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插图深入解读文本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n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阅读了小说《祝福》,书中主人公祥林嫂以一种别样坎坷的命运走进了我们的视线,触动了我们的心灵。她和我们一样,从童真的少年走来,从亮丽的青春走过,饱满的生命却在一个本该收获的年岁里戛然而止。鲁迅先生用自己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形象,更用他的思想向我们揭示着深刻的思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板书课题:祝福。)
  鲁迅先生曾说:“书籍的插图,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大家先来看这幅插图,这是赵延年先生的为课文配的插图,这幅图形象地再现了祥林嫂沦为乞丐的形象。
  【屏幕显示】
  同学们,我们来观察插图(展示范曾《鲁迅小说插图集》中的祥林嫂图片),谈谈这幅图中哪一点给了你最深的触动?
  (师生静静地观察图片)
  生:鲁迅先生在文中提到祥林嫂是一个不到四十岁的人,头发已经全白,这让我觉得震撼。而这副图中更着力表现了她苍白的头发被寒风撩起,更让人体会到主人公的凄苦。
  生:祥林嫂一手提着竹篮,里面有一个空的破碗,显然她什么都没有讨到。
  师:古元先生也画过一张祥林嫂沦为乞丐的肖像插图,其中祥林嫂是挎着竹篮,你觉得哪一种方式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
  生:“提”更能表现祥林嫂乞讨的艰难和无力。
  师:说得对!另外,原文中说“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表达效果有什么特点?
  生:强调祥林嫂沦为乞丐之后已经乞讨无门,面临绝境。
  生:我注意到那根竹竿,很长,支撑着祥林嫂的身体,已不堪重负而变得弯曲,从此处可以看出祥林嫂的悲惨处境。
  师:鲁迅先生的文字是如何描述这个细节的呢?
  生:“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插图中没有表现出竹竿“下端开了裂”,但文字更延伸了文学的想象力。
  师:大家的观察很细致。文字中有细致的描述,但配上直观的图画,我们更能够体会祥林嫂在风雪中行将就毙而又苦苦挣扎着的凄苦形象。同学们,祥林嫂的死是个人的悲剧还是时代的悲剧?
  生:时代的悲剧,是封建礼教害死了祥林嫂。
  师:为什么不是个人的悲剧?
  生:祥林嫂如果活在今天,即使当保姆,她也能活得很好。
  师: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回归到课文中去体会“礼教”何以能够“杀人”。老师注意到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均出自范曾先生的作品。据说,范曾先生是患病之时在医院的病床上,“每日以意志驱痛苦”,全以白描之笔绘出这本《鲁迅小说插图集》的,足见其意志之坚和用心之深。我们试着来读读这两幅插图。
  【屏幕显示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第21页插图】
  师:这幅插图描绘的是祥林嫂向鲁镇人讲述阿毛被狼叼走的场景,图中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祥林嫂坐在众人中间,神情淡然,似乎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原文中写祥林嫂“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生:环绕在祥林嫂周围的男人们和女人们,举止、神情各异。
  师:大家再看看小说中有关这幅插图的文字描绘,体会文字中有哪些意蕴是插图中没有表现出来的?
  生:男人正“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有的挂着“鄙薄的神气”,我们仿佛可以看见人们的“叹息”、“满足”和“评论”。
  师:小说中有哪些语言值得我们咀嚼?
  生:“停”这个字把人们那虚假的同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此处有鲜明的讽刺意味。
  生:“满足”这个词可见鲁镇的人们只是把别人的不幸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当我们面对不幸的人时,善良的人应该是真正的关怀与安慰。
  师:你能从这幅插图中感悟到什么吗?
  生:我读到了鲁镇人的冷漠,人们的同情像纸一样的薄,祥林嫂的自责让同样处于底层的人们都烦腻了。
  师:范曾先生为什么要给这幅画配上文字“我真傻,真的”呢?
  生:这句话在小说中也一再重复,祥林嫂的精神似乎失常了。她希望可以在别人那里讨回一些安慰,希望有一个人能告诉自己阿毛的死不是她的错,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祥林嫂浓浓的自责。
  生:这是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痛,鲁迅先生把祥林嫂在痛苦中想念儿子悲哀和眷念写得字字血泪。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给人的氛围是悲哀而且荒凉的。小说写于1924年,鲁迅的这篇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以鲁镇为代表的广大农村的现状。人们宁愿对天上的神灵祝福,却对身边的人充满冷漠,这是鲁迅深恶痛绝的国民劣根性。人性中冷漠无情的弱点,也开始成为祥林嫂悲剧的推波助澜者。
  【屏幕显示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第23页插图】
  师:我们来看看这幅插图,它描绘的是祥林嫂到土地庙捐门槛后想要再次参与祭祀活动而被严厉制止的场景。画面右边靠前的是四婶,左手捻佛珠,四婶右手前伸,神情紧张惶急,仿佛急着要说什么话。
  师:阅读原文我们会知道四婶说“你放着罢,祥林嫂!插图配的文字也是这句话。相似的话语在文中前后出现两次,大家找出来看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呢?
