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英语教育中,我们容易过于强调语言的认知因素,忽视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试从情感及其情感与语言学习的关系、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等方面入手,探讨一下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感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情感 情感因素 英语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过分侧重认知方面,忽视情感方面的倾向,忽视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态度,实现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因此,探析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什么是情感因素
1,情感的含义
情感即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体验。这些体验如满意、不满意、喜、怒、哀、憎等都是心理学上所称的情感。在语言教学中,情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emotion)、感觉(feeling)、情绪(mood)、态度(attitude)等(Arnold & Broun,1999)。研究人员发现,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积极的情感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而消极的情感会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认知活动自动停止;即使不停止,认知活动也不会有实际的效果。
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学习者的个别因素,包括焦虑(anxiety)、抑制(inhibition)、自尊心(self-esteem)、学习动机(motivation)等;第二类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empathy)、课堂交流(classioom transaction)等。
2,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有哪些
(1)学生对英语学习本身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动机不同,态度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一部分学生一开始就对英语这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外语由原来的一种“任务”转化成了发自内心的自觉要求,成为倾注了更多感情的、有所偏爱的课程。不过,多数学生对外语学习的重视并非完全出自内心自觉,而是诸多外在压力的结果!譬如,考试越来越难,家长老师的谆谆教诲等。在“要我学”的压力下,学生只能是应付任务的“苦学”。这样的学习很难产生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由此可见,学生对待外语学习的情感因素在其学习过程中产生着不可替代的动力源作用。
(2)学生对外语老师的情感因素。
教师在学生外语学习中的引导作用乃至主导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并不是无条件的,学生对外语教师的情感认同度如何,是这种作用发挥得大小的关键性因素。实践中,我感到这种情感的认同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对任课教师从内心不欣赏,不信任,不接受,那么他在课堂上始终提不起兴致、激发不出热情。往往失去学习信心,也导致老师失望。这是一个因情感的缺失而导致的恶性循环,值得我们深思。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会发现: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密切相关,进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外语学习成绩。这说明,由于中学生存在着情绪化的特点,其学习态度往往受情感的好恶所左右,因而学生对任课教师在情感上的接受程度会更加明显地影响到其学习成效。这就暗示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认同问题,着重塑造自身完善的教师形象。对学生产生强大的“亲和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
二、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美国语言教育学家Krashen的情感过滤学说认为:有了大量适合的语言输入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第二语言。第二语言学习的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可能变成语言吸入,也就是说,在语言输入到达大脑语言习得机制的进程中,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1,正确引导利用情感因素,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乐观向上和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喜爱、感兴趣,积极接受,则情感过滤就少,学习效果就高。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忽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只能使教学过程变的事倍功半。
中学英语教学中有一种倾向,教师一般侧重于传授知识,解决疑难问题,而对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很少注意,教学中多采用听、说、读、写诸多方面的训练手段,接着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一般采用批评甚至惩罚等消极的处理方法,而较少考虑情感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这样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影响学生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降低语言学习效果。
三、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学会重视并利用情感因素。
1,英语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感因素促进英语教学。
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豁达乐观的性格,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当今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强烈。他们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人生观、价值观,但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及人生阅历的限制,不一定符合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特点。往往期望高,失望大,一旦失落,便一蹶不振,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占了上风,便自暴自弃。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要使他们认识到人生是美好的,但却充满着艰难与曲折雩斗争与矛盾,人就是要在这些矛盾的斗争中磨炼自己,使自己日趋成熟。只要有坚强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尝到胜利的喜悦。要注意培养他们心理素质,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善于从失败中锻炼自己。
2,努力强化自身的品德素质和人格力量。
作为教师,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应具备专业水平外,能否成功地组织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课堂教学的效果,又并非仅仅决定于教师的备课,还要受到情感因素的制约。有经验的教师必定有这样的体验:每当他在课堂上有声有色地讲解时,学生们会聚精会神,时而鸦雀无声,时而热烈响应,课堂气氛显得格外和谐融洽,这就是师生情感亲切,自然交流的结果。情感交流所激起的波澜,会使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倍觉可敬可亲,会转化成学生自觉学好学科的强大动力。那么,教学中如何才能增进师生情谊,建立融洽的情感呢?
