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1世纪信息高速公路快速发展,为民族沟通,经济融合,民主全球化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奇异的思想、先锋的理念在这“新时期”交汇,这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饕餮聚餐。合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原则,理性解放,呼吁创新是目的。
关键词 广播电视 改革 三网融合
作为信息传播的“前沿阵地”,广电在融合浪潮中的地位攸关重要。人类的发展历史也是文明的演进历史,新世纪以融合为原点而推进的时代变迁,也是再文明的过程。在此再文明的过程中,广电的社会功能、传播功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广电媒介既是向导,也是引领“解放”的先驱。截止2009年,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51座,电视台272座,3985套开路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网络400多万公里,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96.31%、97.23%。广电媒介在全国范围内的高覆盖率为新时期的再文明提供了物质性的保障,真正意义上的跨地域、跨风俗融合还有赖于三网融合的普及。互联网的普及是文化全球化的载体,正确把握经济需求和社会责任,促进虚拟与现实的共生在于取舍。广电传媒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低级趣味与雅致新颖的界定基于选择。广电传媒在融合浪潮中履行“守门人”职责的要义。
广电传媒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以体制改革、数字化和产业化发展为标志,以体制上从计划事业型向事业产业转型,技术上以模拟技术体系向数字技术体系转换,功能上以传统传媒向现代传媒转变为主要内容。广电体制改革在整体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广电体制凸显了广电政治属性,意识形态属性,与中国的行政区划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制度相适应。体制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发展壮大,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问题。
近几年来,围绕“三网融合”(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各界展开了深入和激烈的探讨与辩论,广电系统作为三网融合当中重要的战略支点,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同时,毋庸罝疑,三网融合也将为广电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个过程中,广电高度集中严格监管的旧体制成为三网融合中首先面临的一大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搬走三网融合前进的巨石,唯一的也是根本的办法就是积极推进新体制的构建。
2009年12月27日,国家网络电视台正式上线。NGB时代似乎已经从广电手中那乌托邦式的美丽蓝图,逐步走入生活,走进现实。然而,我们仍需清醒地审视,体制机制带来的问题依然是影响三网融合真正实现“破冰之航”的重要因素。在后信息时代,“开放系统”“开放精神”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概念,全方位、个性化、双向互动的新的传播模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在开放系统中,我们靠自已的想象力来竞争,而不是靠手中掌握的锁和钥匙。”这就意味着,小心翼翼,循规蹈矩,这些看似稳妥的办法,只会被时代淘汰。太多的电视工作者似乎还沉浸在工业化标准的生产模式之下,满足于已有的生产体制,不仅对艺术从业人员的创作个性视而不见,也对受众的个体精神需求采取漠视态度。新时代的传播媒介——“它必须能从一种媒介流通到另一种媒介;它必须能以不同的方式诉说同一件事情;它必须能触动各个不同的人类经验。”而这一切,正是对三网融合后新一代媒介面貌的生动描述。
但同时,三网融合被叫得最响的优势——开放精神,被旁观者开始质疑。这究竟是新一轮的垄断还是新生事物产生前的阵痛?三网融合需要“加快”,留给广电的时间诚然不多,但是快的同时,积极稳妥、公平有序是体制改革不应偏离的方向。
然而,三网融合的初衷确实是为了建立健全信息服务市场,繁荣信息市场经济。以上的事例是否就说明我们在三网融合的过程中,背离了竞争和开放精神,开始走向一种违背市场规律的新一轮的垄断当中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方面,在我国传媒行业有着自己最为突出的政治功能——作为党政喉舌的宣传功能。日益增多且已然拥有巨大数量的受众群,决定了传媒行业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由于媒介具有超乎寻常的影响力,又迫使电视组织者在涉及意识形态和社会伦理的重大问题上不得不谨慎从事,使他们的节目呈现出强烈的保守色彩。
另一方面,我们有着自已的国情,开放自由不是混乱无序、自发进行,必须始终在符合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之下进行。另外,开放市场不代表可以无序竞争,规范竞争不代表垄断经营。我们国家的市场有着自已的特点,简单来讲,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因此,讲市场经济的同时,绝不可以抛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先生与北京大学教授李红滨先后指出,相对于竞争而言,广电与电信之间更重要的是“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毕竟二者取各自优势,扬长补短,能发挥最大的效益。通力合作才会真正避免资源浪费和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另外,在三网融合推进的过程中,新的市场机遇也开始初步显现出来。无论是哪个产业都找到了全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于竞争,对于市场,甚至对于整个社会主义经济都是有益的。
再者,三网融合当中主要的两大角色——广电和电信,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发展模式,融合是一个趋势,需要一个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概而论。电信系统拥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和硬件支持,而广电拥有丰富的内容制作和运作经验,二者本应互补。但电信进入广电领域,实际上是一种业务的拓展,对原本产业链是一种完全的提升,因此主导三网融合的欲望和优势更加明显。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广电如何保留自己的市场份额,完成除内容传播的其他功能,就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也不得不交付于暂时的统一监管。
