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20年底脱贫攻坚顺利收官,绝对贫困在我国已被消除,我国贫困治理的重点由绝对贫困转为相对贫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只有解决好相对贫困问题,才能不斷缩小贫富差距。基于此,分析相对贫困问题的现状和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相对贫困;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3.07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1]。在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贫富差距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虽然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但农村仍有大量的低收入人口,相对贫困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力争‘十四五’时期分配结构明显改善,2035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2]。因此,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到2035年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贫困的界定
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在我国一般指个人或其他集体经济家庭仅靠劳动收入和其他日常社会活动的合法收入,不能充分满足生产需要,维持基本的经济社会生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或其他集体经济家庭通常可以称为绝对贫困人口或者是绝对贫困户。绝对贫困相对应的最低绝对贫困线,是根据这个最低线对法定营养素的实际需求比例进行等值折算转换成法定基本货币计算出来的,显然已经是一种完全具有一定兜底性的基本经济生存社会保障政策界限。简单来说,消灭绝对贫困,就是从某个时间节点,所有个人和家庭都长期平稳定格在这个兜底线上。消灭绝对贫困后,绝对贫困的再发生无外乎有两种原因,一种返贫,另一种是绝对贫困的兜底线发生了重大偏移。因此,如果锚定住绝对贫困的兜底线,在某个阶段消灭绝对贫困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中国的脱贫攻坚事业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相对贫困这一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彼得·汤森(P·Townsend)在《英国的贫困》中提出:贫困人口或群体不能在社会普遍能够接受的生活方式中正常生活,该状况通常被称为“相对贫困”。张琦认为相对贫困的基本内容包括3个方面:1)虽能满足基本的家庭需求,但社会需求尚不能得到满足;2)社会环境不平等,由于体系制度的排斥从而导致机会被剥夺,使得社会参与机遇、安全程度和话语权不足;3)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力相对薄弱,社会再生产困难,容易受到自然风险及社会风险的冲击[3]。所以,“相对贫困”不仅仅是经济贫困,还有其他方面的贫困现象。因此,相对贫困是社会整体环境孵化的,不仅有个人经济收入水平与社会构成条件的客观因素,还有社会成员心理方面的主观认识程度。
总之,人们一般认为绝对贫困是在人们的生活资料短缺且无法及时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产生的生存困难。而相对贫困一般情况下指任意一个社会成分成员可以拥有的生活资源显著低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平均可支配生活资源水平,在正常情况下不会直接由个人具体、实际状况决定,也与主要参与者的共同经济状况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缩小贫富差距的前提是解决好相对贫困问题。
2 相对贫困问题的现状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完成,我国的贫困治理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在相对贫困的阶段首先要要解决好相对贫困问题,这是事关2035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问题。
2.1 低收入人口占比高
我国目前处于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经济综合实力仍有待加强。农村人口在我国占比高,低收入农村人口占比高,农村就业人口进城居多,农民工在进城创业、务工之前只能选择收入低、专业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为了生计,多数农民工选择了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的职业。相关调查显示,在三线及县级以下城市,50%~60%农民工的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下,而国家正式职工的收入在3 500~5 000元。例如,环卫工人如果是正式职工,月收入可以达到4 000元以上,但如果只是临时工,那么收入大约只有1 800元。这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企业中普遍存在。其实工作内容基本一样,但工资差别较大,生活水平、幸福指数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4]。
2.2 农村贫困程度多样化
农村相对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医疗、教育和自然灾害等。治理绝对贫困更注重从经济角度解决贫困问题,通过增加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为贫困人口提供物质保障,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虽然“两不愁三保障”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得到彻底解决,但由于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的生存条件差,自然条件恶劣还可能导致返贫。城乡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差距显著,也进一步拉大了中等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间的差距,加剧了相对贫困。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落后于城市,相对贫困的致贫原因更加多样化[5]。
2.3 人力资源匮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才大量流向城市。农村专业人才不足已逐渐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农业乃至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短板。1)本地人才外流造成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在西部、华北地区、华南山区和东部地区的贫困农村,改革创新开放以来,大多数青年选择外出进城,留在农村的人口大多数都是老、弱、病、妇、幼。政府各级各有关部门一直期望通过技术培训振兴乡村,积极开展一些实用技能培训,但前来报名参加的,几乎是青一色的高龄老人和中年妇女,其中又以高龄老年妇女居多;期望以产业振兴带动农村振兴,却常常找不到带头人,找不到创业人。2)外部人才不愿来,也留不住人才。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在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经济、教育、文化、社会资源管理等方面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与城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之我国农村的发展环境比较差,尤其是政府的扶持力度不足,造成外部的专业人才根本不愿意进来,也留不住。 2.4 相对贫困的相对剥夺感依然存在
