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红利消退时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ing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米科技的创始人雷军,无疑是2013年冬天里的一把火,从央视年度财经人物盛典到街头娱乐小报,几乎所有的媒体上都能看到这个名字。
  这也难怪,小米在过去的一年中,年销量1400万部、总销售额250亿美元、融资后估值更是超过100亿美元。在崇尚财富的现今中国,这足以让一个人走上“神坛”。而新近与格力的10亿赌局,更是让小米这家只有3年多历史的新生代拥有了与积累超过20年大企业平起平坐的底气。
  但是,笔者认为,当前的小米已经进入红利消退期。
  下一波机遇VS个人积累
  虽然跟风者众,但在现阶段,小米可以算是国内以互联网方式制作手机的唯一成功者。虽然现阶段依然没有办法真正为这种成功总结出轨迹,但对于一家快速崛起的企业而言,其中的偶然性,似乎远远大于必然性。
  诚然,高配低价、粉丝效应、饥饿营销、资本推动……这些方式被雷军运用炉火纯青,这一切均源于他在小米之前,作为金山董事长又身兼天使投资人,有着业内多数人不可及的品牌营销经验、软硬件服务经验、商业模式的桥接经验以及互联网资源。这些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为小米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支撑——但,这仅仅是雷军个人成功的必然因素。
  对于小米科技和主打“高配低价”的小米手机而言,进入市场之时,正与用户大量的换机需求和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开始井喷式增长重合,从而狠狠享受了一把市场红利。而这种分享蛋糕的快感,却并非来自于正常的工业生产之路——这也是为何小米被称为“互联网手机”的最关键原因。
  相对于小米科技如今已经达到的发展规模,相对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速放缓,难免会有人问,下一波市场红利还会直接掉到企业眼前吗?下一次崛起机遇还会因为个人积累而垂青小米吗?
  弯道VS直行
  相信即便是雷军自己,也不敢给出肯定的答案。
  雷军和他的小米正走在一条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创业之路上。需要正视的问题是,以目前这种无工业设计创新、无实业生产为底气的快速方式,如同高速行驶在没有护栏的F1赛道上,直路可以加速,弯道如何处理?雷军让我们看到了小米加速的潜力,却还没有展示出应对弯道减速时的安全性。
  其实小米已经站到了一个足够安全的高度,拥有了巨大规模的消费市场拥趸,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大问题。但这种依靠“绑架”市场与资本的方式,如果放入全球化的市场体系中,在没有足够创新底气与实业支撑的时候,危机很可能不期而至。
  (本文作者单位系北方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李靖
其他文献
“你相不相信有一天,保险公司可能不赚保单的钱了,而是赚保险数据的钱。”  “大数据是未来很多行业的一个终极目标,也是最终的盈利点。”  “你觉得驱动智能制造的什么?机器人?不,最终还是靠数据。”  采访之前,《中外管理》就从与王叁寿共事多年的助理那里了解到,王叁寿的思维跳跃性很强,爱思考,好像时刻都有新奇的想法冒出来。采访过程中,记者已然领会到他的非同寻常。  这些特点,与他今天的成就不无关系。 
从1996年卡斯帕罗夫与“深蓝”的世纪大战,到2016年李世石与“阿尔法狗”的举世对决,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裹挟着直逼人类智慧的成长速度汹涌而来。一方面,AI技术走下神坛,越过学术研究阶段的单纯概念,无人车、专业机器人等在真实生活场景“看得见,摸得到”的人工智能创造了摧枯拉朽般的商业变革;另一方面,风投热钱和创新创业者,都将人工智能视为一个未被开垦的“处
初见许冠雄,是在广州。他身着一件针织毛衣,一条七分短裤,脚上套着鲜艳的长筒袜,而鞋子却是复古的皮鞋,让人一看就是从事创意或者时尚行业的人。的确,在成为喆啡酒店的创始人之前,许冠雄曾是广告人,也画过漫画,还当过艺术编辑。  《中外管理》记者在与他的交流中,也能感受到,他是一个充满感性和艺术气质的人。当然,如果不是有着理想主义情节,他不会在亲手打造的酒店中,一丝一毫都亲自把关,也不会一点一处,都放上他
当组织模式发生变化时,人力资源管理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比较突出的是泛技术人才的社会化和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如何看待这两个社会化特征的出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又该怎样设计?  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商业模式的变化,组织模式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转型。因此,组织由传统的运营管控、战略管控、财务管控转化为扁平化、柔性化、去中心化、外包化。在此,我们继续谈一谈组织模式可能发生的其他变化。  当组织模式发生变化时,人力资