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责任感也称责任心。作为中学生,应从学习中培养求知责任感;在勤俭节约中培养艰苦奋斗的责任感;从平时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中培养讲礼貌、讲文明的责任感;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中培养热爱劳动的责任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主人翁责任意识;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或义务劳动,在实践中体会到奉献的乐趣,从而树立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21世纪是竞争激烈的时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对人的心理素质、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都要求极高,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能时时处处“内驱”着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保健、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自我责任心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中学生 培养 责任感
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阶段,其个性发展呈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初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树立,不仅能促进他们以乐观、积极和主动态度面对学习、生活和发展,也对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对他们将来真正成为遵守社会公德、严守法纪、适合国际竞争的合格现代化公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学德育大纲》,在德育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意义。因此,培养中学生责任感培养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的共同努力。中学生应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责任感的理解
什么是责任感?“责任感”是人自觉自愿地把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情尽力做好的一种情感,同时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态度,《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一直强调责任感的教育,这种责任感不仅仅对于个人,更是对于国家和社会。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先贤孔子就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清代学者顾炎武面对明末清兵入侵的局势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末主张禁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则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现代革命先锋李大钊也说“铁肩担道义”。
二、在勤学苦练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俗话说:“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人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性格,需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也是如此。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意即学习贵在勤奋刻苦,没有止境地学习。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上不能有厌足之心。从古至今,有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从勇于学习,不断钻研中受益的呢?学习需要全神贯注,抛开一切无聊的想法,让自己沉醉在学海中,主动去学习,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学习没有真正的强者与弱者,只有不懈地探索与追求。我们可以在全校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开展形式各样的吃苦耐劳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开展了“培养吃苦耐劳精神铸造人生辉煌”的主题班会教育评比活动,举行了“吃苦耐劳让我走上了成功之路”的优秀毕业生报考会,开展了“吃苦耐劳是人生成功的阶梯”的征文演讲活动,举办了“吃苦耐劳与人生”的黑板报和自制小报的评比活动和开展了“学习邓建军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学榜样等主题教育活动等,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很多学生认识到了吃苦耐劳精神的重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
三、在勤俭节约中培养艰苦奋斗的责任感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代几代国家领导人都十分注重培育中华儿女勤俭节约的美德。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时就告诫共产党员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后来又提出“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指引几代人艰苦创业、勤俭建国。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約”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是教育今后要抓的问题。江泽民同志也从“我国现代化事业正处在创业时期”出发,提出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创业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发扬西柏坡精神,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倡导“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真正体现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的原则,广泛推行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丰富材料,让学生能真正从中体会到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家宝,自觉将这一美德落实到行动中。
作为与时俱进的中学生,我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安定舒适的环境里。但是,我们却应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情怀,怀着对时代的责任感,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把勤俭自觉落实到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共同为创造节约型社会而努力。比如,不开无人灯、无人电脑、无人电视,用完水后及时关掉水龙头等等,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培养勤俭节约中培养艰苦奋斗的责任感,才能把自己造就成能担任重任的人。
四、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在平时的谈话中,要注意场合,使用礼貌用语,态度友善,接受或递送物品是要起立并用双手。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的房间、不动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记。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他人要道歉。上、下课时要起立向老师致敬,下课时,请老师先行。尊重教职工,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好,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要诚恳。更要学会去关心、爱护身边的人,甚至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只要他需要关爱,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帮助他。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对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学,不戏弄他人,举止文明,不骂人,不打架,不赌博,不涉及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和场所。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要正确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找准自己的正确位置,严格要求自己。承担起自己的每一份责任,为生活画一道彩虹。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乐园。
五、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在学校,往往我们可以看见这样一些不该出现的行为:例如午餐后教室垃圾筒里杯盘狼藉,周围遍布菜汁米粒,负责值日的学生不知去向,其余的学生也熟视无睹,各自忙着做自己的事情。学校进行课间操,全班大部分同学动作规范,准确到位,但偏偏有那么几个同学,冒出不和谐的音符,动作拖沓,精神倦怠,严重影响了班级,找这几个同学谈话,他们都说:“我已习惯这样,改不掉了。”以上都是现在职校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相信每个老师,都可以举出类似的许多例子,不可否认,当今职校学生有他们可爱的一面,思想活跃,敢想敢做,不崇拜权威,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是以前学生所不能比的。但是为什么他们面对教室里的脏乱环境无动于衷,宁愿有损班级荣誉而不改陋习呢?归其原因,这是由于某些学生缺乏责任感而造成的。针对这些情况,在开展责任感教育时,我利用以上这些事件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到对自己负责,体现在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承担自己言行所造成的后果等,又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理想等行为负责;以强烈的责任情感推动他们去进行各种负责任的行为。事实也正是这样,我班学生从些以后都很注意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对班级工作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尽职尽责。
总之,中学生敢勇于承担责任,嬴得别人的信任,增强自己的信心,能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在履行责任中增长才干,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誉。人们只有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俞俊.浅析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与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07,(4).