一要重视师德修养。教师应在服饰、表情、风度、气质等方面都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教师一走上讲台就必须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酝酿良好的心境情绪,以此在课中感染学生, 这一切都决定于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因此,教师对待学生必须平等、真诚和理解,使他们无时不体会到师长的关心、爱护和鼓励。
二要讲究语言艺术。教学语言,无论是英语还是普通话,都要力求发音标准,吐字清晰,用语规范准确,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语汇,敏锐的观察和严密的思维能力。才能做到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感染力;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思想,熟悉他们的生活,才能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讲得有血有肉,引人入胜;只有善于运用真挚自然的声调、情感丰富的言辞,才能使学生从腔调的变化上去体会教师的情感,从寂静中去领略暴风雨般的意境。现在的中学生学业负担很重,若我们的教学不是一味地死背教参例句,生搬语法条文,而是配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穿插清新的健康的谚语,诙谐幽默的故事,言简意赅的典故,寓意含蓄的笑话,不就能改变课堂呆板沉闷、令人厌倦的气氛,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加深了印象吗?语言,在教学中是传道授业的媒介,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三要力求博学多才。学生最喜欢的是有学问的教师,多才多艺的教师不仅在教育、教学中有更多的主动权,而且也容易获得学生的尊敬与信赖。教师尤其要博学,当“杂家”,这不仅是专业特点的需要,也是沟通师生情感的需要。若是教师知识面过窄,教学中难免不出纰漏,闹成笑话。现在的中学生见识广,思想活跃,如果教师专业之外孤陋寡闻,就很难与学生沟通情感,形成共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识到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3,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且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因而,要成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位好老师。那么在我们的眼睛里就要对学生多一些欣赏与赞许的光芒。要有为学生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克服学生心理障碍,降低情感焦虑的方法与手段。如:课堂上我们要认真仔细地倾听学生的说话。在碰到沉默不语,说话声音小的学生时,要多鼓励,或者换一种方式提问,或者降低难度,尤其要用关爱信任的耳光注视他们,甚至可以允许他们沉默不语。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反之,如果我们一定要勉强要求他们回答问题,表达观点,会使他们增加心理负担,更加焦虑。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挫伤学生的自信,最终导致学生讨厌学英语。
4,加强课堂教学,不断变换教学形式。
再好吃的美味佳肴,如反复食用也会让人胃口全无。同样,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如反复使用也会使学生厌烦。中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喜欢变换的时期,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特点,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标新立异,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如:放幻灯、听录音、看录象、进行有趣的比赛、表演戏剧等。常言道,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要教师潜心钻研,一定能想出许多令学生喜闻乐见而又利于教学的方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依存的,而我们教师就应以科学的教法影响学生的学习。而在我们的教法上,情感因素的运用也是应该重点考虑的。只要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耐心与诚心,再加上坚实的业务基础,娴熟的教学技巧,那么他一定会在教学上取得成功,学生也一定会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其辛勤的劳动。
四、英语教师在利用情感因素改进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哪几点:
1,善用期望的魔力。
教师对学生表达积极的、殷切的期望,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了这一点。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一位年轻国王。他精心雕刻了一尊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向“她”表达爱意。爱神洛狄忒被他的真诚和爱心所打动,就赋予雕像以生命,使两人结为伉俪。这种因高期待而产生积极反馈的因果关系,被西方社会心理学家演化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期待效应”。这虽说是一则美丽又动人的神话,但这种效应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得以证实。
2,注意褒贬的表连。
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或表扬或批评是常见且重要的教学环节。针对同样一种行为,不同的褒贬方式将对学生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社会心理学中的阿伦森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喜欢、赞赏、表扬的态度不断增加的人(或行为举措),而不大喜欢那些以上态度不断减少的人(或行为举措)。
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面对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往往有“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总认为“爱之深,责之切”,于是乎直言指责,冷面呵斥,甚至拳敲棒捶。这样做的效果常常适得其反。爱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阿伦森效应启示我们:在“正面难攻”的情况下,采用迂回的方式能收到较好效果。对学生应以肯定为主,万不得已必须批评时,贬损程度应力求慢慢降低。表扬学生也不必一下“喂饱”,循序渐进、逐渐加码,“营养”才吸收得最充分。
3,控制紧张的程度。
