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经验与治理逻辑

来源 :中国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ai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次课程改革之间有着一定的历史承续性.回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在课程改革的阶段性目标任务设计、动力机制与改革路径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实现改革内容配套改革、采用合理化改革策略与构建改革协同治理机制是破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难点的有效治理逻辑.
其他文献
当代中国的大中小学合作、学校改革与教师发展等,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尚待深化的诸多难题.以持续至今27年、经受时间检验、得到各界关注与肯定的中国“新基础教育”研究为例,从大中小学合作推进学校整体变革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走出了一条学校改革与教师发展、理论与实践交互转化的综合生成之路.路径各阶段的目标、任务与策略各有侧重,在推进中积累、调整,持续实现合作研究与校本内生的多重效应,呈现出综合整体的转化生成特质.
教师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手段.在技术变革背景下,技术方式和内容成为新时代教师研修的重要主题.技术变革使教师研修在方式上更为灵活、效果上更为显著.同时,教师研修也面临研修目标、过程和内容的“技术化”难题,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研修技术的定位不清、技术教育化的实践不完整.创生教师研修路径需要整合三项内容:一是整合教师与技术的主客体关系,确立研修的逻辑起点;二是整合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内容,匹配教师研修需求;三是整合在线与在场方式,建构教师研修模式.“新基础教育”研究注重教师研修活动,“研究性变革实践”是破解
建构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是推进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文章结合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特点,从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四个维度建构基于CIPP课程评价模式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有利于获得劳动教育全过程中的效果反馈,从而调整劳动教育课程领导决策,进而推进劳动教育有序有效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运行需要调动多元主体参与评价、运用多元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反馈持续改进,从而推进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达成.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将劳动教育课程“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等四个方面融合一体,形成互为动力和调
历史由发生在不同时空的事件构成,每个历史事件都具有其独特性,涉及时间、地点、人物、政策、起因、发展、结果、影响等诸多组成要素,带有不容错识的时代特征.在历史事件的学习与探究中,关键词成为还原历史事件的索引,是加强对历史事件整体认知以及夯实细节的重要途径.rn首先,解析经典范例,引导学生掌握挑选关键词的技巧.大部分历史事件都会涵盖上述组成要素,但是每个具体历史事件的核心要点并不相同.教师要通过解析经典范例,让学生明白哪些关键词真正起着撑起历史事件脉络与骨架的作用.例如,“变法类”历史事件中变法的原因、内容与
期刊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不仅在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重要是在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这是培养学生整体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具有很强的层次性,按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并将持之以恒的关键.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会学生解题的同时更应该教会学生思考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重视学习过程,加强培养小学生的运算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