[2]何新宏.对中学生责任感的调查———兼谈责任感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7,(4).
[3]鞠献利.教师素质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中学生 培养 责任感
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阶段,其个性发展呈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初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树立,不仅能促进他们以乐观、积极和主动态度面对学习、生活和发展,也对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对他们将来真正成为遵守社会公德、严守法纪、适合国际竞争的合格现代化公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学德育大纲》,在德育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意义。因此,培养中学生责任感培养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的共同努力。中学生应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责任感的理解
什么是责任感?“责任感”是人自觉自愿地把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情尽力做好的一种情感,同时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态度,《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一直强调责任感的教育,这种责任感不仅仅对于个人,更是对于国家和社会。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先贤孔子就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清代学者顾炎武面对明末清兵入侵的局势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末主张禁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则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现代革命先锋李大钊也说“铁肩担道义”。
二、在勤学苦练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俗话说:“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人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性格,需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也是如此。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意即学习贵在勤奋刻苦,没有止境地学习。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上不能有厌足之心。从古至今,有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从勇于学习,不断钻研中受益的呢?学习需要全神贯注,抛开一切无聊的想法,让自己沉醉在学海中,主动去学习,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学习没有真正的强者与弱者,只有不懈地探索与追求。我们可以在全校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开展形式各样的吃苦耐劳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开展了“培养吃苦耐劳精神铸造人生辉煌”的主题班会教育评比活动,举行了“吃苦耐劳让我走上了成功之路”的优秀毕业生报考会,开展了“吃苦耐劳是人生成功的阶梯”的征文演讲活动,举办了“吃苦耐劳与人生”的黑板报和自制小报的评比活动和开展了“学习邓建军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学榜样等主题教育活动等,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很多学生认识到了吃苦耐劳精神的重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
三、在勤俭节约中培养艰苦奋斗的责任感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代几代国家领导人都十分注重培育中华儿女勤俭节约的美德。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时就告诫共产党员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后来又提出“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指引几代人艰苦创业、勤俭建国。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約”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是教育今后要抓的问题。江泽民同志也从“我国现代化事业正处在创业时期”出发,提出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创业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发扬西柏坡精神,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倡导“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真正体现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的原则,广泛推行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丰富材料,让学生能真正从中体会到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家宝,自觉将这一美德落实到行动中。
作为与时俱进的中学生,我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安定舒适的环境里。但是,我们却应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情怀,怀着对时代的责任感,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把勤俭自觉落实到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共同为创造节约型社会而努力。比如,不开无人灯、无人电脑、无人电视,用完水后及时关掉水龙头等等,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培养勤俭节约中培养艰苦奋斗的责任感,才能把自己造就成能担任重任的人。
四、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在平时的谈话中,要注意场合,使用礼貌用语,态度友善,接受或递送物品是要起立并用双手。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的房间、不动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记。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他人要道歉。上、下课时要起立向老师致敬,下课时,请老师先行。尊重教职工,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好,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要诚恳。更要学会去关心、爱护身边的人,甚至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只要他需要关爱,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帮助他。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对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学,不戏弄他人,举止文明,不骂人,不打架,不赌博,不涉及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和场所。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要正确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找准自己的正确位置,严格要求自己。承担起自己的每一份责任,为生活画一道彩虹。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乐园。
五、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在学校,往往我们可以看见这样一些不该出现的行为:例如午餐后教室垃圾筒里杯盘狼藉,周围遍布菜汁米粒,负责值日的学生不知去向,其余的学生也熟视无睹,各自忙着做自己的事情。学校进行课间操,全班大部分同学动作规范,准确到位,但偏偏有那么几个同学,冒出不和谐的音符,动作拖沓,精神倦怠,严重影响了班级,找这几个同学谈话,他们都说:“我已习惯这样,改不掉了。”以上都是现在职校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相信每个老师,都可以举出类似的许多例子,不可否认,当今职校学生有他们可爱的一面,思想活跃,敢想敢做,不崇拜权威,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是以前学生所不能比的。但是为什么他们面对教室里的脏乱环境无动于衷,宁愿有损班级荣誉而不改陋习呢?归其原因,这是由于某些学生缺乏责任感而造成的。针对这些情况,在开展责任感教育时,我利用以上这些事件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到对自己负责,体现在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承担自己言行所造成的后果等,又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理想等行为负责;以强烈的责任情感推动他们去进行各种负责任的行为。事实也正是这样,我班学生从些以后都很注意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对班级工作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尽职尽责。
总之,中学生敢勇于承担责任,嬴得别人的信任,增强自己的信心,能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在履行责任中增长才干,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誉。人们只有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俞俊.浅析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与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07,(4).
[2]何新宏.对中学生责任感的调查———兼谈责任感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7,(4).
[3]鞠献利.教师素质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