经常对英语学习活动产生影响的情感因素还包括紧张状态。紧张多数是面临危险或要求承担重大责任的情况下产生的。这些情况常能激起人们机体中相当短暂但却特别强烈的紧张情绪。但紧张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情绪紧张。这种人主要是缺少心理上的锻炼,对很小的困难也会惊慌失措,束手无策,在紧张情绪控制下,认知、意志等方面的作用均无从发挥。这样的紧张状态不利于英语学习,常常起破坏作用。例如在英语课上,突然有人来听课,有些学生在回答老师问题时就会由于出现紧张情绪而影响回答质量,有时甚至不能作答。这并非因为他不会,而是由于紧张。另一种情况则可称为操作性紧张。这种紧张是与完成特定活动的必要性相联系的,能动员各方面力量集中在活动方面,经常能将活动引向最佳表现。例如飞行员使飞机着陆;驾驶员高峰时间开车;教师在教室上课;学生参加考试等等都会体验到这种操作紧张状态。显然,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一种气氛,避免学生产生单纯的情绪紧张。反之,应刺激形成操作紧张状态。英语教师有必要深入课堂的情感氛围,尽可能保证使学生形成有利于学习活动的情感状态,随时注意降低情绪紧张程度。
五、结束语
外语教学这门艺术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在探索如何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途径中,找到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也碰到了许多令人迷惑的新问题,使教学法专家们越来越多地试图从心理学、社会学的科学成果中寻找解决语言教学种种难题的办法。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成绩的好坏大部分由非智力因素决定的。专家们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商”(IQ)只占成功决定因素的20%,另外80%来自其它因素,其中主要是“情商”(EQ即Emo-tional Quotient)。EQ是一个用综合评价人的乐观程度和理解力等因素来测定人的智慧水平的新标准。EQ理论认为,人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性格和情感因素,而不取决于天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利用学生的学习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情感因素促进英语教学。
综上所述,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然而,情感方面的问题只是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之一。教学效果的好坏,还取决于教材、教学大纲、教学环境、教师行为等因素,但是我们应该加强对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的重视,发挥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影响,提高英语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情感 情感因素 英语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过分侧重认知方面,忽视情感方面的倾向,忽视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态度,实现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因此,探析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什么是情感因素
1,情感的含义
情感即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体验。这些体验如满意、不满意、喜、怒、哀、憎等都是心理学上所称的情感。在语言教学中,情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emotion)、感觉(feeling)、情绪(mood)、态度(attitude)等(Arnold & Broun,1999)。研究人员发现,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积极的情感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而消极的情感会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认知活动自动停止;即使不停止,认知活动也不会有实际的效果。
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学习者的个别因素,包括焦虑(anxiety)、抑制(inhibition)、自尊心(self-esteem)、学习动机(motivation)等;第二类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empathy)、课堂交流(classioom transaction)等。
2,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有哪些
(1)学生对英语学习本身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动机不同,态度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一部分学生一开始就对英语这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外语由原来的一种“任务”转化成了发自内心的自觉要求,成为倾注了更多感情的、有所偏爱的课程。不过,多数学生对外语学习的重视并非完全出自内心自觉,而是诸多外在压力的结果!譬如,考试越来越难,家长老师的谆谆教诲等。在“要我学”的压力下,学生只能是应付任务的“苦学”。这样的学习很难产生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由此可见,学生对待外语学习的情感因素在其学习过程中产生着不可替代的动力源作用。
(2)学生对外语老师的情感因素。
教师在学生外语学习中的引导作用乃至主导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并不是无条件的,学生对外语教师的情感认同度如何,是这种作用发挥得大小的关键性因素。实践中,我感到这种情感的认同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对任课教师从内心不欣赏,不信任,不接受,那么他在课堂上始终提不起兴致、激发不出热情。往往失去学习信心,也导致老师失望。这是一个因情感的缺失而导致的恶性循环,值得我们深思。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会发现: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密切相关,进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外语学习成绩。这说明,由于中学生存在着情绪化的特点,其学习态度往往受情感的好恶所左右,因而学生对任课教师在情感上的接受程度会更加明显地影响到其学习成效。这就暗示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认同问题,着重塑造自身完善的教师形象。对学生产生强大的“亲和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
