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不仅加深了经济上的国际化进程,而且也加深了文化习俗等各国文化的相互融合,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一些外来文化,诸如,有学生拥有外语姓名,在语言表达上外语与中文相互夹杂,或者受外语的影响生造出许多新词,以致于教师难以理解这些新词的含义。在学校的规范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者有之,使用国外课程者有之,中外学生互访与交流者有之,通过国际网络课程,感受国外课堂教学,彼此互动者有之,不一而足。所有这些学生行为与教学行为背后,教师应怎样理解外来文化的内涵,应如何回应“90’’后与“00"后的学生言语,而进行有效对话呢?教师又应怎样应对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多样化教学呢?教师又如何发挥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呢?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世界意识和国际眼光,还应守望着中国文化,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就需要教师重构新的教师文化。
早在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中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再一次提到“三个面向”的问题。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教师应及时反思,与时俱进,建立富有现代意识与民族意识的教师文化。
国际的视野
国际化浪潮扑面而来,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如果教师一味局限于本土意识,就会使教师视野狭窄。教师成长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视野决定专业境界,实力决定专业高度”,所以,教师应有教育国际化视野。为此,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首先是具有国际化的教学技能。教师应熟知一门外语,通过言语深入领会他国文化,也利于咀嚼他国的教育文化产品,这样才会领会他国教育的真谛,防止人云亦云和邯郸学步;教师还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利用互联网迅速了解外来信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这种物质化的技术本身就是适应国际化的表现。其次是加强阅读外来教育书籍。毋庸讳言,由于发达国家在教育上的领先,他们对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需要“拿来”为自我教学服务。所以教师要与国外教育著作进行有效对话,要深刻洞悉教育的内蕴,尤其是要密切联系他国文化来思考他们教育的所言所为,这样才会领会他们教育的境界,才会运用国际的视野来彼此对话,形成彼此的视界融合,而又避免自我迷失方向,所以,现代教师应充分利用书籍等文化载体蓬勃传播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多媒体传播的丰富信息,使之为我所用。由此观之,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教师,必然面临各种文化的对话与冲突,面临选择有效信息的强烈挑战,需要教师表现出足够的开放张力和创生意识,不但要有效选择信息,而且要有效生成新信息,在合理利用外来文化元素的基础上,使自我具有世界意识与国际眼光。所以,教师需要阅读外国教育书籍,如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论》、丹东尼奥的《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斯腾伯格的《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等,以及有关外国教育的期刊,例如《外国教育研究》等。只有不断了解国外对教育的理解,以及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才会具有开阔的视野,深刻理解教育以及教师的内蕴,教师自我才会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这样的教师文化才是充满创意与生命活力的。
植根的研究
随着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与教育殖民趋势日益明显,教师极有可能失去自我的文化土壤,失去了民族特色的教育是十分危险的,所以,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固守着自我的教育实践,从教育实践的土壤中,深思教育的诸多问题,深度审视自我的教育行为,关注自我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培养了什么样的学生,因此,国际化视野下的教师发展及其教师文化应该是关注自我的优良教育传统,关注当下的教育现实,这样才不会迷失方向,这样才会使教师像大树一样,把根扎得更深更厚实,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才会更深刻,教师自身蕴含的教育文化才会更关照教育现实,才会更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教育才会具有源源不断的活力,从而彰显教育之美,教育之真,教育之善。否则,我们要么拾别人之牙慧,要么因固守传统而保守,让教育裹足不前,这都是教育之悲哀,也使教师文化失去了鲜明的时代特色,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所以,植根实践与自我的教育研究,需要教师具有饱满的热情,具有高度的自信,具有不断摆出教育事实、进行深度反思、进行理性分析的教育情怀,这样的教师文化才会根深叶茂,才会彰显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巨大活力。因此,教师应有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教师文化特质,才会催生教师的发展。
融合的生成