  生:前后两次的语言只是调换了一下语序。第一次鲁四老爷认为她“伤风败俗”不准她碰祭祀的东西,由于祥林嫂刚来不久,四婶语气还是客气的。祥林嫂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以后认为自己“赎了罪”,但四婶依然认为她克夫命贱并强行制止。第二次的语气更强烈!
  师:这句话对祥林嫂造成了什么影响呢?大家注意一下,祥林嫂去拿筷子和酒杯时的神情是怎样的?
  生:“坦然”。听了四婶的话之后,祥林嫂的手像“受了炮烙似的”缩回,脸色“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
  师:那一刻,祥林嫂会想些什么呢?
  生:她也许会想“我没有被原谅么?”可能还会想到阿毛,想到以前的种种,深切的自责和巨大的悲哀便又涌上心头。   师:多好!从“坦然”到“失神”,是从希望到绝望的过程,这个转变很明显,导致这个结果的直接原因是“捐门槛”事件。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门槛?
  生:是为了赎救她不能守节的罪过。但是她的婆婆把她卖进了深山。祥林嫂的第二任丈夫死后,又是他的族人把祥林嫂赶出来使她无家可归。
  师: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生:婆婆迫使她不能守节,而柳妈用毫无根据的迷信,向祥林嫂宣扬生死轮回的思想将原来可以坚强生活下去的祥林嫂精神击垮。
  师:插图中四婶后面是鲁四老爷,面容瘦削,身穿长衫,嘴唇、下巴上有几缕山羊胡须。小说中的文字是如何描写鲁四老爷的肖像的?
  生:小说中说鲁四老爷“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
  师:鲁迅先生小说的语言向来值得细细揣摩。既然鲁迅明确地写到了“但也还未留胡子”,那么范曾先生为什么要将他画成一位留着山羊胡须的年老者呢?(生讨论)
  师:信仰伊斯兰教的男性穆斯林,老了多半要留胡须的,借此表明自己的虔诚,这是信仰和身份的象征。那鲁四老爷呢?大家看原文。
  生:原文中说鲁四老爷是“监生”。“监生”在清王朝是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的,反映出人物的立场和政治态度。
  生:“讲理学”暗示了人物维护封建道统,注重封建礼教的道德观念。
  生:“大骂其新党”更暴露了鲁四老爷维护封建统治的顽固政治立场。
  师:从这些细节我们就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忠实拥护者。鲁四老爷是鲁镇权势的代表。看来范曾先生这一细节的再创作也是经过细心考虑的,是恰当的。如此说来,倒是鲁迅先生的“但也还未留胡子”这句话多余了吗?
  生:不!“还未留胡子”的四叔远比有胡须的鲁四老爷有着更落后的、更顽固的旧思想。
  师:有道理。插图中的人物形象符合人们阅读小说后在心里勾勒的人物形象—鲁四老爷就该是这样一个老朽者!摆出一副维护风俗教化的虚伪面孔使一个清白无罪的妇女负上了沉重的罪恶感。鲁迅先生“但也还未留胡子”的文字更深刻、更耐人咀嚼。封建政权、夫权、神权、族权以及鲁镇的人们的冷漠,无不一步步地把祥林嫂推向绝境,这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师:今天我们远离了封建时代。但是,回看这部小说却依然让我们震撼,原因何在?说明导致她悲惨命运的有恒久的东西。今天仍有无数冷漠的心灵,无视他人的生死,对别人的不幸评头论足却不施以援手。这一点,正是鲁迅深恶痛绝的国民的劣根性。请同学们再静静地看第一幅插图,让祥林嫂这个永恒的经典形象走进我们的内心深处。然后拿起笔写一段话,话题就是“祥林嫂,我想对你说”!
  生:祥林嫂,我深深地理解你的悲哀与渴望!
  生:祥林嫂,如果你生活在今天,一定会有和我们一样美好的青春!
  ……
  师:我想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深深地叹息与祝福。最后,老师也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愿人间不再有祥林嫂,愿人类都享受正当的幸福!
