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备课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首备教材,初步设计教学流程,锻炼教师基本功;参考课外资源,逐步优化教学设计,强化教学能力;多次复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预设等,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只有在备课中下功夫,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过程,充分细致地做好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所以,备课在教学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书空备课;参考资源;多次复备;形成风格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课堂教学过程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无论是知识经验多么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初出茅庐的新教师,若不进行认真的备课就难以将课本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备课环节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上好一节课的质量,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着数学课堂学习气氛,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事前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因此,在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的环节。下面笔者将针对《温度》这节课的备课展开论述。
一、书空备课,初备流程
不参考任何教学资源,根据教科书的内容进行首次备课,初步了解编者意图。每一节课的教学,都离不开课本。过去把“教材”称之为“课本”,“课本,课本,上课之本”!现在叫做“教材”,“教材,教材,教学的素材”。这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教育理念上的变化。因此,在备课时,一定要读懂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分析教材,实际上就是了解编者意图,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理解编者意图,把握教材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是对教材而言的,难点是对学生而言的,关键是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而言的。
读懂教材让教师找到教学的方向。例如,笔者在教授《温度》一课中,为了能上好这节课事前并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而是把更多的功夫放在网上的资料收集中,网上的教案设计丰富多样,课堂实录各具特色,教学方法千变万化……面对丰富的网上资源,过多的使用别人的资料,使自己迷失了方向,写出来的教案更是脱离实际。试教的结果可想而知。经过与同事间的交流,笔者意识到自己的失误,重新回归于课本,认真地看读教材。发现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对温度并不陌生,对正负数的感知也是比较丰富的,但他们的方法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经过系统的总结、整合和梳理。因此,本节课就是使学生重温温度的情境,从感性的感知上升到理性的认知,形成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之间的交接和转化,是为学生认识生活中的负数做铺垫的,由于“温度”在我们的日常的生活中应用广泛,而每天的天气预报就是本节课的切入点。把握了这点,笔者开始书空备课、读懂教材、理清思路、参透课程。
二、参考“同行”,优化课堂
有了首次备课的前提,教师对整节课的设计形成了清晰的思路,此时,再去参考教师用书、参考别人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同行”资料,来优化自己的课堂。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上资料的不断完善,可以说,打开网络,输入关键字眼,一般都能收集到你所想要的资料,但如何在众多的资料中寻求适合自己的材料,并用于自己的课堂中呢?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结合教学需要,选择适合本班教学实际的资源,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例如,《温度》一课中引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多不胜数。有的用谜语引入温度计,从而导出课题温度,这样的设计有点形式化;有的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实验做引入,这样做虽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但与教材中的天气预报比较难接轨;还有的以听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从而引入“ ”号和“-”号的使用,但与本节课温度的联系就拉得更远了……网上的资源特别的丰富,所以就要求教师在参考“同行”资料的同时要懂得“舍”和“留”。舍弃不适合教材本身的,留下适合自身课堂需要的好建议。如,《温度》一课的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
师:你最想去哪里?(北京、上海……)
师:当收拾行装,准备衣服时,我们必须先了解那个地方的什么情况?(天气)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看一则天气预报,看有没你想去的城市,并把其中的1~2个城市的气温情况,用你喜欢的方式简单地记录下来,让人一眼就能明白你的意思。
本环节捉住《温度》中的天气预报,以学生喜欢的旅游打开与孩子们交流的话题,再以旅游前需要了解该地方的天气情况,从而引入了天气预报,简单的谈话,不知不觉把學生带进了数学的学习中来。有了一个好的开头,我们就得把握契机,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文化味。此时有意识地把教学上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使过度更加自然,教学更加流畅。这就需要在课堂上优化教学的过程,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让学生经历听预报,并用自己喜欢的简便方式记录所听到的信息,并让人一看就明白所表达的意思。学生有的用文字记录“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有的直接用以前学过的数字记录;还有的用“ ”号和“-”号来记录温度……为孩子们提供施展自己想法的平台,目的是让学生在经历表达方法的多样性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学习需要。到底哪种方法更加简便、更能表达预报中的信息呢?学生通过方法的对比,从而感受到使用“ ”号和“-”号的便捷性。这样的设计既能让正、负数自然地出现,又能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比较温度”让课堂精彩继续。
师:说起旅游,老师有几个地方特别想去。(观察图片)
师:老师是个怕冷的人,同学们能帮我找出各城市的最低温度来分析一下老师该去哪里?
师:请同学们在温度计上拔出想去城市的温度。比较这两个城市的气温,哪个气温高?中间该填什么?