教师有了国际的视野,有了自我的根基,把这些元素融合在自我的教育实践中,就会产生“化学反应”,增强自我的教学实践知识和对教学实践知识的认识,使自我的教育实践富有创生性。这样才会培养出既具国际视野,又有民族情怀的现代学生,促成学生成为具有社会担当、充满民族责任感的新时代接班人,也会激发学生主动接受外来挑战,具有应对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我们的基础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为学生今后在发展道路上开花结果奠好基。实践证明,教师的这些意识与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拥有多样的文化视角,对学生形成开放的视野与创生的能力具有极大的激励与鼓舞作用,让学生注意吸纳多种文明,又不失民族本色,这样培养出来的一代学生才会充满创造活力。所以,教师要思考教学的每一个问题,要思考教育所带来的每一份力量,要使自我的教育具有鲜活的文化魅力,让教育具有积极的价值意义。因此,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文化应是具有持续思考与创新活力的教师行为文化,应是具有自我民族特色的本体文化与合理吸收外来文化的新生文化,这样,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教学,对教育技能的有效运用,对教育行为产生的诸多影响,都会是深思熟虑的,都会是开放与创新的,教师实际上处于不断的变革中,教师文化就是一种不断变革的文化。
组织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事业、社会事业都需要集体的力量,都需要在学习与创造中得到发展,传统社会单打独斗开创事业的时代难以为继。其实,教育事业也不例外。所以,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文化应该是学习型组织文化,需要教师坚持学习,关注学科思想的本原性问题,关注学科知识问题(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关注人之为人的教育本真问题,关注教育融合诸多因素的具体实践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既学习外来文化与外来教育的先进经验,也要学习学科专业与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还要学习教育实践的丰富智慧。而且,我们要发挥中国传统的独特优势,注重教研组、备课组、师徒帮扶等组织的积极作用。教师也要利用“研讨沙龙”等非正式组织来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只有形成多样的组织系统,形成学习型组织,教师的发展才会有效利用集体思维,才会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样的教师文化才会具有生命活力,才会促成教师生成实践智慧,教师文化才会更有魅力,教师自我才会更具文化品性。
我们还要利用中国注重集体的优良传统,注重在高效完成项目任务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让教师在临时的团队中得到智力帮助,在做中(或在“教”中)获得积极的教育体验,展开教学研究,这样的团队工作中的教与研无疑利于教师发展,也会创造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教师文化。这就是彰显教师组织文化的作用。
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文化,应该是具有国际视野、充满活力与创造性的教师文化,应该是有民族之根的教师文化,应该是关注实践并充满研究之意蕴的教师文化(不只是低质而过于感性的教师文化),应该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融合性文化,应该是具有巨大的组织力量的教师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文化。这样的教师文化才更利于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并充满民族气节的新时代学生,这样才会关注教育的现实,关注学生的未来,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教育的生命活力,我们教师才会体验到教育的力量,才会体验到教师的自我幸福。
早在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中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再一次提到“三个面向”的问题。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教师应及时反思,与时俱进,建立富有现代意识与民族意识的教师文化。
国际的视野
国际化浪潮扑面而来,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如果教师一味局限于本土意识,就会使教师视野狭窄。教师成长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视野决定专业境界,实力决定专业高度”,所以,教师应有教育国际化视野。为此,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首先是具有国际化的教学技能。教师应熟知一门外语,通过言语深入领会他国文化,也利于咀嚼他国的教育文化产品,这样才会领会他国教育的真谛,防止人云亦云和邯郸学步;教师还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利用互联网迅速了解外来信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这种物质化的技术本身就是适应国际化的表现。其次是加强阅读外来教育书籍。毋庸讳言,由于发达国家在教育上的领先,他们对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需要“拿来”为自我教学服务。所以教师要与国外教育著作进行有效对话,要深刻洞悉教育的内蕴,尤其是要密切联系他国文化来思考他们教育的所言所为,这样才会领会他们教育的境界,才会运用国际的视野来彼此对话,形成彼此的视界融合,而又避免自我迷失方向,所以,现代教师应充分利用书籍等文化载体蓬勃传播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多媒体传播的丰富信息,使之为我所用。由此观之,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教师,必然面临各种文化的对话与冲突,面临选择有效信息的强烈挑战,需要教师表现出足够的开放张力和创生意识,不但要有效选择信息,而且要有效生成新信息,在合理利用外来文化元素的基础上,使自我具有世界意识与国际眼光。所以,教师需要阅读外国教育书籍,如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论》、丹东尼奥的《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斯腾伯格的《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等,以及有关外国教育的期刊,例如《外国教育研究》等。只有不断了解国外对教育的理解,以及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才会具有开阔的视野,深刻理解教育以及教师的内蕴,教师自我才会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这样的教师文化才是充满创意与生命活力的。
