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lp2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学习密不可分。本文以“神奇的中医”一课为例,介绍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创新教学模式,以资借鉴。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从中不仅获得理性认识,而且要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中获得精神的体验。本文以“神奇的中医”一课为例介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结合生活,巧妙导入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结合生活实际把学生引入本课的主题学习中,创设合适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主要采取的方式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谈话引入,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思想状况作为谈话的切入点,沿着学生思维的发展线索,逐步引入活动主题,做好铺垫。
  1.教师谈话
  同学们,我们每天做两遍眼保健操,那你们知道它保护眼睛的原理是什么吗?这种按摩保健的方法是外国人发明的,还是我们中国人创造的呢?
  2.揭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华医学的殿堂,去领略中医的风采。
  二、活动探究,构建新知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自主探究体验,在体验中感悟道理,从而建构自己的新知,“议”中医大致分三步进行。
  1.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根据中医的定义、起源、由来、历史和有关中医的其他资料进行自由发言。
  (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中医的“中”除了是“中国”的意思之外,还有“中庸、中立、阴阳平衡”的意思。)
  2.了解中医的诊病方法
  指定学生讲一讲中医大夫是怎么给病人看病的。
  望——观察病人形体、面色、眼睛、舌体、舌苔。
  闻——听声音和嗅气味。
  问——询问病人及家属,了解病情。
  切——用手诊脉或按压腹部,辨别病症的一种诊病方法。
  3.了解中医的治疗手段
  (1)中药。学生介绍自带的中药,并相互交流。常见的中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中草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
  可入药的食品,即有些食物既可食用,又可药用,因此又称为药食两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食物。
  教师补充资料:大红枣,我们平常吃的食品,和花生、冰糖一起煮汤,就成了对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有一定疗效的中药。红枣、鸡蛋、红糖,用水炖服,每日1次,有益气补血之功效。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调味食物之一。葱具有多种治病健体的功效,葱须、茄根各四两,煎水洗泡还能治冻伤。
  (2)按摩。看图了解人体的各个穴位,播放视频资料,重点介绍四大长寿穴。借助对穴位的了解,明白做眼保健操对眼睛健康的重要性并再次认真感受。
  (3)其他中医治疗方法:刮痧、推拿、拔罐、气功、食疗等。
  三、实践活动,内化认识
  1.五体投地话名医
  [JP2]扁鹊(春秋战国)发明了望、闻、问、切的诊法;华佗(东汉)发明了麻沸散;张仲景(东汉末年)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孙思邈(唐代)编写了《千金方》;李时珍(明朝)撰写了《本草纲目》。[JP]
  2.神奇中医在国外
  (1)自由阅读教材P104“中医在国外”,丰富学生对中医的认识和了解,然后汇报。
  (2)出示相关资料。新加坡多年前就在中小学校开设了中药课,而且学校还有草药园让学生亲自种草药,有中医药室让学生看医师把脉抓药等。
  2010年底,我国有专家建议,要在中小学教材中收入中医药知识,北京已经做出计划,在学生中推广中医读本,口号是“普及中医药知识,从娃娃抓起!”
  四、拓展延伸,养成习惯
  教师总结:中医作为东方文化的瑰宝,无论是平常的中药,还是针灸、按摩、推拿、气功等中医疗法已走出国门,给更多的人带来健康,正发挥着它的独特价值。同学们,关于中医的知识,我们再有一节课也说不完,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了解我国古代名医的故事,还可以看一看《千古中医故事》《大国医王孟英》等来进一步了解中医。
  总之,对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研究与教学设计应力求真实有效,带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心感受,在生活中寻求发展,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提升到新的水平,即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