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给学生公平的话语权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一、引言——从“举手”现象中得到的启示
  现象一:到低年级去听课,几乎每个班的学生都“训练有素”,他们举手的姿势整齐划一,都是左手放平,右手肘关节落在桌面上,右手臂垂直于桌面。我当时除了佩服老师们的训练成效,还在想:这些孩子好像“机器人”啊!
  现象二:要上公开课了,我们生怕学生不举手而“冷场”,于是我们就在课前和学生“约法三章”:整堂课都积极举手的同学可以免做一样作业,一次都不举手的同学多写1篇日记。一般只要“依计行事”,效果都不错。
  现象三:在临近期末的朋友圈里,出现了一组刷爆的漫画:师:“看我干嘛?看黑板啊!”生:“……”师:“看黑板干嘛?看书啊!”生:“……”师:“看书干嘛,看我啊!”生:“老师,你开心就好!”这组漫画,不难看出学生的话语权包括人身自由都完全被老师掌控,学生必须对老师百依百顺,有求必应。
  二、学生话语权公平的缺失
  以上一系列的现象不难发现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即话语权公平的缺失。这样的课堂如何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挑战、引领的能力?如何能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学生在这六年中慢慢失去的话语权使其渐渐地被“权威主义人格”所奴役,也就泯灭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今,像这样隐性话语权公平的剥夺现象在我们的课堂中比比皆是。
  (一)教师统治下的话语权
  这种话语权是被动的话语权表现形式,最大的不公平是不主动,是对教师的统治性话语的一种应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1)师:“你们喜欢读这篇课文吗?”生:“喜欢!”像这种带有绑架式问答形式的是对老师权威的应答。(2)师:“还有谁没有举手?你在不在思考问题?我就请不举手的同学回答这个问题。”生慢慢地把手举出来。这种是对老师惩罚强制的应答。
  (二)无声的话语权
  几乎每个班都会有一群“听众”,这一类人很少或者几乎不表露自己的见解,从头到尾都是默默地跟着老师的节奏在学习,还时不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做着自己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1)糊涂不觉醒、妥协不较真,这一类人总觉得老师讲的就是王道,不需要质疑,听着就行。即使老师讲錯了,也不需要指出,认为可能是老师口误。再说和老师说了,以后也没什么好处,总要给老师一点面子的吧。(2)无力出声、无意出声,前者是滞后的疏离者;后者是超前的疏离者。这种沉默也在述说着一种不公平:教室里这么多人呢,老师又不一定会叫到我。如果叫到我,我也不说话。
  三、学生话语权的归还策略
  所谓话语权,是指说话或发言的权力,学生在课堂的话语权主要表现为学生敢于说话,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实我们很多一线老师都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为此不断思考、实践。笔者也作了以下尝试:
  (一)第一阶段:从“举手”开始
  我分析了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变化,他们自尊心增强了,变得“格外爱面子”,而我们老师的教学用语必须关注孩子的“面子”,尤其对“无力出声”的后进生和“无意出声”的优等生,他们的内心尤其敏感,尤其渴望老师对他们的鼓励和肯定。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制作上课发言光荣榜,老师点名改为点学号,每个人都有公平发言的机会。只要能站出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管对错都可以在课后到后面光荣榜上打五角星,互相监督。并在课堂上渗透课堂本身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并通过自己的激励评价语让学生体验到无论自己回答得如何,只要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己就是“安全和光荣”的,都可以很体面地坐下去。
  (二)第二阶段:有的放矢
  我对问题的难易进行了有效控制,不同难度的问题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一个好的开放性的问题让人人都能回答,能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不同水平的回答,也就是说不同的人思考的层次可以不同。而针对那些上课不太敢举手的学生,允许低低地举手,这传递着不确定、不自信的信号,这也满足了一批“想举手”学生的愿望。而特别愿意表现的学生,允许高高地举手,这传递着有把握、自信的信号,这也能激发整个课堂的活力,提升课堂的热度。通过半学期的努力,我们班的学生逐渐恢复了低年级上课的状态,而每周的光荣榜反馈表上没有五角星的同学也在逐渐消失。
  (三)第三阶段:静悄悄的革命
  在这些措施跟进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举手思考的人多了,课堂就显得很聒噪,静不下来。所以我准备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首先,我规定积极举手的上限要求是:无论怎么举手都不能站起来离开凳子,如果你急切想说,你可以设计你的手势向老师表示。其次,丰富学生的举手方式。例如,如果遇到急着上厕所或者身体不舒服等紧急情况,可以找老师,和老师说明情况就可以从后门离开;做判断题时,用手势表示“√”和“×”;做选择题时,用手指表示选项;问孩子读了几遍书,让学生用手指示意;同意某种观点时用“ok”的手势,而不同意的用“拳头”的手势表示抗议,这种方式的变化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大班额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反馈,实施有效教学很有价值。当然以这些举手的方式进行教学反馈尽量在学期初就呈现规则,而且不宜频繁更改。
  也许你们班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被压制着,也许你接到的班级的学生课堂话语权已经缺失,不管怎么样,希望我们能共同关注学生的举手体验。虽然学生的举手体验很丰富,也很复杂,但只要我们有“还给学生公平话语权”的意识,学生举手文化中蕴含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要给学生一个公平的话语权,就要克服传统的“师本位”“知识本位”等因素的影响,把课堂净化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充满生命力的发展课堂,而不是制度、文化权威之下的育人场所。
  编辑 郭小琴
其他文献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机关幼儿园)  摘 要:如今的孩子已经对琳琅满目的玩具失去了兴趣,对幼儿园的积木玩具也不感新奇了。用什么样的替代品,既可少花成本,又能开发幼儿智力呢?极力地在民间流传的游戏和废旧制作的玩具中寻找,折纸恰恰成为两者兼备的选择之一。它专注于手指间的一丝一毫,心手协作,并且集感受、想象、思维、技能各方面的综合。折纸有其独特的魅力,能在幼儿园各年龄、各时间段推广开展,并有着其积极的教育
