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科学探究与学生的纽带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felo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列为“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相似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探究乐趣目前人教版、沪科版义务教育物理教材实验探究的数量和广度都居国内外其它教材之首,目的是让学生动手参与实验过程,而不是过分强调实验结论,所以课堂的教学应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设计性实验,从而构建探究型学习过程作为探究过程与学生中介的教师,要落实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方法、基本活动经验的总体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标、教材,把探究活动设计成符合学生天性的真实和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获取知识与方法教材因受篇幅限制,难以把探究的过程用符合学生思维特征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教师一味地照教材教,势必会压抑学生的灵性,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迟钝,缺乏科学的创新精神在现实中,笔者也常听到老师们发出“这个实验我演示过了,但学生不会”的感叹笔者以为学生的问题有的来自学生自身对实验过程理解不到位,有的则来自教师没有搭建让学生足以对探究过程领悟的平台本文试图通过一些简单案例的分析,对教师如何当好探究与学生的纽带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和思考。
  1倾听学生心声,完善探究过程
  在一线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养成了记录学生实验探究过程出错的习惯,并把学生的问题作为倾听学生心声的切入口,以此透视学生思维的心迹,寻觅正本清源的路径在此过程中也为自己教学积累了原生态的资源。
  11启学生之问,完善探究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出错源自自身的想法,题目不会做也有思维受阻的原因,启学生之问,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便于找到纠错的方法
  案例1定滑轮可以省力吗?
  在探究定滑轮特点实验中,部分学生得出了“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力”的结论,这让我颇感意外课余我找来这些同学,并进行如下对话:
  师:你们实验是如何操作的?
  生:我们是竖直向下拉测力计的
  师:请你们水平拉测力计再做一做,试一试
  生:动手操作,发现定滑轮不能省力
  师:请你们增大钩码重量,再按照课堂中实验操作再做一做
  生:动手操作,发现基本不省力
  师:请你们分析一下,你们得出不省力的原因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生:测力计自重。
  12听学生之说,完善探究过程
  学生之间对某些探究发生争论是常有的事,听学生之说,有利于教师评析原理,回归正确理解
  案例2浮力跟深度有关吗?
  两位同学对浮力跟深度是否有关发生了争论:
  学生1说:物体从开始到逐渐浸入水中的过程中测力计示数逐渐减小,所以浮力与浸入深度有关
  学生2说:物体从浸没开始逐渐下沉,测力计示数不变,所[HJ15mm]以浮力与浸入深度无关
  事实上,学生只看到表面现象,物体浸入水中体积在变大,浮力在变大,而没有控制好浸入体积不变这个变量
  教师的教重在听,听学生之说,才能把脉学生思维的错因,找出矫正的方案。
  13解学生之惑,完善探究过程
  学生问题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有一个感悟、顿悟、领悟的过程有些问题看似简单,但理解却不那么容易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思维世界,才能帮助学生解惑
  案例3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经用电器是增大还是减小呢?
  有两位同学在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特点时发生争论:
  [TP5CW24TIF,Y#]
  学生1说:因为图1中开关闭合后L1比L2亮,所以电流从正极流出经用电器逐渐减小
  学生2说:因为图1中开关闭合后L1比L2暗,所以电流从正极流出经用电器逐渐增大
  事实上学生1和学生2都是根据灯泡亮暗来判断的,这种表面现象不一定正确实验中学生1和学生2只要将两个灯泡位置对调再闭合开关,现象就和他们第一次看到的相反,也就推翻了开始得到的错误结论
  “啊,原来是这样!”学生眉头舒展,脸上露出了笑容。
  2设计稚化过程,促进自然生成
  教材是凝固的文字,教学是真情的活动,由于教材把知识与方法用定论的方式给出,这就需要教师把教学中的探究活动设计成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思维特征的真情活动过程,进而促进知识与方法的自然生成。
  21以直观情景为背景,自然生成探究问题
  物理中有很多探究现象,可以从学生熟知的现象或已有的经验为切入点,以问题为纽带,引发学生思维有效链接,让探究问题自然生成
  案例4探究物质的密度
  提供实际情境:铁比棉花重
  问题1:铁比棉花重对吗?
  问题2:铁在什么情况下比棉花重?
  问题3:为什么等体积的铁比棉花重?
  以铁比棉花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等体积不同物质质量不等这一特征,引入密度概念就显得很自然。
  22以“活动”为平台,多种方法生成探究途径
  新教材为实现新课程目标,设置了“活动”栏目,为学生在“做中学”提供了思维场,也为探究过程提供了多种途径
  案例5比较物体的隔音性能
  比较物体隔音性能对声源有什么要求,你是如何控制变量的?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比较隔音性能的?
