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与意象的关系

来源 :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ang0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美学中的美与中国古代的意象之间具有对应性.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依赖于主体而存在,既具有普遍性,又是个体感悟、判断与创造的成果.美从感性形态的角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意象".意象是主体在物我交融中能动创构的,包含着感悟、判断和创造的统一.在意象中本体与现象是统一的,意象始终不脱离感性形态,体现了物我的契合.审美活动创构了意象,就是生成了美.当称它是"意象"时,偏于指称它的感性形态,其中体现着审美价值;当称它为"美"时,侧重于指称它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寓于意象之中.美是意象的共相,是抽象的,意象是美的具体呈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美是意象".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复杂道路环境下不同心理旋转能力人群移动导航行为差异及其对寻路任务效率的影响,并对移动导航应用提出优化建议.方法 利用心理旋转能力测试挑选30名能力强弱差异显著的被试;借助观察法、访谈法和出声思考法,收集被试在路况复杂的小区中步行寻路实验中的行为数据,分析不同心理旋转能力被试的步行寻路导航策略及其寻路绩效差异性.结果(1)复杂环境下,不同心理旋转能力被试在导航地图的辅助下全部可以完成寻路任务,且心理旋转能力强的被试寻路效率相对更高,主要体现为出错次数和回退次数低(P0.05).结论 复杂环境下人们
目的 本研究以攻击性人格特质角度为切入点,将玩家人格和化身人格相结合,探讨玩家与化身人格匹配程度对游戏体验的影响.方法 采用2(玩家攻击性)×2(玩家-化身攻击性匹配程度)的混合设计,收集64名大学生玩游戏时的心流状态问卷和生理指标结果.结果 在玩家和游戏化身攻击性匹配条件下,玩家的心流水平高于不匹配条件,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高攻击性人格特质的玩家,当玩家与游戏化身人格攻击性不匹配时,其玩游戏时的心流水平会显著降低.而对于低攻击性人格特质的玩家,其人格与游戏化身攻击性匹配与否不会对玩游戏时的心流水平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消费中心城市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城市化背景下的升级版,其规划、建设和发展遵从消费中心城市的一般规律.从历史逻辑来说,中国古代社会的消费城市具有明显的阶级特征,消费中心城市的产生与城市结构、功能以及城市的消费文化基础有关.从理论逻辑来说,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的理论是构建消费中心城市理论的逻辑起点,构建消费中心城市理论是格莱泽、克拉克为代表的消费城市理论在中国的现实演化.从现实逻辑来说,消费中心城市是遵循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产物,是我国引领消费结构
《民法典》第406条第2款中"价款"应目的性扩张为"收益",其上可发生物上代位.动产抵押物转让中收益可拓展至多代,类型上涵括孳息、转让所得以及毁损灭失后的"三金"请求权等.在动产抵押物转让中,收益的适格标准是具有可辨认性:一方面,在收益与原始抵押物的关系上,"可辨认性"体现为收益之产生须与原物耗损存在直接关联;另一方面,在收益与抵押人其他财产的关系上,"可辨认性"宜作"观念上可区分"之宽松解释.动产抵押物转让中收益须公示:货币现金收益适用永久自动完善,其余收益适用临时自动完善;临时自动完善的宽限期为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