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的人”与“人在底层”——论当代小说中的底层叙事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底层文学表现了中国文学对底层的关注与反思.文章探讨底层人物形象的共同特征,将这些人粗略分为愚昧贫困与善良依旧、扼喉失语与含垢忍辱、无人问津与何以为家,进而分析这一群体的统一性.同时将不同的对象在同样的底层环境里呈现出的应对方式归纳为逆来顺受、不屈不挠、离经叛道,从而探讨人物在底层的个体能动性.
其他文献
在孟子的理论逻辑中,苦难指的是在社会伦理受到冲击下的个体悲惨的生命体验,包括身体和心志上的磨难;苦难教育则是引导学生在悲惨的生命中选择存养本心的道德实践活动;天道赋予了苦难教育存在的先天绝对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可感通性、“自求”性和可转化性的特征;苦难教育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消弭苦难,增加内心对义理的愉悦之情,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分析孟子的苦难教育思想,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挫折教育理论的建构方式,而且对于培养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有着重要的现实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