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评价改革正在探索之中,其间涌现了不少好的评价方式、方法、原则以及标准,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无论如何,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应少一些表面的繁荣,多一份内在的智慧,真正弘扬“真、善、美”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在语言的艺术殿堂里开拓一片充满情趣的领地,让他们在“阳光般的温暖”里健康成长。这样,学生才能对老师敞开心扉,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完善自己。
语文教学评价方式素养新课标的出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正确对学生做出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有些教师为了顺应教学改革,在评价上虽花样翻新,但往往流于形式,一味地“好、好、好”,难免显得虚情假意,有做秀之嫌。
一、真:真实的老师帮助学生认识真实的自我
社会与家长自古以来就赋予老师“正义的化身,道德的典范”的称号,于是,老师也朝着这个方向塑造自我,成了学生心中的“神”。然而,只有老师走下神坛,学生才有可能走上圣坛。著名的苏格拉底相貌丑陋,又有些懒惰,学生请他光临餐馆,他就大吃一顿,然而这帮年轻人并没有厌弃他的粗俗,反而被他的真诚所吸引而聚拢在他的周围,他成了学生爱戴的良师益友。今天,我们的学生随着时代的进步,认辨能力也有着空前的敏锐,老师的率真更能吸引他们走近,促使他们既敬爱老师神圣的一面,也宽容老师不足的一面,不再把老师当成完美的“神”,从而避免距离感。
1.用率真的语言与学生真实对话
语文即生活,语文即人文,语文教学的评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情境中可以赞美学生的感情丰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也可以指出学生存在的缺失。记得有一次,刚刚下课,有一个学生找到我说:“老师,你有一个说法不对。”好像挺严肃的样子,我灵机一动说:“那我可要虚心请教了!”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说话不妥,现出不好意思的表情,在我为他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之后,又给他指出日常交流要看情况,如果说成“老师,我对讲课的内容有想不通的地方,想和你交流一下”,就妥当了。率真的语言,使师生在掌握了交际方式的同时也拉近了距离,可谓一举两得。
2.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方面的评价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一味地去赞扬好的成分,忽略缺点,以免让学生盲目自满。也不能用严厉的训斥一味地指责,以免让学生失去信心,陷入自卑当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找到自己的优势和薄弱的环节,进而完善自己。
二、善:用“爱”的尺码衡量学生的进与退
马洛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下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所以我认为“爱”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1.用真情的鼓励与赞赏促进学生成长
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感是启发儿童智力的钥匙,是点燃儿童智慧的导火线。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双方都能走进对方的感情世界中,使教学达到情感交流的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内欢腾跳跃时,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在听一次公开课时,记得有这样一个情景:老师问:“你认为作者是喜欢江南的雪还是朔方的雪?”在几个学生回答完后,我发现这位老师向一个角落投过去鼓励的眼神,而且持续了几秒钟之久,终于这个学生站起来出色地回答了问题,之后,老师说:“这位同学有着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能整体把握文章之中所有的信息,非常难得,只是希望以后要大胆地参加交流。”我想这位教师一定是发现了学生那种想说不敢说,欲言又止的表情才用眼神鼓励,才真情赞赏的。课堂上真情的鼓励与赞赏,不仅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释放了学生的潜能,而且可以宏扬学生个性,使学习成为快乐有趣的活动。
2.批评惩罚也是爱
如果说关心、鼓励、赞赏是柔性教育。那么,批评教育就是硬性教育。两者刚柔相济,相得益彰,适当的批评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磨炼学生的坚强意志,铸就完善的人格。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犯了明显性的错误,就应该及时批评纠正并给以相应的惩罚,如罚写反思,罚做一件好事等。
教育的秘诀是“爱”,教育是唤醒,是鼓励,也是约束和规范,适当的表扬和适当的批评相结合,“爱”才完整,完整的“爱”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美:艺术化的评价引导学生感受美、创造美
教师的评价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是通过恰当的方式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若方式不当就会事与愿违,产生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要讲究技术性,评价的语言要准确生动、有趣味性和感染力,让评价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促使学生产生上进的力量。
1.艺术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
语言本来就是一门艺术,语文的教学过程也应是一次艺术的欣赏过程,应充满艺术的气息,只有时刻置身于艺术当中,才会更深地被艺术感染。所以,语文实践中的评价一应具有艺术性,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各个方面都是美的,都是魅力无穷的,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让自己评价的语言具有艺术的美感,让学生时时都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在这种艺术化的语言情境中,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自然地提高,进而拥有那双“发现美的眼睛”,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2.用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体会创造的美
新课标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求注意评价的整体性。这就相应地要求评价形式的多种多样。老师可帮助学生建立“成长档案”,督促学生学会自评,内容形式不限,可反思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可评价自己的收获与心得;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让他们体会自评与被评的乐趣,在乐趣中完善自己。老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形式也要有创意,让他们体悟为师的良苦用心,从而更加积极地学习。我曾经为学生设计过“每日评价”,每天放学之前发给学生一张评价卡,上面写着每个学生今天地表现,好的怎样保持,不好的怎样改进等,如果学生当天表现突出就发一张红色的表扬卡,反之,就发一张黄色的警告卡。让学生收集整理,一学期下来,就是一个成长记录,还可以看自己得到了多少奖励,受到了几次警告,督促他们扬长避短,健康成长,效果颇佳。
