~18岁要父母同意,到了18岁不需要经过父母,自己就可以决定了。如果你是读公立学校的,应该是没有规定什么时候可以开的,只要父母给你车,上好保险就好啦。美国高中生可以,为什么中国高中生就不行?
——————————————
★更砂
我有个朋友,他开车不是为了拉风,因为他家到学校这路程太远了。但他又觉得开进学校太扎眼了,所以总是开到离学校比较近的同学家停着,然后走路上学。
——————————————
★雪满园
如果你有驾照,家庭条件允许,那就买辆开去上学咯! 我现在是高二,开车上学,学校的地盘还算大。老师都开车了,学生学老师嘛,老师不会说的。开车上学的确挺酷,要做好全校同学都认识你的心理准备哦!
——————————————
★Lacrimosa
随着有车的家庭越来越多,高中生开车上学也会越来越多的。就像当初的手机,用的人少的时候,不也被人当作奢侈品,一看到学生用就有人大惊小怪的,说现在的学生如何如何,但你看现在有哪几个中学生不用手机的。科技发展给人带来的方便,开始总是只有少数人能享受到,到普及了就没有问题了,总会有这个过程的。
——————————————
★Wall
我觉得只要是合法的就没有问题,我说的合法指的是成年+驾照。有人会说你还在读书,怎么可以开车?奇怪了,学生只是一种社会身份而已,法律都没有规定学生不能开车。我是学生也不代表我开不好车。我觉得只要还是学生就会被当成小孩子来教育是种“中国特色”。问题是,你们不能总是这么武断,我要试过了才能知道我能不能做到。
【意见领袖】
高中生开车上学之所以成其为问题,是因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高中生”——开车人的身份,也决定了开车的目的地(上学);一个是“车”,车不仅仅是车,还有其象征意义和衍生问题。高中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4~18岁之间,18岁之前的我们就不讨论了,因为国家规定成年了才能拿驾照。我们只讨论合法的情况,合法的情况是指已经成年并且拿到了驾照。
高中生≠“马路杀手”
有人认为高中生驾车不安全,他们有很大的可能是“马路杀手”。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歧视。把这种逻辑推到极致——两个18岁的青年,一个是学生,一个不是,都有驾照。那么是学生的那个是不是一定开得比不是的那个差?学生出车祸的几率比不是学生的那个高?这显然是荒谬的。只要取得了驾照,我们就应该假定他有开车上路的能力。
“高中生学业压力大,可能会因为驾车的时候太过疲劳酿成车祸。”这看起来是个很有力的理由,因为我们听过很多驾驶疲劳导致车祸的新闻。但这里我们要区分一般的疲劳和驾驶疲劳。驾驶疲劳指的是驾驶人在长时间连续行车后,产生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而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技能下降的现象。这种情形大多出现在专职司机尤其是跑长途运输司机身上。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学生开车上学,不可能出现长时间连续行车的情况。假定由于学习,有的学生出现了疲劳状态,那么其他成人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也会疲劳,是不是也要反对他们开车?疲劳是个相对主观的概念,任何人都有可能疲劳,也都可能因为疲劳造成车祸。这个问题应该依靠车主自律,而不是根据车主的社会身份判断他能不能驾车。
买车≠炫富
开车上学不是炫耀是什么?如果是自己买的那我心服口服。开车不环保,而且城市越来越堵了,高中生也要来加剧污染和拥堵吗?