(作者单位:上蔡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关键词 广播电视 改革 三网融合
作为信息传播的“前沿阵地”,广电在融合浪潮中的地位攸关重要。人类的发展历史也是文明的演进历史,新世纪以融合为原点而推进的时代变迁,也是再文明的过程。在此再文明的过程中,广电的社会功能、传播功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广电媒介既是向导,也是引领“解放”的先驱。截止2009年,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51座,电视台272座,3985套开路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网络400多万公里,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96.31%、97.23%。广电媒介在全国范围内的高覆盖率为新时期的再文明提供了物质性的保障,真正意义上的跨地域、跨风俗融合还有赖于三网融合的普及。互联网的普及是文化全球化的载体,正确把握经济需求和社会责任,促进虚拟与现实的共生在于取舍。广电传媒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低级趣味与雅致新颖的界定基于选择。广电传媒在融合浪潮中履行“守门人”职责的要义。
广电传媒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以体制改革、数字化和产业化发展为标志,以体制上从计划事业型向事业产业转型,技术上以模拟技术体系向数字技术体系转换,功能上以传统传媒向现代传媒转变为主要内容。广电体制改革在整体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广电体制凸显了广电政治属性,意识形态属性,与中国的行政区划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制度相适应。体制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发展壮大,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问题。
近几年来,围绕“三网融合”(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各界展开了深入和激烈的探讨与辩论,广电系统作为三网融合当中重要的战略支点,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同时,毋庸罝疑,三网融合也将为广电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个过程中,广电高度集中严格监管的旧体制成为三网融合中首先面临的一大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搬走三网融合前进的巨石,唯一的也是根本的办法就是积极推进新体制的构建。
2009年12月27日,国家网络电视台正式上线。NGB时代似乎已经从广电手中那乌托邦式的美丽蓝图,逐步走入生活,走进现实。然而,我们仍需清醒地审视,体制机制带来的问题依然是影响三网融合真正实现“破冰之航”的重要因素。在后信息时代,“开放系统”“开放精神”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概念,全方位、个性化、双向互动的新的传播模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在开放系统中,我们靠自已的想象力来竞争,而不是靠手中掌握的锁和钥匙。”这就意味着,小心翼翼,循规蹈矩,这些看似稳妥的办法,只会被时代淘汰。太多的电视工作者似乎还沉浸在工业化标准的生产模式之下,满足于已有的生产体制,不仅对艺术从业人员的创作个性视而不见,也对受众的个体精神需求采取漠视态度。新时代的传播媒介——“它必须能从一种媒介流通到另一种媒介;它必须能以不同的方式诉说同一件事情;它必须能触动各个不同的人类经验。”而这一切,正是对三网融合后新一代媒介面貌的生动描述。
但同时,三网融合被叫得最响的优势——开放精神,被旁观者开始质疑。这究竟是新一轮的垄断还是新生事物产生前的阵痛?三网融合需要“加快”,留给广电的时间诚然不多,但是快的同时,积极稳妥、公平有序是体制改革不应偏离的方向。
然而,三网融合的初衷确实是为了建立健全信息服务市场,繁荣信息市场经济。以上的事例是否就说明我们在三网融合的过程中,背离了竞争和开放精神,开始走向一种违背市场规律的新一轮的垄断当中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方面,在我国传媒行业有着自己最为突出的政治功能——作为党政喉舌的宣传功能。日益增多且已然拥有巨大数量的受众群,决定了传媒行业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由于媒介具有超乎寻常的影响力,又迫使电视组织者在涉及意识形态和社会伦理的重大问题上不得不谨慎从事,使他们的节目呈现出强烈的保守色彩。
另一方面,我们有着自已的国情,开放自由不是混乱无序、自发进行,必须始终在符合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之下进行。另外,开放市场不代表可以无序竞争,规范竞争不代表垄断经营。我们国家的市场有着自已的特点,简单来讲,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因此,讲市场经济的同时,绝不可以抛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先生与北京大学教授李红滨先后指出,相对于竞争而言,广电与电信之间更重要的是“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毕竟二者取各自优势,扬长补短,能发挥最大的效益。通力合作才会真正避免资源浪费和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另外,在三网融合推进的过程中,新的市场机遇也开始初步显现出来。无论是哪个产业都找到了全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于竞争,对于市场,甚至对于整个社会主义经济都是有益的。
再者,三网融合当中主要的两大角色——广电和电信,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发展模式,融合是一个趋势,需要一个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概而论。电信系统拥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和硬件支持,而广电拥有丰富的内容制作和运作经验,二者本应互补。但电信进入广电领域,实际上是一种业务的拓展,对原本产业链是一种完全的提升,因此主导三网融合的欲望和优势更加明显。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广电如何保留自己的市场份额,完成除内容传播的其他功能,就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也不得不交付于暂时的统一监管。
(作者单位:上蔡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