  【执教感言】
  这是《祝福》教学的第三课时。在梳理小说情节,了解祥林嫂人生遭遇的基础上,我在这堂课主要引导学生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鲁迅先生的文字是厚重的,这篇经典篇目的解读也可以是多角度的。上课前我仔细研读课文,课文的三幅插图引起了我的关注。我想,任何给文学作品画插图的作者,不仅仅需要上乘的手上功夫,更需要有深厚的学问修养,他的画中一定透析了原作者的精神。于是我以此作为切入点,让“老”教材焕发新意,把抽象的思想主题用插图与文字结合的方法一点点地深入下去。从插图中你可以观察到什么?在小说文字中你又可以领悟到哪些插图中表现不出来的内涵?三幅插图依次展开,从第一幅插图中祥林嫂乞丐形象给我们的的震撼,到第二幅插图中鲁镇人们的冷漠与愚昧,再到由第三副插图折射出的封建社会的政权、夫权、神权、族权给祥林嫂带来的迫害。一步步地深入文本,走进祥林嫂的内心世界,理解鲁迅文章的深刻主题,使学生在文本解读、思想认识等方面都有大的收获。
其他文献
【摘 要】“代为之思”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以虚写实的手法,本文以几篇诗词作品为例,详细论述了这种手法的使用特点及其作用,以期对学生分析鉴赏此类作品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古典诗词 写作手法 以虚写实    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题第3小题为: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摘 要】《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感情纠葛历来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基本事实是,三十年后,周朴园不顾鲁侍萍的“藕断丝连”,断然抛弃,曾经的偶像早成陌路。周鲁二人的“情变”表现了人性的复杂,这样的艺术构思完成了对典型人物的立体塑造。  【关键词】《雷雨》 感情纠葛 人性  曹禺的戏剧《雷雨》中,周朴园跟鲁侍萍的感情纠葛是极其重要的一条线。三十年前的始乱终弃造成了鲁侍萍一生的痛苦,她坚决反对鲁贵把女儿带
【摘 要】磨课是许多中学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的形式,通过磨课,可以探讨文本,研讨学情,调整教案,完善教法。本文详细记录了一次教研组磨课的过程,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关键词】教研 课堂教学 磨课    本学期,学校分配了二位刚大学毕业的老师,于是,我们教研组便经常性地开展新老教师磨课。所谓新老教师磨课,是指新老教师共同备课,探讨文本,研讨学情,磨合教案、课件,再相互听课、评课、反思
很多理科老师在讲解某例题后,常常再用一些同类的题目来巩固,以便学生熟练掌握解题方法。语文也是可以归类学习的,下面就《荷塘月色》的教学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一、文章体裁的归类  《荷塘月色》作为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秀散文,编录在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中。散文体裁在课本中的比例不在少数,且散文体裁的阅读理解在各级各类语文试卷上纷纷登场。这足以证明以此文为典型教学生学会有关散文的方法尤为重要。  结合《课标》及文
【摘要】诗歌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如何进行,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和探讨的问题,而寻求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诗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诗歌教学 新课程 体验感悟 心灵对话    新课标中“阅读与鉴赏”第一条就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
画面是那样的鲜活灵动,色彩是那样的青翠欲滴,如同一块硕大的果冻,从天而降,扑面而来,不由分说地将你囫囵儿包裹,刹那间,你觉得赏心悦目,你感到心旷神怡,于是乎你沉浸其中,你不能自拔,你见识了弱小生命的尊严,你忘记了人类是万物的主宰。因为这里处处是生命的舞台:勤劳热情的蚂蚁,队列严整的毛虫,无奈行贿的蚜虫,水中涅槃的孑孓,一滴巨大的水滴落下,打在枝头,枝头振动,将甲虫高高地弹起,又稳稳地接住,如此熟练
读,是语文的第一学法,读,能帮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和作者的思路融为一体,感悟人物内心的情感,把握文章深刻的寓意,达到“文若己出”的最高境界。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
【摘要】关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第5段写景方法的分析,存在着“反衬”、“衬托”等等说法。由细读文本可知,这段文字的写景方法应是“间接描写”,而不是“反衬”或“衬托”。  【关键词】《荷塘月色》写景方法衬托反衬正面描写间接描写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名家名篇,历来被选入高中教材,堪称范文。教师乐教,因为它虽是白话文,却有讲头;学生喜读,因为它不仅能增加知识,而且是一种享受。评论家、文章
【摘 要】面对诗歌教学,教者常常束手无策,本文作者经过十多年教学实践,认真反思,发掘出了教材教法、学生学习态度、基础知识在这一过程的作用,希望对高考备考有所帮助。  【关键词】诗歌教学 教材教法 学习态度 文言知识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其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音韵历来脍炙人口;然而能真正走入诗歌,领悟这千古诗情的又有几人?  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进行诗歌教学时,颇
【摘 要】名著列入高考考查范围后,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呢?一是教师要通读名著,整体规划复习内容;二是采用“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融会贯通”三级跳的方式进行复习;三是要去粗取精,以简驭繁,将复习内容序列化、专题化,简化头绪,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四是要研究高考命题、研究复习方法、研究名著内容。  【关键词】名著复习 整体意识 专题复习     自2007年开始,江苏省将名著列入高考考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