与相对贫困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是相对贫困剥夺感,即每一个体在不断进行自身社会能力比较的实践过程中,会逐渐产生对自身社会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主观认知,以及自己受到不公平等对待的消极主观感受。个人或家庭的权力相对被剥夺,主要体现为贫困群体的可行能力不足。尤其在大城市,生活节奏快,进城务工人员享受不到城市的方便政策。同时,城乡差异过大导致城市公共服务不可能均等,城乡资源差距大。虽然绝对贫困终将走向灭亡,但相对贫困及其导致的剥夺感必将长久、顽固地存在。
3 相对贫困问题的治理路径
3.1 解决低收入人口占比高的问题
3.1.1 准确识别农村低收入人口
低收入人口的认定是贫困治理的基础性工程,准确识别农村低收入人群是防止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保障。为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既要立足于城乡一体化,又要注重地区差异性,尤其要准确识别农村低收入人口,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措施。在“十四五”期间,将推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平稳发展、持续增收作为防范返贫风险的重要手段。可见,准确识别农村低收入人群十分重要。
3.1.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提高重点扶贫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项目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推进重点扶贫项目绩效考核管理。2)提高公共产品供应效率,提高政府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3.1.3 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1)加快建立产业扶贫基金资源有偿发放使用保障机制,激发农村贫困者内在市场活力,形成市场监督和政策约束。2)持续强化综合治理,建立直接受益人积极参与、充分参与、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3)完善社会化的扶贫资金使用效率评估机制,解决好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资金偏离目标问题。
3.2 解决贫困程度深层次的问题
3.2.1 扬长避短发展农业产业
1)政策及资源倾斜。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政策上向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倾斜,有利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保障体系。2)发展农业产业化。我国贫困地区的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化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应将各类农业资源整合用于发展农产品批发加工业;按照“挖掘资源、深度融合、凸显特色、错位竞争、整体优化、优势更优”的发展原则,精确定位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方向,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向发展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3)在我國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推动现代农业新型产业化加快发展,必须坚持统筹推进城乡协同发展。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组织创建“农业产业化发展园区”,使活动试点单位充分发挥“发展园区”的模范带头作用。
3.2.2 多渠道拓展经济来源
1)大力培育新型现代职业技术农民。为了有效巩固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成果,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现代职业技术农民业务技能基础培训。2)继续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3)加快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济龙头企业,通过对这些龙头企业提供支持,带动我国贫困地区农业经济进入发展新格局。
3.2.3 解决人才短板问题
1)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主体作用。政府应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政策扶持,对有特殊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2)完善人才培育支持机制,培养新型乡土创业人才。当地政府要健全人才培育支持机制,加大对新型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县委党校、农民大学夜校和新型农民农村科技职业教育人才培训班等资源开展农业教育人才培训。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企业人才资源配置新生态体系。
3.2.4 解决社会心理性相对贫困的问题
3.2.4.1 树立扶智扶志的思想
扶贫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1)必须彻底解开特困扶贫党员干部的“思想疙瘩”。只有思想认识落实到位,才能在实际行动上真正找到“贫根”,真正切实做到坚持问计于贫、施计于民。也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彻底转变工作作风,自觉性摈弃重“输血”轻“造血”的工作模式,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扶志”和“扶智”上。2)在业务技能“传输”中,必须因人而异、按需“下单”,根据贫困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进行组织,有的放矢地加强产业致富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的专业培训、指导,让贫困农民在实践过程中长致富见识、强致富本领,真正充分发挥产业的纽带效应。
3.2.4.2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创新意识
1)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特色。绿水青山产业可以通过加快发展有机、绿色优质农产品产业实现向金山银山的典型转变。一些重点地区的自然环境优越,污染较轻或基本无污染,具有加快发展有机、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条件。2)注重保护生产资源。生产资源本身具有强大的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是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重要生产基础,因此必须加大保护力度。3)突出气候变化特色。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特色不仅造就了许多特色野生物种,也逐渐形成了有特色产业的新类型。比如,利用河谷热、坝区暖、山区凉、高山寒的立体气候优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类型。
参考文献:
[1] 央视网.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EB/OL].(2019-10-31)[2021-07-01].http://news.cri.cn/20191031/805dc0e7-168a-a1af-dafb-2649932cd7a5.html.
[2] 新华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EB/OL].(2020-10-29)[2021-07-01].http://news.cri.cn/20201029/3dbfab2e-f1bb-5e53-b5ae-bc0cd6eaca89.html.
[3] 张琦.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研究[J].新视野,2020(2):28.