二、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美国语言教育学家Krashen的情感过滤学说认为:有了大量适合的语言输入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第二语言。第二语言学习的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可能变成语言吸入,也就是说,在语言输入到达大脑语言习得机制的进程中,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1,正确引导利用情感因素,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乐观向上和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喜爱、感兴趣,积极接受,则情感过滤就少,学习效果就高。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忽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只能使教学过程变的事倍功半。
中学英语教学中有一种倾向,教师一般侧重于传授知识,解决疑难问题,而对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很少注意,教学中多采用听、说、读、写诸多方面的训练手段,接着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一般采用批评甚至惩罚等消极的处理方法,而较少考虑情感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这样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影响学生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降低语言学习效果。
三、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学会重视并利用情感因素。
1,英语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感因素促进英语教学。
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豁达乐观的性格,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当今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强烈。他们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人生观、价值观,但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及人生阅历的限制,不一定符合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特点。往往期望高,失望大,一旦失落,便一蹶不振,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占了上风,便自暴自弃。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要使他们认识到人生是美好的,但却充满着艰难与曲折雩斗争与矛盾,人就是要在这些矛盾的斗争中磨炼自己,使自己日趋成熟。只要有坚强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尝到胜利的喜悦。要注意培养他们心理素质,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善于从失败中锻炼自己。
2,努力强化自身的品德素质和人格力量。
作为教师,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应具备专业水平外,能否成功地组织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课堂教学的效果,又并非仅仅决定于教师的备课,还要受到情感因素的制约。有经验的教师必定有这样的体验:每当他在课堂上有声有色地讲解时,学生们会聚精会神,时而鸦雀无声,时而热烈响应,课堂气氛显得格外和谐融洽,这就是师生情感亲切,自然交流的结果。情感交流所激起的波澜,会使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倍觉可敬可亲,会转化成学生自觉学好学科的强大动力。那么,教学中如何才能增进师生情谊,建立融洽的情感呢?
一要重视师德修养。教师应在服饰、表情、风度、气质等方面都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教师一走上讲台就必须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酝酿良好的心境情绪,以此在课中感染学生, 这一切都决定于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因此,教师对待学生必须平等、真诚和理解,使他们无时不体会到师长的关心、爱护和鼓励。
二要讲究语言艺术。教学语言,无论是英语还是普通话,都要力求发音标准,吐字清晰,用语规范准确,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语汇,敏锐的观察和严密的思维能力。才能做到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感染力;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思想,熟悉他们的生活,才能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讲得有血有肉,引人入胜;只有善于运用真挚自然的声调、情感丰富的言辞,才能使学生从腔调的变化上去体会教师的情感,从寂静中去领略暴风雨般的意境。现在的中学生学业负担很重,若我们的教学不是一味地死背教参例句,生搬语法条文,而是配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穿插清新的健康的谚语,诙谐幽默的故事,言简意赅的典故,寓意含蓄的笑话,不就能改变课堂呆板沉闷、令人厌倦的气氛,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加深了印象吗?语言,在教学中是传道授业的媒介,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三要力求博学多才。学生最喜欢的是有学问的教师,多才多艺的教师不仅在教育、教学中有更多的主动权,而且也容易获得学生的尊敬与信赖。教师尤其要博学,当“杂家”,这不仅是专业特点的需要,也是沟通师生情感的需要。若是教师知识面过窄,教学中难免不出纰漏,闹成笑话。现在的中学生见识广,思想活跃,如果教师专业之外孤陋寡闻,就很难与学生沟通情感,形成共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识到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3,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且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因而,要成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位好老师。那么在我们的眼睛里就要对学生多一些欣赏与赞许的光芒。要有为学生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克服学生心理障碍,降低情感焦虑的方法与手段。如:课堂上我们要认真仔细地倾听学生的说话。在碰到沉默不语,说话声音小的学生时,要多鼓励,或者换一种方式提问,或者降低难度,尤其要用关爱信任的耳光注视他们,甚至可以允许他们沉默不语。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反之,如果我们一定要勉强要求他们回答问题,表达观点,会使他们增加心理负担,更加焦虑。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挫伤学生的自信,最终导致学生讨厌学英语。