其他同学的电动车或是自行车也是家里买的,为什么独独质问开小汽车的同学呢?这里隐含了一个假定:车是奢侈品,家长不该给孩子买奢侈品。奢侈品最简洁的定义是:非必要的物品或设施。其实“必要”还是一个相对概念。南方的冬天,不开暖气也不会冻死,顶多是有点哆嗦罢了,为什么写字楼要开暖气呢?因为舒适的工作环境更能使人集中精力,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样,开车使车主更能掌握自己的时间。严格来说,生活必需品只有寥寥几种。需要也是被培养出来的,也是一个相对概念。
所以这个问题很简单——对有的家庭来说,觉得孩子需要开车上学,汽车不是奢侈品,于是买一辆车给孩子开去上学;对有的家庭来说不是,那就不买。如果买的是名车,而且那位同学还趾高气扬,那是他的家教和个人修养的问题。
至于环保,环保人人有责,而不是“人人有责,但高中生更有责”。道德是用来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的。一个人不开车、不用空调、素食,这是一种很高尚的生活方式,大家可以表示钦佩并向他学习,但不能说不这么过的人就不对。
考虑到环保和交通压力,国家虽然不能禁止私家车,但可以提倡更节能的生活方式,还可以用税费等措施让开车的代价更高,以减少一部分需求,补贴公共交通系统,支持公交建设和降低其费用。后者正是经济常识所讲的“再次分配”。
理性选择是否开车
最敏感的是贫富差异的问题——开车上学没有必要,而且会刺激没有车的同学,使家境贫寒的同学自卑。
我们选择交通工具的时候应该考虑什么?安全、方便、快速、经济。不是每一种交通工具都能满足这四个条件,所以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安全:只要交通工具无故障,驾驶人技术过关且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假定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是安全的。安全程度上可能会由于它们各自的特点略有区别。
方便、快速和经济是分不开的。假定我是一个学生,家里离学校有一定的距离,我可能会选择骑电动车或搭公交车。公交车站离我家有点远,而且没有直达学校的,那我很可能会觉得坐公交太麻烦,选择骑电动车上学。但是有一天国家规定,时速20公里以上的电动车按机动车管理,要考驾照,还要上牌。我没有时间考驾照,也不想花钱上牌,这个时候新开辟了一条从家里直达学校的公交路线,那我就很可能会弃电动车而取公交。
但假定我家离学校特别远,经常要等很久才来一班,而且大多数时候车上很挤,没有座位。花了一个多小时到学校,经常累得快要趴下。有鉴于此,家里决定给我买辆车(我满18岁了,而且有驾照)。自从开车之后,我不到半小时就可以到学校。
再比如说,一个商务人士,时间对他来说至关重要,那么对交通费用他就不会那么敏感,所以他经常坐飞机到各地出差。与此相反,假如一个人预算有限,但有一个长假,他可能会坐火车去旅行。对于不同的人,各个因素对他的意义是不同的。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是在经济能力、实际需要和偏好的基础上来选择。
真正的自信不是建立在物质或外在上的。如果因为同学开车上学自卑,那么同学穿的衣服比你好、长得比你漂亮、读书成绩好过你,甚至知道的明星比你多,是不是也应该自卑?自卑可以有很多理由,没有同学开车上学还是可以自卑。就像校服不能抹平学生之间的家庭条件差距,禁止学生开车上学同样不能。
一个好的学校,不会只是想着怎么样去“管”学生以减少麻烦,而是会尽力营造一种“人人都不一样,但人人平等”的环境,对学生一视同仁。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可能很大,这个世界可能很不公平。不可能蒙上眼睛假装它们不存在。我们应该回归自己的本心,了解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人。就像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编辑在线
法律没有禁止的就是可以做的。但法律之外还有道德、舆论和风俗习惯,所以有的事有的人权衡过后选择不做或采取更低调的方式来做。有的人照直做了,于是产生口舌之争。一件事对一个人到底好不好,要这个人综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旁人能给的只是意见而已。成年是什么呢?它意味着能够自主选择并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2011年1月7日,合肥晚报报道:合肥一中的一名高三学生成为合肥市第一名开车上学的高中生。记者见他熟练地起步,挂挡,踩油门,动作熟练得一点不逊于电影《头文字D》里的男主角藤原拓海。这名学生名叫郭尧。去年的10月8日是郭尧的18周岁生日,他送给自己的成年礼就是一本驾照。两个月后,他开始开着一辆二手的白色捷达上学。高中生开车上学,社会对此褒贬不一。为了防止挨砖,记者问这位合肥市史上第一位开车的高中生:“要不要隐去真实姓名?”而90后郭尧的回答则是尽管放马过来,“男子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要么就不采访,采访就一定要署真名。对于高中生驾车上学,你认为合适吗?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互动平台
高中生怎么能开车?
