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中国制造业的碳减排责任分配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yzcq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造业是中国的第二大碳排放源,其减排的成功与否是中国能否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基于中国到2030年的碳强度降低目标,利用基于熵权的TOPSIS综合评价法,核算中国制造业2020—2030年碳减排责任,并进一步将制造业碳减排责任分配到中国30个省份、28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各省份的各细分行业.核算结果表明:①制造业需完成中国碳减排总量的35.52%.②各地区碳减排责任的差别较大,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省份,其碳减排责任也较大,碳减排责任居于前三的省份分别是江苏、山东、河北.③制造业碳排放主要来自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这四个行业,其年均排放量之和占制造业年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的碳减排责任分别占制造业减排总量的31.65%、15.79%、9.12%.④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碳减排责任在2/3的省份中占比都是最高的,尤其是在河北,其碳减排责任占河北制造业碳减排总量的71.73%.其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在广西的占比最高,约为29.63%.鉴于制造业在地区间、行业间的减排责任差别较大,因此制定合理的碳减排责任分配方案有益于保证中国“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其他文献
人类发展评估是公共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热点.文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把人类发展评估研究识别为三个阶段,指出需要在第三阶段背景下开展深化研究.第一阶段对GDP用作人类发展衡量指标的合理性提出质疑,提出用人类发展指数(HDI)进行替代.第二阶段以“弱可持续”为依据,假设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可以互相替代,将生态环境影响的“绝对值”融入人类发展评估.第三阶段以“强可持续”和“地球边界”为依据,强调自然资本的绝对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将生态环境影响越过生态承载能力和“地球边界”的“相对值”融入人类发展评估.在以上分析的基
碳达峰、碳中和即“双碳”目标是中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城市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居于先导地位,低碳城市试点已积累了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对于新形势下城市引领机制的理论基础、政策环境变化及优化方案进行系统性思考很有必要.根据协同论观点,低碳城市建设尚处于依靠外部规制运转的他组织阶段,需要向内部有序运转的自组织转变,其主要推动力包括优化快变量的作用机制,培育适合慢变量发展的政策环境,发挥慢变量的决定性作用;发挥竞争—合作机制的推动作用,鼓励良性竞争,加强城市间合作
雄安新区2050年建成绿色低碳之城,意味着2050年雄安新区要建成零碳城市.探索雄安新区零碳城市建设路径对中国城市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有示范意义.作者基于自主开发的雄安新区低排放分析模型(LEAP?Xiongan),构建25种情景对雄安新区的零碳城市建设路径进行情景分析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①雄安新区的开发建设必然带来能源消费总量的大幅增加,然而合理的政策组合依然可以确保雄安新区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②不同的能源强度政策和能源结构转型政策对零碳城市的路径有显著影响.其中,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