4,加强课堂教学,不断变换教学形式。
再好吃的美味佳肴,如反复食用也会让人胃口全无。同样,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如反复使用也会使学生厌烦。中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喜欢变换的时期,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特点,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标新立异,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如:放幻灯、听录音、看录象、进行有趣的比赛、表演戏剧等。常言道,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要教师潜心钻研,一定能想出许多令学生喜闻乐见而又利于教学的方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依存的,而我们教师就应以科学的教法影响学生的学习。而在我们的教法上,情感因素的运用也是应该重点考虑的。只要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耐心与诚心,再加上坚实的业务基础,娴熟的教学技巧,那么他一定会在教学上取得成功,学生也一定会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其辛勤的劳动。
四、英语教师在利用情感因素改进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哪几点:
1,善用期望的魔力。
教师对学生表达积极的、殷切的期望,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了这一点。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一位年轻国王。他精心雕刻了一尊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向“她”表达爱意。爱神洛狄忒被他的真诚和爱心所打动,就赋予雕像以生命,使两人结为伉俪。这种因高期待而产生积极反馈的因果关系,被西方社会心理学家演化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期待效应”。这虽说是一则美丽又动人的神话,但这种效应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得以证实。
2,注意褒贬的表连。
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或表扬或批评是常见且重要的教学环节。针对同样一种行为,不同的褒贬方式将对学生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社会心理学中的阿伦森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喜欢、赞赏、表扬的态度不断增加的人(或行为举措),而不大喜欢那些以上态度不断减少的人(或行为举措)。
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面对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往往有“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总认为“爱之深,责之切”,于是乎直言指责,冷面呵斥,甚至拳敲棒捶。这样做的效果常常适得其反。爱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阿伦森效应启示我们:在“正面难攻”的情况下,采用迂回的方式能收到较好效果。对学生应以肯定为主,万不得已必须批评时,贬损程度应力求慢慢降低。表扬学生也不必一下“喂饱”,循序渐进、逐渐加码,“营养”才吸收得最充分。
3,控制紧张的程度。
经常对英语学习活动产生影响的情感因素还包括紧张状态。紧张多数是面临危险或要求承担重大责任的情况下产生的。这些情况常能激起人们机体中相当短暂但却特别强烈的紧张情绪。但紧张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情绪紧张。这种人主要是缺少心理上的锻炼,对很小的困难也会惊慌失措,束手无策,在紧张情绪控制下,认知、意志等方面的作用均无从发挥。这样的紧张状态不利于英语学习,常常起破坏作用。例如在英语课上,突然有人来听课,有些学生在回答老师问题时就会由于出现紧张情绪而影响回答质量,有时甚至不能作答。这并非因为他不会,而是由于紧张。另一种情况则可称为操作性紧张。这种紧张是与完成特定活动的必要性相联系的,能动员各方面力量集中在活动方面,经常能将活动引向最佳表现。例如飞行员使飞机着陆;驾驶员高峰时间开车;教师在教室上课;学生参加考试等等都会体验到这种操作紧张状态。显然,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一种气氛,避免学生产生单纯的情绪紧张。反之,应刺激形成操作紧张状态。英语教师有必要深入课堂的情感氛围,尽可能保证使学生形成有利于学习活动的情感状态,随时注意降低情绪紧张程度。
五、结束语
外语教学这门艺术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在探索如何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途径中,找到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也碰到了许多令人迷惑的新问题,使教学法专家们越来越多地试图从心理学、社会学的科学成果中寻找解决语言教学种种难题的办法。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成绩的好坏大部分由非智力因素决定的。专家们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商”(IQ)只占成功决定因素的20%,另外80%来自其它因素,其中主要是“情商”(EQ即Emo-tional Quotient)。EQ是一个用综合评价人的乐观程度和理解力等因素来测定人的智慧水平的新标准。EQ理论认为,人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性格和情感因素,而不取决于天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利用学生的学习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情感因素促进英语教学。
综上所述,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然而,情感方面的问题只是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之一。教学效果的好坏,还取决于教材、教学大纲、教学环境、教师行为等因素,但是我们应该加强对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的重视,发挥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影响,提高英语学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