★Melisa
高中生应该不适合开车,因为他们还没有出社会,心理素质不是很好。遇到问题难免紧张,容易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而且还会有些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不应该提倡。
——————————————
★深宏
中国的情况,不是有钱就可以买车的。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太大,我觉得不安全。实在要买,你可以没啥事情的时候开出去兜风,但最好不要开车上学——容易膨胀虚荣心啊,慎重。
——————————————
★小强
大学生开车上学都是少数,高中生就不要出来添乱啦。而且,开车多不环保啊,还有堵车问题。你看北京都开始限购汽车了。
——————————————
★Genius
我觉得学生开车上学容易让他和同学们拉开距离,对他的人际交往不利。
——————————————
★悠悠
驾车上学既有一定的危险性,又会带来学校管理的混乱。更重要的是,会让贫寒学子和一般家庭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恕我妄言,这位同学要么是“官二代”,要么是“富二代”,有普通百姓给高中生买车的吗?如果学校放任这种现象,肯定会导致同学之间的攀比之风盛行。那就不需要通过学习来改变人生轨迹了,我们直接“拼爹”算了。
——————————————
★Anger
高中生驾车上学,的确合法,但我们请问这位驾车的同学,车是你自己挣的吗?拿着父母的钱来招摇过市,恐怕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吧。有本事自己挣钱买车,那样,我心服口服。
——————————————
★虎口拔牙
不错,在国外,高中生开车并不稀奇,更何况时代在发展,驾驶已经越来越成为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但这是在中国,中国自有中国的国情,中国并不是很富裕,有钱的人家毕竟是少数,对成年人而言,有车族还是一个梦想,不要动不动就把什么事与外国挂上钩。
高中生开车怎么了?
★迷途其未返
我觉得吧,开车去上学顶多只是“不低调”,只是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已,没什么可批评的。人家有能力开我们应该是管不着的吧。我见过有人开车上学,可是我只是投以“羡慕”加“忌妒”的眼神以及敬佩的心态,并不觉得人家在显摆或者太奢侈啊什么的。
——————————————
★Miranda
美国人满15岁时就可以在自己学校里报名学习开车,16岁就可以有驾照,好多学生开车上学。16~18岁要父母同意,到了18岁不需要经过父母,自己就可以决定了。如果你是读公立学校的,应该是没有规定什么时候可以开的,只要父母给你车,上好保险就好啦。美国高中生可以,为什么中国高中生就不行?
——————————————
★更砂
我有个朋友,他开车不是为了拉风,因为他家到学校这路程太远了。但他又觉得开进学校太扎眼了,所以总是开到离学校比较近的同学家停着,然后走路上学。
——————————————
★雪满园
如果你有驾照,家庭条件允许,那就买辆开去上学咯! 我现在是高二,开车上学,学校的地盘还算大。老师都开车了,学生学老师嘛,老师不会说的。开车上学的确挺酷,要做好全校同学都认识你的心理准备哦!
——————————————
★Lacrimosa
随着有车的家庭越来越多,高中生开车上学也会越来越多的。就像当初的手机,用的人少的时候,不也被人当作奢侈品,一看到学生用就有人大惊小怪的,说现在的学生如何如何,但你看现在有哪几个中学生不用手机的。科技发展给人带来的方便,开始总是只有少数人能享受到,到普及了就没有问题了,总会有这个过程的。
——————————————
★Wall
我觉得只要是合法的就没有问题,我说的合法指的是成年+驾照。有人会说你还在读书,怎么可以开车?奇怪了,学生只是一种社会身份而已,法律都没有规定学生不能开车。我是学生也不代表我开不好车。我觉得只要还是学生就会被当成小孩子来教育是种“中国特色”。问题是,你们不能总是这么武断,我要试过了才能知道我能不能做到。
【意见领袖】
高中生开车上学之所以成其为问题,是因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高中生”——开车人的身份,也决定了开车的目的地(上学);一个是“车”,车不仅仅是车,还有其象征意义和衍生问题。高中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4~18岁之间,18岁之前的我们就不讨论了,因为国家规定成年了才能拿驾照。我们只讨论合法的情况,合法的情况是指已经成年并且拿到了驾照。
高中生≠“马路杀手”
有人认为高中生驾车不安全,他们有很大的可能是“马路杀手”。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歧视。把这种逻辑推到极致——两个18岁的青年,一个是学生,一个不是,都有驾照。那么是学生的那个是不是一定开得比不是的那个差?学生出车祸的几率比不是学生的那个高?这显然是荒谬的。只要取得了驾照,我们就应该假定他有开车上路的能力。
“高中生学业压力大,可能会因为驾车的时候太过疲劳酿成车祸。”这看起来是个很有力的理由,因为我们听过很多驾驶疲劳导致车祸的新闻。但这里我们要区分一般的疲劳和驾驶疲劳。驾驶疲劳指的是驾驶人在长时间连续行车后,产生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而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技能下降的现象。这种情形大多出现在专职司机尤其是跑长途运输司机身上。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学生开车上学,不可能出现长时间连续行车的情况。假定由于学习,有的学生出现了疲劳状态,那么其他成人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也会疲劳,是不是也要反对他们开车?疲劳是个相对主观的概念,任何人都有可能疲劳,也都可能因为疲劳造成车祸。这个问题应该依靠车主自律,而不是根据车主的社会身份判断他能不能驾车。
买车≠炫富
开车上学不是炫耀是什么?如果是自己买的那我心服口服。开车不环保,而且城市越来越堵了,高中生也要来加剧污染和拥堵吗?
