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制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认可,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更取决于学生是否对法律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在学校法制教育过程中,可用身边的案件作切入点,通过“看——听——观——模”这几个步骤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对法律的自主需求,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一、于媒体报道中感知
用感性的材料、形象化的方式,把学生潜在的法律意识挖掘出来并加以激活是学校教师的首要任务。我们定期在课外组织学生阅读报刊中的法制新闻报道,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法律讲堂”,以及地方台的法制新闻节目,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去认识法律。如,学生从“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经常打架斗殴,辱骂殴打劝解的邻居王某,将劝解的邻居打伤。公安机关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王某拘留处罚,责成王某赔偿邻居由此引起的损失。”从这则报道中。感知辱骂、打架、殴打这类行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除赔偿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外,还必须担负法律责任。又如,电视新闻:“武某在食堂吃完饭后,忘记把自己的高档手机带走,当他想起来再去找时,手机已经不见了。经向当时一起吃饭的同事了解证实,手机被食堂工作人员钱某拾得。武某要求钱某归还拾到的手机,钱某答应第二天归还。第二天钱某却说:‘我把手机弄丢了。’单位领导调解无效,武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经过调查认为钱某拾获手机的情况属实,估为已有的情况属实。判决钱某限期归还手机,否则赔偿吴某损失1750元。”学生从这则新闻报道中,感知拾获他人遗失的钱物要及时归还,如不肯还,属于民事违法。
二、于身边的事例中激活
聋校教师常需配合公检法处理一些刑事的或是民事的案件,这些案件是对学生讲法的有效资源,充分地利用这些学生易于接受的资源,激活学生的法制观念。如学校聘请的法制副校长带来的:“不遵守交通规则引发的惨案”、由“赌博引发的绑架案”、由“吸毒引发的离婚案”等案例组成的法律基本知识讲座。指导学生如何拒绝毒品、如何远离赌博、如何预防交通惨案的发生。学生听取警官专业性的讲座后纷纷表示:劝阻家长戒烟、戒牌;不但自己自觉拒绝毒品、远离赌博,而且告知周围的人同样远离赌博、远离毒品,保护自己。
三、于案例审理中深化
教师利用聋人案件庭审时出庭翻译的机会,在与法院作好联系的前提下,带学生去法院,旁听(观看)庭审全过程。将整个案件始末完整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学生在旁听(观看),“聋人甲被聋人乙骗走了壹万圆人民币,多次索要未果,于是纠集几人将聋人乙打伤,由受害者演变为违法者”一案的整个庭审的过程中,将法律条文、法律执行、违法后果串联起来,真切感受法律的威严,认识到聋人甲由于失去理智给自己、给家人造成的伤害。反馈回来的信息是:“聋人甲向法院起诉聋人乙诈骗而不打人多好,既要回了自己的钱物,又避免了犯罪”。“遇事不要像聋人甲那样冲动,要保护好自己的权利。”可见学生已经认识到遵守法律法规,既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又不可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重要性。
四、于自主模拟中形成需求
自主模拟分模拟庭审、模拟招聘两块内容。在模拟中,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达到学以为用的目的。 模拟庭审前需要针对案情了解法律条文:哪些情形属于赌博。哪些情形属于犯赌博罪,该受到怎样的处罚;哪些状况属于寻衅滋事,违反刑法中的哪一条;哪些现象属于扰乱社会秩序,该负怎样的刑事责任;对盗窃、诈骗、抢夺行为,依照刑法中的哪一条定罪处罚;故意伤害他人犯罪的,依照刑法第几条规定处罚;毒品带来的危害有哪些。如何远离;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怎样使权利和义务相一致;未成年人的保护条例有哪些;《劳动法》制定的条款起什么作用,未签劳动合同会遭受哪些不必要的损害等等。
模拟招聘在招聘会前让学生明确:劳动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订立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如下条款:双方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试用期、工作安排、工作条件、工作时间、劳动报酬、保险待遇、休假待遇、劳动保护、劳动纪律、合同期限、违约责任等。劳动合同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协商订立,签合同前先明确劳动合同中的各项条款。
