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介入与外科手术预防肝硬化胃食管静脉出血的对照研究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JF2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胃底静脉栓塞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预防肝硬化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有效性.方法 将12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胃底静脉栓塞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组(A组,60例)和胃底静脉断流加脾切除组(B组,65例)分别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内镜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变化、血清ALT、总胆红素水平、再出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死亡率等.结果 治疗后1个月A、B两组共112例患者接受胃镜复查,两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消失率(分别为90.9%和8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B组血清ALT、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56 U/L和86μmol/L)显著高于A组(分别为65 U/L和34 μmol/L)及治疗前(分别为51 U/L和45 μmol/L).A、B两组曲张静脉破裂再出血率分别为7.3%和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和18.5%)、Child-Pugh C级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15和6/11)及急性胃黏膜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0.0%和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底静脉栓塞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预防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近期疗效优于胃底静脉断流加脾切除术.该技术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死亡率低,特别对于肝功能较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乙醇引起肝窦内皮细胞(SEC)死亡的类型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这种死亡的作用,以及涉及Ets-1和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8的作用机制.方法 按照Braet等的方法 并作改进,从Wistar雄性大鼠分离和培养SEC.然后,将SEC与乙醇(25~100 mmol/L)和VEGF(20~30 ng/ml)共同孵育6 h,采用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SEC凋亡
生物学药物的发展已对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产生了重要影响[1].美国自1998年临床应用生物学药物以来,住院率降低,肾上腺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调节剂疗法所致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