[4] 唐亚岚.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29):46-47.
[5] 白永秀,吴杨辰浩.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19-31.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关键词 乡村振兴;相对贫困;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3.07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1]。在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贫富差距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虽然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但农村仍有大量的低收入人口,相对贫困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力争‘十四五’时期分配结构明显改善,2035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2]。因此,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到2035年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贫困的界定
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在我国一般指个人或其他集体经济家庭仅靠劳动收入和其他日常社会活动的合法收入,不能充分满足生产需要,维持基本的经济社会生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或其他集体经济家庭通常可以称为绝对贫困人口或者是绝对贫困户。绝对贫困相对应的最低绝对贫困线,是根据这个最低线对法定营养素的实际需求比例进行等值折算转换成法定基本货币计算出来的,显然已经是一种完全具有一定兜底性的基本经济生存社会保障政策界限。简单来说,消灭绝对贫困,就是从某个时间节点,所有个人和家庭都长期平稳定格在这个兜底线上。消灭绝对贫困后,绝对贫困的再发生无外乎有两种原因,一种返贫,另一种是绝对贫困的兜底线发生了重大偏移。因此,如果锚定住绝对贫困的兜底线,在某个阶段消灭绝对贫困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中国的脱贫攻坚事业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相对贫困这一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彼得·汤森(P·Townsend)在《英国的贫困》中提出:贫困人口或群体不能在社会普遍能够接受的生活方式中正常生活,该状况通常被称为“相对贫困”。张琦认为相对贫困的基本内容包括3个方面:1)虽能满足基本的家庭需求,但社会需求尚不能得到满足;2)社会环境不平等,由于体系制度的排斥从而导致机会被剥夺,使得社会参与机遇、安全程度和话语权不足;3)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力相对薄弱,社会再生产困难,容易受到自然风险及社会风险的冲击[3]。所以,“相对贫困”不仅仅是经济贫困,还有其他方面的贫困现象。因此,相对贫困是社会整体环境孵化的,不仅有个人经济收入水平与社会构成条件的客观因素,还有社会成员心理方面的主观认识程度。
总之,人们一般认为绝对贫困是在人们的生活资料短缺且无法及时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产生的生存困难。而相对贫困一般情况下指任意一个社会成分成员可以拥有的生活资源显著低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平均可支配生活资源水平,在正常情况下不会直接由个人具体、实际状况决定,也与主要参与者的共同经济状况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缩小贫富差距的前提是解决好相对贫困问题。
2 相对贫困问题的现状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完成,我国的贫困治理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在相对贫困的阶段首先要要解决好相对贫困问题,这是事关2035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问题。
2.1 低收入人口占比高
我国目前处于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经济综合实力仍有待加强。农村人口在我国占比高,低收入农村人口占比高,农村就业人口进城居多,农民工在进城创业、务工之前只能选择收入低、专业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为了生计,多数农民工选择了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的职业。相关调查显示,在三线及县级以下城市,50%~60%农民工的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下,而国家正式职工的收入在3 500~5 000元。例如,环卫工人如果是正式职工,月收入可以达到4 000元以上,但如果只是临时工,那么收入大约只有1 800元。这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企业中普遍存在。其实工作内容基本一样,但工资差别较大,生活水平、幸福指数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4]。
2.2 农村贫困程度多样化
农村相对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医疗、教育和自然灾害等。治理绝对贫困更注重从经济角度解决贫困问题,通过增加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为贫困人口提供物质保障,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虽然“两不愁三保障”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得到彻底解决,但由于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的生存条件差,自然条件恶劣还可能导致返贫。城乡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差距显著,也进一步拉大了中等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间的差距,加剧了相对贫困。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落后于城市,相对贫困的致贫原因更加多样化[5]。
2.3 人力资源匮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才大量流向城市。农村专业人才不足已逐渐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农业乃至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短板。1)本地人才外流造成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在西部、华北地区、华南山区和东部地区的贫困农村,改革创新开放以来,大多数青年选择外出进城,留在农村的人口大多数都是老、弱、病、妇、幼。政府各级各有关部门一直期望通过技术培训振兴乡村,积极开展一些实用技能培训,但前来报名参加的,几乎是青一色的高龄老人和中年妇女,其中又以高龄老年妇女居多;期望以产业振兴带动农村振兴,却常常找不到带头人,找不到创业人。2)外部人才不愿来,也留不住人才。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在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经济、教育、文化、社会资源管理等方面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与城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之我国农村的发展环境比较差,尤其是政府的扶持力度不足,造成外部的专业人才根本不愿意进来,也留不住。 2.4 相对贫困的相对剥夺感依然存在