通过这次招聘会,学生了解到订立劳动合同要遵守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合同要合法,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要讲平等,任何一方都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要遵守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了解到我国合同法有规定,合同中即使写上对人身伤害的免责条款,也是无效的。
一、于媒体报道中感知
用感性的材料、形象化的方式,把学生潜在的法律意识挖掘出来并加以激活是学校教师的首要任务。我们定期在课外组织学生阅读报刊中的法制新闻报道,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法律讲堂”,以及地方台的法制新闻节目,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去认识法律。如,学生从“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经常打架斗殴,辱骂殴打劝解的邻居王某,将劝解的邻居打伤。公安机关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王某拘留处罚,责成王某赔偿邻居由此引起的损失。”从这则报道中。感知辱骂、打架、殴打这类行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除赔偿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外,还必须担负法律责任。又如,电视新闻:“武某在食堂吃完饭后,忘记把自己的高档手机带走,当他想起来再去找时,手机已经不见了。经向当时一起吃饭的同事了解证实,手机被食堂工作人员钱某拾得。武某要求钱某归还拾到的手机,钱某答应第二天归还。第二天钱某却说:‘我把手机弄丢了。’单位领导调解无效,武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经过调查认为钱某拾获手机的情况属实,估为已有的情况属实。判决钱某限期归还手机,否则赔偿吴某损失1750元。”学生从这则新闻报道中,感知拾获他人遗失的钱物要及时归还,如不肯还,属于民事违法。
二、于身边的事例中激活
聋校教师常需配合公检法处理一些刑事的或是民事的案件,这些案件是对学生讲法的有效资源,充分地利用这些学生易于接受的资源,激活学生的法制观念。如学校聘请的法制副校长带来的:“不遵守交通规则引发的惨案”、由“赌博引发的绑架案”、由“吸毒引发的离婚案”等案例组成的法律基本知识讲座。指导学生如何拒绝毒品、如何远离赌博、如何预防交通惨案的发生。学生听取警官专业性的讲座后纷纷表示:劝阻家长戒烟、戒牌;不但自己自觉拒绝毒品、远离赌博,而且告知周围的人同样远离赌博、远离毒品,保护自己。
三、于案例审理中深化
教师利用聋人案件庭审时出庭翻译的机会,在与法院作好联系的前提下,带学生去法院,旁听(观看)庭审全过程。将整个案件始末完整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学生在旁听(观看),“聋人甲被聋人乙骗走了壹万圆人民币,多次索要未果,于是纠集几人将聋人乙打伤,由受害者演变为违法者”一案的整个庭审的过程中,将法律条文、法律执行、违法后果串联起来,真切感受法律的威严,认识到聋人甲由于失去理智给自己、给家人造成的伤害。反馈回来的信息是:“聋人甲向法院起诉聋人乙诈骗而不打人多好,既要回了自己的钱物,又避免了犯罪”。“遇事不要像聋人甲那样冲动,要保护好自己的权利。”可见学生已经认识到遵守法律法规,既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又不可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重要性。
四、于自主模拟中形成需求
自主模拟分模拟庭审、模拟招聘两块内容。在模拟中,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达到学以为用的目的。 模拟庭审前需要针对案情了解法律条文:哪些情形属于赌博。哪些情形属于犯赌博罪,该受到怎样的处罚;哪些状况属于寻衅滋事,违反刑法中的哪一条;哪些现象属于扰乱社会秩序,该负怎样的刑事责任;对盗窃、诈骗、抢夺行为,依照刑法中的哪一条定罪处罚;故意伤害他人犯罪的,依照刑法第几条规定处罚;毒品带来的危害有哪些。如何远离;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怎样使权利和义务相一致;未成年人的保护条例有哪些;《劳动法》制定的条款起什么作用,未签劳动合同会遭受哪些不必要的损害等等。
模拟招聘在招聘会前让学生明确:劳动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订立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如下条款:双方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试用期、工作安排、工作条件、工作时间、劳动报酬、保险待遇、休假待遇、劳动保护、劳动纪律、合同期限、违约责任等。劳动合同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协商订立,签合同前先明确劳动合同中的各项条款。
通过这次招聘会,学生了解到订立劳动合同要遵守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合同要合法,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要讲平等,任何一方都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要遵守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了解到我国合同法有规定,合同中即使写上对人身伤害的免责条款,也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