其他同学的电动车或是自行车也是家里买的,为什么独独质问开小汽车的同学呢?这里隐含了一个假定:车是奢侈品,家长不该给孩子买奢侈品。奢侈品最简洁的定义是:非必要的物品或设施。其实“必要”还是一个相对概念。南方的冬天,不开暖气也不会冻死,顶多是有点哆嗦罢了,为什么写字楼要开暖气呢?因为舒适的工作环境更能使人集中精力,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样,开车使车主更能掌握自己的时间。严格来说,生活必需品只有寥寥几种。需要也是被培养出来的,也是一个相对概念。
所以这个问题很简单——对有的家庭来说,觉得孩子需要开车上学,汽车不是奢侈品,于是买一辆车给孩子开去上学;对有的家庭来说不是,那就不买。如果买的是名车,而且那位同学还趾高气扬,那是他的家教和个人修养的问题。
至于环保,环保人人有责,而不是“人人有责,但高中生更有责”。道德是用来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的。一个人不开车、不用空调、素食,这是一种很高尚的生活方式,大家可以表示钦佩并向他学习,但不能说不这么过的人就不对。
考虑到环保和交通压力,国家虽然不能禁止私家车,但可以提倡更节能的生活方式,还可以用税费等措施让开车的代价更高,以减少一部分需求,补贴公共交通系统,支持公交建设和降低其费用。后者正是经济常识所讲的“再次分配”。
理性选择是否开车
最敏感的是贫富差异的问题——开车上学没有必要,而且会刺激没有车的同学,使家境贫寒的同学自卑。
我们选择交通工具的时候应该考虑什么?安全、方便、快速、经济。不是每一种交通工具都能满足这四个条件,所以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安全:只要交通工具无故障,驾驶人技术过关且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假定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是安全的。安全程度上可能会由于它们各自的特点略有区别。
方便、快速和经济是分不开的。假定我是一个学生,家里离学校有一定的距离,我可能会选择骑电动车或搭公交车。公交车站离我家有点远,而且没有直达学校的,那我很可能会觉得坐公交太麻烦,选择骑电动车上学。但是有一天国家规定,时速20公里以上的电动车按机动车管理,要考驾照,还要上牌。我没有时间考驾照,也不想花钱上牌,这个时候新开辟了一条从家里直达学校的公交路线,那我就很可能会弃电动车而取公交。
但假定我家离学校特别远,经常要等很久才来一班,而且大多数时候车上很挤,没有座位。花了一个多小时到学校,经常累得快要趴下。有鉴于此,家里决定给我买辆车(我满18岁了,而且有驾照)。自从开车之后,我不到半小时就可以到学校。
再比如说,一个商务人士,时间对他来说至关重要,那么对交通费用他就不会那么敏感,所以他经常坐飞机到各地出差。与此相反,假如一个人预算有限,但有一个长假,他可能会坐火车去旅行。对于不同的人,各个因素对他的意义是不同的。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是在经济能力、实际需要和偏好的基础上来选择。
真正的自信不是建立在物质或外在上的。如果因为同学开车上学自卑,那么同学穿的衣服比你好、长得比你漂亮、读书成绩好过你,甚至知道的明星比你多,是不是也应该自卑?自卑可以有很多理由,没有同学开车上学还是可以自卑。就像校服不能抹平学生之间的家庭条件差距,禁止学生开车上学同样不能。
一个好的学校,不会只是想着怎么样去“管”学生以减少麻烦,而是会尽力营造一种“人人都不一样,但人人平等”的环境,对学生一视同仁。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可能很大,这个世界可能很不公平。不可能蒙上眼睛假装它们不存在。我们应该回归自己的本心,了解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人。就像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编辑在线
法律没有禁止的就是可以做的。但法律之外还有道德、舆论和风俗习惯,所以有的事有的人权衡过后选择不做或采取更低调的方式来做。有的人照直做了,于是产生口舌之争。一件事对一个人到底好不好,要这个人综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旁人能给的只是意见而已。成年是什么呢?它意味着能够自主选择并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