与相对贫困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是相对贫困剥夺感,即每一个体在不断进行自身社会能力比较的实践过程中,会逐渐产生对自身社会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主观认知,以及自己受到不公平等对待的消极主观感受。个人或家庭的权力相对被剥夺,主要体现为贫困群体的可行能力不足。尤其在大城市,生活节奏快,进城务工人员享受不到城市的方便政策。同时,城乡差异过大导致城市公共服务不可能均等,城乡资源差距大。虽然绝对贫困终将走向灭亡,但相对贫困及其导致的剥夺感必将长久、顽固地存在。
3 相对贫困问题的治理路径
3.1 解决低收入人口占比高的问题
3.1.1 准确识别农村低收入人口
低收入人口的认定是贫困治理的基础性工程,准确识别农村低收入人群是防止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保障。为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既要立足于城乡一体化,又要注重地区差异性,尤其要准确识别农村低收入人口,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措施。在“十四五”期间,将推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平稳发展、持续增收作为防范返贫风险的重要手段。可见,准确识别农村低收入人群十分重要。
3.1.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提高重点扶贫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项目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推进重点扶贫项目绩效考核管理。2)提高公共产品供应效率,提高政府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3.1.3 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1)加快建立产业扶贫基金资源有偿发放使用保障机制,激发农村贫困者内在市场活力,形成市场监督和政策约束。2)持续强化综合治理,建立直接受益人积极参与、充分参与、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3)完善社会化的扶贫资金使用效率评估机制,解决好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资金偏离目标问题。
3.2 解决贫困程度深层次的问题
3.2.1 扬长避短发展农业产业
1)政策及资源倾斜。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政策上向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倾斜,有利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保障体系。2)发展农业产业化。我国贫困地区的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化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应将各类农业资源整合用于发展农产品批发加工业;按照“挖掘资源、深度融合、凸显特色、错位竞争、整体优化、优势更优”的发展原则,精确定位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方向,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向发展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3)在我國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推动现代农业新型产业化加快发展,必须坚持统筹推进城乡协同发展。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组织创建“农业产业化发展园区”,使活动试点单位充分发挥“发展园区”的模范带头作用。
3.2.2 多渠道拓展经济来源
1)大力培育新型现代职业技术农民。为了有效巩固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成果,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现代职业技术农民业务技能基础培训。2)继续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3)加快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济龙头企业,通过对这些龙头企业提供支持,带动我国贫困地区农业经济进入发展新格局。
3.2.3 解决人才短板问题
1)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主体作用。政府应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政策扶持,对有特殊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2)完善人才培育支持机制,培养新型乡土创业人才。当地政府要健全人才培育支持机制,加大对新型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县委党校、农民大学夜校和新型农民农村科技职业教育人才培训班等资源开展农业教育人才培训。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企业人才资源配置新生态体系。
3.2.4 解决社会心理性相对贫困的问题
3.2.4.1 树立扶智扶志的思想
扶贫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1)必须彻底解开特困扶贫党员干部的“思想疙瘩”。只有思想认识落实到位,才能在实际行动上真正找到“贫根”,真正切实做到坚持问计于贫、施计于民。也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彻底转变工作作风,自觉性摈弃重“输血”轻“造血”的工作模式,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扶志”和“扶智”上。2)在业务技能“传输”中,必须因人而异、按需“下单”,根据贫困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进行组织,有的放矢地加强产业致富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的专业培训、指导,让贫困农民在实践过程中长致富见识、强致富本领,真正充分发挥产业的纽带效应。
3.2.4.2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创新意识
1)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特色。绿水青山产业可以通过加快发展有机、绿色优质农产品产业实现向金山银山的典型转变。一些重点地区的自然环境优越,污染较轻或基本无污染,具有加快发展有机、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条件。2)注重保护生产资源。生产资源本身具有强大的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是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重要生产基础,因此必须加大保护力度。3)突出气候变化特色。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特色不仅造就了许多特色野生物种,也逐渐形成了有特色产业的新类型。比如,利用河谷热、坝区暖、山区凉、高山寒的立体气候优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类型。
参考文献:
[1] 央视网.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EB/OL].(2019-10-31)[2021-07-01].http://news.cri.cn/20191031/805dc0e7-168a-a1af-dafb-2649932cd7a5.html.
[2] 新华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EB/OL].(2020-10-29)[2021-07-01].http://news.cri.cn/20201029/3dbfab2e-f1bb-5e53-b5ae-bc0cd6eaca89.html.
[3] 张琦.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研究[J].新视野,2020(2):28.
[4] 唐亚岚.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29):46-47.
[5] 白永秀,吴杨辰浩.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19-31.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