  方法1:相同距离比较声音大小
  方法2:比较听不到声音时听者距离声源的远近
  学生有了活动的平台才能操作,有了体验才能感悟,有了思考才能深入,而这都要教师去设疑导思。
  23以凸显本质为目标,推进探究结论有效生成   教材常从基本事实出发,给出探究问题,引导猜想,进行探究为体系编写而成在教学中,学生的体验和感受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机会
  案例6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问题1:甲同学得出一组数据如下:
  甲同学根据上述数据得到杠杆平衡时:F1 L1=F2 L2
  这结论对吗?为什么?
  乙同学根据表格中数据得出结论: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距离等于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距离这一结论完善吗?谁能用实验将其推翻?
  两同学用测力计斜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从这次实验上的数据,钩码重及测力计示数推翻了乙同学结论
  问题3:杠杆平衡条件是什么?
  (学生自然会生成: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4以增设情节为推手,促进探究问题有效解决
  学生对问题理解有一个循环渐进自我确认的过程,学生对问题的自我确认可通过增设认知情节来实现
  案例7探究并联电路电流关系实验
  实验器材:三个灯泡(两个灯泡相同,一个不同)、三个灯座、开关、电源、电流表
  实验中有一些小组用两个相同灯泡改变电源电压做三次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并联电路总电流等于支路电流2倍;并联电路各支路电流都相等
  增加情节:请这些组换用另一灯泡再做一做,通过实验发现支路电流不等,总电流也不等于支路电流2倍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3走进学生心理世界,合理定位教师角色
  物理教师是帮助学生发现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知识的创新,物理知识是教不完的,更重要的是学生未来总是要学习新知识,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思路才是物理教师的职责所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素质是做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领者、组织者,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促进者、评判者,呼唤所有学生共享思考乐趣,用科学的思维训练践行“减负”学生该听的让学生听,学生该思的让学生思,学生该说的让学生说,学生该做的让学生做,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乐学转变教师多一分思考,多一分准备,多一分理解,学生就会有一分自信,有一分力气,增加一分效果
  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世界,认识世界,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需要什么,教师要给予学生最需要的东西;其次要了解学生能做什么,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做,还要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规律,设置符合学生思维特征的认知情境
  切合学生心理,当好探究与学生的纽带,是物理教师永恒的话题,是我们无止境的追求
  【该文章为省级课题《基于项目组的中学理化实验探究的有效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开始出现,其中就包括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对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一、高中政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在实施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时,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作用。  2 激励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学
参考系的选择是物理研究的前提,不同的参考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及表达式意义均可能有异同.但如理不清各自的适用条件,盲目的套用公式,可能满盘皆输.本文以2014年江苏卷15题为例,解析高中物理中几个物理规律相对性.  题目(2014年江苏)如图1所示,生产车间有两个相互垂直且等高的水平传送带甲和乙,甲的速度为v0.小工件离开甲前与甲的速度相同,并平稳地传到乙上,工件与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乙的宽
《物理课程标准》中对“密度”的要求是:“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密度是学生认知层次要达到理解的五个知识点之一,是学生第一个接触到的用比值定义的抽象概念目前的多个版本教材对于引入“比值”(质量/体积)的做法都是“空降”式的,如图1(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八年级上册),没有过渡到“为什么要用比值?”“怎样会想到用比值?”“为什么比值可以反映物质的
期刊
历史学科是中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从历史教学的规律出发,正确地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独立性  自学能力
期刊
产教结合是一个老话题了。早在上世纪七、八十代,我国职业教育尚处于起步发展时期,职教界有识之士就提出了把产教结合作为推进我国职教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并且有相当数量的
“物理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物理的心脏设计处理好课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建构是要以精心的问题设计为基础的新颖出彩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探究情趣,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充分发展,这需要教师克服随意性、盲目性、仓促性,切实有效地掌握提问的一般策略,在潜心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有效提出问题。  1合理掌握难度,使问题具有深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持续了多年,不过高考的紧箍咒还在,受应试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高中物理教师在提升学生物理能力的过程中,大多还是选择理论灌输配合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升.为提升高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效果,本文就该题进行探讨,探究基于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的高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1物理思维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的课程理念提出,高中物理教学应重视学生
产教结合是一个老话题了。早在上世纪七、八十代,我国职业教育尚处于起步发展时期,职教界有识之士就提出了把产教结合作为推进我国职教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并且有相当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