植根的研究
随着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与教育殖民趋势日益明显,教师极有可能失去自我的文化土壤,失去了民族特色的教育是十分危险的,所以,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固守着自我的教育实践,从教育实践的土壤中,深思教育的诸多问题,深度审视自我的教育行为,关注自我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培养了什么样的学生,因此,国际化视野下的教师发展及其教师文化应该是关注自我的优良教育传统,关注当下的教育现实,这样才不会迷失方向,这样才会使教师像大树一样,把根扎得更深更厚实,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才会更深刻,教师自身蕴含的教育文化才会更关照教育现实,才会更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教育才会具有源源不断的活力,从而彰显教育之美,教育之真,教育之善。否则,我们要么拾别人之牙慧,要么因固守传统而保守,让教育裹足不前,这都是教育之悲哀,也使教师文化失去了鲜明的时代特色,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所以,植根实践与自我的教育研究,需要教师具有饱满的热情,具有高度的自信,具有不断摆出教育事实、进行深度反思、进行理性分析的教育情怀,这样的教师文化才会根深叶茂,才会彰显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巨大活力。因此,教师应有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教师文化特质,才会催生教师的发展。
融合的生成
教师有了国际的视野,有了自我的根基,把这些元素融合在自我的教育实践中,就会产生“化学反应”,增强自我的教学实践知识和对教学实践知识的认识,使自我的教育实践富有创生性。这样才会培养出既具国际视野,又有民族情怀的现代学生,促成学生成为具有社会担当、充满民族责任感的新时代接班人,也会激发学生主动接受外来挑战,具有应对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我们的基础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为学生今后在发展道路上开花结果奠好基。实践证明,教师的这些意识与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拥有多样的文化视角,对学生形成开放的视野与创生的能力具有极大的激励与鼓舞作用,让学生注意吸纳多种文明,又不失民族本色,这样培养出来的一代学生才会充满创造活力。所以,教师要思考教学的每一个问题,要思考教育所带来的每一份力量,要使自我的教育具有鲜活的文化魅力,让教育具有积极的价值意义。因此,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文化应是具有持续思考与创新活力的教师行为文化,应是具有自我民族特色的本体文化与合理吸收外来文化的新生文化,这样,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教学,对教育技能的有效运用,对教育行为产生的诸多影响,都会是深思熟虑的,都会是开放与创新的,教师实际上处于不断的变革中,教师文化就是一种不断变革的文化。
组织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事业、社会事业都需要集体的力量,都需要在学习与创造中得到发展,传统社会单打独斗开创事业的时代难以为继。其实,教育事业也不例外。所以,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文化应该是学习型组织文化,需要教师坚持学习,关注学科思想的本原性问题,关注学科知识问题(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关注人之为人的教育本真问题,关注教育融合诸多因素的具体实践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既学习外来文化与外来教育的先进经验,也要学习学科专业与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还要学习教育实践的丰富智慧。而且,我们要发挥中国传统的独特优势,注重教研组、备课组、师徒帮扶等组织的积极作用。教师也要利用“研讨沙龙”等非正式组织来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只有形成多样的组织系统,形成学习型组织,教师的发展才会有效利用集体思维,才会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样的教师文化才会具有生命活力,才会促成教师生成实践智慧,教师文化才会更有魅力,教师自我才会更具文化品性。
我们还要利用中国注重集体的优良传统,注重在高效完成项目任务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让教师在临时的团队中得到智力帮助,在做中(或在“教”中)获得积极的教育体验,展开教学研究,这样的团队工作中的教与研无疑利于教师发展,也会创造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教师文化。这就是彰显教师组织文化的作用。
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文化,应该是具有国际视野、充满活力与创造性的教师文化,应该是有民族之根的教师文化,应该是关注实践并充满研究之意蕴的教师文化(不只是低质而过于感性的教师文化),应该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融合性文化,应该是具有巨大的组织力量的教师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文化。这样的教师文化才更利于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并充满民族气节的新时代学生,这样才会关注教育的现实,关注学生的未来,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教育的生命活力,我们教师才会体验到教育的力量,才会体验到教师的自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