总之,语文教学评价改革正在探索之中,其间涌现了不少好的评价方式、方法、原则以及标准,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无论如何,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应少一些表面的繁荣,多一份内在的智慧,真正弘扬“真、善、美”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在语言的艺术殿堂里开拓一片充满情趣的领地,让他们在“阳光般的温暖”里健康成长。
语文教学评价方式素养新课标的出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正确对学生做出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有些教师为了顺应教学改革,在评价上虽花样翻新,但往往流于形式,一味地“好、好、好”,难免显得虚情假意,有做秀之嫌。
一、真:真实的老师帮助学生认识真实的自我
社会与家长自古以来就赋予老师“正义的化身,道德的典范”的称号,于是,老师也朝着这个方向塑造自我,成了学生心中的“神”。然而,只有老师走下神坛,学生才有可能走上圣坛。著名的苏格拉底相貌丑陋,又有些懒惰,学生请他光临餐馆,他就大吃一顿,然而这帮年轻人并没有厌弃他的粗俗,反而被他的真诚所吸引而聚拢在他的周围,他成了学生爱戴的良师益友。今天,我们的学生随着时代的进步,认辨能力也有着空前的敏锐,老师的率真更能吸引他们走近,促使他们既敬爱老师神圣的一面,也宽容老师不足的一面,不再把老师当成完美的“神”,从而避免距离感。
1.用率真的语言与学生真实对话
语文即生活,语文即人文,语文教学的评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情境中可以赞美学生的感情丰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也可以指出学生存在的缺失。记得有一次,刚刚下课,有一个学生找到我说:“老师,你有一个说法不对。”好像挺严肃的样子,我灵机一动说:“那我可要虚心请教了!”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说话不妥,现出不好意思的表情,在我为他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之后,又给他指出日常交流要看情况,如果说成“老师,我对讲课的内容有想不通的地方,想和你交流一下”,就妥当了。率真的语言,使师生在掌握了交际方式的同时也拉近了距离,可谓一举两得。
2.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方面的评价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一味地去赞扬好的成分,忽略缺点,以免让学生盲目自满。也不能用严厉的训斥一味地指责,以免让学生失去信心,陷入自卑当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找到自己的优势和薄弱的环节,进而完善自己。
二、善:用“爱”的尺码衡量学生的进与退
马洛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下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所以我认为“爱”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1.用真情的鼓励与赞赏促进学生成长
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感是启发儿童智力的钥匙,是点燃儿童智慧的导火线。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双方都能走进对方的感情世界中,使教学达到情感交流的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内欢腾跳跃时,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在听一次公开课时,记得有这样一个情景:老师问:“你认为作者是喜欢江南的雪还是朔方的雪?”在几个学生回答完后,我发现这位老师向一个角落投过去鼓励的眼神,而且持续了几秒钟之久,终于这个学生站起来出色地回答了问题,之后,老师说:“这位同学有着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能整体把握文章之中所有的信息,非常难得,只是希望以后要大胆地参加交流。”我想这位教师一定是发现了学生那种想说不敢说,欲言又止的表情才用眼神鼓励,才真情赞赏的。课堂上真情的鼓励与赞赏,不仅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释放了学生的潜能,而且可以宏扬学生个性,使学习成为快乐有趣的活动。
2.批评惩罚也是爱
如果说关心、鼓励、赞赏是柔性教育。那么,批评教育就是硬性教育。两者刚柔相济,相得益彰,适当的批评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磨炼学生的坚强意志,铸就完善的人格。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犯了明显性的错误,就应该及时批评纠正并给以相应的惩罚,如罚写反思,罚做一件好事等。
教育的秘诀是“爱”,教育是唤醒,是鼓励,也是约束和规范,适当的表扬和适当的批评相结合,“爱”才完整,完整的“爱”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美:艺术化的评价引导学生感受美、创造美
教师的评价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是通过恰当的方式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若方式不当就会事与愿违,产生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要讲究技术性,评价的语言要准确生动、有趣味性和感染力,让评价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促使学生产生上进的力量。
1.艺术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
语言本来就是一门艺术,语文的教学过程也应是一次艺术的欣赏过程,应充满艺术的气息,只有时刻置身于艺术当中,才会更深地被艺术感染。所以,语文实践中的评价一应具有艺术性,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各个方面都是美的,都是魅力无穷的,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让自己评价的语言具有艺术的美感,让学生时时都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在这种艺术化的语言情境中,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自然地提高,进而拥有那双“发现美的眼睛”,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2.用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体会创造的美
新课标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求注意评价的整体性。这就相应地要求评价形式的多种多样。老师可帮助学生建立“成长档案”,督促学生学会自评,内容形式不限,可反思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可评价自己的收获与心得;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让他们体会自评与被评的乐趣,在乐趣中完善自己。老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形式也要有创意,让他们体悟为师的良苦用心,从而更加积极地学习。我曾经为学生设计过“每日评价”,每天放学之前发给学生一张评价卡,上面写着每个学生今天地表现,好的怎样保持,不好的怎样改进等,如果学生当天表现突出就发一张红色的表扬卡,反之,就发一张黄色的警告卡。让学生收集整理,一学期下来,就是一个成长记录,还可以看自己得到了多少奖励,受到了几次警告,督促他们扬长避短,健康成长,效果颇佳。
总之,语文教学评价改革正在探索之中,其间涌现了不少好的评价方式、方法、原则以及标准,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无论如何,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应少一些表面的繁荣,多一份内在的智慧,真正弘扬“真、善、美”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在语言的艺术殿堂里开拓一片充满情趣的领地,让他们在“阳光般的温暖”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