摘 要: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更重于知识的传授。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英语教育者应如何从“爱”与“乐”两个方面,开辟出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新路径进行了全面探析。  关键词:小学英语;兴趣;爱心;音乐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终身学习英语的兴趣,更重于知识的传授。相比初中生与高中生而言,小学英语的教育应有所不同。小学生具有比较独特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对待小学
摘 要:在小学开展书法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又能起到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效果,是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在书法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书法教学;品德教育;小学语文  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形式,它既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又蕴含着许多育人的道理,是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和培养学生优秀的做人品格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小学书法教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起点,是语文启蒙教育的开端。低年级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实用的识字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积极性,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能爱学、乐学、轻松学,努力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一、激发识字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重视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导入方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以便产生识字的愿望。  1.图文结合,直观形象  低年级教材具有
小学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心灵娇嫩、脆弱,其言行尚待研磨和雕琢,其思想观念需要春风化雨式的培育和塑造。诚然,小学班级管理的重担通常都是落在班主任身上,班主任作为小学生学校的“家长”,必然需要用严父慈母般的爱去爱护、去关注、去教化、去引领,班主任当好班级的组织者、引导者,只有倾注满腔爱心于日常的班级管理,才能够守护纯真心灵,使其保有年龄特征的天真烂漫,拥有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  一、
摘 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自制能力较弱。课堂评价是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一个有效教学手段。教育部颁发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关于“教学评价”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
摘 要:微课的应用让小学语文课堂如沐春风,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达到“易学”的教学效果,还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所以教师应当实时实地将微课引入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乐学;易学  微课作为当下新兴的一种教学手段,凭借其短时、高效的特点俘获了越来越多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芳心”,在众多科目的课堂中都已得到一定的运用。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要遵循“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素材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素材作为切入点融入数学教学中,可以有效激活数学学科的理性课堂趣味元素,使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效率随之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素材;融入;趣味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历史的角度参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
摘 要:练习是吸收与内化知识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提升练习的实效性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途径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练习的实效性,教师必须要让练习题目趣味显明、层次分明以及主题鲜明等。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上述三个方面,浅显论述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设计。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设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样如此。学
2016年4月23日,受学校的派遣我们十二位语文教师前往兰州政法学院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小学语文教育名家阅读与写作教学》观摩活动。在这两天的时间里,观摩和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著名特级教师罗树庚、王崧舟、管建刚、罗才军关于阅读和写作的精彩授课和专题讲座。置身于课堂阅读和写作教学中,他们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与生促膝谈心,学生陶醉、痴迷,也让听课的教师们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