引导小结:零上温度,数值越大,温度越高;零下温度,数值越大,温度反而越低。
师:请同学们把这5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
【关键词】书空备课;参考资源;多次复备;形成风格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课堂教学过程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无论是知识经验多么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初出茅庐的新教师,若不进行认真的备课就难以将课本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备课环节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上好一节课的质量,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着数学课堂学习气氛,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事前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因此,在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的环节。下面笔者将针对《温度》这节课的备课展开论述。
一、书空备课,初备流程
不参考任何教学资源,根据教科书的内容进行首次备课,初步了解编者意图。每一节课的教学,都离不开课本。过去把“教材”称之为“课本”,“课本,课本,上课之本”!现在叫做“教材”,“教材,教材,教学的素材”。这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教育理念上的变化。因此,在备课时,一定要读懂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分析教材,实际上就是了解编者意图,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理解编者意图,把握教材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是对教材而言的,难点是对学生而言的,关键是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而言的。
读懂教材让教师找到教学的方向。例如,笔者在教授《温度》一课中,为了能上好这节课事前并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而是把更多的功夫放在网上的资料收集中,网上的教案设计丰富多样,课堂实录各具特色,教学方法千变万化……面对丰富的网上资源,过多的使用别人的资料,使自己迷失了方向,写出来的教案更是脱离实际。试教的结果可想而知。经过与同事间的交流,笔者意识到自己的失误,重新回归于课本,认真地看读教材。发现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对温度并不陌生,对正负数的感知也是比较丰富的,但他们的方法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经过系统的总结、整合和梳理。因此,本节课就是使学生重温温度的情境,从感性的感知上升到理性的认知,形成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之间的交接和转化,是为学生认识生活中的负数做铺垫的,由于“温度”在我们的日常的生活中应用广泛,而每天的天气预报就是本节课的切入点。把握了这点,笔者开始书空备课、读懂教材、理清思路、参透课程。
二、参考“同行”,优化课堂
有了首次备课的前提,教师对整节课的设计形成了清晰的思路,此时,再去参考教师用书、参考别人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同行”资料,来优化自己的课堂。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上资料的不断完善,可以说,打开网络,输入关键字眼,一般都能收集到你所想要的资料,但如何在众多的资料中寻求适合自己的材料,并用于自己的课堂中呢?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结合教学需要,选择适合本班教学实际的资源,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例如,《温度》一课中引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多不胜数。有的用谜语引入温度计,从而导出课题温度,这样的设计有点形式化;有的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实验做引入,这样做虽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但与教材中的天气预报比较难接轨;还有的以听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从而引入“ ”号和“-”号的使用,但与本节课温度的联系就拉得更远了……网上的资源特别的丰富,所以就要求教师在参考“同行”资料的同时要懂得“舍”和“留”。舍弃不适合教材本身的,留下适合自身课堂需要的好建议。如,《温度》一课的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
师:你最想去哪里?(北京、上海……)
师:当收拾行装,准备衣服时,我们必须先了解那个地方的什么情况?(天气)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看一则天气预报,看有没你想去的城市,并把其中的1~2个城市的气温情况,用你喜欢的方式简单地记录下来,让人一眼就能明白你的意思。
本环节捉住《温度》中的天气预报,以学生喜欢的旅游打开与孩子们交流的话题,再以旅游前需要了解该地方的天气情况,从而引入了天气预报,简单的谈话,不知不觉把學生带进了数学的学习中来。有了一个好的开头,我们就得把握契机,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文化味。此时有意识地把教学上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使过度更加自然,教学更加流畅。这就需要在课堂上优化教学的过程,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让学生经历听预报,并用自己喜欢的简便方式记录所听到的信息,并让人一看就明白所表达的意思。学生有的用文字记录“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有的直接用以前学过的数字记录;还有的用“ ”号和“-”号来记录温度……为孩子们提供施展自己想法的平台,目的是让学生在经历表达方法的多样性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学习需要。到底哪种方法更加简便、更能表达预报中的信息呢?学生通过方法的对比,从而感受到使用“ ”号和“-”号的便捷性。这样的设计既能让正、负数自然地出现,又能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比较温度”让课堂精彩继续。
师:说起旅游,老师有几个地方特别想去。(观察图片)
师:老师是个怕冷的人,同学们能帮我找出各城市的最低温度来分析一下老师该去哪里?
师:请同学们在温度计上拔出想去城市的温度。比较这两个城市的气温,哪个气温高?中间该填什么?
引导小结:零上温度,数值越大,温度越高;零下温度,数值越大,温度反而越低。
师:请同学们把这5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